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3444-2016 层,相带清晰,构造较清楚或相对简单,岩石变质或蚀变较浅,矿体(层)与围岩关系清楚的地段测制:变 质岩剖面应选择变质变形复杂,变质矿物相发育较全的地段:侵人岩剖面应选择在同源岩浆序列中各科 地质体出露较齐全的地段;侵入岩构造剖面应选择在侵人岩变形构造特征比较明显的地段:火山岩削面 应选择岩相发育较全地区,并尽可能通过火山机构中心 6,5,1.2实测剖面线的数量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同沉积地层、不同时代和不同类型的火山岩、侵人岩 单元和变质岩填图单位,一般至少应有2条~3条实测副面控制。或根据勘查区的地质构造复杂程度 已知的地质成矿条件及矿化分布特点等,布置几条贯穿全区、系统揭露地质特点的实测地质剖面,其影 量、距离及比例尺可根据矿区或矿床的具体情况确定,实测剖面比例尺应为平面比例尺的1倍~5倍, 并系统采集1套有代表性的、有正规的岩矿鉴定成果和详细描述的岩矿标本,并根据实际需要适时更换 和补充 6.5.1.3测制沉积岩地层剖面应研究沉积序列的岩组成和结构、划分地层、建立填图单位,进行详细 分层,描述,系统采集岩矿 岩石全分析等样品,为填图以 多重地尼 测分对比提供依据。必要 时采取人工重砂样品进 重矿物组合特征研究,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充地层的地质特征,划分 岩石地层单位 6.5.1.4测制侵 剖面应系统采集侵人体岩石和地球化学样品,选择代表性侵人体集同位素年龄 试品,细 体的各种基本特征,确定侵人的时代及其顺序,研究同源 浆化序列和侵入 体的侵位机制 6.5.1.5击 山 剖面应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样品及有选择地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 样品递细 究火山岩石、地层、岩相岩石组合与演化摩列、喷发旋回及喷发韵律等基本特 划分火 山地层,立火山 图单位,研 机 6.5.1.6测 岩剖面应系统采集 北学和地球化学样品,必要时采集同 素年於样品,确 立变质岩构 岩)层或构 岩石填图单位,划分变质相系、变质带和区分不同的构 查形城,递 细研究各填客 单位着石类型及其矿物组接触关系、生成序次变形变质特征 浅变重沉积岩还应研究 沉积作用特征 6.5.1.7各类 按相同比尺进行版性能诺测量。若小比创尺精 面已进行成 射性能谱测量,无 生异常显示时,矿区大比例尺实测地质剖面可不重复测量 6.5,1.8为确保剖面精凡剖面线上浮土掩盖较多又难以短剖面平移拼接时 必要的工程予以 揭露,对森林、沼泽浅覆盖区执行相应的技术标准。实测地质剖面记录卡片 附录B 6.5.2划分填图单位 6.5,2.1沉积岩区的填图单位分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两类, )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包括正式命名的群超群亚群、组、段,层,其中组是基本填图单位。比例 尺1:25000一1:5000的地形地质图,沉积地层应划分到组,只有与成矿无关或对区域地尼 研究有必要和可能时,可以并组为群;比例尺1:2000一1:500的地形地质图,则应划分到岩 性段或岩性层,以研究各岩层的分布及物质成分变化 b)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包括具有特殊标志,形态、成因或某种特殊意义的岩石单位,如局部性的 标志层、特殊的岩层,透镜体,岩舌、岩,某些礁滩沉积、含矿层、特征明显的化石富集层等,均 应作为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予以填绘 6.5,22侵人岩的填图应重点加强对侵人岩岩性、岩相、蚀变、矿化等变化特征的调查与研究。 1:10000~1:5000地质图应填绘和控制岩体的形态、规模与产状变化,研究其岩相变化:1·2000 1:1000地质图应填绘已揭露和控制岩相变化、接触带的产状变化。在侵入体与周围地质体的接怎 带,应按接触关系和变质现象以及变质作用的类型划分变质带,有条件的侵入体应尽可能划分出岩 相带 13
GB/T33444-2016 6.52.3火山岩填图单位可按地层学方法划分岩石地层单位、一般划分到组,必要时划分到段和层,亦 可按火山活动的规律性和火山地层的特殊性划分火山活动旋回,必要时可划分到韵律。中深变质的火 山岩应按变质岩的要求划分填图单位。 6.5.2.4变质岩填图单位,在填图初期应按变质岩岩石类型和变质作用特征划分非正式填图单位。在 详细研究建造的基础上再确定正式填图单位。1:10000~1:5000地质图划分到变质带,在带内进 步分层:1:2000 1:500地质图划分到变质级并根据岩性特点与构造特点分层: )对沉积变质岩系,其变质地层间正常沉积接触关系、示顶标志清晰可靠,可按岩石地层单位的 划分原则建立组一级填图单位,并尽可能划分到段,对被区域性不整合或区域性热事件分制 或区域性构造作用及变质作用逗异的变质地层系统,可建立群一级填图单位,并尽可能划分到 组,对变质地层被变质构造(如滑断构造、韧性剪切带等)分割,且缺乏示顶标志的沉积变质岩 系,可参照上述原则分制建立岩群、岩组和岩段。 b) 对中深变质侵人岩系,可按照不同深成岩的分布情况,分别建立或划分片麻岩套或片麻岩杂, 岩与片麻岩两级填图单位。 6.5.3地质体标定 6.5.3.1野外手图一般采用相同或大一倍比例尺的地形图,对具有典型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地质现象和 地质构造复杂地段,必要时可采用更大的比例尺填图进行详细研究,各种地质要素按GB958的规定 标定在手图上。比例尺较大的地质图,可根据勘查区的实际情况增减有关地质要素 6.5.3.2地质填图只标定图面直径大于1mm的地质体图面宽度大于1mm,长度大于5mm的线状 地质体:图面长度大于5mm的断层、褶皱构造。对小于上述规模,但具有重要意义的地质体,控矿层、 含矿层和找矿标志以及其他特殊地质现象,可用相应的符号、花纹放大或归并表示」 6.5.3.3基岩区内图面面积小于半个单元格和沟谷中宽度小于 2mm的第四系,在图上不子表示仍按 基岩绘制。在大片第四系覆盖区进行填图时,应收集工程揭露资料,根据任务需要进行必要的物探、槽 探,浅井、浅钻施工,编制基岩地质图。 6.5.3.4岩体地层界线,矿(化)体及主要构造界线等地质点,在地质手图上所标定的点位与实际位置 误差一般不大于1mm。 6.5.4蚀变围岩、矿化带、矿体测定 6.5.4.1比例尺为1:10000~1:5000的地质图中,对蚀变围岩应揭露标示控制而状蚀变或带状蚀变 的分布:对矿体,矿化带,含矿层或含矿地质体的规模,形态,产状及其空间分布应揭露和控制。 6.5.4.2比例尺为1·2000~1:500地质图中,对蚀变带应进一步按蚀变强度与矿物组合等详细分 带对矿化带,矿体应揭露和控制其数量、规模,形态、产状和品位沿走向的变化情况,划分矿石的自然类 型和 业品级,研究矿石的物质成分及其变化等 6.5.4.3比例尺为1:10000~1:500的正测地质填图,应根据矿种(类)、矿床、矿石的特点,结合物 探、化探成果及地形地貌特征,布置相应的探矿工程。 6.5.5地质填图精度、地质观测点密度及数量 6.5.5.1地形地质图精度:根据矿种,矿床类型合理确定地形地质图精度。一般预查阶段矿区(点)为地 质草图,其地形地质图可采用1:50000精测图放大为1:10000草测底图:普查阶段一般为地形地质 简测,详查,勘探阶段为地形地质正测。 6.5.5.2地质观测点密度:正测地质观测点的密度见表1。简测地质观测点密度及数量为正测的75% 草测为65%,界线点数与加密点数之和一般应达到地质点总数的70%以上 14
GB/T33444-2016 表1正测地质观测点密度 地质观测点个数/(个km) 填圈比例尺 点距/m 备油 均造简单 构造中等 构造复杂 探捕长每20m 1110000 100-200 406 6080 >80 可折合1个点 15000 50-100 80-120 120-150 >150 1:2000 20-50 160-240 240-300 >300 探长每10 11000 10-25 320480 480-600 600 可折合1个点 11500 510 50-600 600-1000 >2000 6.5.5.3经试验结果表明物探、化探等方法能有效地圈定某些地质界线或矿体时,地质观测点的数量可 酌情缩减10%一30%,但不允许用物探,化探等工作成果完全代替地质观测点和工程揭露。 6.5.5.4 地质体标定精度:根据不同比例尺要求,图面上不小于】mm的地质体均应表示。当矿(化)体 和重要的地质体较小时,可放大至1mm表示 6.5.5.5定点精度及地质点定测:矿区填图比例尺较小时(1:25000~1:10000),矿体边界用仪器法 定测:填图比例尺较大(1:5000~1:1000)或大型沉积矿床的1:10000比例尺地质填图,重要地质 点均用仪器法精确测定,其他地质点可用手持GPS定位, 6.5.5.6地质界线上的点距可根据相应矿种和查类型实际而定,布设重点应保证对重要地质界线的 有效控制。 6.5.6观察路线的布置 6.56,1应以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拟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为依据,在充分利用遥感图像资料解释的基 础上,根据基岩出露情况和通行条件精心布置。在露头良好区应结合遥感图像资料, 般以追素法为 主,以穿越法为辋,必要时可实行主干路线与辋助路线相结合的方法填图。对森林,沼泽覆盖区则以 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露头较差的地区可有针对性地布置稀疏路线。对重要地质体和矿化体,矿体赋 存地段的控制应达到相应比例尺的精度要求。路线间距及布署原则应在查设计书中具体规定。 6.5.6,2所有重要的地质界线和地质体,如岩石地层单位的组(岩组)段(岩段)界线,一些有意义的特殊 非正式地层单位等,应有足够的观察点控制。在主干路线上应详细观察记录,采集必要的样品,取全 准各种数据。地质构造复杂或重要地质观察路线应有连续的路线剖面,路线小结及必要的素描与照相 资料 6.6工作成果 提交实测剖面小结地质填图工作总结,实测地质剖面图,矿区综合地层柱状图、矿区地形地质图 实际材料图(均为过渡性图件,待补充探矿工程及物探,化探等其他工作成果),记录手簿,各类数据表格 及数据库等。 7重砂测量 7.1目的任务 71.1重砂测量 一般在预查,普查工作阶段进行,目的是为寻找非能源周体矿产(特别是稀有金属、贵 金属和重金属的原生矿与砂矿)提供地质依据,或为解决区域地质的某些问题提供地质资料。 15
GB/T33444-2016 71.2重砂测量的任务是重点研究和查明重砂的矿物组成、含量,矿物组合及其分布、物质来源、富集 条件和变化规律。对重矿物来源的地质体应详细研究其岩性,岩相特征,矿物组合和含矿地质体的产 状、形态、分布范围等;对直接影响重砂的富集与变化的第四纪地质特征和地貌因素应详细查明。若地 质体较大,应明显表示在地质图上:若地质体较小,则应放大表示。 7.2基本原则 7.2.1样品取样位置应布置在支流与冲沟中.取样时应用浅坑在距地表0.3m一0.5m砂层处取样,必 要时应挖到风化基岩,取风化基岩上部的松散堆积物。 7,2.2取样的体积取决于拟寻找的原生矿与砂矿的种类和海洗后重砂的质量(一般不少于20g~30g), 在普查找矿阶段一般取0.01m3~0.02m2 找某些稀缺矿种时(如铂与金刚石等),其体积可相应 增大 7.23 当样品数量多且分组测量时,样品可按全区统一顺序编号也可用图幅代号及坐标编号 7.2.4 样品应及时处置。在重砂取样与淘洗过程中,如发现重砂量增大,或重砂颜色有变化,或发现贵 金屈矿物与稀有矿 等异常时,应立即加密取样点, 72.5每个重砂样品均应保证逐级连续海洗3次以上,并将灰砂合并装包 新测试鉴定。 7.2.6应重视 砂量大小变化分 布规律,为加 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稀有矿物)粒度大小形态 我原生源提供依据 7.3基本程 7.3.1详细调查和研究区域地质条件,分析影师重 变化的地 当比例尺的 地形图,编制重 取样设计 7.32 已地质草图,布置重砂取样路线 样点 7.3.3 按照重砂淘洗的有关规程淘洗重砂样品 7.3.4 对重砂矿物进行室内鉴定并指导野外施 7.35编制重砂成果图和重砂测量工作总结 7.4基本内容 7.4.1第四纪地质工作要求 7.41,1根据岩性、堆积特点、地因素及动力条件等,研究和确定第四系的成因类型。常见的有:残积 层,坡积层、崩积层、冲积层、积层、沼 741.2 调查各成因类型第四纪推积沉积物的厚度,物质成分岩相变化及其分布情况,查找与第四纪 沉积有关的矿产,并研究其工业价值 7,41.3填制第四纪地质草图,如有条件应编制剖面图。在图上应划分第四纪各成因类型沉积层的分 布范围:根据动植物化石,层序及地貌条件的研究划分第四纪地层,表示其岩性特点及其他标志。编制 第四纪综合地层割面时,其水平比例尺与垂直比例尺可根据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比例尺。 7.4.1.4第四纪地质工作的精度要求及是否需要填制第四纪地质图,视区域找矿性质与砂矿远景而定 7.4.2地貌工作要求 7.4.2.1地貌形态观测应包括 )形态成因类型的观测与描述:如河谷、各种成因类型的山地,各种堆积的平原,以剥蚀作用为主 的各级夷平面等。 b)单体形态的观测与描述:如阶地,斜坡、丘,坑、岗、冲沟等。 c)形态的测量资料:包括每个形体的长、宽、高、深、界面的倾角、形态的水平距离与垂直距离等。 16
GB/T33444-2016 7.4,2.2研究地貌的成因类型,地形演变,为查明砂矿富集条件和成矿规律提供依据。 7423在重沙测量中应着重观测河谷、阶地与古夷平面等特点: 河谷的观测与研究应确定河谷类型,区分河谷种类,如侵蚀河谷,构造河谷及侵蚀-构造河谷 等。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河谷的袭夺作用,以发现古河床和寻找砂矿可能的富集地点。 2)研究河床倾角的变化,纵剖面的各种特点,纵剖面转折引起的河谷横剖面的变化,以及阶 地在纵剖面上的变化等。 由新到老划分河床阶地级别,研究河谷发展史的重要依据等 4)对河谷应观测如下内容:河谷横剖面的形状(槽形谷、梯形谷、V形谷等):谷坡的对称情 况,形状、高度与倾角;谷坡的切割程度与性质风化和冲刷的情况;河床纵剖面的变化特 点:支流纵剖面与主流河谷的相互关系如一致谷或悬谷等), 阶地观测应包括 不内容 1)对阶地形的观测,应重点观测表面起伏的性质,从一个阶地 一个阶地面的性质 (陡、缓,过渡或冲刷等),阶地与现代河流的关系及其存在位置 地的分布,阶地堆积物 的物质成分及其特点。 2) 形 资料应注阶地各部位(前缘、中部后缘等)距现代河 的高度,阶地面的面 ,阶地面的 态,阶地基岩的地质到 )夷平面应注意观察与测量各级夷平面的高 准积物的物质成分及其 的分布范围 及其特 d) 貌综合剖面图以 发展特点并根据需要和可 决宗 1否道制地图 7.4.3重砂观测 与取样要求 7.4.3.1观测点内容 重砂观测点应 置在第四纪发有、地貌有利重秒集的部位一个币砂观测点应进地质、第四纪 地质、地貌及 面的观测,可含数个重砂样,并说明编号、位登观西 间 其观测内容应 包括: a)地质,地貌特点 龈因类型、形态特点描述,各种测量数据,地貌形态 与重形 篇集的关系等。 6 第四纪松 难积物的特点:成因类型,堆积特点、岩性变化、物质成分、厚度及分布情况等。 c) 重砂样的编号 位雪取样深度、取样方法、取样体积洗时的 乐石成分及重砂特点的肉 眼整定等, )地貌写生图、照片或取样位置的素描图。野外重砂取样登记卡片参见附录B。 7.4.3.2取样密度 应根据区域地质,地貌及第四纪地质条件,由物查目的、选用的比例尺及区域水系的复杂程度确定 重砂取样密度。水系愈复杂,取样点应相应加密。重砂观测点及取样密度婴求见表2。 表2蚕砂观测点及取样密度表 地质图比创尺 重砂观测点/《个/km2) 重砂样/(个km) 1:50000 24 35 1125000 A只 8-16 1110000 10-20 20-3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