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江之歌(初中语文七年级)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两极分化较为严重,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基本能够通过自学读懂课 文,大部分学生还需要教师引导,需要在上课过程中给大量时间阅读文本。 3.教学内容分析:、《江之歌》这篇文章表面看是长江之歌,实际上写作 的对象是纤夫。他们的生活是艰难的、残酷的、是最后的无望的抗议。他们 的歌是痛苦的呻吟,失望的叹息,听起来令人心碎,简直不像是人的声音。作者 看到和听到了其中蕴含的拼搏,人类可服无情的自然力的无穷的精神。所以作者 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同情,还有赞美之情。 4.教学目标: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 5.教学难点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了解文章的写 作手法 6.教学课时:3课时 7.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课堂 作家作品。 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出生于巴黎。10岁时父母双亡有叔父养大。 主要著作有《人性的枷锁》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朗读课文 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纤夫们劳动的艰辛。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劳力们的歌声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整体感知文意 本文写了船夫、纤夫、苦力三种人,但作者的描写是有详有略的,分析一下作者 详细写的是那些人,略写的是那些人?为什么? 五、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六、教师小结课堂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课文研习与问题探究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江之歌(初中语文七年级)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两极分化较为严重,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基本能够通过自学读懂课 文,大部分学生还需要教师引导,需要在上课过程中给大量时间阅读文本。 3.教学内容分析:、《江之歌》这篇文章表面看是长江之歌,实际上写作 的对象是纤夫。 他们的生活是艰难的、残酷的、是最后的无望的抗议。 他们 的歌是痛苦的呻吟,失望的叹息,听起来令人心碎,简直不像是人的声音。作者 看到和听到了其中蕴含的拼搏,人类可服无情的自然力的无穷的精神。所以作者 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同情,还有赞美之情。 4.教学目标: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 5.教学难点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了解文章的写 作手法。 6.教学课时:3 课时 7.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堂。 二、作家作品。 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出生于巴黎。10 岁时父母双亡有叔父养大。 主要著作有《人性的枷锁》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 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纤夫们劳动的艰辛。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劳力们的歌声。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整体感知文意。 本文写了船夫、纤夫、苦力三种人,但作者的描写是有详有略的,分析一下作者 详细写的是那些人,略写的是那些人?为什么? 五、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六、教师小结课堂。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课文研习与问题探究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 1、船夫们的歌声为什么能够“响亮而有力”,纤夫们的号子为什么却“比较急 促”? 2、“他们使劲,拼命使劲,对抗着水流无情的威力”中“使劲,拼命使劲”能 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3、作者说“我不知道词语怎么能描写出其中包含的拼搏”你能用那些词语来表 现呢?说说看。 4、你认为扬子江所说的“造命”指的是什么? 5、作者是怎样来形容苦力们的歌声的?你认为他的形容恰当吗?为什么? 6、课文所说的“江之歌”主要指什么? 7、《江之歌》与《筏子》都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的搏斗,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8、“愉悦的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探取生命的真谛”一句中,生命的真谛指 的是什么? 三、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旨。 四、迁移训练 请按照不同的要求,运用以下三个词语,分别扩展为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字。 溪流 大海 生命 1、描绘自然景物。 2、表达对人生价值的感悟。 五、教师小结课堂。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细节的真实生动。作者通过大篇幅的描写,表现了苦力们劳动的艰辛,充满了触 目惊心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 作者善于选取富有力度的语言来表现描写对象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四、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场面描写真实生动、感人,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教师总结全文。 8.课堂练习:《江之歌》这篇文章表面看是长江之歌,实际上写作的对象是谁? 他们的生活和歌声是怎样的?他们是怎样工作的?但是作者却透过表面,看到了 蕴涵在这样的歌声下面的什么内涵?(用课文的词句回答)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 1、船夫们的歌声为什么能够“响亮而有力”,纤夫们的号子为什么却“比较急 促”? 2、 “他们使劲,拼命使劲,对抗着水流无情的威力”中“使劲,拼命使劲”能 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3、作者说“我不知道词语怎么能描写出其中包含的拼搏”你能用那些词语来表 现呢?说说看。 4、你认为扬子江所说的“造命”指的是什么? 5、作者是怎样来形容苦力们的歌声的?你认为他的形容恰当吗?为什么? 6、课文所说的“江之歌”主要指什么? 7、《江之歌》与《筏子》都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的搏斗,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8、 “愉悦的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探取生命的真谛”一句中,生命的真谛指 的是什么? 三、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旨。 四、迁移训练: 请按照不同的要求,运用以下三个词语,分别扩展为一段话,每段不少于 30 字。 溪流 大海 生命 1、描绘自然景物。 2、表达对人生价值的感悟。 五、教师小结课堂。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细节的真实生动。作者通过大篇幅的描写,表现了苦力们劳动的艰辛,充满了触 目惊心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 作者善于选取富有力度的语言来表现描写对象。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四、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场面描写真实生动、感人,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教师总结全文。 8.课堂练习:《江之歌》这篇文章表面看是长江之歌,实际上写作的对象是谁? 他们的生活和歌声是怎样的?他们是怎样工作的?但是作者却透过表面,看到了 蕴涵在这样的歌声下面的什么内涵?(用课文的词句回答)
9.作业安排:摘抄你认为精彩的句子。 10.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研讨要点 .《江之歌》与《筏子》在表现人类与自然的搏斗方面,有那些不同之 处? ①赞美的重点不同。《筏子》主要赞美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的人们 的勇敢、镇定、智慧、大胆、细心。《江之歌》主要赞美人类克服无情的自然力 的顽强精神。②《江之歌》还表现了底层劳动者经受的苦难。③写法很不同。共 同点都有抒情。但《筏子》带着更多一点晢理的思考,其借助“艄公”“筏 子”“乘客”形象所做的思考很能触动人:《江之歌》主要通过场景和细节说话, 其细节更多一点的“纤夫”形象更富有感染力。 详见练习一解答。 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是《运河与扬子江》要诉说的主要道理吗? 这句话与《筏子》《江之歌》的哪些内容是相通的? 《运河与扬子江》诉说的主要道理是:不畏艰险、以苦为乐、奋斗到底, 创造自己的生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是这个道理 的升华。《筏子》所说的依靠勇敢、智慧、意志成为征服凶险自然的主人的道理, 《江子歌》所表现的克服无情的自然力的顽强精神,都与这句话相通。 详见练习一解答。 《壶口与龙门》《运河与扬子江》在表达形式上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 有很大不同,探讨它们的主要特点。 《壶》篇系说明语言。①文字表述准确、客观、科学。有大量准确的数字 涉及的事实均具体明确,有据可考。引入传说、神话、故事,目的在增加趣味性 但均有明确交代。②重在说明对象的客观特征。如壶口、龙门为黄河“最为险要” 处的地理特征,船工越渡龙门天险的操作技术。 《运》篇采用了独特的对话形式,好处是便于鲜明地比较和褒贬,也增加 了趣味性。 详见练习二解答,参见词句品味第1点说明及有关参考资料。 四.《长江》《江之歌》《运河与扬子江》中所写的长江的自然特征为什 么很不相同? 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长江》要歌颂朝气蓬勃的新时代,宽阔的江 面、粼粼的水波、玫瑰红的曙天与之交相辉映。《江之歌》的急流险滩、水流的 无情威力、两百人匍匐于地逆流拉纤的盛大场面,才衬得起这汹涌澎湃的号子、 悲壮动人的顽强精神。《运河与扬子江》,“微细流动”的扬子江,正是它有过 “奋斗”的见证,正是表明这筋断骨折、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参见“比较·探究”层研讨要点第1题。 主编导读 运河与扬子江 [关键词语]我的命却是无人能毁的快乐的奴隶辛苦的主人奋斗 的快乐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 前面几篇表现河流,不管是写实的,还是想象的,大都是用了诗化的、美 化的手法,这一篇却有所不同。虽然,这一篇散文,也是想象的,虚拟的,而不 是写实的。运河和扬子江的“对话”,把二者都拟人化了
9.作业安排:摘抄你认为精彩的句子。 10.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研讨要点 一.《江之歌》与《筏子》在表现人类与自然的搏斗方面,有那些不同之 处? ①赞美的重点不同。《筏子》主要赞美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的人们 的勇敢、镇定、智慧、大胆、细心。《江之歌》主要赞美人类克服无情的自然力 的顽强精神。②《江之歌》还表现了底层劳动者经受的苦难。③写法很不同。共 同点都有抒情。但《筏子》带着更多一点哲理的思考,其借助“艄公”“筏 子”“乘客”形象所做的思考很能触动人;《江之歌》主要通过场景和细节说话, 其细节更多一点的“纤夫”形象更富有感染力。 详见练习一解答。 二.“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是《运河与扬子江》要诉说的主要道理吗? 这句话与《筏子》《江之歌》的哪些内容是相通的? 《运河与扬子江》诉说的主要道理是:不畏艰险、以苦为乐、奋斗到底, 创造自己的生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是这个道理 的升华。《筏子》所说的依靠勇敢、智慧、意志成为征服凶险自然的主人的道理, 《江子歌》所表现的克服无情的自然力的顽强精神,都与这句话相通。 详见练习一解答。 三.《壶口与龙门》《运河与扬子江》在表达形式上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 有很大不同,探讨它们的主要特点。 《壶》篇系说明语言。①文字表述准确、客观、科学。有大量准确的数字。 涉及的事实均具体明确,有据可考。引入传说、神话、故事,目的在增加趣味性, 但均有明确交代。②重在说明对象的客观特征。如壶口、龙门为黄河“最为险要” 处的地理特征,船工越渡龙门天险的操作技术。 《运》篇采用了独特的对话形式,好处是便于鲜明地比较和褒贬,也增加 了趣味性。 详见练习二解答,参见词句品味第 1 点说明及有关参考资料。 四.《长江》《江之歌》《运河与扬子江》中所写的长江的自然特征为什 么很不相同? 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长江》要歌颂朝气蓬勃的新时代,宽阔的江 面、粼粼的水波、玫瑰红的曙天与之交相辉映。《江之歌》的急流险滩、水流的 无情威力、两百人匍匐于地逆流拉纤的盛大场面,才衬得起这汹涌澎湃的号子、 悲壮动人的顽强精神。《运河与扬子江》,“微细流动”的扬子江,正是它有过 “奋斗”的见证,正是表明这筋断骨折、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参见“比较•探究”层研讨要点第 1 题。 主编导读 运河与扬子江 [关键词语] 我的命却是无人能毁的 快乐的奴隶 辛苦的主人 奋斗 的快乐 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 前面几篇表现河流,不管是写实的,还是想象的,大都是用了诗化的、美 化的手法,这一篇却有所不同。虽然,这一篇散文,也是想象的,虚拟的,而不 是写实的。运河和扬子江的“对话”,把二者都拟人化了
长江从崇山峻岭中冲击而来,“奋斗”而来,遭到运河的“讥笑” 从讥笑中,提出了一个矛盾:一方面是坚硬的山石,一方面是柔软的水, 看起来相当“苦”的,但是,水却以苦为乐。 因为,奋斗是艰苦的,但是,却给长江带来了“生命” 运河则以为,不奋斗的它也并非没有生命。 长江反驳,虽然运河也有生命,但那是人们给的,用长江的话来说,就是 人们赐给的” 同样是生命,自己创造的(“造命”),虽(艰)苦而乐;他人赐与的, 虽乐而苦。 这种以苦为乐,显然有一点诗意,但是,并没有丰富的感性意象与之相配, 作为全文的主旨最后由作者直接说了出来:一方面是“快乐的奴隶”,一方面是 “辛苦的主人”,应该选择什么不言而喻。 从这里,读者可以明显看出,这篇文章和前面几篇的真正不同,这是一篇 哲理性很强的文章,而不是抒情文章 我们常常说,文章当以情动人,这是不错的,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得出结 论,动人的只有情感。在第一册,秋的单元中,我们读过贾平凹的《落叶》,是 有情也有理的,情理均是动人的。 这篇文章,可以说,没有多少感情的成分,充满了道理,不仅仅是一般的 道理,而且是比较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哲理,也有感人的力量。但是,不可讳 言,以情感人,是比较容易的:以理感人却比较困难, 来理不容易深刻,二来,赤裸裸的理,读者很难有感觉。因为感觉是人 与外部世界惟一的通道,要感人,通过感觉是最为有效的。这里,长江和运河表 面上也包含着感性,但是,这种感性,特点不够鲜明(也有一些特点,如长江不 是人工开凿的,要自己穿山凿石),因而不够感人 可能是为了弥补这一个缺点,作者到了文章的最后,突然激动起来,用排 比的句法来抒发她的理念: 奋斗的辛苦呵!筋断骨折; 奋斗的悲痛呵!心摧肺裂; 奋斗的快乐呵!打倒了阻力,羞退了讥笑,征服了疑惑,痛苦的安慰,怜 悯的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取生命的真谛! 泪是酸的,血是红的,生命的奋斗是彻底的! 生命的奋斗是彻底的!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 这是抒情吗? 这些句子,有抒情诗那样的感动人的力量吗? 在课堂上,可以讨论。 在我看来,从形式上来说,这是抒情诗常用的句法,但是,内涵的感情成 份比较少,占主导的基本上是理性的呼喊,这里所呼喊的,大体是社会的共识, 没有多少作者的独特的个体化的感觉,这就使本文没有达到理想的情理交融的原 因
长江从崇山峻岭中冲击而来,“奋斗”而来,遭到运河的“讥笑”。 从讥笑中,提出了一个矛盾:一方面是坚硬的山石,一方面是柔软的水, 看起来相当“苦”的,但是,水却以苦为乐。 因为,奋斗是艰苦的,但是,却给长江带来了“生命”。 运河则以为,不奋斗的它也并非没有生命。 长江反驳,虽然运河也有生命,但那是人们给的,用长江的话来说,就是 “人们赐给的”。 同样是生命,自己创造的(“造命”),虽(艰)苦而乐;他人赐与的, 虽乐而苦。 这种以苦为乐,显然有一点诗意,但是,并没有丰富的感性意象与之相配, 作为全文的主旨最后由作者直接说了出来:一方面是“快乐的奴隶”,一方面是 “辛苦的主人”,应该选择什么不言而喻。 从这里,读者可以明显看出,这篇文章和前面几篇的真正不同,这是一篇 哲理性很强的文章,而不是抒情文章。 我们常常说,文章当以情动人,这是不错的,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得出结 论,动人的只有情感。在第一册,秋的单元中,我们读过贾平凹的《落叶》,是 有情也有理的,情理均是动人的。 这篇文章,可以说,没有多少感情的成分,充满了道理,不仅仅是一般的 道理,而且是比较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哲理,也有感人的力量。但是,不可讳 言,以情感人,是比较容易的;以理感人却比较困难。 一来理不容易深刻,二来,赤裸裸的理,读者很难有感觉。因为感觉是人 与外部世界惟一的通道,要感人,通过感觉是最为有效的。这里,长江和运河表 面上也包含着感性,但是,这种感性,特点不够鲜明(也有一些特点,如长江不 是人工开凿的,要自己穿山凿石),因而不够感人。 可能是为了弥补这一个缺点,作者到了文章的最后,突然激动起来,用排 比的句法来抒发她的理念: 奋斗的辛苦呵!筋断骨折; 奋斗的悲痛呵!心摧肺裂; 奋斗的快乐呵!打倒了阻力,羞退了讥笑,征服了疑惑,痛苦的安慰,怜 悯的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取生命的真谛! 泪是酸的,血是红的,生命的奋斗是彻底的! 生命的奋斗是彻底的!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 这是抒情吗? 这些句子,有抒情诗那样的感动人的力量吗? 在课堂上,可以讨论。 在我看来,从形式上来说,这是抒情诗常用的句法,但是,内涵的感情成 份比较少,占主导的基本上是理性的呼喊,这里所呼喊的,大体是社会的共识, 没有多少作者的独特的个体化的感觉,这就使本文没有达到理想的情理交融的原 因
当然,这篇文章虚拟长江与运河的对话,表现形式比较特殊;而形式的独 创,是传达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 不管你认为这篇文章是不是充分地成功,但是,有一点应该记住,同样是 描述江河,可以作者独特的情感取胜,也可以人生哲理取胜 江之歌 [关键词语]匍匐前进对抗着水流无情的威力汹涌澎湃的江水号 子克服无情自然力的顽强精神人性泯灭的低泣最后绝望的抗议 同样一个对象,在表现他的时候,作家的任务,并不仅仅是把它的特点(或 者说得文雅一点,它的本质)表现出来。要表现的,还有作家自己个性。只有对 象的特点和作者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文章才有创造性,才能动人。作者的个性 不能光溜溜地再现,而是通过他对事物的感觉、情感和理念表现出来的。同样是 描写长江,我们已经选了袁鹰的《筏子》,为什么还要选英国人毛姆的这篇文章 呢?因为,毛姆对长江的描绘,带着外国人眼光。这种外国人的眼光,是中国作 家所没有的,这种眼光,和中国作家相比,就可能有个性,有了个性化的眼光, 才能有个性化的形象 毛姆对长江的描绘,集中在纤夫身上,和袁鹰把笔力集中在艄公身上,有 点类似 在袁鹰那里,体力劳动者艄公,在长江凶险的浪涛中,是神闲气定、大智 大勇的征服者,具有英雄的气概。 而在毛姆笔下,这些长江上的体力劳动者,开头几句,似乎有点浪漫: 沿江上下都可以听到歌声。响亮而有力,那是船夫们在唱。他们划着木船 顺流而下。 划着木船(注意木船),划船的人不是英国人习惯了的水手,而是“船夫” 这已经新异了;还要唱着歌,又不是划船比赛,而是和江流搏斗,这更加富有异 国情调了。从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国家的作者来看,更有特点的是:纤夫 逆流而上的船只,不是以机器的力量去推动它前进,而是用人的肩膀来拉 这在英国,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于是,他开始了描述,并且为了英国读者, 加以必要的说明: 如果拉的是小木船,也许就只五六个人,如果拉的是扬着横帆的大船过急 滩,那就要两百来人。 面对这样盛大的场面,对一个英国作家,是千载难逢的,中国作家习以为 常的景象,被他当成了奇迹,至少是奇景来描绘的。但是,他只点出“逆流而 上”“两百来人”。对于这样的原始的劳动,他的感情肯定是有点惊异的,但是, 在开头,至少在字面上,他那种外国人的惊讶被抑制着,他好像只是报导事实。 这与其说是西方新闻记者的笔法,不如说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笔法,尽可能让 场景和细节说话,避免流露主观情感,结论由读者自己去思索。虽然他没有直接 的评判,也没有明显的情感抒写,但是,在叙述中,却流露出倾向。首先,这种 体力劳动是太沉重,太原始了,劳动者是太艰苦了 船中央站着一个汉子不停地击鼓助威,引导他们加劲。于是他们使出全部 力量,像着了魔似的,大幅度地加倍弯腰,有时力量用到极限,就全身趴在地上 匍匐前进,像田里的牲口
当然,这篇文章虚拟长江与运河的对话,表现形式比较特殊;而形式的独 创,是传达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 不管你认为这篇文章是不是充分地成功,但是,有一点应该记住,同样是 描述江河,可以作者独特的情感取胜,也可以人生哲理取胜。 江之歌 [关键词语] 匍匐前进 对抗着水流无情的威力 汹涌澎湃的江水号 子 克服无情自然力的顽强精神 人性泯灭的低泣 最后绝望的抗议 同样一个对象,在表现他的时候,作家的任务,并不仅仅是把它的特点(或 者说得文雅一点,它的本质)表现出来。要表现的,还有作家自己个性。只有对 象的特点和作者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文章才有创造性,才能动人。作者的个性 不能光溜溜地再现,而是通过他对事物的感觉、情感和理念表现出来的。同样是 描写长江,我们已经选了袁鹰的《筏子》,为什么还要选英国人毛姆的这篇文章 呢?因为,毛姆对长江的描绘,带着外国人眼光。这种外国人的眼光,是中国作 家所没有的,这种眼光,和中国作家相比,就可能有个性,有了个性化的眼光, 才能有个性化的形象。 毛姆对长江的描绘,集中在纤夫身上,和袁鹰把笔力集中在艄公身上,有 点类似。 在袁鹰那里,体力劳动者艄公,在长江凶险的浪涛中,是神闲气定、大智 大勇的征服者,具有英雄的气概。 而在毛姆笔下,这些长江上的体力劳动者,开头几句,似乎有点浪漫: 沿江上下都可以听到歌声。响亮而有力,那是船夫们在唱。他们划着木船 顺流而下。 划着木船(注意木船),划船的人不是英国人习惯了的水手,而是“船夫”, 这已经新异了;还要唱着歌,又不是划船比赛,而是和江流搏斗,这更加富有异 国情调了。从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国家的作者来看,更有特点的是:纤夫。 逆流而上的船只,不是以机器的力量去推动它前进,而是用人的肩膀来拉。 这在英国,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于是,他开始了描述,并且为了英国读者, 加以必要的说明: 如果拉的是小木船,也许就只五六个人,如果拉的是扬着横帆的大船过急 滩,那就要两百来人。 面对这样盛大的场面,对一个英国作家,是千载难逢的,中国作家习以为 常的景象,被他当成了奇迹,至少是奇景来描绘的。但是,他只点出“逆流而 上”“两百来人”。对于这样的原始的劳动,他的感情肯定是有点惊异的,但是, 在开头,至少在字面上,他那种外国人的惊讶被抑制着,他好像只是报导事实。 这与其说是西方新闻记者的笔法,不如说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笔法,尽可能让 场景和细节说话,避免流露主观情感,结论由读者自己去思索。虽然他没有直接 的评判,也没有明显的情感抒写,但是,在叙述中,却流露出倾向。首先,这种 体力劳动是太沉重,太原始了,劳动者是太艰苦了: 船中央站着一个汉子不停地击鼓助威,引导他们加劲。于是他们使出全部 力量,像着了魔似的,大幅度地加倍弯腰,有时力量用到极限,就全身趴在地上 匍匐前进,像田里的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