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一亚洲 第节。人文环境 人口最多的大洲 我们亚洲,地广人也多。2000年,在世 其他洲亚洲 39%6 界60.55亿人口中,约有36.8亿人生活在亚 61% 洲(图6.13)。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 密的地区,其中有6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图 6.14)。 图6.13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 北极圈 2息 北国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01亿人 图6.14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2000年) 心活动 阅读图6.15,完成下列要求 (1)按人口数多少,给各大洲排队。 10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一亚洲》 (2)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给各大洲排队。 (3)按1995-2000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平均为1.3%),计算 2001年亚洲的净增人口数和世界的净增人口数:看看世界每增加100人, 其中有多少人在亚洲 0.0 n 42,4% 1.6%519 多 n1亿人口 门1%增长率 大洲或地区界 图615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2000年)和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1995-2000年) 2.亚洲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阅读下面的材料, 把A~F各项内容,按因果关系填入下面的框图中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人口增长了,要求生产更多的粮食。为了满足人口最基本的粮食需求 亚洲的一些国家,一方面在山坡和干旱地带垦荒种粮,加重水土流失和土地 沙化:另一方面,在土地上连续耕种,使土地得不到休耕,土壤肥力逐渐下 降。结果,粮食的产量下降。然而为了生存,人们又进一步垦殖,形成恶性 循环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一亚洲 A.要求增产粮食B.开垦坡地和干旱地带 C.粮食产量下降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重 E,恶性循环 F.土壤肥力下降 人口增长一 土地得不到体耕一 多样的地域文化 亚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其中有十几亿 人口的汉族,也有人数不到1000人的民族或部族。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分别 创造了各自的文化。如华夏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和恒河文化、阿拉伯文化,等 等。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 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民风民俗(图6.17) 阅读材了 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 亚洲的黄河一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因其由幼发 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冲积而成,故又称为“两河流城”),因其适宜的温带或热带气 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而分别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米 黄河一长江中下游地区 印度河流域 图6,16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示意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沙特阿拉伯的贝郝因人,居住帐篷, 生活在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居住 身着宽大袍子,过着游牧生活 木屋,身着毛皮服装,运输工具是狗 拉雪橇 也门的住房和梯田 生活在恒河三角洲以捕鱼 为生的孟加拉人,以船为交 通工具 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加 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 聚居的高脚屋,长达 200米 日本为预防地震而 rfl 设计的抗震建筑 图6.17亚洲不同地区的住房,服饰等的差异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一亚洲 乙活、动/ 1.一般说来,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习俗等有着 密切的关系。读图6.17,试分析图中所反映的不同地区的文化与当地自 然条件的关系。在下表中填写出与自然条件或民族习俗相关的图的标 号 图的标号自然条件或民族习俗 多地震 山坡地区 气候湿热,人们过着聚居生活 气候湿热,多河湖 气候严寒 热带干旱草原,人们过着游牧生活 2.收集亚洲不同国家有特色的文化风情的资料,并与同学们交流。 3.人们在出国之前,都要了解所去国家的风土人情。想一想,人们为什 么要这样做。 经济发展差异 亚洲地域辽阔,不同国家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差别很大,经济发展不平 衡。少数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如日本;大部分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即使同为发 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也很大(图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