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3444-2016 3.73按矿床地质特征一般将勒查类型划分为1类型(简单),Ⅱ类型(中等)、Ⅲ类型(复杂)三个类型 鉴于地质因素的复杂性·允许有过護类型存在。具体划分按相应矿种(类)地质脚查规范确定。 3.8工程间距确定 3.81根据均查类型和各矿种(类)地质勘查规范,确定基本工程间距。对于有类比条件的小型矿床, 可采用类比法确定最佳丁程间距。对于探矿工程数量较多的矿床,可采用地质统计学或其他数理方法 确定最佳工程间距:对于大,中型矿床,一般应在详查阶段采用工程验证工程间距的合理性, 3.8.2不同地质可靠程 ,不同勘查类型的物查工程间距,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密或放稀。当矿体 沿走向和倾向的变化不一致时,工程间距要适应其变化:矿体出露地表时,地表工程间距应适当加密。 3.8.3预查阶段验证异常和矿化体的探矿工程极少,对工程间距不作具体要求。普查阶段根据验证异 常和初步控制矿体的需要,布置有限取样工程,一般以推断的工程间距的稀疏剖面控制矿体。 3.8.4详查阶段应按基本工程间距布置系统取样工程对矿体沿走向和倾向加以控制 一般沿倾向深部 至少应有2个工程控制,基本确定矿体连续性。勘探阶段应在基本工程间距基础上加密一倍,以确定矿 体连续性。 3.8.5确定的查工程间距应随着对矿床特征认识的深化,在施工过程中适时进行必要的调整 3.8.6勘查工程间距要求参见各分矿种(类)地质查规范 3.9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3.91对矿床内的各类矿石,应根据各勘查阶段的要求,查定共生,伴生(简称共伴生,下同)矿产的 质组成与质量特征及有用、有益和有害组分的赋存状态,研究查明在产品中的走向,回收利用的途径及 效果。根据矿石加工选治技术性能研究成果,评价共伴生组分的回收利用情况。 3.9.2同体共生矿产应随主产一起讲行综合物查综合评价工作。对达到工业利用要求,矿产资源能 量规模达到中型及以上的同体共生矿产,当揭露主矿产的工程达不到共生矿产相应要求时,可根据实 需要和可能,按该矿种(类)的物查规范要求,适当增加探矿工程或进行专门的物查和评价工作。 3.93异体共生矿产的物查工作,一般情况下应根据需要,利用揭露主矿产的工程或增加适当工作量, 对矿体进行查和评价:对矿产资源储量规模达到中型及以上,揭露主矿产的工程达不到相应控制程度 的,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按该矿种的勘查规范进行专门的勘查和评价工作 3.9.4对达到综合评价参考指标的伴生组分,应研究提出综合可收利用方案。若经过符合要求的矿石 加工选冶技术性能试验研究证明,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确不能回收利用的,应作出相应说明。对虽未 达到综合评价参考指标,以及未列人综合评价参考指标,但有可能在矿石加工选治过程中单独出产品 或可能在某一产品中富集且达到计价标准的伴生组分,应研究提出综合回收利用的途径,并进行相应的 评价 395斯查工作中,应按规定开展放射性检查,存在放射性异常时应按要求采样测试,达到工业指标易 求的应进行专项糊查和评价工作。对矿体,矿体上部及近矿围岩放射性核素达到伴生组分评价要求但 不能综合回收利用,或矿石中核素含量虽低于伴生组分评价指标但超过允许限值,可能影响人身健康及 环境保护的,不宜转人后续工作。 3.9.6应对可能影响人身健康及环境保护的有害组分按有关要求进行查定并进行必要的评价 3.10矿床工业指标 3.10.1矿床工业指标确定 3:10.1.1依据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方针及国家经济政策,科技水平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综合 效益确定
GB/T33444-2016 3.10.1.2预查、普查阶段通常采用相应矿种(类)勘查规范推荐的一般工业指标,生产矿山深部及外围 也可根据矿山开发利用实际情况类比研究确定」 3,10.1.3详查,勘探阶段一般应对矿床工业指标进行论证,按照有关管理规定确定后执行。 3.10.1.4 对具备制订综合工业品位条件的共(伴)生矿产,应研究制订矿床综合工业指标,具体原则和 要求按GB/T25283执行. 3.10.2矿床工业指标的内容 3.10.21矿石质量方面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边界(际)品位、最低工业品位,矿床平均品位,综合工业 品位、伴生有用组分含量,有害组分允许含量、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有关物理和化学特性要求等,根据 不同矿种(类)可活当增减 3.10.22开采技术条件方面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最小可采厚度夹石别除厚度,最低工业米,百分值 (米·克/吨值)、含矿 离、最大开采深度 剥买比(到离比、剥离率、剥离系数)入、采凝比露琴边坡角,最小爆破安全距 底盘宽度等。根据不同开采方式选择。 3.10.2.3其他方 面的要求:如含矿系数,饰面石材荒料率,板材率等 4勘查阶段 4.1预查 4.1.1目的任 文域成矿地质岳面收集预 有关信息及研究成果,在综合研究的基础 区内的地 、矿产、物探、化探遥感、重少、探矿工程等各种 上,通过类比及初步野外观测,地质填图和矿化点检查,采用物 探、化探等 必要时可投人极少量的工程进行追索,验证,初步了解预查区内地层、档造、岩浆岩等地 质特征和小产究顺远景并作出潜力预测,对是否具有进一步地质工作价值作出河价,品评价结果提 可供普查的范围。 4.1.2工作内 4,1,2.1对区域地质工作程度较低的地区(仅完成1:100000或更小出例尺 区域地质调查,物探,化 探工作等),在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开展野外锄、重砂测量、矿点检查、物 探、化探及其异常Ⅲ级查 踏勘检查)等工作 4.12.2 对区域地质工作具有 定基础或工作程度较高的地区(已完成1:50000区域地质调查、物 探,化探扫面工作),在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已有资科基础上,对成矿远景区开展野外地质填图(草测) 异常Ⅱ级查证(详细检查),确定且体勘杏区 41.2.3对选定的勒查区进行1:5000 1:10000路线地质填图工作,根据地质,地形、地貌,覆莹物 情况及矿种特点,按需要选择开展相应的航空遥感地质调查,磁法、电法、重力、地震等有效的地球物理 勘查工作,重砂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和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等地球化学勘查工作,对 发现的矿(化)点或经类比认定为矿致异常及有意义的地质体进行研究,必要时可投入极少量工程进行 异常I级查证(工程验证),采集测试样品 4,1.2.4当寻找的矿产与地表(下)水关系密切时,应收集、分析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 料,为开展下一步工作提供设计依据。 4.12.5依据工作区成矿地质条件,矿化蚀变线索和(或)物探化探异常研究结果,初步的野外调查或地 质草测、极少量工程验证结果,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进行类比,圈出预测的矿(化)体范围:当具备 估算资源量的必要参数时,可估算相应的资源量
GB/T33444-2016 4,1.2.6通过野外调查和综合研究,系统总结勘查区的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编制(或修编)区域地质图、 成矿预测图等相关图件。 4.1.3工作成果 对预查区内的成矿远景区或找矿粑区作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提出可供普查的范围。编制预查报 告或地质工作总结。 4.2普查 4.2.1目的任务 在综合分析、系统研究区内已有洛类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预查阶段提出的普查区和物探、化探异 常区,开展地质填图,头检查,采用有效的物探化探,遥感重砂测量等为法手段和数量有限的取样工 程,通过综合研究,确定成矿有利地段,大致查明区内地层、构造、岩 岩的地质特征,圆出矿体(化)地 段:大致控制矿点或主要矿体(层)的数量、规模、形态、产状,大致确定矿体的连续 ,大致查明矿石物质 组成及质量特征,美比研究矿石加工选治技术性能或开展必要的可选性试验,大致了解矿床开采技术条 件,进行概略研 否具有进一步地质工作价值作出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可供样查的范围。 4.2.2工作内 4221在日 作基,寸1:250001 5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和摇头榜查, 大致查明区内 地质特征及 质多件。痛1: 000一1,2000(1000)比例尺地质填图和有效的物探,化探,遥 感,重砂等 及数量 限的取样工程,大到 体,抽多应用取伴丁控 ,深部应有 系统工程定,大致查明其规模、形态 、厚度和分布规律 4222大到奇明旷石的物庸组成石质量.对发现的矿产,可与邻区同类型已开 从主要矿石 物脉石矿 构构造,粒度大小布特征有害组分及影的矿石加工选治技术性能 方面进行举 比研究,并对 选冶技术牲能作出低胳评述 不具各类比条件或新类型矿 行可洗性试验 或实验室流程验 是否值得 步工作提供依相 饰面石材还应进行“试 致查明共生 产,大致了解伴生 年进行综合评价。 4.2.2.3对有重要 头的物探,化探异常进行I一Ⅱ级验证,并结合地 质成 进行研究、解释 布设探矿工程进行查 4.2.2.4 大致了解区域 查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 采技术条件简单的矿床 可与同类型矿山类比并作出评对开采技术条件复架的矿床,应进行适当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 了解地下水埋藏深度、水质、水量以及近围岩强度等。 4.2.2.5修编区域地质图,编制矿区地形地质图等相关图件 4.2.2.6 通常采用 一般工业指标圈定矿体,选用合适的方法估算资源量,编制资源量估算图 4.2.2.7依据普查所获得的地质矿产勒查成果及国内外市场情况,进行概略研究,研究有无投资机会及 是否值得转人详查, 4.2.3工作成果 4.2.3.1编制普查报告或阶段总结报告,提出可供详查的范围和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4.2.3.2普查阶段推断以上的资源量比例一般不小于30%。作为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普查(最终)报 告,其推断的资源量占总资源量的比例一般应不少于50%,且开采技术条件查明程度及矿石加工选冶 技术性能研究程度应满足矿山建设设计要求, 5
GB/T33444-2016 4.3详查 4.3:1目的任多 对经过普查工作证实具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详查区,采用大比例尺地质填图,通过有效的物探,化 探工作及系统的取样工程,基本查明地层、构造,岩浆岩特征,控制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及主要矿体规 模,形态、产状,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石质量、矿石加工选治技术性能和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对可供综合利用的共伴生矿产进行相应的综合评价,估算主矿产及共伴生矿产的资 源储量,进行可行性评价,确定矿床是否具有工业价值及能否开发利用,推荐勘探区范围,为编制矿区总 体规划及矿山建设项目建议书提供依据。 4.3.2工作内容 4.32.1在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对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详查区,根据矿体(层)特征合理确定粉查类型和 工程间距,开展相应的物查工作 4,3.2.2工作部署应优先考虑矿化集中地段,兼顾详查区的总体控制和研究。凡是在普查找矿中尚未 查证的矿化线、物探化探,重砂等各种异常及有找矿意义的地段,应尽可能进行查证 4.3.23矿区地形地质图比例尺 般为 :10000~1:5000地质简测,矿床地形地质图比例尺一般为 :5000 2000(1000)地质正测,所拗查矿种(类)的地质勘查规范及相应技术方法的有关技术标 准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不同矿种可话当固整 4.3.2.4基本查明控制主要矿体的地层层序,含(控)矿岩系层位、岩性、厚度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等,研究其分布规律对矿床和矿体(层)的控制作用,对与成矿有关的地层应划分到组或岩性段(层): 4.3.25基本查明控制和破坏矿体(层)的地质构造类型,规模,性质、产状及对矿体的影响与破坏程度」 4.3.2.6基本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和岩脉的类型、岩性、产状、形态,规模,空间分布、时代,相带以 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其变化规律、相互关系及对矿体(层)的控制和影响、破坏程度。 4.3.27基本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变质岩岩类、岩性,时代,相带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其变 质程度和分布变化规律。 4,3.2.8基本查明近矿闲岩蚀变类型,岩性、物质组分、分带特征,研究其变化规律与矿体的相互关系 4.3.2.9基本查明砂矿床第四纪地质和地貌条件、含矿层位、岩性、岩相、结构构造、基底岩性和起伏变 化特征,研究其对矿体的富集、分布的控制作用。 4.3.2.10 基本查明矿体(层)产状、规模、形态特征,研究其赋存规律:基本控制主矿体:基本查明矿体 (层)的数量,连接对比条件和分布范倒:基本查明夹石、顶底板围岩的岩性、厚度及分布范围等:基本有 明风(氧)化带、过渡带,原生带或火烧区的性质,类型及其分布范围,研究其成因条件了解沉积矿床古 降起冲刷带(区)、陷落柱等特征,研究其分布规律及对矿层的影响程度。 4.3.2.11基本查明矿石物质组成,矿石质量,划分矿石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和品级,研究其分布规律:基 本查明共生组分,大致查明伴生有用、有益、有害组分的赋存状态及分布规律 43.2,12基本查明主要矿石类型的加工选治技术性能。详查阶段一般应进行可选性试验或实验室流 程试验,难选治矿石或新类型矿产应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在生产矿山深部和扩大区,有类比条件 的易选治矿石可进行类比研究,并进行验证试验。饰面石材还应有代表性的试采资料。直接提供开发 利用时,试验程度应达到可供矿山建设设计的要求, 4.3.213收集邻区类似矿山充水条件、排水条件、涌水量和地下水动态资料:查明当地侵蚀基准面标 高,调查老降位置及积水情况:在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 调查,基本查明矿床的开采技术条件。对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的矿床,应选择代表性地段对矿床充 水的主婴含水层进行抽水试验,初步确定矿床充水的主(次)要含水层及其主要水文地质参数,估算矿坑
GB/T33444-2016 涌水量:对矿体、夹石及顶底板围岩进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采样测试,初步确定矿体及围岩岩体质量 及主要不良层位:采集地表水地下水水样,评价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研家区域稳定性,对矿床并采可 能造成的危害进行评价。指出影响矿床开采的主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对矿床开采技 术条件的复杂性作出评的 4.3.2.14根据详查区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和被工条件,因地制宜选用先进、有效的工作方 法和技术手段,按照所勘查矿种(类)地质脚查规范确定的勘查类型及工程间距,合理布置物探、化探,槽 探,井探,坑探,钻探等勘查工作。 4.3.2.15在查主矿产的同时,对共生伴生矿产进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研究共伴生矿产的规模,物 质组分,赋存状态,含量及其共伴生关系、加工选治技术性能,对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回收利用可能性作出 评价,基本查明共生矿产的赋存状态和回收利用情况,大致查明具有回收利用价值的伴生矿产的赋存状 态:对多用途矿产和利用物性特征的非金属矿产,在查明矿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构造,物性特征 的基础上,应视其主要用途,结合产品质量要求,对相应产品的加工工艺,技术性能进行分析,试验,研 究,初步确定其合理的利用方向. 4.3.216依据有关规定确定矿床工业指标,圈定矿体,选用适宜的方法估算主矿产及共伴生矿产的资 源储量,编制相关成果图件 4.3.2.17 依据所获得的矿产勘查成果及国内外矿产品市场情况进行可行性评价,为是否进行抛探和编 制矿区总体规划、项目建议书提供依据。 4,3.3工作成果 4.3.3.1编制详查报告或阶段总结报告,必要时圈出墈探区范用 4,3,32详查阶段控制的资源储量一般应不少于查明资源储量的30%。所勘查矿种(类)地质勘查规 范有相应想定的从其规定,作为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详杏(最终)报告,控制的资源储量占查明矿产资 源储量的比例一般应不少于50%.且开采技术条件查明程度及矿石加工选治技术性能研究程度应满足 矿山建设设计要求。 4.4勘探 44.1目的任务 4.4.1.1在详查工作的基础上·对具有工业价值的物探区,通过必要的曲查手段及有效的脚查方法,相 应的地质、开采技术条件及矿石加工选治技术性能研究工作,加密探矿工程,详细查明矿床地质特征及 矿体(层)的连续性,确定矿体(层)的规模,形态、产状、空间位置和矿石质量特征,详细查明矿床开采技 术条件及矿石加工选治技术性能,估算资源储量,进行可行性评价,为确定矿山生产规模、开采方式、开 拓方案,矿石加工选治工艺、产品方案及矿山总体布置等提供地质依据。 4.4.1.2勘探阶段的探矿工程布置应征求矿山建设设计单位的意见,重点布设在先期开采地段(首舞 区),勘探区查明的资源储量应保证首期、兼顾中期、储备后期,探明的资源储量原则上应集中在先期开 采地段(首采区) 4.4.2工作内容 4.4.2.1通过1:10000~1:2000(必要时可用1:1000一1:500)比例尺地质填图,加密各种探矿 程,开展相应的地质工作,详细查明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及其围岩蚀变等成矿地质条件及内在规 律,建立床(体)地质模型 4.4.2.2道细控和杏明主题矿休的规模形态产状及其空间分布带围:详细查明石物质组成 状态、矿石类型,矿石质量及其分布规律:对破坏矿体,划分并(矿)田和矿山开采等有较大影响的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