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结构减震控制的应用范围及技术成熟性 名称 应用范围 技术成熟性 结构水平刚度较大的,或高宽 隔震 比较小的多层、高层建筑,或安全可靠,明显有效减震, 要求地震中确保安全的建筑物、技术很成熟 桥梁、设备、仪器等 结构水平刚度较小的,或高宽安全可靠,明显有效减震, 消能减震 比较大的多层、高层建筑,塔技术成熟 架,管线等 质量调频 主振型较为明显和稳定的多层、视情况不同,可有效减震, (TMD等) 高层、超高层建筑,塔架,大技术基本成熟 跨度桥梁等 半主动控制 对抗震抗风要求较高的高层、有效减震,较为经济简易, (AVSAVSD) 超高层建筑,塔架等 技术尚未十分成熟 主动控制 对抗震抗风要求较高的高层、洧效减震,较为昂贵复杂, (AMD等) 超高层建筑,塔架等 技术尚未成熟
12 4.1.4结构减震控制的应用范围及技术成熟性 名称 应用范围 技术成熟性 隔震 结构水平刚度较大的,或高宽 比较小的多层、高层建筑,或 要求地震中确保安全的建筑物、 桥梁、设备、仪器等 安全可靠,明显有效减震, 技术很成熟 消能减震 结构水平刚度较小的,或高宽 比较大的多层、高层建筑,塔 架,管线等 安全可靠,明显有效减震, 技术成熟 质量调频 (TMD等) 主振型较为明显和稳定的多层、 高层、超高层建筑,塔架,大 跨度桥梁等 视情况不同,可有效减震, 技术基本成熟 半主动控制 (AVS,AVSD) 对抗震抗风要求较高的高层、 超高层建筑,塔架等 有效减震,较为经济简易, 技术尚未十分成熟 主动控制 (AMD等) 对抗震抗风要求较高的高层、 超高层建筑,塔架等 有效减震,较为昂贵复杂, 技术尚未成熟
4.2结构隔震 42.1结构隔震体系的基本特性 ●结构隔震体系—结构物底部(或某层 间部位)设置隔震装置而形成的结构体 系
13 4.2 结构隔震 ⚫ 4.2.1结构隔震体系的基本特性 ⚫ 结构隔震体系——结构物底部(或某层 间部位)设置隔震装置而形成的结构体 系
小部结构O 水平刚度K 阻尼cF 隔震装置 下部结构 图4.4结构隔震体系的组成
14
隔震体系必须满足的四个基本特性 ●1承载特性 隔震装置竖向承载能力 ●2隔震特性 隔震装置可变的水平刚度特性 强风或微小地震具有足够的刚度 中强地震 变柔 ●3复位特性 隔震装置水平弹性恢复力 4阻尼消能特性 隔震装置足够的阻尼
15 ⚫ 1.承载特性 ⚫ 隔震装置 竖向承载能力 ⚫ 2.隔震特性 ⚫ 隔震装置 可变的水平刚度特性 – 强风或微小地震 具有足够的刚度 – 中强地震 变柔 ⚫ 3.复位特性 ⚫ 隔震装置 水平弹性恢复力 ⚫ 4.阻尼消能特性 ⚫ 隔震装置 足够的阻尼 隔震体系必须满足的四个基本特性
4.2.2结构隔震体系的减震机理 ●1结构隔震动力分析模型 (b 夹层橡胶隔震垫 w ● 图4.9单质点隔震结构动力分析模型
16 4.2.2 结构隔震体系的减震机理 ⚫ 1.结构隔震动力分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