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3444-2016 7.4.3.3自然重砂取样位置及要求 7.4.33.1壮年期河谷取样 a)壮年期河流的河漫滩很宽,河流的侵蚀作用已很不明显,取样重点应放在细砂层下部与淤泥层 上部的秒酥申 b)在河床基岩上部的砂砾层中取样。 )需要对河谷进行工作时,应在河谷由窄变宽处,横剖面由陡变缓处和平面上河谷转弯处取样 预查阶段一般不作系统采样。 d)在河谷的支流和冲沟处取样 7.4.3.3.2复活期或幼年期河谷取样: )应注重河床与流速的变化,重砂点取样应布置在河床开始变宽的地方、河床转弯的内侧、河床 由陡变缓处,河床低洼处或河床斜坡的其他不平处 b)在小支流出口处的上游、河的下部,砂嘴的头部或障碍物的上部、冲积堆等处取样。 c) 在冲积层中取样也应注意取样点的分布均匀程度,在河床,河谷的支流及冲沟都应采样,并在 支流的下方作适当的控制。 7.4.3.3.3阶地取样: 河漫滩阶地或古老的阶地都应取样。如阶地较厚应采取刻槽的办法,在整个堆积物中连续分段取 样,如阶地堆积层层理清楚,应分层取样。 7.4.3.3.4残积,坡积和洪积层中取样: 应根据找矿性质与地质、地貌条件而定。松散堆积层中的取样点应布置在浅井中,用刻槽法取样。 7.43.4比例尺1:10000~1:2000的重砂取样 在浮土掩盖地区,为了寻找某些原生矿床(如金、锡或金刚石等),或是发现规模较大的稀有金属风 化壳砂矿时,可采用1:10000一1:2000的重砂取样进行普查,详查或勘探的前期工作。在残积层,坡 积层及风化壳中可用浅井分段取样,刻槽的规格应满足淘洗体积(0.01m~0.05m)的要求,浅井的布 置应根据矿床地质构造、第四纪地质及地貌等特点采用方格网,矩形网或是沿等高线布置,重砂取样网 度要求见表3。 表3重砂取样网度要求表 比例尺 线距/m 点距/m 1:10000 200-100 80~40 115000 100-80 40-20 112000 50-40 20-10 7.4.3.5人工重秒取样 7.4.3.5.1目的是查明岩矿石中有用矿物的物质来源,研究侵人岩的副矿物、岩石中的重矿物,某些稀 有元素与分散元素、同位素地质年龄,进行矿物刻蚀年龄测定等 7.4.3.5.2 应根据人工重砂的研究目的确定取样地点、取样方法与取样量。一般人工重砂的质量为 10kg~20kg,每个人工重砂应同时选出岩矿鉴定标本与有关测试样品。人丁币砂应根据样品特征、目 的矿物的嵌布粒度确定碎的程度,过粗不易分选,过细容易破坏需罢研究的目的矿物 7,4.3.5.3对重砂矿样罗进行矿物鉴定和重矿物量的测量(重砂鉴定).不能直接用原矿样的化学分析 18
GB/T33444-2016 换算为矿物量 7.5工作成果 7.5.1编制重砂取样登记表和重砂取样成果图。 7.5.2对重砂取样地质工作进行文字总结,研究和分析勒查区内重砂矿物种类、来源,圈定各种重砂矿 物异常分布范围、规模大小 7.5.3分析重砂矿物特征、形成过程与找矿意义,对重砂异常区进行评述,并提出进一步工作的意见 8地球物理勘查 81目的任务 用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地下物质(岩石或矿体)的物理性质(密度,磁性、电性,声传播性能、自然 放射性等)差异引起的某些物理现象为研究对象,用不同的探测方法和仪器,探测天然或人工地球物理 场的特征,并通过对各种物理场特征的分析,研究,推断和解释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为地质矿产脚 查提供有益的地球物理信息,从而解决某些需要确定的地质问题。 8.2勘查方法 821一般有航空物探(航空重力、航空磁法,航空电法、航空天然放射性等)、地面物探(重力、放射性 测量、磁法、电法,电磁法、人工地震等)、测井(密度测井、电测井、核测井、声测井、磁测井,井径测井、重 力测并、工程测井、水文测并等)、并中物探(井中磁测,井中激电、并中电做法、并中透视法,并中声波、并 中或井地电法等》和地井测量等 822根据查目的、矿床类型、地质条件和地质体的地球物理特征,选择适宜的物探方法或方法组 合,以经济合理地达到最佳地质效果。 8.3基本要求 831从全局出发,坚持面中求点、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既要重视强、中异常,又要重视弱、缓异常:既 要重视直接找矿,又要重视间接找矿 8.3.2确保仪器设备性能符合规范要求。在同一个地区应做到三统一(即统一基点、统一精度,统一坐 标),保证第一性资料的真实可靠 8.3.3 确保数据采集质年 野外原始记录,干扰物、干扰场记录应清楚、工整,齐全,地面物探应准确记 录物理点的坐标和高程,以便进行地形校正(静校正)和点位校正:现场应及时打印当天原始数据纸质文 件,并备份原始数据电子文件:野外期间应及时绘制参数量图并建立工作日志。 8.3.4明确需要解决的地质问题,重视物探找矿效果,加强地质、物探、化探的综合分析与研究,做好物 探异常的推断解释工作 及时开展异常验证工作,随时总结经验,重视探矿工程施工后的异常解释工 作,提高地质解释水平和找矿效果 8,3.5物探技术人员和地质技术人员在勘查工作中应密切配合,做到四共同(即共同设计部署,共同推 断解释、共同在证异常、共同编写报告) 8.4基本程序 84.1物探丁作开始前,应收集有关资料(包括测区岩、矿石物性资料),进行踏拗,并根据矿种,地质及 地球物理条件,预选一种或多种物探方法,编写技术工作设计。 8.4.2施前应对物探方法进行方法有效性试验(测井应针对墈查矿体物性特征选择测井参数和方 法同时选样较好的激发和接收技术参数:只有确认方法有效时,方能编制查设计和进行物探工作
GB/T33444-2016 施工过程中,若发现观测结果达不到预想要求时,应进行补充试验。 8.4.3 工作结束后应及时综合整理物探资料,图件,编写物探工作报告,提出异常解释和异常验证意见 建议,分析评价使用物探方法的有效性和找矿效果。野外工作按设计完成后,应进行野外验收,达到目 的方可撒离 8.5基本内容 8.5.1收集区内历年投入的各种物探工作量及质量所获得的物探异常特征,异常验证情况、找矿效果 结论及存在问题:收集历年本区投人的地质工作和已有的地质资料 8.5.2研究勤查区地质概况:包括区域地质、矿区地质,矿体和矿化特征等有关情况,以及对矿区的主 要认识和需要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 8.5.3研究勘查区地球物理特征列表说明勘查区的岩石、矿石物性参数特征,分析在各种地质构造和 地质体上可能测到的各种物性响应,提出勒查区对工作的有利和不利因家,预计完成设计任务的可能 性和主要技术措施 8.5.4确定工作 上与 要求:根据对前人资料或试验结果的分析研 选 理有效的物探方法 说明投人各种方 手的目的、物探工程布置的原则、测网选择的依据。提出各下种的 术要求,精度要求 适用的观测仪器和技术参数测试手段保证质量的措施、各级的检查工作量 8.5.5野外 作结束后应列表统计各种物探方法的工作量(包括试验点,老 检查等辅助工 作量和质量统 )、计算不同方法的台日数 8.5.6 整理及综合研究工作,室内工作包括野外观测数据测试结果或原记 的整理计算 观测结果 校正,图件的绘制等,并根据室内综合研究,对工作的组织施、内容及方法、预期效 等进行评 8.5.7收集及 制物探工作附图:包括工作地区的交 图 地形地质 图,以往地质 物探、化扬 面图,已知 可体上的综合剖面图和本次成果图件 8.6工作成 8.6.1航空物探,地面物探和并中物探在工作结束后应提交物探工作总结或 内容包括: 简述任鸶来流完成情况及程度、投人方法的有效性及取得的主要地 效果、存在问题,简 作过程、野处工作时间,设计工作量的改变情况及原因,室内工作日期及结束时间。 b)简述勒查区地质工作程度、地质概况、历年地质工作历史,工作量,已 有的几种主要地质图件 地质认识及物探正作配合情识等 详细总结查区地球物里工作程度、历年投人物探工作单位、时间、工作方法,测网,完成工作 量、质量情况,列表说明物探异分布特征、异常验证情况、找矿效果,结论性意见和存在问题: 根据以往工作成果和本次工作资料,列表说明不同岩石、矿石的物性参数、变化范固、常见信 (或几何平均值)。叙述矿区内各种岩层、火成岩的背景值,异常下限;矿区内各种干扰因素,各 种地层、构造及矿体引起的地球物理场的特征 山论述各种工作方法、参数测定,室内资料整理情况,采用各种仪器和技术参数、分析手段、工作 质量评述,完成测量工作量情况,基线,测线、精测剖面,点的联测、埋设永久性标志的工作量 每个地区投入的方法,测网、比例尺、完成的面积、点数等。 )根据地质规律及参数测定成果,结合其他地质工作手段,定性分析及研究区内物探异常,说明 不同地质现象所引起的各类物探异常特征:对物探异常进行整理、分类,优选出有地质找矿意 义的重要异常,进行推断解释工作。具备条件的异常应进行定量解释,说明定量计算采用的方 法,依据、步骤,精确度等,列出每个异常定量计算的成果,推断异常源(体)的埋深、产状、厚度 延深等;并综合地质等资料对异常的性质作出判断。进行异常的初步验证,并继续对异常进行 20
GB/T33444-2016 再解释、再验证工作。通过井中信息反馈,对验证效果作出评价 f) 总结各种方法的有效性及取得的地质成果,说明选用测网及区段布局是否正确,对直接找矿和 间接找矿方面的作用,以及对今后地质工作和物探工作的意见建议等, 8.6.2提交的主要图件包括: a) 工作程度图,1:100000和1:50000地质及物探工作程度图(标明历年来工作范围、面积、测 网,投人方法、异常分布情况、本次工作位置等) b)基础成果图:实际材料图、剖面图、剖面平面图、平面图等 c)推断成果图:综合剖面图、地质物探综合平面图建议验证工程布置图等。 8.6,3提交的主要附表包括 测量成果表(附有基线端点,异埋桩、基点分基点校正点,验证钻孔的X,Y、乙坐标值), 物探异常 一览表或异常卡片,列出异常编号特征、引起房 证情况等 8.6.4提交的原始资料包括有关质量检查分布图、质量对比图仪器 致性检定、各种常数测定图件 原始测井曲线、班报表等 8.7具体工作要求 各种物探方法的 体工作要求参见相应规程规范。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中 地震勘探具体工作要求 执行煤炭煤层地度勘探规范等。 9地球化学 9.1目的日 以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有关介质的取样,以近 物理化学的高灵敏度 为手段,系 统测量天然物质(如岩石,疏松羞物、水系沉积拟、水生物与空气)中指示元素的合量及其分布特征 研究其迁移与变化规律,发现矿床的地球化学分散晕,圈定化探异常,对元素分布及配分特征调查,揭示 矿床形成和破时 矿床周围介质中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提供地球化学找矿信息,为矿 江预测和工程 布置提供依据。 92基本要求 921 正确选择化探方 应根据不同的地球化学环境、地质任务,选择不同的化探方法(如水系沉积 物地球化学测量、士壤地 测量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水地球化学测量植物地球化学测量等)。地 球化学查方法及其应用参见 9.22进行方法试验。在采用某种找矿方法前,应按有关规范进行地区地球化学找矿方法试验,研究 决定采样点距、采样密度、采样层位、采样深度、采样质量和采样粒级,对不同的矿种还应进行样品制备 的方法试验,研究决定加工流程,粒度范围,加工K值的确定和样品最终质量等 9.2.3正确选择背景值。 对每一个新勘查区,都应依据分析数据,研究各测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值 及其分散,富集特征,调查本区各地层,岩石的地球化学正常含量范困及其变化特 ,研究和总结物查区 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等。 9.2.4圈定异常范围。及时整理,研究地球化学找矿的成果资料,统计确定各元素(或其他地球化学信 息参数)的背景值和异常下限;研究地质背景与地球化学找矿方法的密切关系,总结各成矿元素的地球 化学规律,圆定化探异常区及找矿有利地段,进行异常验证 9.3基本程序 93.1搜集和研究工作地段矿床地质特征,自然地理特征(气候,雨量、蒸发量、地貌,第四纪地质,植被 21
GB/T33444-2016 发有特征和风化作用强度),前人工作程度、质量及经验教训,从中分析成晕成流条件和特点,分析投入 化探工作的前提和依据。 9.3.2通过现场踏勒和补做必要的试验工作,补充和更正上述分析判断,选择最优的方法和措施。如 比例尺,取样点布设方法、采样对象、采样深度和层位、为采集代表性样品应采取的特殊措施、确定合理 的分析方法,确定开展研究的技术课题和措施等。 9.3.3 编制化探物查设计并组织各类化探采样工作, 9.3.4开展化探样品加工分析测试,数据处理及资料的整理分析。 93.5在确认化探异常后,应配合其他方法、结合找矿标志,组织异常验证工作,推测引起异常的原因 追索异常的来源。 9.4基本内容 9.4.1根据获取的各类化探资料,研究元素在不同成矿时期,不同空间及不同对象中的分配特点,不同 成矿期元素分布和配分的差异性,区分成矿期异常和非成矿期干挠异常,正确选择指示元素和确定合理 的工作方法,提高异常解释和推断的准确性 9.42研究原生朵和次生晕的关系和不同元素组合,研究利用原生景与次生晕寻找隐伏矿体的可能 性。研究矿体,矿床乃至矿田不同部位(如上部及前缘、下部及尾部、上盘及下盘、深部及浅部或矿体不 同标高,距侵入体远近、矿区的不同地段等)元素分布及配分的差异性,总结矿化富集的趋势和规律,找 讨矿床的成因 9.43 研究找矿评价指标,计算各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值和异常下限值,不断扩大化探应用范围和找矿 效果 9.4.4系统收集和研究岩浆岩化学成分变化规律及对成矿元素分散富集的控制作用:研究元素的分带 性,物质来源,可能的迁移方式,迁移演化方向,富集趋势及矿化元素沉淀成矿条件(如温度、压力,组分 和体积、PHEh值等),不断改进化探 作方法和提高化探工作效果。 9.4.5研究异常验证情况、异常位移大小、见矿异常特点或未见矿的原因等。 9.5工作成果 9.51编制各类原始数据图,包括采样点位图和原始数据图、地质化探剖面图,平面剖面图 9.5.2编制各类异常地球化学图,包括单(多)元素地球化学图,综合异常图或组合异常图,并附全区和 各子区元素含量分布直方图等。 9.5.3编制各类异带解释推断图,包括异常图(单元素或综合元素异常图),各种多变量分析图,各种数 学模型图和推断(预测)图,地质化探综合平面图,各种不同地质体或矿体之间多种元素含量对比图、成 矿预测图等 9.5.4建立异常登记卡片 9.5.5 提交化探工作总结或化探报告,具体内容架构可参照8.6。 9.6具体工作要求 各类化探方法的具体工作要求参见相应规程,规范。 10遥感地质调查 10.1目的任务 通过从遥感图像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关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地层,构造,矿产等信息,研 究各种地质体、地质现象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推断地质作用过程及其运动状态等,以有效地布置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