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 饮用水安全问题与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与社会和谐息息相关。 目前我国饮用水源水质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城市饮用水源甚至丧失了饮用 水源地功能。与此同时,新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将于 2012年全面实施,现有常规给水处理工艺已难以满足新标准的水质要求,这给 我国自来水行业带来前所未有压力。从“六五”至“十一五”,我国通过国家科 技支掉、863计划等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几乎涵盖了给水工程 及管理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饮用水水质标准体系、饮用水安全评价方法、 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方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和修复技术、微污染原水处理技术、 饮用水安全输配技术等。这些研究工作使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科技工作从无到 有,其研究成果提高了我们对饮用水安全保障问题的认识水平,积累丰富的饮 用水科研工作基础,为国家和地方饮用水安全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也 为解决我国重大饮用水安全问题提供了技术手段。“十五”期间,我国通过“863 计划重点开展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和太湖流域安全饮用水保障方面的技术研 发与工程示范,在受污染原水修复技术和设备、不同污染原水的预处理、强化 处理及深度处理技术与设备、不同污染原水处理化学和生态制剂制备等方面形 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饮用水安全保障创新技术、集成技术,极大地促 进了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水务行业的发展,有效提高 了饮用水处理设备国产化水平。今后,我国应着眼于我国水质污染特点,立足 于自身经济技术水平及发展状况,围绕水质污染控制、水质达标、健康风险挖 制等综合目标,加强饮用水质净化过程中污染物形态转化及过程控制方法研究, 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与设备,加强水源一水厂一管网等全流程、全系 统的信息化系统构建,研究建立突发性水质污染事故条件下应急应对技术体系 与管理模式,从不同角度开展战略性、基础性与创新性的系统研究与技术开发 工作,为构建适合我国水源污染特征与经济水平的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提供高 效、经济、可行的技术支撑
17 一、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 饮用水安全问题与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与社会和谐息息相关。 目前我国饮用水源水质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城市饮用水源甚至丧失了饮用 水源地功能。与此同时,新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将于 2012 年全面实施,现有常规给水处理工艺已难以满足新标准的水质要求,这给 我国自来水行业带来前所未有压力。从“六五”至“十一五”,我国通过国家科 技支撑、863 计划等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几乎涵盖了给水工程 及管理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饮用水水质标准体系、饮用水安全评价方法、 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方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和修复技术、微污染原水处理技术、 饮用水安全输配技术等。这些研究工作使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科技工作从无到 有,其研究成果提高了我们对饮用水安全保障问题的认识水平,积累丰富的饮 用水科研工作基础,为国家和地方饮用水安全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也 为解决我国重大饮用水安全问题提供了技术手段。“十五”期间,我国通过“863” 计划重点开展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和太湖流域安全饮用水保障方面的技术研 发与工程示范,在受污染原水修复技术和设备、不同污染原水的预处理、强化 处理及深度处理技术与设备、不同污染原水处理化学和生态制剂制备等方面形 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饮用水安全保障创新技术、集成技术,极大地促 进了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水务行业的发展,有效提高 了饮用水处理设备国产化水平。今后,我国应着眼于我国水质污染特点,立足 于自身经济技术水平及发展状况,围绕水质污染控制、水质达标、健康风险控 制等综合目标,加强饮用水质净化过程中污染物形态转化及过程控制方法研究, 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与设备,加强水源—水厂—管网等全流程、全系 统的信息化系统构建,研究建立突发性水质污染事故条件下应急应对技术体系 与管理模式,从不同角度开展战略性、基础性与创新性的系统研究与技术开发 工作,为构建适合我国水源污染特征与经济水平的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提供高 效、经济、可行的技术支撑
技术编号:1 技术名称 复合金属氧化物一步法除脚技术 技术依托单位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推荐部门 适用范围 适用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城市自来水厂强化除砷工程 主要技术指标和参数 、基本原理 复合金属氧化物氧化、吸附等功能之间的协同与耦合作用是其优异除砷性 能的关键:锰氧化物通过界面氧化作用将水中难以吸附的非离子态AsID快速 氢化为易干吸附的申负性AsV 与此同时,锰氧化物的还原溶解作用促进了 吸附剂表面特性的变化与表面活 性吸 的生成」 人而促进了砷的 上 As()界面氧化一吸附剂还原溶解 。吸附位生成与更新一As(V高效吸附等反 应为持续步骤,可在一个单元中完成,从而形成一步法高效除砷技术。 二、工艺流程 原水经深井系提升加压后,依次进入氧化吸附除碑单元和接触过滤单元, 出水经消毒后进入供水管网。 1、兼具氧化与吸附性能的复合金属氧化物: 2、原位负载-包覆再生除砷技术。 研制、生产及使用情况 、技术来源和知识产权 自主研发获得已授权国际专利1项,专利号为PCT/CN2007070291 二、应用情 (一)应用情况简介 1、典型规模 日处理量为5000m3/d 2、主要用户名录 北京昌平区某村除碑工程, 北京顺义区某村除砷工程(120m3d),内蒙巴 彦淖尔市某村除砷工程和北京市朝阳区某乡除种工程。 (二)投资情况 总投资 180万元(以日处理量为5000m3/d为例) 吨水运行费用总计 0.03元/m3 主体设备寿命 15年 (三)经济效益分析 该技术既可用于新建水厂(站)建设,也可用于现有水厂(站)强化除碑 尔
18 技术编号:1 技术名称 复合金属氧化物一步法除砷技术 技术依托单位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推荐部门 适用范围 适用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城市自来水厂强化除砷工程。 主要技术指标和参数 一、基本原理 复合金属氧化物氧化、吸附等功能之间的协同与耦合作用是其优异除砷性 能的关键:锰氧化物通过界面氧化作用将水中难以吸附的非离子态 As(III) 快速 氧化为易于吸附的电负性 As(V);与此同时,锰氧化物的还原溶解作用促进了 吸附剂表面特性的变化与表面活性吸附位的生成,从而促进了砷的吸附。上述 As(III)界面氧化—吸附剂还原溶解—吸附位生成与更新—As(V)高效吸附等反 应为持续步骤,可在一个单元中完成,从而形成一步法高效除砷技术。 二、工艺流程 原水经深井泵提升加压后,依次进入氧化/吸附除砷单元和接触过滤单元, 出水经消毒后进入供水管网。 三、关键技术 1、兼具氧化与吸附性能的复合金属氧化物; 2、原位负载-包覆再生除砷技术。 研制、生产及使用情况 一、技术来源和知识产权 自主研发。获得已授权国际专利 1 项,专利号为 PCT/CN2007/070291。 二、应用情况 (一)应用情况简介 1、典型规模 日处理量为 5000m3/d 2、主要用户名录 北京昌平区某村除砷工程,北京顺义区某村除砷工程(120 m3/d),内蒙巴 彦淖尔市某村除砷工程和北京市朝阳区某乡除砷工程。 (二)投资情况 总投资 180 万元(以日处理量为 5000m3/d 为例) 吨水运行费用总计 0.03 元/ m3 主体设备寿命 15 年 (三)经济效益分析 该技术既可用于新建水厂(站)建设,也可用于现有水厂(站)强化除砷
工程改造,投资成本较国内现有技术低30%,运行成本较国内现有技术低50%, 再生周期可达到现有技术的2-5倍。 (四)环境效益分析 可经济有效地解决农村、城镇、城市水厂(站)的饮用水种污染问题,保 障当地百姓饮用水质安全与身体健康 (五)用户意见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开发的除碑技术与设备无需昂贵的工程投 资,仅需在现有供水设施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工程改造即可有效去除水中砷、铁。 锰等污染物,确保供水水质安全;该系统运行管理方便,在用水量差异显著的 不同时段均可自动调整处理能力并确保安全稳定运行,无需复杂的人工操作; 该系统再生周期长(约1年1次再生,再生方法简单,处理成本低廉,运行稳 定,具有非常好的实用性 实际应用案例 昌平区西坨村在原有供水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氧化/吸附除砷单元和接触 过滤单元,水中种得到有效去除,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限值以下(<0.01mgL. 朝阳区某乡在原有供水系统基础上,增加一个平衡水池,以及两套氧化 吸附除砷单元和接触过滤单元,水中砷得到有效去除,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限 值以下(<0.01mgL). 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联系人:刘锐平 由 话:010-62849151,010-62849160 传 真:010-62849160 E-mail liuruiping@rcees.ac.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邮 编:100085
19 工程改造,投资成本较国内现有技术低 30%,运行成本较国内现有技术低 50%, 再生周期可达到现有技术的 2~5 倍。 (四)环境效益分析 可经济有效地解决农村、城镇、城市水厂(站)的饮用水砷污染问题,保 障当地百姓饮用水质安全与身体健康。 (五)用户意见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开发的除砷技术与设备无需昂贵的工程投 资,仅需在现有供水设施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工程改造即可有效去除水中砷、铁、 锰等污染物,确保供水水质安全;该系统运行管理方便,在用水量差异显著的 不同时段均可自动调整处理能力并确保安全稳定运行,无需复杂的人工操作; 该系统再生周期长(约 1 年 1 次再生),再生方法简单,处理成本低廉,运行稳 定,具有非常好的实用性。 实际应用案例 昌平区西坨村在原有供水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氧化/吸附除砷单元和接触 过滤单元,水中砷得到有效去除,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限值以下(<0.01 mg/L)。 朝阳区某乡在原有供水系统基础上,增加一个平衡水池,以及两套氧化/ 吸附除砷单元和接触过滤单元,水中砷得到有效去除,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限 值以下(<0.01 mg/L)。 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联 系 人:刘锐平 电 话:010-62849151,010-62849160 传 真:010-62849160 E-mail :liuruiping@rcees.ac.cn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 18 号 邮 编:100085
技术编号:2 技术名称 高纯(纳米型)聚合铝及其系列絮凝剂产业化制备与应用技术 技术依托单位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推荐部 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适用范围 用于城镇饮水、工业用水,以及各种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处理与回用工程 等预处理环节,以及油田水回注工程和污泥处置过程。 主要技术指标和参数 聚合氯化铝絮凝剂实际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铝盐水解聚合一凝胶沉淀化 学反应过程的动力学中间产物。其形态结构特征取决于铝水解聚合动力学与制 备条件。在高碱度聚合铝溶液中,除Al2(OH)24艹外,存在纳米Keggin结构 [Al1O.(OH24]和[(AIO4hAl2s(OH56(H,O)268+(简称Al13和Al),以及多个 Al13和A30聚集的羟基聚合形态簇 关键技术 以氢氧化铝和合成盐酸为原料,采用两段逆向酸解-聚合和高速乳化聚合法 制备,Al203为10-30%,碱化度为50-85%,A113和A150含量>70%的高纯聚合 铝溶胶及粉未固体产品;采用耐酸搪瓷聚合反应釜和喷雾干燥塔生产粉未固体 产品,全部生产工艺流程实现现代环保全自控。 研制、生产及使用情况 技术来源与知识产权概况 国家“十五863”水专题课题一“纳米性聚合氯化铝絮凝剂制备技术”研发成 果。 二、应用情况. 1、典型规模 10000吨/年 2、主要用户名录 河南巩义宇清净水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系列聚合铝絮凝剂)广西南宁化 工集团公司高效净水剂厂(年产2万吨高纯粉未固体系列聚合铝絮凝剂)、天津 天水净水材料有限公司(年产) 万吨高纯系列粉末固体聚 合铝絮凝剂)、海南亚 洲金东纸业 公司絮凝剂生产车 液体聚合铝絮凝剂)山西 治中科高效聚合铝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高纯粉末固体系列絮凝剂)人、山东淄博 天泽高效聚合铝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高纯粉末聚合铝絮凝剂,正建设中)。 3、推广情况 已在全国各地创建万吨以上PAC现代化产业基地6处,总投资达1.1亿元, 自2003年以来, 上述产业基地已累计实现 值约4亿元。新增利税近1亿元。 出口创汇2千多万美元,新增就业人员千人以上
20 技术编号:2 技术名称 高纯(纳米型)聚合铝及其系列絮凝剂产业化制备与应用技术 技术依托单位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推荐部门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适用范围 用于城镇饮水、工业用水,以及各种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处理与回用工程 等预处理环节,以及油田水回注工程和污泥处置过程。 主要技术指标和参数 一、基本原理 聚合氯化铝絮凝剂实际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铝盐水解聚合-凝胶沉淀化 学反应过程的动力学中间产物。其形态结构特征取决于铝水解聚合动力学与制 备条件。在高碱度聚合铝溶液中,除 Al2(OH)2 4+外,存在纳米 Keggin 结构 [Al13O4(OH)24] 7+ 和[(AlO4)2Al28(OH)56(H2O)26] 18+ (简称 Al13 和 Al30),以及多个 Al13 和 Al30 聚集的羟基聚合形态簇。 二、关键技术 以氢氧化铝和合成盐酸为原料,采用两段逆向酸解-聚合和高速乳化聚合法 制备,Al2O3 为 10~30%,碱化度为 50-85%,Al13 和 Al30 含量>70%的高纯聚合 铝溶胶及粉末固体产品;采用耐酸搪瓷聚合反应釜和喷雾干燥塔生产粉末固体 产品,全部生产工艺流程实现现代环保全自控。 研制、生产及使用情况 一、技术来源与知识产权概况 国家“十五 863”水专题课题—“纳米性聚合氯化铝絮凝剂制备技术”研发成 果。 二、应用情况 1、典型规模 10000 吨/年。 2、主要用户名录 河南巩义宇清净水材料有限公司(年产 3 万吨系列聚合铝絮凝剂)、广西南宁化 工集团公司高效净水剂厂(年产 2 万吨高纯粉末固体系列聚合铝絮凝剂)、天津 天水净水材料有限公司(年产 2 万吨高纯系列粉末固体聚合铝絮凝剂)、海南亚 洲金东纸业公司絮凝剂生产车间(年产 3 万吨高纯液体聚合铝絮凝剂)、山西长 治中科高效聚合铝有限公司(年产 3 万吨高纯粉末固体系列絮凝剂)、山东淄博 天泽高效聚合铝有限公司(年产 3 万吨高纯粉末聚合铝絮凝剂, 正建设中)。 3、推广情况 已在全国各地创建万吨以上 PAC 现代化产业基地 6 处,总投资达 1.1 亿元。 自 2003 年以来,上述产业基地已累计实现产值约 4 亿元。新增利税近 1 亿元, 出口创汇 2 千多万美元,新增就业人员千人以上
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联系人 真:010-62849198 E-mail:Luanzk@rcees.ac.cn 地 址·北京海淀区双清路18号(100085) 编:100085
21 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联 系 人:栾兆坤 电 话:010-62849198 传 真:010-62849198 E-mail:Luanzk@rcees.ac.cn 地 址: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18 号(100085) 邮 编:10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