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15 政治制度。当前,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 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把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得更好 人民来信来访接待室()是国家机关设置的 专门接待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的机构。它的任务主要是:接受 公民对有关处理决定的申诉,倾听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和国 家工作人员的批评和建议等。人民来信来访接待室(站)应 将由本部门处理的申诉、批评、建议等送交具体承办部门;将 应由其他部门处理的问题及时转交,并尽可能地给来信来访 人以答复;对于以不正当理由多次来信来访的人作适当的思 想工作。人民来信来访接待室(站)是沟通人民群众与国家 机关联系的桥梁,是保障公民申诉权,批评、建议权得以行 使的有力措施。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是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 主义国家学说,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经验,并结合我 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早在1940年毛泽 东就指出:“中国现在可以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 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 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政府。”中国共产党已经 明确提出了人民代表大会系统将是中国未来国家政权机构的 权力系统 1949年9月,中国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国共产党倡
政 治 制 度 。 当 前 , 我 们 必 须 坚 持 和 完 善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制 度 , 进 一 步 加 强 社 会 主 义 民 主 和 社 会 主 义 法 制 , 把 有 中 国 特 色 的 社 会 主 义 民 主 政 治 建 设 得 更 好 。 人 民 来 信 来 访 接 待 室 ( 站 ) 是 国 家 机 关 设 置 的 专 门 接 待 人 民 群 众 来 信 来 访 的 机 构 。 它 的 任 务 主 要 是 : 接 受 公 民 对 有 关 处 理 决 定 的 申 诉 , 倾 听 人 民 群 众 对 国 家 机 关 和 国 家 工 作 人 员 的 批 评 和 建 议 等 。 人 民 来 信 来 访 接 待 室 ( 站 ) 应 将 由 本 部 门 处 理 的 申 诉 、 批 评 、 建 议 等 送 交 具 体 承 办 部 门 ; 将 应 由 其 他 部 门 处 理 的 问 题 及 时 转 交 , 并 尽 可 能 地 给 来 信 来 访 人 以 答 复 ; 对 于 以 不 正 当 理 由 多 次 来 信 来 访 的 人 作 适 当 的 思 想 工 作 。 人 民 来 信 来 访 接 待 室 ( 站 ) 是 沟 通 人 民 群 众 与 国 家 机 关 联 系 的 桥 梁 , 是 保 障 公 民 申 诉 权 , 批 评 、 建 议 权 得 以 行 使 的 有 力 措 施 。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制 度 的 建 立 与 发 展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制 度 是 我 国 的 根 本 政 治 制 度 , 它 是 中 国 共 产 党 依 据 马 克 思 主 义 国 家 学 说 , 在 总 结 新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实 践 经 验 , 并 结 合 我 国 具 体 国 情 的 基 础 上 , 创 立 和 发 展 起 来 的 。 早 在 1 9 4 0 年 毛 泽 东 就 指 出 : “ 中 国 现 在 可 以 采 取 全 国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 省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 县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 区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直 到 乡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的 系 统 , 并 由 各 级 代 表 大 会 选 举 政 府 。 ” 中 国 共 产 党 已 经 明 确 提 出 了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系 统 将 是 中 国 未 来 国 家 政 权 机 构 的 权 力 系 统 。 1 9 4 9 年 9 月 , 中 国 革 命 取 得 决 定 性 胜 利 , 中 国 共 产 党 倡 二 画 1 5
16公民民主权利 导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议通过 的《共同纲领》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 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选举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各 级人民政府为行使各级政权的机关。”但是,新中国建立之初 各方面的任务十分繁重,全国进行普选的条件还不具备,还 难以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于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地方由各级人民代表会议代替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职权。 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各项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1953 年至1954年春,全国开展了第一次普选,并召开了各级人民 代表大会,选举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1954年9月,第一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新中 国第一部宪法,选举了国家主席、常务委员会,决定了国务 院总理及由其提名的各部委负责人。第一届全国人大首次会 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自此,在 我国,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政权的完整体系 已经构成。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 历程 从第一届全国人大首次会议召开至“十年动乱”前,这 10余年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所产生的其他国家机构,依 照宪法基本上都能正常开展工作,顺利履行其职责,受到人
导 召 开 了 中 国 人 民 政 治 协 商 会 议 第 一 届 全 体 会 议 。 会 议 通 过 的 《 共 同 纲 领 》 正 式 确 定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制 度 为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的 政 权 组 织 形 式 。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的 国 家 政 权 属 于 人 民 。 人 民 行 使 国 家 政 权 的 机 关 为 各 级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和 各 级 人 民 政 府 。 各 级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由 人 民 用 普 选 方 法 产 生 。 各 级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选 举 各 级 人 民 政 府 。 各 级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闭 会 期 间 , 各 级 人 民 政 府 为 行 使 各 级 政 权 的 机 关 。 ” 但 是 , 新 中 国 建 立 之 初 , 各 方 面 的 任 务 十 分 繁 重 , 全 国 进 行 普 选 的 条 件 还 不 具 备 , 还 难 以 召 开 各 级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 于 是 , 由 中 国 人 民 政 治 协 商 会 议 代 行 全 国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的 职 权 , 选 举 中 央 人 民 政 府 委 员 会 。 地 方 由 各 级 人 民 代 表 会 议 代 替 地 方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行 使 职 权 。 经 过 几 年 的 努 力 , 在 各 项 条 件 基 本 具 备 的 情 况 下 , 1 9 5 3 年 至 1 9 5 4 年 春 , 全 国 开 展 了 第 一 次 普 选 , 并 召 开 了 各 级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 选 举 了 地 方 各 级 人 民 政 府 。 1 9 5 4 年 9 月 , 第 一 届 全 国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第 一 次 会 议 在 北 京 举 行 。 大 会 通 过 了 新 中 国 第 一 部 宪 法 , 选 举 了 国 家 主 席 、 常 务 委 员 会 , 决 定 了 国 务 院 总 理 及 由 其 提 名 的 各 部 委 负 责 人 。 第 一 届 全 国 人 大 首 次 会 议 的 召 开 标 志 着 中 国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制 度 正 式 确 立 。 自 此 , 在 我 国 , 人 民 通 过 各 级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行 使 国 家 政 权 的 完 整 体 系 已 经 构 成 。 我 国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制 度 建 立 后 , 经 历 了 一 个 曲 折 的 发 展 历 程 。 从 第 一 届 全 国 人 大 首 次 会 议 召 开 至 “ 十 年 动 乱 ” 前 , 这 1 0 余 年 里 各 级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及 其 所 产 生 的 其 他 国 家 机 构 , 依 照 宪 法 基 本 上 都 能 正 常 开 展 工 作 , 顺 利 履 行 其 职 责 , 受 到 人 1 6 公 民 民 主 权 利
画17 民群众的支持。虽然,从1957年反右运动起,随着“左”的 政治倾向的不断干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受到忽视,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有所削弱,但总的来说得到了实行。 从1966年至1976年“十年动乱”时期,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的作用遭到严重的削弱与破坏。从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 会议后,整整十年之内没有召开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十年 浩劫中,许多由各级人大选举产生的国家机关领导人,包括 国家主席在内,都遭到批判和斗争,乃至迫害致死。地方各 级人民代表大会及由其产生的各级人民政府、审判机关、检 察机关全被砸毁了,代之以所谓的“革命委员会”。1973年3 月,由毛泽东主席提议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也 因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阻挠,一直延迟到1975年1月才 举行。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第四届全国人大首次会议虽然 决定了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国务院人选班子,但大会通过的 宪法修订案中,带有严重的缺点与失误。 十年动乱”结束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趋于正常,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与 作用重新得到肯定与重视。依照法律,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 代表大会坚持按期召开,大会闭会后的人大常委会的活动也 日趋活跃。1982年11月26日至12月10日在第五届全国人 大第五次会议上,修改并通过了新宪法。新宪法对中国的社 会制度、国家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都作了许多新的规 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适应改革开 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将会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自己,在
民 群 众 的 支 持 。 虽 然 , 从 1 9 5 7 年 反 右 运 动 起 , 随 着 “ 左 ” 的 政 治 倾 向 的 不 断 干 扰 , 社 会 主 义 民 主 与 法 制 建 设 受 到 忽 视 ,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制 度 的 作 用 有 所 削 弱 , 但 总 的 来 说 得 到 了 实 行 。 从 1 9 6 6 年 至 1 9 7 6 年 “ 十 年 动 乱 ” 时 期 ,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制 度 的 作 用 遭 到 严 重 的 削 弱 与 破 坏 。 从 第 三 届 全 国 人 大 一 次 会 议 后 , 整 整 十 年 之 内 没 有 召 开 过 全 国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 十 年 浩 劫 中 , 许 多 由 各 级 人 大 选 举 产 生 的 国 家 机 关 领 导 人 , 包 括 国 家 主 席 在 内 , 都 遭 到 批 判 和 斗 争 , 乃 至 迫 害 致 死 。 地 方 各 级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及 由 其 产 生 的 各 级 人 民 政 府 、 审 判 机 关 、 检 察 机 关 全 被 砸 毁 了 , 代 之 以 所 谓 的 “ 革 命 委 员 会 ” 。 1 9 7 3 年 3 月 , 由 毛 泽 东 主 席 提 议 召 开 的 第 四 届 全 国 人 大 第 一 次 会 议 , 也 因 林 彪 、 江 青 反 革 命 集 团 的 阻 挠 , 一 直 延 迟 到 1 9 7 5 年 1 月 才 举 行 。 在 当 时 的 政 治 环 境 下 , 第 四 届 全 国 人 大 首 次 会 议 虽 然 决 定 了 以 周 恩 来 总 理 为 首 的 国 务 院 人 选 班 子 , 但 大 会 通 过 的 宪 法 修 订 案 中 , 带 有 严 重 的 缺 点 与 失 误 。 “ 十 年 动 乱 ” 结 束 以 后 , 特 别 是 党 的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以 后 , 党 和 国 家 的 政 治 生 活 趋 于 正 常 ,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制 度 的 地 位 与 作 用 重 新 得 到 肯 定 与 重 视 。 依 照 法 律 , 全 国 和 地 方 各 级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坚 持 按 期 召 开 , 大 会 闭 会 后 的 人 大 常 委 会 的 活 动 也 日 趋 活 跃 。 1 9 8 2 年 1 1 月 2 6 日 至 1 2 月 1 0 日 在 第 五 届 全 国 人 大 第 五 次 会 议 上 , 修 改 并 通 过 了 新 宪 法 。 新 宪 法 对 中 国 的 社 会 制 度 、 国 家 制 度 、 公 民 的 权 利 和 义 务 , 都 作 了 许 多 新 的 规 定 。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制 度 在 新 的 历 史 条 件 下 , 为 了 适 应 改 革 开 放 和 现 代 化 建 设 的 需 要 , 将 会 不 断 充 实 、 完 善 和 发 展 自 己 , 在 二 画 1 7
18公民民主权利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九三学社九三学社是由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医 药卫生界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的,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 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政党,是与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参政 九三学社的前身是“民主科学座谈会”。1944年底一批进 步学者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政治民主在重庆组成“民主科学座 谈会”,讨论时局,发表政见。后为纪念1945年9月3日抗 日战争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于1946年5月4日在座 谈会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九三学社。解放战争期间九三学社积 极参加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等运动,同国民党的反对统 治作斗争。1949年1月九三学社发表宣言,响应毛泽东的八 项和平主张,拥护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9月九三学社的代表 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了《共 同纲领》的制定、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建立。新中国成立后九三学社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 《共同纲领》作为自己的政治纲领,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中的一个参政党和爱国统一战线的成员,参与了国家 政治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协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新中国的经 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项建设中成为为社会主义事 业服务的政党。 新时期九三学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上 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致力于发展和完善 业已确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在国
建 设 有 中 国 特 色 的 社 会 主 义 的 事 业 中 发 挥 更 大 的 作 用 。 九 三 学 社 九 三 学 社 是 由 科 学 技 术 和 文 化 教 育 、 医 药 卫 生 界 的 高 、 中 级 知 识 分 子 组 成 的 , 致 力 于 社 会 主 义 事 业 的 , 具 有 政 治 联 盟 特 点 的 政 党 , 是 与 共 产 党 通 力 合 作 的 参 政 党 。 九 三 学 社 的 前 身 是 “ 民 主 科 学 座 谈 会 ” 。 1 9 4 4 年 底 一 批 进 步 学 者 为 争 取 抗 战 胜 利 和 政 治 民 主 在 重 庆 组 成 “ 民 主 科 学 座 谈 会 ” , 讨 论 时 局 , 发 表 政 见 。 后 为 纪 念 1 9 4 5 年 9 月 3 日 抗 日 战 争 和 国 际 反 法 西 斯 战 争 的 胜 利 , 于 1 9 4 6 年 5 月 4 日 在 座 谈 会 的 基 础 上 正 式 成 立 九 三 学 社 。 解 放 战 争 期 间 九 三 学 社 积 极 参 加 反 内 战 、 反 饥 饿 、 反 迫 害 等 运 动 , 同 国 民 党 的 反 对 统 治 作 斗 争 。 1 9 4 9 年 1 月 九 三 学 社 发 表 宣 言 , 响 应 毛 泽 东 的 八 项 和 平 主 张 , 拥 护 召 开 新 政 治 协 商 会 议 。 9 月 九 三 学 社 的 代 表 参 加 了 中 国 人 民 政 治 协 商 会 议 第 一 届 全 体 会 议 , 参 与 了 《 共 同 纲 领 》 的 制 定 、 中 央 人 民 政 府 的 组 成 和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的 建 立 。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九 三 学 社 宣 布 接 受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领 导 , 以 《 共 同 纲 领 》 作 为 自 己 的 政 治 纲 领 , 成 为 中 国 共 产 党 领 导 的 多 党 合 作 中 的 一 个 参 政 党 和 爱 国 统 一 战 线 的 成 员 , 参 与 了 国 家 政 治 生 活 中 重 大 问 题 的 协 商 。 在 社 会 主 义 革 命 和 新 中 国 的 经 济 、 科 技 、 文 化 、 教 育 、 卫 生 等 项 建 设 中 成 为 为 社 会 主 义 事 业 服 务 的 政 党 。 新 时 期 九 三 学 社 把 工 作 重 点 转 移 到 为 现 代 化 建 设 服 务 上 来 , 坚 持 四 项 基 本 原 则 , 坚 持 改 革 开 放 , 致 力 于 发 展 和 完 善 业 已 确 立 的 中 国 共 产 党 领 导 的 多 党 合 作 政 治 协 商 制 度 , 在 国 1 8 公 民 民 主 权 利
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建设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诸如维护成员的合法权益,协助政府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参 加改革和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的协商、咨询和管理;就教 育、科技、知识分子问题,经济建设等重大课题进行调研,提 出意见和建议;面向社会开展智力开发、科技咨询、支边支 农活动;推动本党成员及其所联系的广大专家、学者为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多作贡献:协调有关方面的关系,维 护安定团结大局;积极开展海外联络和人民外交工作,促进 祖国统一和国际间的了解等,并做出了显著成绩。 三大法宝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 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三项基本经验,即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是在我国民主革命的过程中 形成和创立的,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团结一切革命阶级、 革命政党和一切可能团结的积极力量组成的政治联盟。没有 最广泛的人民革命统一战线,中国革命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 人取得最后胜利。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共产党 依靠完全新型的人民武装力量进行了28年的艰苦斗争,才最 后解放了全中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有武装斗争,就 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没有新中国的建立。党的建设是 三大法宝”的中心环节,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大武器只 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发挥作用,民主革命的总路线
家 政 治 生 活 、 社 会 生 活 和 建 设 事 业 中 发 挥 着 越 来 越 大 的 作 用 , 诸 如 维 护 成 员 的 合 法 权 益 , 协 助 政 府 落 实 知 识 分 子 政 策 ; 参 加 改 革 和 建 设 等 方 面 的 重 大 问 题 的 协 商 、 咨 询 和 管 理 ; 就 教 育 、 科 技 、 知 识 分 子 问 题 , 经 济 建 设 等 重 大 课 题 进 行 调 研 , 提 出 意 见 和 建 议 ; 面 向 社 会 开 展 智 力 开 发 、 科 技 咨 询 、 支 边 支 农 活 动 ; 推 动 本 党 成 员 及 其 所 联 系 的 广 大 专 家 、 学 者 为 改 革 开 放 和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事 业 多 作 贡 献 ; 协 调 有 关 方 面 的 关 系 , 维 护 安 定 团 结 大 局 ; 积 极 开 展 海 外 联 络 和 人 民 外 交 工 作 , 促 进 祖 国 统 一 和 国 际 间 的 了 解 等 , 并 做 出 了 显 著 成 绩 。 三 画 三 大 法 宝 中 国 共 产 党 在 领 导 全 国 各 族 人 民 进 行 新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斗 争 中 总 结 出 来 的 三 项 基 本 经 验 , 即 统 一 战 线 、 武 装 斗 争 和 党 的 建 设 。 统 一 战 线 是 在 我 国 民 主 革 命 的 过 程 中 形 成 和 创 立 的 , 是 由 中 国 共 产 党 领 导 的 , 团 结 一 切 革 命 阶 级 、 革 命 政 党 和 一 切 可 能 团 结 的 积 极 力 量 组 成 的 政 治 联 盟 。 没 有 最 广 泛 的 人 民 革 命 统 一 战 线 , 中 国 革 命 不 可 能 战 胜 强 大 的 敌 人 取 得 最 后 胜 利 。 武 装 斗 争 是 民 主 革 命 的 主 要 形 式 , 共 产 党 依 靠 完 全 新 型 的 人 民 武 装 力 量 进 行 了 2 8 年 的 艰 苦 斗 争 , 才 最 后 解 放 了 全 中 国 。 “ 枪 杆 子 里 面 出 政 权 ” , 没 有 武 装 斗 争 , 就 没 有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地 位 , 没 有 新 中 国 的 建 立 。 党 的 建 设 是 “ 三 大 法 宝 ” 的 中 心 环 节 , 统 一 战 线 和 武 装 斗 争 这 两 大 武 器 只 有 在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领 导 下 才 能 发 挥 作 用 , 民 主 革 命 的 总 路 线 三 画 1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