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环境土壤学分25 总学50 理论35 实验/15 时 上机 英文课程名Environment soil science 开课院(系)农学院 开课系资源环境系修订时间2003年8月30日 课程简介 土壤环境问题一向是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特别是近年来,随者环境问题的日 益复杂、多样,土壤环境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前言动态也日新月异。深入理解自然界 有关十填的现象与讨程,是对环境场域学生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环墙土壤学》是农业科 学、林业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它服务于环境生态建设 域治理、资源利用和保护等。是士地资源和环境等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专 业课程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环境土壤学》讲述的士壤的成因、自然属性、环境功能、环境意义是学生的基础性专 业知识。其任务是通过对土壤环境学知识的课堂讲授、实验和实习等环 为学生掌握有关 土壤环境的基础性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土壤污染研究前沿提供传授平台。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能够使学生学握士壤和土壤圈的概念,土壤的特性及其在人类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 的作用,以及环境土壤学科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掌握土壤母质的形成,土壤矿物质、 有机质、土装生物和土壤水及空气的物质组成和性质: 掌握土壤的环境过程,包括土壤形 成发育过程、 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化学过程、土壤养分循环与平衡、土壤酸碱反应和氧化还 原过程等:掌握土壤污染与防治和士壤退化与土壤质量等土壤管理和保护的理论和技术。 三、面向专业: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专业 四、先修课程:本课程应在学完《环境学概论》等课程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讲述土壤 不培问题 五、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涉及了大量的环境现象,需要具备《环境学橘 论》的相关知识: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环境土壤学》由绪论、基础理论及土壤环境问题三部分内容组成,共十五章。 第一意绪论(2课时) 第一节士壤在人类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书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A) 二、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A) 三、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A) 四、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A) 第二节土壤及土壤圈的概念(2课时 、土壤(soi)环境 二、土壤圈(A) 三、近代环境土壤学的发展及主要观点(B) 第三节 环境土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和方衬 一、分支学科及研究内容(C)
《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环境土壤 学 学分 2.5 总 学 时 50 理论 35 实验/ 上机 15 英文课程名 Environment soil science 开课院(系) 农学院 开课系 资源环境系 修订时间 2003 年 8 月 30 日 课 程 简 介 土壤环境问题一向是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 益复杂、多样,土壤环境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前言动态也日新月异。深入理解自然界 有关土壤的现象与过程,是对环境领域学生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环境土壤学》是农业科 学、林业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它服务于环境生态建设、农业持续发展、区 域治理、资源利用和保护等。是土地资源和环境等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专业课程。 课 程 大 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环境土壤学》讲述的土壤的成因、自然属性、环境功能、环境意义是学生的基础性专 业知识。其任务是通过对土壤环境学知识的课堂讲授、实验和实习等环节,为学生掌握有关 土壤环境的基础性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土壤污染研究前沿提供传授平台。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能够使学生掌握土壤和土壤圈的概念,土壤的特性及其在人类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 的作用,以及环境土壤学科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掌握土壤母质的形成,土壤矿物质、 有机质、土壤生物和土壤水及空气的物质组成和性质;掌握土壤的环境过程,包括土壤形 成发育过程、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化学过程、土壤养分循环与平衡、土壤酸碱反应和氧化还 原过程等;掌握土壤污染与防治和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等土壤管理和保护的理论和技术。 三、面向专业: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专业 四、先修课程:本课程应在学完《环境学概论》等课程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讲述土壤 环境问题。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涉及了大量的环境现象,需要具备《环境学概 论》的相关知识。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环境土壤学》由绪论、基础理论及土壤环境问题三部分内容组成,共十五章。 第一章 绪论 (2 课时) 第一节 土壤在人类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A) 二、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A) 三、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A) 四、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A) 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圈的概念(2 课时) 一、土壤(soil) 环境 二、土壤圈(A) 三、近代环境土壤学的发展及主要观点(B) 第三节 环境土壤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分支学科及研究内容 (C)
二、环境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C) 三、环境士壤学的任务(B) 四、环境土学的研究方法(B〉 五、21世纪环境土壤科学所面临的挑战(B) 作业:课后查阅相关环境土壤学科研论文,了解环境土壤学的现状及其重要性 第二章地学基础(2课时) 第一节矿旷物 矿物的物理性质(C 、常见矿物种类(B) 第二节岩石 一、岩浆岩(B) 二、沉积岩(B) 、变质岩(B) 第三节 地质作用与地形 一、内力地质作用和地形(B) 二、外力地质作用和地形(B) 第四节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B 化学风化(B) 三、生物风化(B) 第五节风化产物的母质类型 一、残积母质(A) 二、运积母质(A 三、冰碛物(A) 第三章土壤矿物质(2课时) 第一节土镶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 一、元素组成(C) 、矿物组成(B) 第二节粘士矿物 层状硅酸盐粘士矿物 (A) 二、非硅酸盐粘土矿物 (A) 三、粘土物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作业:课后结合校园周边土壤,认识土粒大小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第四意土璃有机质(2要时) 节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含量及组成 一、土壤有机质来源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及组成(C) 第二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 、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分解和转化(B】 二、植物残体的分解和转化(B) 土桌腐殖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B 四、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A) 第三节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和性质 、土壤腐殖质形成(B)
二、环境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C) 三、环境土壤学的任务(B) 四、环境土壤学的研究方法(B) 五、21 世纪环境土壤科学所面临的挑战(B) 作业:课后查阅相关环境土壤学科研论文,了解环境土壤学的现状及其重要性 第二章地学基础(2 课时) 第一节 矿物 一、矿物的物理性质 (C) 二、常见矿物种类 (B) 第二节 岩石 一、岩浆岩(B) 二、沉积岩(B) 三、变质岩(B) 第三节 地质作用与地形 一、内力地质作用和地形(B) 二、外力地质作用和地形(B) 第四节 风化作用 一、物理风化(B) 二、化学风化 (B) 三、生物风化 (B) 第五节 风化产物的母质类型 一、残积母质(A) 二、运积母质(A) 三、冰碛物(A) 第三章 土壤矿物质(2 课时) 第一节 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 一、元素组成(C) 二、矿物组成(B) 第二节 粘土矿物 一、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 (A) 二、非硅酸盐粘土矿物 (A) 三、粘土矿物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作业:课后结合校园周边土壤,认识土粒大小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第四章 土壤有机质(2 课时)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组成 一、土壤有机质来源 (C) 二、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及组成 (C)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 一、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分解和转化(B) 二、植物残体的分解和转化(B) 三、土壤腐殖物质的分解和转化(B) 四、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 (A) 第三节 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和性质 一、土壤腐殖质形成(B)
二、土壤腐殖质-粘士矿物复合(B) 三、土壤有机质的分组(C) 四、士桌腐殖酸 质(A) 第四节 上有机质的作用及管理 一、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A) 二、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A) 三、其它方面作用(A) 四、土壤有机质的管理 (A) 作业: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农作物产量、品质以及环境保护有何影响? 第五章土壤生物(2课时) 第 壤 物多样性 土壤生物类型的多样性(A) 二、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A) 三、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B) 四、土壤微生物呼吸类型的多样性(B) 壤微生物活性的 环境因 二、水分及其有效性(B》 三、pH(B) 四、氧气和Eh值(B) 五、生物因素 (B) 土壤管理措 (B) 第三节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发生和分布 一、不同类型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C 二、土壤剖面中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C) 三、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的分布(C) 四、微生物与植物根的联 第四节土壤生物活性及表征 一、土壤酶(A) 二、生物活性物质(A) 作业,土撞微生物多样性的重意义? 节 相组成 一、土壤的密度和容重(A 二、土壤三相和孔度(A) 第二节土壤质地 土粒和粒级(A 各级土粒的组成和性质(A) 三、土壤机械组成和质地(A) 四、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征和利用改良(A) 第三节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体(A) 土壤结构体的形成(C 三、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A)
二、土壤腐殖质-粘土矿物复合 (B) 三、土壤有机质的分组(C) 四、土壤腐殖酸性质(A) 第四节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管理 一、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A) 二、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A) 三、其它方面作用 (A) 四、土壤有机质的管理 (A) 作业: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农作物产量、品质以及环境保护有何影响? 第五章土壤生物(2 课时) 第一节 土壤生物多样性 一、土壤生物类型的多样性(A) 二、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A) 三、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B) 四、土壤微生物呼吸类型的多样性(B) 第二节 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环境因素 一、温度(B) 二、水分及其有效性(B) 三、pH(B) 四、氧气和 Eh 值(B) 五、生物因素(B) 六、土壤管理措施(B) 第三节 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发生和分布 一、不同类型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C) 二、土壤剖面中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C) 三、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的分布(C) 四、微生物与植物根的联合(C) 第四节 土壤生物活性及表征 一、土壤酶(A) 二、生物活性物质(A) 作业: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重意义? 第六章土壤质地和结构(2 课时) 第一节 土壤三相组成 一、土壤的密度和容重(A) 二、土壤三相和孔度(A) 第二节土壤质地 一、土粒和粒级(A) 二、各级土粒的组成和性质(A) 三、土壤机械组成和质地 (A) 四、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征和利用改良 (A) 第三节土壤结构 一、土壤结构体(A) 二、土壤结构体的形成(C) 三、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A)
四、土壤良好结构体的培有(A) 第四节土壤孔性 士桌孔性与孔度(A 二、团粒结构的多级孔度模型(C) 三、土体构造(C) 第七章土壤水(2课时) 第一节 二、士壤水含量的表示方法(A) 三、水分含量的测定(A) 第二节十壤水的能态 一、土水势及其分势(A) 土壤水吸力 (B) 水分能量的表示方法 (c) 四、土水势的测定方法(C) 五、土壤水分特征曲线(C) 第三节土壤水的运动 、土壤水的饱和流动() 土壤水的不饱和流动 A) 三、土壤中的水汽运动(A) 四、土面蒸发(B》 五、土壤水的入渗和再分布(B)】 六、田间十水分平衡 、土壤水的调节(A) 作业: 土壤水运动的影响 因素及其调控措 第八章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2课时) 第一节 土壤空气 一、土壤空气组成(A) 二、土壤空气含量(C) 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B 四、土壤空气与大气痕量温室气体的关系(A) 五、土壤空气的运动(A》 六、土壤通气指标(C) 第二节土壤热量 、土擦热量来题(C) 土壤表面的辐射平衡及影响因素(C) 三、土壤热量平衡(C) 第三节土壤热性质 一、土壤热容量(B) 二、土壤导热率(B) 第四节土壤温度 、士桌温度年变化(B 二、土温日变化(B) 作业:在农业生产中, 般采用哪些措施来调节土壤空气状况?
四、土壤良好结构体的培育 (A) 第四节 土壤孔性 一、土壤孔性与孔度(A) 二、团粒结构的多级孔度模型(C) 三、土体构造(C) 第七章土壤水 (2 课时) 第一节 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 一、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有效性(A) 二、土壤水含量的表示方法(A) 三、水分含量的测定 (A) 第二节 土壤水的能态 一、土水势及其分势 (A) 二、土壤水吸力 (B) 三、水分能量的表示方法 (C) 四、土水势的测定方法(C) 五、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C) 第三节 土壤水的运动 一、土壤水的饱和流动 (A) 二、土壤水的不饱和流动 (A) 三、土壤中的水汽运动(A) 四、土面蒸发(B) 五、土壤水的入渗和再分布 (B) 六、田间土壤水分平衡七、土壤水的调节 (A) 作业:土壤水运动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措施? 第八章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2 课时) 第一节 土壤空气 一、土壤空气组成 (A) 二、土壤空气含量(C) 三、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 (B) 四、土壤空气与大气痕量温室气体的关系 (A) 五、土壤空气的运动(A) 六、土壤通气指标(C) 第二节 土壤热量 一、土壤热量来源 (C) 二、土壤表面的辐射平衡及影响因素(C) 三、土壤热量平衡(C) 第三节 土壤热性质 一、土壤热容量 (B) 二、土壤导热率 (B) 第四节 土壤温度 一、土壤温度年变化(B) 二、土温日变化(B) 作业:在农业生产中,一般采用哪些措施来调节土壤空气状况?
第九章土壤形成与发有(2课时) 第一节土壤形成因素及其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桌形成因素(A) 母质对士壤发生的作用 (A 三、气候与土壤发生的关系(主要是水热条件)(A) 四、生物因素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A) 五、地形与土境发生的关系(A) 六、时间对士壤发育的影 七、人类活动对士 壤发生》 化的影响(A)》 第二节土壤形成过 、土壤形成实质(A) 二、土壤发生中的基本成土作用(B) 三、主要的成土过程(B) 第三节 发育 、土壤剖面和土体构型 (A 二、自然土壤发生层(A) 三、早地土壤发生层(A) 四、水韬十发生层(C) 作业 :论述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第十章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反应(2课时 第一节 土壤胶体的表面性厨 一、土壤胶体表面类型(B) 二、土壤胶体的比面(A) 十境老面由益(A) 第二节 壤的阳离子交换 一、基本概念(A) 二、阳离子吸附(A) 三、阳离子交换(A) 四、阳离子专性吸附(B) 第三节士壤胶体对阴离子的吸附与交换 土壤中的阴离子吸收力(B) 二、阴离子的静电吸附(B) 第十一章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2课时) 第一节士壤酸、碱性的形成 土壤碱性的形成(B 第二节 土壤碱度的指标 一、土桌酸度的强度指标(A) 二、土壤酸度的数量指标(A) 、十碱性指标(A) 四、影响士壤酸度的因素(C) 第三节 土壤氧化还原反应 一、土壤氧化还原体系(C) 二、土壤氧化还原指标(C)
第九章土壤形成与发育(2 课时)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及其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一、土壤形成因素(A) 二、母质对土壤发生的作用 (A) 三、气候与土壤发生的关系(主要是水热条件) (A) 四、生物因素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A) 五、地形与土壤发生的关系(A) 六、时间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七、人类活动对土壤发生演化的影响 (A) 第二节 土壤形成过程 一、土壤形成实质(A) 二、土壤发生中的基本成土作用(B) 三、主要的成土过程(B) 第三节 土壤发育 一、土壤剖面和土体构型 (A) 二、自然土壤发生层 (A) 三、旱地土壤发生层 (A) 四、水稻土发生层(C) 作业:论述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第十章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反应(2 课时) 第一节 土壤胶体的表面性质 一、土壤胶体表面类型(B) 二、土壤胶体的比面(A) 三、土壤表面电荷(A) 第二节 土壤的阳离子交换 一、基本概念 (A) 二、阳离子吸附(A) 三、阳离子交换(A) 四、阳离子专性吸附(B) 第三节 土壤胶体对阴离子的吸附与交换 一、土壤中的阴离子吸收力(B) 二、阴离子的静电吸附(B) 第十一章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2 课时) 第一节 土壤酸、碱性的形成 一、土壤酸性(B) 二、土壤碱性的形成 (B) 第二节 土壤碱度的指标 一、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 (A) 二、土壤酸度的数量指标 (A) 三、土壤碱性指标 (A) 四、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C) 第三节 土壤氧化还原反应 一、土壤氧化还原体系(C) 二、土壤氧化还原指标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