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监测项目 表3.2空气污染常规监测项目 类 按地方情况增加的必 别 必测项目 选测项目 测项目 TSP、SO CO、总氧化剂、总 Cl、氯化氢、硫酸雾 关NO、硫酸盐烃、PM1o、F2 HCN、NH2、Hg、Be、铬酸 HF 物化速率、灰尘|B(口P、Pb、H2S、光雾、非甲烷烃、芳香烃、苯 监自然沉降量化学氧化剂 乙烯、酚、甲醛、甲基对硫 测 磷、异氰酸甲酯等 t、Ca2 降 NH 水pH、电导率 NO 测
3.2.4监测项目 类 别 必测项目 按地方情况增加的必 测项目 选测项目 空 气 污 染 物 监 测 TSP、SO2、 NOx、硫酸盐 化速率、灰尘 自然沉降量 CO、总氧化剂、总 烃、PM10、F2、HF、 B(a)P、Pb、H2S、光 化学氧化剂 CS2、Cl2、氯化氢、硫酸雾、 HCN、NH3、Hg、Be、铬酸 雾、非甲烷烃、芳香烃、苯 乙烯、酚、甲醛、甲基对硫 磷、异氰酸甲酯等 空 气 降 水 监 测 pH、电导率 K+、Na+、Ca2+、 Mg2+、NH4 +、 SO4 2-、NO3 -、Cl- 表3.2 空气污染常规监测项目
3,2.5监测站(点)的布设 (-)布设采样站(点)的原则和要求 二)采样站(点)数目的确定 表33我国空气环境污染例行监测采样点设置数目 市区人口历万人sO2、NO、TsSP灰尘自然沉降量「硫酸盐化速率 50 >6 50~100 4~8 6~12 100~200 4567 8~11 12~18 200~400 20 18~30 >400 20~30 30~40
3.2.5监测站(点)的布设 (一)布设采样站(点)的原则和要求 (二)采样站(点)数目的确定 表3.3 我国空气环境污染例行监测采样点设置数目 市区人口/万人 SO2、NOx、TSP 灰尘自然沉降量 硫酸盐化速率 <50 3 ≥3 ≥6 50~100 4 4 ~ 8 6 ~ 12 100 ~ 200 5 8 ~ 11 12 ~ 18 200 ~ 400 6 12 ~ 20 18 ~ 30 >400 7 20 ~ 30 30 ~ 40
布设采样点的原则和要求 1.覆盖全部监测区:采样点应设在整个监测区域的高 中低三种不同污染物浓度的地方 2.在污染源比较集中,主导风向比较明显的情况下, 应将污染源的下风向作为主要监测范围,布设较多 的采样点;上风向布设少量点作为对照 3.工业集中地区多取点,农村可少些;人口密度大的 地区多取点,少的地区可少些 4.采样的周围应开阔,无局地污染源。 5.超标地区多取点,未超标地区少些 6.采样高度根据监测目的而定
布设采样点的原则和要求 1.覆盖全部监测区:采样点应设在整个监测区域的高 中低三种不同污染物浓度的地方 2.在污染源比较集中,主导风向比较明显的情况下, 应将污染源的下风向作为主要监测范围,布设较多 的采样点;上风向布设少量点作为对照 3.工业集中地区多取点,农村可少些;人口密度大的 地区多取点,少的地区可少些 4.采样的周围应开阔,无局地污染源。 5.超标地区多取点,未超标地区少些 6.采样高度根据监测目的而定
布设采样点的原则和要求 污染物浓度 人口密度 优化 污染源 布点目超标情况 基本 原则 工业分布 监测类型
布设采样点的原则和要求 污染物浓度 污染源 工业分布 人口密度 超标情况 监测类型 优化 布点 基本 原则
表3.4WHO推荐的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站(点)数目 市区人口历万人「可吸入颗粒物SO2NO,氧化剂CO风向、风速 <100 2 100~400 400~800 8 8 245 1-2_4_5 >800 10 10 3 (三)采样站(点)布设方法 1.功能区布点法 2.网格布点法 3.同心圆布点法 4扇形布点法
(三)采样站(点)布设方法 1. 功能区布点法 2. 网格布点法 3. 同心圆布点法 4.扇形布点法 表3.4 WHO推荐的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站(点)数目 市区人口/万人 可吸入颗粒物 SO2 NOx 氧化剂 CO 风向、风速 ≤100 2 2 1 1 1 1 100 ~ 400 5 5 2 2 2 2 400 ~ 800 8 8 4 3 4 2 >800 10 10 5 4 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