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 太阳是我的名字 太阳是我的一生 太阳的山顶埋葬诗歌的尸体一千年王国和我 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叫“马”的龙一我必将失败 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 选自《面朝人海春暖花开海子诗歌精品》,谭五昌编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简介】 海子(1964一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在北京大学上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 海子是继“朦胧诗”之后80年代中后期独特而诗艺出众的诗人。其抒情短诗兼具抒情性、可 诵性和先锋性风格。海子出版的诗集有《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 等,有抒情诗200余首和7部长诗,加上小说、戏剧、论文,共200万字。海子1989年3月26 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后,其诗歌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被称为“现代诗人中的歌者”、“亚 洲抒情王子”。 第二部分散文经典作品选 死火 鲁迅 我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 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片片如鱼鳞模样。山麓有冰树林,枝叶都 如松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 但我忽然坠在冰谷中。 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而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我俯看脚 下,有火焰在。 这是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象珊瑚枝:尖端还有凝固的黑烟,疑 这才从火宅中出,所以枯焦。这样,映在冰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化成无量数影,使这冰 谷,成红珊瑚色。 哈哈! 当我幼小的时候,本就爱看快舰激起的浪花,洪炉喷出的烈焰。不但爱看,还想看清。 6
可惜他们都息息变幻,永无定形。虽然凝视又凝视,总不留下怎样一定的迹象。 死的火焰,现在先得到了你了! 我拾起死火,正要细看,那冷气己使我的指头焦灼:但是,我还熬着,将他塞入衣袋中 间。冰谷四面,登时完全青白。我一面思索着走出冰谷的法子。 我的身上喷出一缕黑烟,上升如铁线蛇。冰谷四面,又登时满有红焰流动,如大火聚, 将我包围。我低头一看,死火已经燃烧,烧穿了我的衣裳,流在冰地上了。 “唉,朋友!你用了你的温热,将我惊醒了。”他说。 我连忙和他招呼,问他名姓。 “我原先被人遗弃在冰谷中,”他答非所问地说,“遗弃我的早已灭亡,消尽了。我也被 冰冻冻得要死。倘使你不给我温热,使我重行烧起,我不久就须灭亡。” “你的醒来,使我欢喜。我正在想着走出冰谷的方法:我愿意携带你去,使你永不冰结, 永得燃烧。” “唉唉!那么,我将烧完!” “你的烧完,使我惋惜。我便将你留下,仍在这里罢。” “唉唉!那么,我将冻灭了!” “那么,怎么办呢?” “但你自己,又怎么办呢?”他反而问。 “我说过了:我要出这冰谷…” “那我就不如烧完!” 他忽而跃起,如红慧星,并我都出冰谷口外。有大石车突然驰来,我终于碾死在车轮底 下,但我还来得及看见那车坠入冰谷中。 “哈哈!你们是再也遇不着死火了!”我得意地笑着说,仿佛就愿意这样似的。 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选自《鲁迅全集》(2),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作者简介】 鲁迅(1881一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现代 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取的笔名。鲁迅早年接受了进化论思想。1906年, 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弃医从文,走以文艺启蒙民众之路,开始翻译与创作活动。1909年回国 后,鲁迅在教育部任职,并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校 担任教职。1927年,鲁迅扬弃了进化论观,接受了唯物论思想。这一年后,鲁迅成为职业 作家。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家,出版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
文诗集《野草》、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坟》等。鲁迅还是毕生致力于 国民性改造的思想家,也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雅舍 梁实秋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 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 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 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 “亭子间”,“茅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我不论住在 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这“雅舍”,我初来 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己渐渐 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 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 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 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 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 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 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隅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 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 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 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没有法子”一语是被 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 獭惰。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
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 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 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蚊子早己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 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 迹,明年夏天一谁知道我还是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 射,天空胶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 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 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濛濛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 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浓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 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 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己数见不鲜。 “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 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 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儿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 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讥笑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 人天性喜变之一征。诬否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 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边一把靠椅,两傍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 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 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 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 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 “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深。 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写作所在, 且志因缘。 选自《梁实秋散文选集》,徐静波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1987),北京人,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1923年,梁 实秋从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后赴美留学,受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影响。1926年回国后
梁实秋历任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教授,是新月派的文艺批评家。梁实秋从1927 年开始写散文,直至1987年病逝绝笔,结集出版过散文二十余种,涉及小品、杂感、游记、 回忆录、读书札记等文体,又翻译、介绍与研究莎士比亚戏剧,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 多万字的创作。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等。译作有《莎 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爱 张爱玲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 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 对门住的年青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米,离得不远,站定了, 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 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人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 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 下,那年青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 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 吗?” (1944年4月) 选自《张爱玲作品集·流言》,张爱玲著,花城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简介】 张爱玲(1920一1995),上海人,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瑛。张爱玲一生创作了大量文 学作品,文体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张爱玲17岁时创作处女作《霸王 别姬》,1943年出版中短篇小说集《传奇》,引起轰动,另著有长篇小说《半生缘》、《赤地 之恋》、《小团圆》等,有散文集《流言》,学术著作《红楼梦魇》。 秦腔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