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总则 引言 在本手册中,我们根据感染性微生物的相对危害程度制订了危险度等级的划分标准(WHO 的危险度1级、2级、3级和4级)。该危险度等级的划分仅适用于实验室工作。表1叙述了不 同的危险度等级。 表1感染性微生物的危险度等级分类 危险度1级(无或极低的个体和群体危险) 不太可能引起人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危险度2级(个体危险中等,群体危险低) 病原体能够对人或动物致病,但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社区、牲畜或环境不易导致严重危害。 实验室暴露也许会引起严重感染,但对感染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并且疾病传播的危险有限。 危险度3级(个体危险高,群体危险低) 病原体通常能引起人或动物的严重疾病,但一般不会发生感染个体向其他个体的传播,并且 对感染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危险度4级(个体和群体的危险均高) 病原体通常能引起人或动物的严重疾病,并且很容易发生个体之间的直接或间接传播,对感 染一般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实验室可以分为基础实验室—一级生物安全水平、基础实验室——二级生物安全水平、防 护实验室—三级生物安全水平和最高防护实验室——四级生物安全水平。根据操作不同危险度 等级微生物所需的实验室设计特点、建筑构造、防护设施、仪器、操作以及操作程序来决定实验 室的生物安全水平。表2叙述了与不同危险度等级相对应的(而非“等同的”)各危险度等级微 生物所要求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
1 第 1 章 总则 引言 在本手册中,我们根据感染性微生物的相对危害程度制订了危险度等级的划分标准(WHO 的危险度 1 级、2 级、3 级和 4 级)。该危险度等级的划分仅适用于实验室工作。表 1 叙述了不 同的危险度等级。 表 1 感染性微生物的危险度等级分类 危险度 1 级(无或极低的个体和群体危险) 不太可能引起人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危险度 2 级(个体危险中等,群体危险低) 病原体能够对人或动物致病,但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社区、牲畜或环境不易导致严重危害。 实验室暴露也许会引起严重感染,但对感染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并且疾病传播的危险有限。 危险度 3 级(个体危险高,群体危险低) 病原体通常能引起人或动物的严重疾病,但一般不会发生感染个体向其他个体的传播,并且 对感染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危险度 4 级(个体和群体的危险均高) 病原体通常能引起人或动物的严重疾病,并且很容易发生个体之间的直接或间接传播,对感 染一般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实验室可以分为基础实验室——一级生物安全水平、基础实验室——二级生物安全水平、防 护实验室——三级生物安全水平和最高防护实验室——四级生物安全水平。根据操作不同危险度 等级微生物所需的实验室设计特点、建筑构造、防护设施、仪器、操作以及操作程序来决定实验 室的生物安全水平。表 2 叙述了与不同危险度等级相对应的(而非“等同的”)各危险度等级微 生物所要求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表2与微生物危脸度等级相应的生物安全水平、颜作和设备 危险度 等级生物安全水平 实验室类型 实验室操作 安全设施 1级基础实验室 基础的教学、研GMT 不需要;开放实验台 级生物安全水平究 2级基础实验室 初级卫生服务;GMT加防护服、生物危开放实验台,此外需 级生物安全水平诊断、研究害标志 BSC用于防护可能生 成的气溶胶 3级防护实验室——三特殊的诊断、研在二级生物安全防护水BSC和/或其他所有 级生物安全水平究 平上增加特殊防护服、实验室工作所需要的 进入制度、定向气流基本设备 4级最高防护实验室危险病原体研在三级生物安全防护水Ⅲ级BSC或Ⅱ级BSC 四级生物安全究 平上增加气锁入口、出并穿着正压服、双开门 水平 口淋浴、污染物品的特高压灭菌器(穿过墙 殊处理 体)、经过滤的空气 BSC:生物安全柜:GMI:微生物学操作技术规范(见本手册第4部分)。 每个国家(地区)应该按照危险度等级,并考虑以下因素来制订各自的微生物分类目录: 微生物的致病性。 2、微生物的传播方式和宿主范围。它们可能会受到当地人群己有的免疫水平、宿主群体的 密度和流动、适宜媒介的存在以及环境卫生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3、当地所具备的有效预防措施。这些措施包括:通过接种疫苗或给予抗血清的预防(被动 免疫);卫生措施,例如食品和饮水的卫生;动物宿主或节肢动物媒介的控制 4、当地所具备的有效治疗措施。这些措施包括:被动免疫、暴露后接种疫苗以及使用抗生 素、抗病毒药物和化学治疗药物,还应考虑岀现耐药菌株的可能性。 在实验室工作中,应根据危险度评估结果将微生物因子归入某一生物安全水平。在通过危险 度评估工作来确立适当的生物安全水平时,要考虑危险度等级以及其他一些因素。例如,归入危 险度2级的微生物因子,进行安全工作通常需要二级生物安全水平的设施、仪器、操作和规程。 但是,如果特定实验需要发生高浓度的气溶胶时,由于三级生物安全水平通过对实验工作场所内 气溶胶实施更高级别的防护,所以更适于提供所必需的生物安全防护。因此,在确定所从事特定 工作的生物安全水平时,应根据危险度评估结果来进行专业判断,而不应单纯根据所使用病原微 生物所属的某一危险度等级来机械地确定所需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见第2章)。 表3汇总了四种不同生物安全水平的防护要求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2 表 2 与微生物危险度等级相对应的生物安全水平、操作和设备 危险度 等 级 生物安全水平 实验室类型 实验室操作 安全设施 1 级 基础实验室——一 级生物安全水平 基础的教学、研 究 GMT 不需要;开放实验台 2 级 基础实验室——二 级生物安全水平 初级卫生服务; 诊断、研究 GMT 加防护服、生物危 害标志 开放实验台,此外需 BSC 用于防护可能生 成的气溶胶 3 级 防护实验室——三 级生物安全水平 特殊的诊断、研 究 在二级生物安全防护水 平上增加特殊防护服、 进入制度、定向气流 BSC 和/或其他所有 实验室工作所需要的 基本设备 4 级 最高防护实验室 ——四级生物安全 水平 危险病原体研 究 在三级生物安全防护水 平上增加气锁入口、出 口淋浴、污染物品的特 殊处理 Ⅲ级 BSC 或Ⅱ级 BSC 并穿着正压服、双开门 高压灭菌器(穿过墙 体)、经过滤的空气 BSC:生物安全柜;GMT:微生物学操作技术规范(见本手册第 4 部分)。 每个国家(地区)应该按照危险度等级,并考虑以下因素来制订各自的微生物分类目录: 1、微生物的致病性。 2、微生物的传播方式和宿主范围。它们可能会受到当地人群已有的免疫水平、宿主群体的 密度和流动、适宜媒介的存在以及环境卫生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3、当地所具备的有效预防措施。这些措施包括:通过接种疫苗或给予抗血清的预防(被动 免疫);卫生措施,例如食品和饮水的卫生;动物宿主或节肢动物媒介的控制。 4、当地所具备的有效治疗措施。这些措施包括:被动免疫、暴露后接种疫苗以及使用抗生 素、抗病毒药物和化学治疗药物,还应考虑出现耐药菌株的可能性。 在实验室工作中,应根据危险度评估结果将微生物因子归入某一生物安全水平。在通过危险 度评估工作来确立适当的生物安全水平时,要考虑危险度等级以及其他一些因素。例如,归入危 险度 2 级的微生物因子,进行安全工作通常需要二级生物安全水平的设施、仪器、操作和规程。 但是,如果特定实验需要发生高浓度的气溶胶时,由于三级生物安全水平通过对实验工作场所内 气溶胶实施更高级别的防护,所以更适于提供所必需的生物安全防护。因此,在确定所从事特定 工作的生物安全水平时,应根据危险度评估结果来进行专业判断,而不应单纯根据所使用病原微 生物所属的某一危险度等级来机械地确定所需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见第 2 章)。 表 3 汇总了四种不同生物安全水平的防护要求
第1章基本原则 表3不同生物安全水平对设施的要求 生物安全水平 级 二级 四级 实验室隔离 不需要不需要 需要 房间能够密闭消毒 不需要不需要 需要 需要 通风 -向内的气流 不需要最好有 需要 需要 通过建筑系统的通风设备不需要最好有 需要 需要 HEPA过滤排风不需要不需要需要不需要b需要 双门入口 不需要不需要 需要 需要 气锁 不需要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 带淋浴设施的气锁 不需要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 通过间 不需要不需要需要 带淋浴设施的通过间 不需要不需要 需要/不需要不需要 污水处理 不需要不需要需要/不需要需要 高压灭菌器 现场 不需要最好有需要 需要 实验室内 不需要不需要 最好有 需要 双门 不需要不需要最好有 需要 生物安全柜 不需要最好有需要 需要 人员安全监控条件4不需要不需要最好有 需要 在环境与功能上与普通流动环境隔离 b取决于排风位置(见第4章) 取决于实验室中所使用的微生物因子 d例如:观察窗、闭路电视、双向通讯设备 因此,在选定生物安全水平时,要考虑所使用的生物体(病原因子)、可利用的实验设施、 实验室内从事安全工作所需要的仪器的操作和程序
第 1 章 基本原则 3 表 3 不同生物安全水平对设施的要求 生物安全水平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实验室隔离 a 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房间能够密闭消毒 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通风 ——向内的气流 不需要 最好有 需要 需要 ——通过建筑系统的通风设备 不需要 最好有 需要 需要 ——HEPA 过滤排风 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不需要 b 需要 双门入口 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气锁 不需要 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 带淋浴设施的气锁 不需要 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 通过间 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 - 带淋浴设施的通过间 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不需要 c 不需要 污水处理 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不需要 c 需要 高压灭菌器 ——现场 不需要 最好有 需要 需要 ——实验室内 不需要 不需要 最好有 需要 ——双门 不需要 不需要 最好有 需要 生物安全柜 不需要 最好有 需要 需要 人员安全监控条件 d 不需要 不需要 最好有 需要 a 在环境与功能上与普通流动环境隔离 b取决于排风位置(见第 4 章) c取决于实验室中所使用的微生物因子 d 例如:观察窗、闭路电视、双向通讯设备 因此,在选定生物安全水平时,要考虑所使用的生物体(病原因子)、可利用的实验设施、 实验室内从事安全工作所需要的仪器的操作和程序
第一部分 生物安全指南
5 第一部分 生物安全指南
第2章微生物危险度评估 生物安全工作的核心是危险度评估。可以借助许多方法来对某一个特定的操作程序或实验进 行危险度评估,其中最重要的是专业判断。危险度评估应当由那些对所涉及的微生物特性、设备 和规程、动物模型以及防护设备和设施最为熟悉的人员来进行。实验室主任或项目负责人应当负 责确保进行充分和及时的危险度评估,同时也有责任与所在机构的安全委员会和生物安全工作人 员密切合作,以确保有适当的设备和设施来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危险度评估一旦进行,还应当 考虑收集与危险程度相关的新资料以及来自科学文献的其他相关的新信息,以便必要时对危险度 评估结果进行定期检查和修订 进行微生物危险度评估最有用的工具之一就是列出微生物的危险度等级(见第1章)。然而 对于一个特定的微生物来讲,在进行危险度评估时仅仅参考其危险度等级是远远不够的,适当时 还应考虑其他一些因素,包括 1、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感染数量 2、暴露的潜在后果 3、自然感染途径 4、实验室操作所致的其他感染途径(非消化道途径、空气传播、食入) 5、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6、所操作微生物的浓度和浓缩标本的容量 7、适宜宿主(人或动物)的存在 8、从动物研究和实验室感染报告或临床报告中得到的信息 9、计划进行的实验室操作(如超声处理、气溶胶化、离心等) 10、可能会扩大微生物的宿主范围或改变微生物对于已知有效治疗方案敏感性的所有基因技 术(见第16章) l1、当地是否能进行有效的预防或治疗干预。 根据危险度评估过程中所明确的上述信息,可以确定所计划开展的研究工作的生物安全水平 级別,选择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并结合其他安全措施制订标准操作规范(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以确保在最安全的水平下来开展工作。 信息有限的标本 在获得足够的信息以后,就能很好地进行上述危险度评估工作。但是,也有在对相关信息了 解较少时进行危险度评估的情况(如对于一些现场收集的临床标本或流行病学样品),这些情况 下应当谨慎地采取一些较为保守的标本处理方法。 1、只要标本取自病人,均应当遵循标准防护方法凹,并采用隔离防护措施(如手套、防护服、 眼睛保护) 2、基础防护—一处理此类标本时最低需要二级生物安全水平。 3、标本的运送应当遵循国家和/或国际的规章和规定。 下列信息可能有助于确定处理这些标本的危险度 1、病人的医学资料 7
7 第 2 章 微生物危险度评估 生物安全工作的核心是危险度评估。可以借助许多方法来对某一个特定的操作程序或实验进 行危险度评估,其中最重要的是专业判断。危险度评估应当由那些对所涉及的微生物特性、设备 和规程、动物模型以及防护设备和设施最为熟悉的人员来进行。实验室主任或项目负责人应当负 责确保进行充分和及时的危险度评估,同时也有责任与所在机构的安全委员会和生物安全工作人 员密切合作,以确保有适当的设备和设施来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危险度评估一旦进行,还应当 考虑收集与危险程度相关的新资料以及来自科学文献的其他相关的新信息,以便必要时对危险度 评估结果进行定期检查和修订。 进行微生物危险度评估最有用的工具之一就是列出微生物的危险度等级(见第 1 章)。然而 对于一个特定的微生物来讲,在进行危险度评估时仅仅参考其危险度等级是远远不够的,适当时 还应考虑其他一些因素,包括: 1、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感染数量 2、暴露的潜在后果 3、自然感染途径 4、实验室操作所致的其他感染途径(非消化道途径、空气传播、食入) 5、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6、所操作微生物的浓度和浓缩标本的容量 7、适宜宿主(人或动物)的存在 8、从动物研究和实验室感染报告或临床报告中得到的信息 9、计划进行的实验室操作(如超声处理、气溶胶化、离心等) 10、可能会扩大微生物的宿主范围或改变微生物对于已知有效治疗方案敏感性的所有基因技 术(见第 16 章) 11、当地是否能进行有效的预防或治疗干预。 根据危险度评估过程中所明确的上述信息,可以确定所计划开展的研究工作的生物安全水平 级别,选择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并结合其他安全措施制订标准操作规范(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以确保在最安全的水平下来开展工作。 信息有限的标本 在获得足够的信息以后,就能很好地进行上述危险度评估工作。但是,也有在对相关信息了 解较少时进行危险度评估的情况(如对于一些现场收集的临床标本或流行病学样品),这些情况 下应当谨慎地采取一些较为保守的标本处理方法。 1、只要标本取自病人,均应当遵循标准防护方法[2],并采用隔离防护措施(如手套、防护服、 眼睛保护)。 2、基础防护——处理此类标本时最低需要二级生物安全水平。 3、标本的运送应当遵循国家和/或国际的规章和规定。 下列信息可能有助于确定处理这些标本的危险度: 1、病人的医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