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ll. 房屋建筑学 142单层厂房平面设计 303第15章厂房构造 14.2.1生产工艺与厂房 15.1单层厂房屋顶构造 平面设 15.1.1厂房屋顶的类型与组成…329 1422单层厂房的平面形式303 15.1.2单层厂房屋顶的排水 14.2.3柱网选择 15.13单层厂房屋顶的防水…331 14.3单层厂房生活间设计 15.14厂房屋顶的保温隔热 14.3.1生活间的组成 构造 14.3.2生活间的布置 15.1.5厂房屋顶细部构造…337 144单层厂房的剖面设计 152天窗构造 44.1厂房高度的确定 308 152.1矩形天窗 1442厂房的自然通风 1522矩形通风天窗 144.3厂房的天然采光 1523平天窗 14.5单层厂房的定位轴线 1524下沉式天窗 14.5.1横向定位轴线 15.3外墙、侧窗及大门构造… 纵向定位轴线 320 15.3.1外墙. 358 14.5.3纵横跨交接处的 15.3.2侧窗及大门… 定位轴线 322 154地面及其他构造 146单层厂房立面设计及内部 154.l地面 空间处理 323 1542其他构造 461厂房的立面设计 15.5思考题 146.2厂房的内部空间处理 14.7思考题 326参考文献
·VIII· 房屋建筑学 ·VIII· 14.2 单层厂房平面设计 ...........................303 14.2.1 生产工艺与厂房 平面设计................................303 14.2.2 单层厂房的平面形式............303 14.2.3 柱网选择................................304 14.3 单层厂房生活间设计 .......................305 14.3.1 生活间的组成........................305 14.3.2 生活间的布置........................306 14.4 单层厂房的剖面设计 .......................307 14.4.1 厂房高度的确定....................308 14.4.2 厂房的自然通风....................309 14.4.3 厂房的天然采光....................314 14.5 单层厂房的定位轴线 .......................318 14.5.1 横向定位轴线........................318 14.5.2 纵向定位轴线........................320 14.5.3 纵横跨交接处的 定位轴线................................322 14.6 单层厂房立面设计及内部 空间处理............................................323 14.6.1 厂房的立面设计....................323 14.6.2 厂房的内部空间处理............325 14.7 思考题 ...............................................326 第 15 章 厂房构造........................................328 15.1 单层厂房屋顶构造 ...........................329 15.1.1 厂房屋顶的类型与组成 .......329 15.1.2 单层厂房屋顶的排水 ...........330 15.1.3 单层厂房屋顶的防水 ...........331 15.1.4 厂房屋顶的保温隔热 构造 .......................................336 15.1.5 厂房屋顶细部构造 ...............337 15.2 天窗构造 ...........................................342 15.2.1 矩形天窗 ...............................342 15.2.2 矩形通风天窗 .......................346 15.2.3 平天窗 ...................................348 15.2.4 下沉式天窗 ...........................354 15.3 外墙、侧窗及大门构造 ...................358 15.3.1 外墙 .......................................358 15.3.2 侧窗及大门 ...........................366 15.4 地面及其他构造 ...............................373 15.4.1 地面 .......................................373 15.4.2 其他构造 ...............................376 15.5 思考题 ...............................................378 参考文献.............................................................379
第1章绪论 内容提要: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建筑的环境、建筑的组成、建筑的分类和等级、建筑的 营造程序、建筑设计的内容和程序、建筑设计的要求和依据等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建筑的组成、建筑的分类、建筑的耐火等级、建筑的模数协调统 标准、建筑设计的内容和设计阶段的划分。其他内容只作一般性了解 11建筑的环境 任何建筑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存在于各种自然的、人为的环境之中,人们建造建 筑物的目的就在于为人们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活动提供理想的场所。建筑物与周 围环境密切相关,周围环境对于建筑物而言既是一种制约条件又是一种促进因数。因此 人们必须认真考虑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所能发挥的作用。 1.1.1自然环境 1.阳光 在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中,阳光无论是对人类还是对建筑物都是不可或缺的。阳光 温暖人们的身体和建筑物,有时,阳光可以增加人们的舒适程度,但有时,阳光也可以 使人们感到很不舒服。太阳光包含着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照射到地球表面的阳光中,有 不足1%是不可见的紫外线,它们的波长在160m~400m之间,可见光的波长一般在 400μm~780μm之间,它们包含着一半的太阳能量。太阳能的另外一半在红外线中,红外 线的波长一般在780μm~1500μm之间(pm为1m的十亿分之一)。阳光既可以在人体内制 造改善人们体质的维生素D,也可以灼伤人们的皮肤,所以太阳既是生命的给予者也是生 命的破坏者。 地球沿着一个类似椭圆形的轨道绕太阳公转,由于地球自转轴与其运行轨道(黄道)存 在一个23°27的夹角,从而在地球上形成循环的四季变化,如图1.1所示。 太阳照射北半球时间最长的那一天为夏至,夏至这天(一般在每年的6月21日)虽然白 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因为,近地层的热量积蓄,尚未 达到最多之时。一般来说,每年最热的时间要比夏至晚4~6个星期,这是因为在夏末,这 些积聚的热量就会散发出来,因此,太阳照射相对不太强烈的夏末,天气反而更热。而地 球处在公转轨道与夏至相对的位置时,即为冬至。冬至日大约在每年的12月21日,那时 北极点则会远离太阳,在北半球,阳光照射的角度更大,阳光就像一个拖得很长的长条通 过大气,阳光对地面的热效也会相应较弱。这一天北半球受阳光照射的时间比一年中其他 日期都要短,但陆地和海洋仍旧在散发以前储存的热量,所以冬天最冷的时候要到一月末
第 1 章 绪 论 内容提要: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建筑的环境、建筑的组成、建筑的分类和等级、建筑的 营造程序、建筑设计的内容和程序、建筑设计的要求和依据等。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建筑的组成、建筑的分类、建筑的耐火等级、建筑的模数协调统 一标准、建筑设计的内容和设计阶段的划分。其他内容只作一般性了解。 1.1 建筑的环境 任何建筑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存在于各种自然的、人为的环境之中,人们建造建 筑物的目的就在于为人们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活动提供理想的场所。建筑物与周 围环境密切相关,周围环境对于建筑物而言既是一种制约条件又是一种促进因数。因此, 人们必须认真考虑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所能发挥的作用。 1.1.1 自然环境 1. 阳光 在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中,阳光无论是对人类还是对建筑物都是不可或缺的。阳光 温暖人们的身体和建筑物,有时,阳光可以增加人们的舒适程度,但有时,阳光也可以 使人们感到很不舒服。太阳光包含着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照射到地球表面的阳光中,有 不足 1%是不可见的紫外线,它们的波长在 160 μm ~400 μm 之间,可见光的波长一般在 400 μm ~780 μm 之间,它们包含着一半的太阳能量。太阳能的另外一半在红外线中,红外 线的波长—般在 780 μm ~1500 μm 之间( μm 为 1m 的十亿分之一)。阳光既可以在人体内制 造改善人们体质的维生素 D,也可以灼伤人们的皮肤,所以太阳既是生命的给予者也是生 命的破坏者。 地球沿着一个类似椭圆形的轨道绕太阳公转,由于地球自转轴与其运行轨道(黄道)存 在一个 23°27′ 的夹角,从而在地球上形成循环的四季变化,如图 1.1 所示。 太阳照射北半球时间最长的那一天为夏至,夏至这天(一般在每年的 6 月 21 日)虽然白 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因为,近地层的热量积蓄,尚未 达到最多之时。一般来说,每年最热的时间要比夏至晚 4~6 个星期,这是因为在夏末,这 些积聚的热量就会散发出来,因此,太阳照射相对不太强烈的夏末,天气反而更热。而地 球处在公转轨道与夏至相对的位置时,即为冬至。冬至日大约在每年的 12 月 21 日,那时 北极点则会远离太阳,在北半球,阳光照射的角度更大,阳光就像一个拖得很长的长条通 过大气,阳光对地面的热效也会相应较弱。这一天北半球受阳光照射的时间比一年中其他 日期都要短,但陆地和海洋仍旧在散发以前储存的热量,所以冬天最冷的时候要到一月末
房屋建筑学 二月初才最后到来(日照分析如图12所示)。对建筑物来说,一方面需要在冬季争取尽可能 多地利用阳光,另一方面又必须在夏季尽可能避免阳光对它的长期照射,这就需要人们在 这两者之间寻求平衡 6 e 图11地球受太阳光照情况 夏季日落 冬季日落 一一一-冬季日出 (a)日照分析立体图 图12日照分析
·2· 房屋建筑学 ·2· 二月初才最后到来(日照分析如图 1.2 所示)。对建筑物来说,一方面需要在冬季争取尽可能 多地利用阳光,另一方面又必须在夏季尽可能避免阳光对它的长期照射,这就需要人们在 这两者之间寻求平衡。 图 1.1 地球受太阳光照情况 (a) 日照分析立体图 图 1.2 日照分析
第1章绪论 卧室 起居室 厨房 东 餐厅 (b)日照分析平面图 夏季 秋季 (c)日照分析剖面图 图12(续) 2.空气 空气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地球的外表面包裹着一层大气。由于地球是个 不断转动着的球体,地轴同地球绕日轨道又有66°33′的倾斜,地球各个地方接收的太阳辐 射热有多有少。随着纬度地带的不同,地球近地层形成了南北对称的七个气压带。在高气 压带和低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如图1.3所示。由于各个气压带之间存在很大差 异,使空气相互交流,形成全球大气的环流风。地球在不停地转动,拖着大量空气,使那
第 1 章 绪论 ·3· ·3· (b) 日照分析平面图 (c) 日照分析剖面图 图 1.2(续) 2. 空气 空气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地球的外表面包裹着一层大气。由于地球是个 不断转动着的球体,地轴同地球绕日轨道又有66°33′ 的倾斜,地球各个地方接收的太阳辐 射热有多有少。随着纬度地带的不同,地球近地层形成了南北对称的七个气压带。在高气 压带和低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如图 1.3 所示。由于各个气压带之间存在很大差 异,使空气相互交流,形成全球大气的环流风。地球在不停地转动,拖着大量空气,使那
房屋建筑学 些吹行千里的风成为定向风。由于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不同,地势高低、植被分布等状况千 差万别,造成吸热和散热不同,冷热变化不同,各个地方的气压也有高低差别,这就形成 了各种地方风。风是地球气候形成的重要作用因素,它使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分布更均匀 风在高空刮得快且顺畅:在接近地球表面的地方,空气的流动受到丘陵、高山、树林、建 筑物和各种空气对流的影响(如图14所示),风速受这些临近地面的障碍物持续影响而变得 不稳定,风向也常会突然变化,因此在风速和风向方面变得难以捉摸 图13风带形成示意图 无论建筑物处于什么样的气候地区,风速与主导风向都是建筑物设计所必须要考虑的 个重要因素,在寒冷地区人们要考虑风引起的热量损失,而在温暖地区人们又要考虑风 对室内通风的作用,同时建筑物的主要结构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抵抗风力的破坏 图14气流受地面物体影响示意图 保持建筑物内的空气新鲜依赖于建筑物内的空气流通,它是由空气的压力和温度差 产生的,空气流动的最终形式受建筑物的几何形状及朝向与风的速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图1.5所示
·4· 房屋建筑学 ·4· 些吹行千里的风成为定向风。由于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不同,地势高低、植被分布等状况千 差万别,造成吸热和散热不同,冷热变化不同,各个地方的气压也有高低差别,这就形成 了各种地方风。风是地球气候形成的重要作用因素,它使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分布更均匀。 风在高空刮得快且顺畅;在接近地球表面的地方,空气的流动受到丘陵、高山、树林、建 筑物和各种空气对流的影响(如图 1.4 所示),风速受这些临近地面的障碍物持续影响而变得 不稳定,风向也常会突然变化,因此在风速和风向方面变得难以捉摸。 图 1.3 风带形成示意图 无论建筑物处于什么样的气候地区,风速与主导风向都是建筑物设计所必须要考虑的 一个重要因素,在寒冷地区人们要考虑风引起的热量损失,而在温暖地区人们又要考虑风 对室内通风的作用,同时建筑物的主要结构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抵抗风力的破坏。 图 1.4 气流受地面物体影响示意图 保持建筑物内的空气新鲜依赖于建筑物内的空气流通,它是由空气的压力和温度差 产生的,空气流动的最终形式受建筑物的几何形状及朝向与风的速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图 1.5 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