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3444-2016 破碎带应有工程控制其产状及断距:煤炭第一水平(先期开采地段)范围内的古河流冲刷、古隆起、较大 的陷落柱、断层等应有工程控制,条件具备时应采用二雏、三维地震等有效手段:对首采(或先期开采)地 段主矿体上、下盘具工业价值的小矿体(层),应一并勘探,以供开采利用 4.4.2.3对可供综合利用的共伴生矿产,应进行综合评价 共生矿产的勘查程度应视矿种的特征而定, 同体共生矿产若需分采分选时,应分别确定矿石类型、圈定矿体并估算资源储量:异体共生矿产应单独 圈定矿体并估算其资源储量。详见GB/T25283。 4.4.2.4详细查明矿区含(隔)水层、构造破碎带、风化带、岩溶带的水文地质特征、发育程度和分布规 律:详细查明地表水体分布范围和平水期,洪水期、枯水期的水位、流速、流量、水质、水深、水量、历年最 高洪水位及其淹没范围详细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水质,地表水与含水层间的水力联 系;详细查明矿床主要充水因素及其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对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的矿床,应在 先期开采地段及代表性地段,针对矿床的直接充水含水层进行抽水武验,必要时对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 矿床应进行群孔抽水试珍,预算先湖开采地段(首采区或第一水平)的矿坑通水量,预测下一开采水平 水量的变化趋势,评价其对矿床开发的影响程度;调查研究可供利 其水水的水量,水质和利用条 件,指出供水方向 4.42.5详细 工程地质岩组、测定主要岩矿石力学强度。详细查明着溶的发育程度、分布规律 和岩体风化 孩岩和秋弱夹层分布规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研究开采影响范围内的石 露天开采边的稳定性:详细查明矿体顶板和底板基岩的可挖性,调查老隆和生 ,矿石稳固性利 )的分布情况 详细圈定采空区或开采区花预测可能发生的 工程地质问题,对矿区工程地条 进行坪价, 4.426 评价可区环境地质质量。详细查明岩、矿和地下水(含热水中对人体有害的元素、瓦斯及 其他有击 成分,含量,放射性强度和地温情况:详细调查、了解矿区及邻区的地震、崩塌、滑坡、泥 石流等地质灾 发育状况分析预测矿床开采和疏干排水可能引起的地下水位变 面地质灾害 的发育范国,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防治指施建议 4.4.2.7样细在明水文地 质茶件 向矿床开采的主要问思 卡开果技术条 件进行综合分析 评价和危 顶测,若存在突水危 金,应编绘突水危险性分区图 4.42 矿山建设设计要求,采集其有代表性的样品,详细查明矿石加干洗 技术性能。可类 比的易选矿石可只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一般矿石应在实验室流程试验基础 验室扩大连续词 哈:新光刑石成排 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必要时进行半工业试验;极难 「石应根据需要进 行半工业试验, 业试验 .4.2.9 依据有关规定确定床工业指标,圆定矿体,选用适宜的方法估算主产及共伴生矿产的资源 储量,编制相关图件。编制物查线剖面图应在实测地形剖而的基础上进行 所查矿种(类)地质勘 规范有相应规定的从其想定 4.4.2.10依据所获得的矿产制查成果及国内外矿产品市杨情况进行可行性评价。 4.4.3工作成果 4.4.3.1编制勘探报告,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44.3.2勘探阶段探明的、控制的资源储量之和一般应占总资源储量的50%以上,资源储量规模为大 型以上的矿床可适当降低。探明的(预)可采储量应满足矿山建设还本付息的需要。所物查矿种(类)地 质查规范有相应规定的从其规定。 5矿产助查设计 5.1种类 一般包括预查、普查、详查,勘探的分阶段物查设计和大型矿床的总体(年度)勘查设计,以及为矿山 8
GB/T33444-2016 建设设计服务的补充期查设计,其他专业性地质工作(如物探、化探、探矿工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 地质、矿产物查测量、矿石加工选治技术性能样品采集等)专项设计等 5,2基本原则 5.2.1 设计依据充分,工作目标任务明确 5.2.2物查方法及手段选用有效,因地制宜,合理选取,保护生态环境。 5.2.3综合坳查,综合评价 5.2.4 多方案比较,技术路线最佳,勘查投人经济合理。 5.3设计书基本内容 包括目的任务,矿业权设置 以雅地质工作评述勘在区地质、助查工作总体部署,技术路线和年度 工作安排,主要工作方法手段 、“绿色勘查”要求,主要实物工作量及预期成果、经费预算,组 织管理及技术措施等。 体内容参见附录A。 5.4基本要求 541绝制 地质工作研究程度及工程控制程度按相应矿种(类) 范要求执行,无该 矿种(类)规范 根据( T13908,参照相近矿种类)的地质物查规范执行:作为矿山建设设计依 据的,应正求 关设计单位的意见 542绵 透查设计前应收集有关地质资料,开展野外整勘,做好前期工作 54d 物查范围应在勘 查许范围 5.43根拥 书或在同要求,结合矿区(床)地质条件编与斯查设计,设 “的技术路线可 行,总体部署 及阶 工作安排合理,方法手段遗择及探矿工程布置恰当,技术人员专业配套,经费预算适 宜,预期成果明确 质量监控措施具体完备。对因特殊原因不能执行有关规范要求的,立予 以特别说明 5.4.4经审杏批推 要依据。在实过 地质情况发 生重大变化, 计的主要实物工作量变 大于三分之 以上,或因查类型、勘查主矿种, 勘查区段、勘查 变化,需进行重天工程变更的,应重新编查设计,重新审查批准。详杏 探原设计的主要红物 作量变动小于三分之一或预查,普查设计工作量变动可由勘查单位提出变更 意见,经矿业权人认 545 有关部门针对 作 署有具体要求(如勘查实施方案等)的从其 5.5勘查工作部署 5.51勘查施工前应根据勘查设计对粉查区范围进行踏断复查,探矿工程应布设在勘查许可证范 内 5.5. 一般应遵循由浅人深、由稀到密、由已知到未知,区域展开、点面结合、重点突破,地质填图,遥 感、物探、化探,重砂测量先行的原测。 5.5.3在合理确定勘查类型和综合研究工程间距的基础上,根据矿床类型,物性条件地形名体和生本 环境条件选择适当、有效的勘查方法和手段。对于探矿工程 一般I勘查类型应以钻探为主:Ⅱ查类 型应以钻探为主,辅以坑探进行验证:Ⅲ勒查类型应以坑探,钻探结合对矿体加以控制。一般情况下,地 形条件有利、矿体倾角较缓以钻探为主,矿体倾角较陡以坑探为主。条件适宜时,应优先选用有效的物 探,化探方法。 5.5.4根据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查深度,不具备类比条件时,应结合设计单位经论证确定,勘查深 部矿体应适当加强开采技术条件研究 5.5.5依据GB/T25283的原则和要求,统筹安排综合物查、综合评价工作
GB/T33444-2016 55.6作为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勒查工作应重点部署在设计单位确定的先期开采地段(首采区),同时 应加强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矿石加工选治技术性能研究。 6地质填图 6.1目的任到 在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填制各种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件,按各勒查阶段要求,研究脚查区 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蚀变带、矿(化)体、主要含矿建造等其他各种地质体的分 布及特征,研究勘查区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开采技术条件,为矿产勘查提供基础资料, 6.2基本原则 6.21按批准的查设计开展地质填图。地质填图单位划分应视具体情况,根据岩石组合、岩性,岩 相,对工作目的层划分到组、岩性段(或层),其他与成矿无关的可划分到群(或组)。填图中应取全,取准 原始资料·并根据工程揭露情况不断修改和补充过渡性图件:详查和物探阶段应填制正规地形地质图: 体情况确定预查阶段比例尺一般为1:50000~ 1:10000.普查阶段一般为1:25000~1:2000 1000),详查阶段一般为1:10000~1:2000(1000).,期探阶段一般为1:10000~1:2000(1000, 500),不同矿种必要时可适当放大或缩小。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工作1:50000一1:500)应符合有 关物查规范、规程中相应比例尺草测、简测和正测的精度要求。分矿种(类)地质勘查规范有相应规定的 从其却定 6.23地质观测点应布设在地质界线上或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并标注到地质实际材料图上。对于薄脉 状矿体(层),标志层及其他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应放大表示。 62.4在综合分析研究中,应充分合理应用区内已有的遥感图像,地质,矿产,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 特征等资料 62.5填图方法采用实测(矿区图)和修编(区域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已有符合精度要求的大比 例尺地质填图资料的地区,可以编为主,编测结合。 62.6地质填图一般要求用相同或较大比例尺的地形图作为底图。预查、普查阶段在无相同比例尺地 形图的地区,可考虑草测和简测:详查、勘探阶段应有相同比例尺的地形测量成果 62.7不同地形条件,地质条件,矿床类型和研究程度的勘查区及不同比例尺填图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允许有所侧重和区别,但应以勘查设计为依据。 6,2.8勘探阶段地质填图应结合矿山建设设计要求,为工业广场和尾矿堆放场的选址提供依据 6.2.9应根据填图比例尺大小,构造复杂程度、基岩出露情况、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确定地质观测点 密度及数量。勘查区内存在大面积第四系的区域可适当放稀,但应以有效控制查区的地质界线,构 界线和地表矿(化)体的分布等信息为准。 6.3基本程序 6.3.1确定比例尺 根据物查区的地质特征及具体工作需要,确定合理的比例尺。 6.3.2实测地质制而 6.3.21在地质填图前,应选定并实测1条一2条基本穿越全区地质体的地质剖面,在研究实测地质剖 10
GB/T33444-2016 而的地层,岩体(包括围岩),构造和矿(化)体基本特征和野外路勘的基础上,根据各地质体的复杂程度, 再确定实测剖面的数量,以对比确定填图单位,厘定测区地层层序、岩相分带、变质相系及构造框架等, 研究总结各地质体及测区地史演化、岩浆侵位、变形变质等特征,统一地层层序,统一填图单位,统一野 外岩石、矿石定名,统一对制面测制的要求,梦一图式图例等 63.2.2浅覆盖区可先行开展地质填图,在基本查明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再开展实 测地质剖面工作 6.3.3基本要求 6.3.3.1填图工作中应及时绘制相应地质图件,编制地质填图说明书(或填图工作总结)。 63.3.2地质图件应准确、合理,清, 6.3.33 地质填图时,可使用数据采集仪建立地质信息数据 6.3.34 地质填图说明 书(或填图工作总结)应全面反映地质调查与研究的资料,突出新成果,新认识 新技术、新方法,层次清楚,观点明确、论证有据,充分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做到图表化,数据化 和标准化。 6.4基本内容 6.4.1沉积岩☒ 6.4,1.1应收集,反映工作区地层层序、厚度,沉积环境等地质资料。按各勘查阶段要求,研究岩石地层 单位的岩性、主要物质成分和地球化学特征,基本层序、化石种类、沉积特征(结构、构浩及组构特征),厚 度,产状、成因、含矿性、接触关系、时空分布变化等 6.4,1,2正确建立地层层序和填图单位,合理划分岩石地层单位,特别是大量使用和划分非正式地层及 单位,研究其与生物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的关系。 64.1.3研究沉积环境,沉积建造(相),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岩层形成和发展演化历史 6.4.14重点研究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地层,岩石、构造等内容,其他内容可作为一般性要求 6.4.2侵入岩区 6.4.2.1按各勘查阶段要求,研究与成矿作用有关的侵入体的形态与规模、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和地球 化学特征、岩石类型、结构构造和组构特征(流动构造和变形构造),包裹体特征(捕虏体,残?体和深源 暗色包裹体),脉岩(派生脉岩和区域性脉岩)的规模,形态、产状和组分等 6.42.2 按各榭查阶段要求。 究侵人体内外接触带接触变质作用、交代蚀变作用,同化混染作用以 分异作用的特征,对基性超基性岩还应加强矿物组成、化学组分的研究,尤其是对含铁矿物可选性能 的研究。 6.4.2.3研究复式岩体内部的脉动、涌动和渐变过渡等接触关系,根据侵人体的相互接触关系,同位素 年龄资料,确定侵入体的侵人时代与顺序,并讨论它们的时空分布规律。 6.4.2.4按岩石成分或结构构造,划分侵入体,必要时可根据侵入体内部矿物成分的分带性、蚀变矿物 的分带性和变形特征的分带性划分岩石(相)带,探讨岩浆作用的演化历史,研究侵 体的就位机制以 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6.4.3火山岩区 6.4.3.1按各勘查阶段要求,研究与成矿作用有关的火山岩岩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和地球化学特 征,岩石类型、结构构造、产状,厚度、接触关系、空间分布及其变化柳律 32一在数学歌找化的美酸线合大地层的筑超美我超分 地层单位利 层序,确定火山喷发时代。对与成矿作用有关的次 火山岩或潜火山岩应加强工程控制和地质研究工作。 11
GB/T33444-2016 6.4.3.3依据岩石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特征及火山地质体的产出形态与分布,划分火山岩相类别,研究 各种火山岩相形成的地质环境。 6.4.3.4按各勘查阶段要求,研究与成矿作用有关的火山活动相关的构造特征,结合火山岩岩性、岩相 资料,研究古火山机构,探讨火山作用与区域构造及成矿的关系。 6.4.4变质岩区 6.4.4.1浅变质的沉积岩和火山沉积岩原则上按6.4.1要求进行,注意研究变质 一变形作用的特征及 其相互关系:浅变质的侵入岩类、岩体可参照6,4.2的内容和要求开展工作 64.4.2按各勘查阶段要求,研究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变质岩石(包括变质构造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 造、岩石类型及主要变质岩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以及变形特征 6.4.4.3研究变质、变形作用特征类型,划分变质相带,研究其期次时代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变质作用 发生、发展的地质环境 6.4.4.4研究与成矿 有 的变质岩的原岩建造类型,探讨其形成的 地 环境,以及变质作用和 成矿作用的关系】 6.4.4.5根据变质作 变形作用的特征及其复杂程度、岩石类型,研究和划分构浩 地层单位,构浩 岩层单位、构浩 一岩有单位,分别建立地层层序,变质岩层构造叠置序列,并研究其新卷关系和岩石单位 的热动力事件演化序列。 64.5第四 6.4.5.1 与第四纪地质有关时,应按各查阶段要求,研究区内第四纪沉积物 物质成分、厚 度、成因类 、接触关系和分布范田 6452 调查研究第四纪沉积物(海相沉积,河、湖、风、冰川等沉积)与地貌条件的 据物质成分 及其所处的地貌部位划分地层单位,建 6.4.5. 调 可能赌 的产、古风化壳、 壤,古河床,研究各类第 成时期及其 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对应关系 6.4.5.4对区丙具有观赏价值和垂要科学意义的典型地质现象和地理地貌景观 6.4.6构造 6.4.6.1按各勘查阶 要求,研究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各种构造基本类型和主要 构造形态、规模、产状、性 质、生成序次和组合特征,对其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作出分析。 6.4.6.2建立区域构造格架,研兜不同期次构造登加、改造关系及演化序列, 6,4.6.3调查研究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和地质环境的影可 6.4.64探讨构造运动与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及成矿作用的关系。 6.4.7其他 6.4.7.1对区内已知矿产资源种类、分布及潜在价值进行了解:调查勘查区内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调 查采空区范围,收集相关开采资料,对新发现的矿化,蚀变现象进行观察记录,采集必要的测试样品。 6.4.7.2 调查、收集对生命财产有危害的地质夫告的性质类型、规模,特征,损失情况等资料。 6.4.7.3对区内新发现的自然资源、可再利用资源(尾矿等)进行必要的调在了解。 6.5技术要求 6.5.1实测地质剖面 6.5.1.1实测剖面线应具有代表性。沉积岩剖面一般应选择在地层出露较完整、齐全,接触关系及标志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