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峡王家崖水库大坝安全鉴定 防洪复核报告 西北水利水电建筑勘察设计院 二○一○年八月
1概况 1.1流域概况 王家崖水库位于渭河左岸一级支流千河下游的陈仓区石羊庙乡王家崖村北。 千河位于东经10628~10718,北纬3420'~3511'之间,发源于甘肃省清水县 六盘山瘦驴岭南麓,自西北向东南,流经甘肃省的清水,陕西省陇县、千阳、风 翔、宝鸡等县,在宝鸡县底店汇入渭河。流域面积3493km,干流全长152.6km, 河道平均比降为5.8%。千河流域上游呈扇形,中、下游略呈东西窄南北长的矩 形,流域平均宽度23km,其支流呈羽形分布(见图1)。流域内地形西北高东南 低,上游分水岭在海拔1500~2500m之间,中游在海拔1000~1500之间,千阳 以下在海拔1000m以下,最低高程在500m左右。 千河流域属暖温带气候,冬季 干寒少雨雪,夏季炎热多雨。多年 火 平均气温10.8℃,极端最高气温 40.4℃,极端最低气温-19.9℃:流 域多年平均降水量630mm,多年 平均蒸发量为1125mm。 千河流域内库容在100万 以上的水库共有10座,总库容5.14 亿m,其中最大的是冯家山水库 库容4.13亿m3、段家峡水库和王 家崖水库 1.2工程概况 图1千河流域示意图 王家崖水库为宝鸡峡灌区渠库结合工程之一,水库枢纽由大坝、溢洪道、放 水洞、坝东引水闸、坝后抽水站、进水道及过坝干渠等组成。王家崖水库第一期 工程于1958年11月开工,1962年11月停工:二期工程于1969年3月开工
1970年12月竣工。1971年投入运用,1980年进行溢洪道加周加闸,1981年修 建坝后抽水站,1989年建成坝东引水闸,1992年完成防浪墙工程,基本形成了 目前的工程规模。水库主要效益为灌溉,其次为防洪,综合发展养殖。 大坝为碾压式均质土坝,坝长1816m,坝高24m,坝项高程605m,防浪墙 顶高程606m,土坝按3级建筑物设计。总库容9420万m3,现有效库容5086万 m3,截止1997年底已淤积库容4334万m3,正常高水位602.0m。水库防洪标准 原为100年一遇设计,500年一遇校核。 澄洪道在大坝的右端,堰顶高程596m,堰高1.5m,堰宽71m。1980年对 溢洪道进行了加固加闸,加设6孔10.3×8.3m升卧式平板钢闸门,设计最大泄 量2370m3s。溢洪道全长485m 放水洞为双孔钢筋硅管,洞长144m,内径1.7m,进口高程583m,最大泄 水流量30m3s. 王家崖水库坝址以上16km处建有冯家山水库,该库是我省一座大型水库, 总库容4.13亿m,主要建筑物为2级。主要泄洪设施有泄洪洞、溢洪洞和非 常溢洪道,全部泄洪建筑物的最大泄量为2370ms。其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 洪水设计,5000年一遇洪水校核。 2水文资料 千河流域先后设有7个水文站和水位站,大部分为解放后所设,解放前仅有 滑角堡、神泉咀水文站。滑角堡水文站位于冯家山水库坝址下游4km,该站自 1937年起观测水位、流量,到1942年8月停测,由于测验精度差,只整编水位 和实测流量成果。上河村水文站位于滑角堡水文站同处,该站自1956年10月观 测水位、流量,到1963年12月停测。千阳水文站位于坝址上游17km处,该站 自1964年迄今有水位、流量等观测资料。千河流域现有两个气象站和15个雨量 站,站网布设比较合理,基本控制整个流域。千河水文站观测资料系列见表1。 表1千河流域水文站一览表 流域面积 观测项目 资料年份 (km
段家峡 628 水位、流量、泥沙、降雨 1959.8-1970.12 水位、降雨 1942.10-1959.7 神泉咀 818 流量,泥沙 1953.11956.12 石咀子 1778 水位、流量、泥沙、降雨 1959.8-1962.4 千阳 2935 水位、流量、泥沙、降雨 1964.1-1996.12 冯家山 3232 水位、降雨 1952.71957.10 滑角堡 3288 水位、流量、降雨 1937.1-1942.8 上河村 3288 水位、流量、泥沙、降雨 1956.10-1963.12 3防洪标准复核 王家崖水库原设计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洪水设计,500年一遇洪水校核, 相应的洪峰流量分别为1940ms和2320ms。1950年进行溢洪道加闸加固工程 时,根据河南“75.8”暴雨之后,国家颁布的(SD12-78)规范及冯家山水库已 经建成投运的事实,重新确定水库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设计,1000年一遇校 核,2000年一遇保坝,以冯家山水库相应频率下泄流量作为设计依据,洪峰流 量分别为1266m3s、1827m/s和2370m3/s。 本次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一94),王家崖水库为I等中型工程, 主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其下游有宝鸡市陈仓区的几个乡镇所在地及陇海铁路线 和宝中铁路线,结合王家崖水库过去防洪标准,本次复核确定设计的防洪标准为 10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 4暴雨洪水特性 千河洪水由暴雨形成。千河流域南有秦岭,北有六盘山,当北方或西北方冷 空气南下,途中受到地形的影响,高空有切变线或低涡的配合,就可产生暴雨或 大暴雨。从秦岭西缘进入的暖湿气流是本流域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 千河流域暴雨发生日期,最早在4月,最迟到10月,但量级和强度较大的
暴雨一般在7~9月上旬 暴雨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锋面雨,其特点是历时长,强度均匀,笼罩面积 大,例如1981年8月20~22日暴雨,不但千河流域普遍降雨,关中西部及嘉陵 江、汉江上游均发生特大暴雨,千河流域最大24小时面雨量为83mm,最大72 小时面雨量为106mm,该场暴雨形成千阳站洪峰流量1180m3s:另一种暴雨为 雷暴雨,其特点是雨量集中,历时短,强度大,笼罩面积小。例如1989年7月 15日暴雨,东风雨量站实测最大24小时点雨量为276mm,该场暴雨形成千阳站 洪峰流量1020m3/s。 千河流域一次暴雨历时约为1一3天,最大暴雨期为24小时左右,其主峰约 为12小时,在特大暴雨发生前,一般有一强度不大的前期降雨。其暴雨组成: 一以中、下游为主,上游相应出现一般暴雨:一为上、中、下游同时遭遇暴雨 千河洪水最早出现在4~5月,其峰、量较小,年最大洪水出现在7~9月, 其中尤以8月出现全年主峰机率最多,10月由于受淋雨影响,亦有洪水发生, 故千河流域洪水分为桃汛、夏汛、秋汛三种,以夏汛为最大。由于河槽调蓄能力 较小,一次暴雨形成一个洪峰,在多雨季节,形成陡涨陡落的连续洪峰。一次洪 水过程单峰约为3天,双峰及复峰约为10天左右。 千河洪水地区组成分为两种类型:一为中、下游为主,上游相应,如1954 年洪水,下游洪峰流量为3200m1s,上游神泉咀站实测洪峰流量仅为201m/s, 1970年8月5日洪水,千阳站实测洪峰流量为900ms。而段家峡站实测洪峰流 量只有18ms,另一种为上、中、下游同时遭遇洪水,如1968年9月10日洪 水,千阳站实测洪峰流量为802m/s,而段家峡站实测洪峰流量为316ms,1981 年8月21日洪水,千阳站实测洪峰流量为1180m3/s,千河干流红崖湾 (F=1520Km2)调查值为553m3/s,各大支流均发生较大洪水。 以上两种类型的洪水,均能形成千河流域灾害性洪水。 5洪水复核 5.1复核原则 由于王家崖水库坝址以上16km处建有冯家山水库,其设计标准也为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