若以地球的整个大陆作为研究范围,其水量平衡方程为: P-R-E.=△S 若以海洋为研究对象,其水量平衡方程为: P+R-E=△S Sc大陆在研究时段內蓄水量的变化量 △So海洋在研究时段内蓄水量的变化量 对多年平均情况,4Sc、△So趋于零。所以 Pc-R=ec Po+R=Eo/全球多年平均 降水量等于多 合并得 年平均蒸发量 为1130mm P+P。=E+E或 b≡E WUHEE
WUHEE 若以地球的整个大陆作为研究范围,其水量平衡方程为: Pc − R − Ec = Sc 若以海洋为研究对象,其水量平衡方程为: Po + R − Eo = So △Sc——大陆在研究时段内蓄水量的变化量 △So——海洋在研究时段内蓄水量的变化量 对多年平均情况, △Sc 、 △So 趋于零。所以: Pc − R = Ec Po + R = Eo 合并得: Pc + Po = Ec + Eo 或 P = E 全球多年平均 降水量等于多 年平均蒸发量, 为1130mm
第二节河流与流城 河流 )河流的形成与分段 地面径流长期侵蚀地面,冲成沟壑,形成溪流,最后 汇集成河流。 河谷、河槽或河床。 上游、下游、左岸、右岸。 分段:沿水流方向,自高向低可分为河源、上游、中 游、下游和河口五段。 外流河、内流河或内陆河。 WUHEE
WUHEE 第二节 河流与流域 一、河流 (一)河流的形成与分段 地面径流长期侵蚀地面,冲成沟壑,形成溪流,最后 汇集成河流。 河谷、河槽或河床。 上游、下游、左岸、右岸。 分段:沿水流方向,自高向低可分为河源、上游、中 游、下游和河口五段。 外流河、内流河或内陆河
(二)河流的基本特征 1.河流的长度 自河源沿主河道至河口的距离称为河长(km)。 2.河流的断面 洪水位 横断面 中泓线 纵断面 滩地 枯水位 滩地 主槽 图2-2河流横断面的一般形状 WUHEE
WUHEE (二)河流的基本特征 1. 河流的长度 自河源沿主河道至河口的距离称为河长(km)。 2. 河流的断面: 横断面 中泓线 纵断面
3.河道纵比降: 任意河段两端(水面或水 底)的高差h称为落差, 单位河长的落差称为河道纵 比降 水面比降、河底比降 图2-3河道纵断面示意图 _(h+h+(h+h2)2+…+(hn-+hn)=2hnL L WUHEE
WUHEE 3. 河道纵比降: 任意河段两端(水面或水 底)的高差△h称为落差, 单位河长的落差称为河道纵 比降。 水面比降、河底比降 2 0 1 1 1 2 2 1 2 0 ( ) ( ) ... ( ) L h h l h h l h h l h L J + + + + + n + n n − = −
二、水系及河流地 貌定律 斯特拉勒河流分 级法: 河流地貌定律: 23/33 河数律 河长律 面积律 河流比降律 图2-4流域与水系示意图 1、2、3-河流的级别 WUHEE
WUHEE 二、水系及河流地 貌定律 斯特拉勒河流分 级法: 河流地貌定律: 河数律 河长律 面积律 河流比降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