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同步和异步传输 (1)异步传输方式:在异步传输方式下,传输数据是以字符为 单位的,当发送一个字符代码时,字符前面要加一个“起” 信号,其长度为1个码元,极性为”0”,即空号极性;字符 后面要加一个“止”信号,其长度为1、1.5或2个码元(在 国际N0.2码时用1.5码元长),极性为“1”,即传号极性。 加上“起”、“止”信号后,即可区分出所传输的字符。 待传送的字符串中的每个字符均加上起始位、停止位、校 验位等控制信息位,构成一个字符帧。在传送时,以串行 方式将字符帧一个一个地传送出去,字符帧与字符帧之间 可以是连续发送,也可以是间断的单独发送,两字符之间 的间隔长度可以不确定。异步传输方式适用于1200bs以 下的低速传输,且实现起来比较简单。异步传输方式的优 点是收发双方不需要严格的位同步,缺点是每个字符都要 按字符帧的格式传输,传输效率就比较低。 電子工業出版社
2.同步和异步传输 ⑴ 异步传输方式:在异步传输方式下,传输数据是以字符为 单位的,当发送一个字符代码时,字符前面要加一个“起” 信号,其长度为1个码元,极性为”0”,即空号极性;字符 后面要加一个“止”信号,其长度为1、1.5或2个码元(在 国际NO.2码时用1.5码元长),极性为“1”,即传号极性。 加上“起”、“止”信号后,即可区分出所传输的字符。 待传送的字符串中的每个字符均加上起始位、停止位、校 验位等控制信息位,构成一个字符帧。在传送时,以串行 方式将字符帧一个一个地传送出去,字符帧与字符帧之间 可以是连续发送,也可以是间断的单独发送,两字符之间 的间隔长度可以不确定。异步传输方式适用于1200bps以 下的低速传输,且实现起来比较简单。异步传输方式的优 点是收发双方不需要严格的位同步,缺点是每个字符都要 按字符帧的格式传输,传输效率就比较低
(2)同步传输方式:在同步传输方式下,收发双方必 须建立准确的位定时信号,正确地区分每位数据 信号。在该传输方式中,每个字符不增加任何附 加位,而且是连续发送。但在传输中,数据要分 成组(或帧),一组含多个字符代码或多个独立 码元(位),为了使收发双方建立和保持同步, 在每组的开始和结束需加上规定的码元序列,作 为标志序列,标志序列的码型因传输规程不同而 异。在发送数据之前,必须先发送该标志序列, 接收端通过检测出该标志序列来实现同步。 同步传输方式适用于2400bps以上的数据传 输,不需加起、止信号,因此传输效率高,但是 实现起来比较复杂。 電子工業出版社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oustry
⑵ 同步传输方式:在同步传输方式下,收发双方必 须建立准确的位定时信号,正确地区分每位数据 信号。在该传输方式中,每个字符不增加任何附 加位,而且是连续发送。但在传输中,数据要分 成组(或帧),一组含多个字符代码或多个独立 码元(位),为了使收发双方建立和保持同步, 在每组的开始和结束需加上规定的码元序列,作 为标志序列,标志序列的码型因传输规程不同而 异。在发送数据之前,必须先发送该标志序列, 接收端通过检测出该标志序列来实现同步。 同步传输方式适用于2400bps以上的数据传 输,不需加起、止信号,因此传输效率高,但是 实现起来比较复杂
7.1.4双工通信方式 双工通信方式是对相互通信的两台通信 设备间数据流向的描述,或者说是对一台通 信设备执行收发操作能力的描述。 双工包括全双工、半双工和单工 電子工業出版社
7.1.4 双工通信方式 双工通信方式是对相互通信的两台通信 设备间数据流向的描述,或者说是对一台通 信设备执行收发操作能力的描述。 双工包括全双工、半双工和单工
1.单工( Simplex)形式:单工形式的数据 传送是单向的,通信双方中一方固定作为 发送端,而另一方则固定作为接收端,单 工方式通信时仅需一根数据线,连接图如 图7.2所示。 州记 发送端 接收端 地线 图7.2单工通信形式 電子工業出版社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oustry
1. 单工(Simplex)形式:单工形式的数据 传送是单向的,通信双方中一方固定作为 发送端,而另一方则固定作为接收端,单 工方式通信时仅需一根数据线,连接图如 图7.2所示。 图7.2 单工通信形式
2.全双工(Ful- duplex)形式:全双工形 式的数据传送是双向的,通信双方中的任 何一方均可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这就需 要两根数据线,连接图如图7.3所示。 数据线1 发送端 数据线2 接收端 地线 图73全双工通信形式 電子工業出版社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oustry
2. 全双工(Full-duplex)形式:全双工形 式的数据传送是双向的,通信双方中的任 何一方均可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这就需 要两根数据线,连接图如图7.3所示。 图7.3 全双工通信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