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SP研究第2卷第1期 2011年1月 对我国ESP教材编写原则的 探讨 王艳北京外国语大学 提要: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教材是完成ESP教学的基础和 保证。开展对ESP教材的研究,对完善教材编写体系和推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 重要意义。本文以分析ESP教材的功能为切入点,回顾国内外外语教材的评估标准,并简 要评析囯内ESP教材建设的现状,旨在通过对ESP教材编写原则的讨论,推进我国ESP课 程的建设 关键词:ESP教材、教材评估、教材编写原则、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 、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指出:“教材是实现教学大纲确定的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为了打好语言基础,培养语言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教材应为课堂教学提供最佳的语言样本 和有系统性、针对性的语言实践活动的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组织好 课堂教学和指导学生课外自学。”随着我国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 英语)教学的逐步发展,社会对高质量的ESP教材的需求日益凸显,这反映了我国新一代 大学英语教材多样性的特点(蔡基刚、唐敏2008)。制定科学合理的教材编写原则,编写适 用于我国ESP教学实践的教材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二、ESP教材的功能 ESP不是某种专门语言和方法,也并非某种专门的教材,确切地说,它是根据学习者 的需要而学习语言的一种途径( Hutchinson& Waters1987)。ESP教学是使学习者在某 一专业或职业上使英语知识和技能实现专门化的语言习得手段,它不等同于专业知识的传 授,侧重的是语言知识的输入,以及与专业目的相匹配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一种教 学理念,ESP的性质体现在:1)课程设计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殊需要:2)内容上与特定的 学科、职业以及活动相关:3)注重语言、词汇、技巧、语篇和体裁与特定活动的适应性: 4)教学法与普通英语不同:5)学习者具有中、高级英语水平( Strevens1988: Dudley- Evans&St.John1998)。可见,ESP教学的精髓是分析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它 具有比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通用英语)教学更为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重视在具体工作场合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习者能更好地满足社会行业的需求
106 中国ESP研究 第2卷 第1期 2011年1月 对我国 ESP 教材编写原则的 探讨 王 艳 北京外国语大学 提要: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教材是完成 ESP 教学的基础和 保证。开展对 ESP 教材的研究,对完善教材编写体系和推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 重要意义。本文以分析 ESP 教材的功能为切入点,回顾国内外外语教材的评估标准,并简 要评析国内 ESP 教材建设的现状,旨在通过对 ESP 教材编写原则的讨论,推进我国 ESP 课 程的建设。 关键词:ESP 教材、教材评估、教材编写原则、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指出:“教材是实现教学大纲确定的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为了打好语言基础,培养语言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教材应为课堂教学提供最佳的语言样本 和有系统性、针对性的语言实践活动的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组织好 课堂教学和指导学生课外自学。”随着我国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 英语)教学的逐步发展,社会对高质量的 ESP 教材的需求日益凸显,这反映了我国新一代 大学英语教材多样性的特点(蔡基刚、唐敏 2008)。制定科学合理的教材编写原则,编写适 用于我国 ESP 教学实践的教材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二、ESP 教材的功能 ESP 不是某种专门语言和方法,也并非某种专门的教材,确切地说,它是根据学习者 的需要而学习语言的一种途径(Hutchinson & Waters 1987)。ESP 教学是使学习者在某 一专业或职业上使英语知识和技能实现专门化的语言习得手段,它不等同于专业知识的传 授,侧重的是语言知识的输入,以及与专业目的相匹配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一种教 学理念,ESP 的性质体现在:1)课程设计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殊需要;2)内容上与特定的 学科、职业以及活动相关;3)注重语言、词汇、技巧、语篇和体裁与特定活动的适应性; 4)教学法与普通英语不同;5)学习者具有中、高级英语水平(Strevens 1988;DudleyEvans & St. John 1998)。可见,ESP 教学的精髓是分析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它 具有比 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通用英语)教学更为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重视在具体工作场合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习者能更好地满足社会行业的需求。 中国ESP研究(2011.01).indd 106 2011-4-18 14:54:03
王艳 Dudley- Evans& Bates(1987)指出使用ESFP教材的四个重要原因。其一,ESP教材是 语言的来源:其二,作为学习的支持:其三,能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最后,作 为一种参考资源。在ESP教学中,语言是教学的载体,是一种在获得完全不同的知识或技能 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东西( Robinson1980)。ESP教材要以内容为依托,教学内容与某些特定 的学科、职业和活动相关,旨在扩大学习者的知识面,最大限度地向学习者提供对他们有意义 的、真实的语言和语言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引导学习者在运用语言的同时拓展 思维。同时,教材还应考虑到不同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差异,满足不同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求 对探究性学习发挥支撑作用。高质量的教材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发挥积极的作用,能帮助学 生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学习技能,为学生学习双语课程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三、国内外外语教材评估标准述评 教材评估是教材编写质量的保证。对外语教材评估标准的硏究为分析和制定教材编写原 则提供了借鉴。国外对外语教材评估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 Seaton(1982) 是较早开展英语教材评价研究的学者之一,其他学者陆续提出具有代表性的教材评估体 a( Cunningsworth 1984: Grant 1987: Hutchinson Waters 1987: Breen Candlin 1987: McDonough&Shaw1993等),这些评估细则为教材的评估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如表1)。 表1国外外语教材评估方法和评估内容 研究者 评估方法 评估内容 版面设计与编排,教学主题、语境、词 Seaton(1982)按教材评估清单对照评估。汇和语音练习的安排,技能练习的形式 和编排,学生的学习法、插图及录音等 辅助材料等。 整体印象评价和深入评价。教材的目标和方法、设计和组织、语言 Cunningsworth 三种评价类型:使用前评价、内容、技巧、话题、教学法及教师参考 (1984) 使用中评价和使用后评价。书等 第一阶段:针对用途提出初教材的主要目的和内容,教材对学习者 Breen candlin 步问题:第二阶段:针对特和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等:能否满足学 定的学习者和教学环境提出习者的需求和兴趣,是否适合学习者的 (1987) 更加具体的问题,并进行深学习方法,是否与课堂教与学的过程 层次的分析。 致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评价)。 教材的交际性,教学目标,教学的可操 作性,是否有辅助材料,教材的水平要 Grant(1987)/初步评价、细致评价和使用 求,教材给人的整体 学生的兴趣 中评价。 和教材是否进行过试验等:教材对学生 教师及教学大纲的适应性
107 王 艳 Dudley-Evans & Bates(1987)指出使用 ESP 教材的四个重要原因。其一,ESP 教材是 语言的来源;其二,作为学习的支持;其三,能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最后,作 为一种参考资源。在 ESP 教学中,语言是教学的载体,是一种在获得完全不同的知识或技能 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东西(Robinson 1980)。ESP 教材要以内容为依托,教学内容与某些特定 的学科、职业和活动相关,旨在扩大学习者的知识面,最大限度地向学习者提供对他们有意义 的、真实的语言和语言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引导学习者在运用语言的同时拓展 思维。同时,教材还应考虑到不同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差异,满足不同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求, 对探究性学习发挥支撑作用。高质量的教材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发挥积极的作用,能帮助学 生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学习技能,为学生学习双语课程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三、国内外外语教材评估标准述评 教材评估是教材编写质量的保证。对外语教材评估标准的研究为分析和制定教材编写原 则提供了借鉴。国外对外语教材评估的研究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已开始,Seaton(1982) 是较早开展英语教材评价研究的学者之一,其他学者陆续提出具有代表性的教材评估体 系(Cunningsworth 1984;Grant 1987;Hutchinson & Waters 1987;Breen & Candlin 1987; McDonough & Shaw 1993 等),这些评估细则为教材的评估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如表 1)。 表 1 国外外语教材评估方法和评估内容 研究者 评估方法 评估内容 Seaton(1982) 按教材评估清单对照评估。 版面设计与编排,教学主题、语境、词 汇和语音练习的安排,技能练习的形式 和编排,学生的学习法、插图及录音等 辅助材料等。 Cunningsworth (1984) 整体印象评价和深入评价。 三种评价类型:使用前评价、 使用中评价和使用后评价。 教材的目标和方法、设计和组织、语言 内容、技巧、话题、教学法及教师参考 书等。 Breen & Candlin (1987) 第一阶段:针对用途提出初 步问题;第二阶段:针对特 定的学习者和教学环境提出 更加具体的问题,并进行深 层次的分析。 教材的主要目的和内容,教材对学习者 和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等;能否满足学 习者的需求和兴趣,是否适合学习者的 学习方法,是否与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一 致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评价)。 Grant(1987) 初步评价、细致评价和使用 中评价。 教材的交际性,教学目标,教学的可操 作性,是否有辅助材料,教材的水平要 求,教材给人的整体印象,学生的兴趣 和教材是否进行过试验等;教材对学生、 教师及教学大纲的适应性。 (待续) 中国ESP研究(2011.01).indd 107 2011-4-18 14:54:04
对我国ESP教材编写原则的探讨 (续表) 研究者 评估方法 评估内容 对照法,即将“主观需要分 析”和“客观对象分析”相 互对照的客观评价方法。首 教学内容,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 Hutchinson 先,由评价者列出教材目的 教学内容包括:描述语言的理论基础 Waters (1987) 听、说、读写各项大技能及微技能的涵 和对教材的要求,同时列出 盖程度,各项内容的安排顺序等 某一等级评价教材的特点, 然后进行对照评价。 整体印象评价:标识教材的 概况,如标题、作者、出版 社、定价、书号、页码、组 教材的理论性、可行性、针对性、版式 Sheldon(1988成部分、规格等:定性评/设计、易读性、连贯性、选材与排序 价:以定性的方式提出一系/图文特色、得体性、真实性、充分性、 文化性、教育性。 列的相关问题,针对教材进 行分析评价 外部评估:简单的总体判 断;内部评估:从教材内外部:了解其使用对象、内容安排和作 McDonough&容本身进行全面细致的检者对语言和教学法的看法:内部:对技 Shaw(1993)查,验证教材内部的情况能的训练,教材的分级和排序,口语和 是否与编写者的声明一致:听力材料等。 综合评估 总体来看,国外研究者在评估教材时实施的过程和步骤不同,但在评估方法上大多采 用参照对比法,即参照一套标准或问题清单对教材进行检査和对比。在评估内容方面,研究 者都重点考察教材的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学习者/学生)的需求,都强调要“时刻把学习 者放在心中”( Breen& Candlin1987:17),他们对选材、教学法、技能和练习开发设计以 及对语言本身的重视程度也很高。其中, Hutchinson& I Waters(1987)的评估标准是针对 ESP教学提出的,对ESP教材的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相对而言,国内教材建设研究相对滞后(束定芳、庄智象1996)。现有研究主要分为三 类:一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述评和分析(何安平2001:程晓堂2002:王蔷2003: 鲁红霞2007等),这些介绍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国外的教材评价研究。二是运用国外较有 影响力的评估理论框架来评估教材,如黄雪英(2002)选用 McDonough&Shaw的教 材评价细则来评价高职英语教材等。三是一些学者提出了评估教材和编写教材的指导性 原则(胡壮麟等1995:束定芳、庄智象1996:周雪林1996:蔡基刚1997:应惠兰 徐慧芳2001:文秋芳2002等),这些原则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总之,国内的教材 评估研究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评估理论和评估体系,教材评估基本上因循的是几个
108 对我国ESP教材编写原则的探讨 研究者 评估方法 评估内容 Hutchinson & Waters(1987) 对照法,即将“主观需要分 析”和“客观对象分析”相 互对照的客观评价方法。首 先,由评价者列出教材目的 和对教材的要求,同时列出 某一等级评价教材的特点, 然后进行对照评价。 教学内容,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 教学内容包括:描述语言的理论基础, 听、说、读写各项大技能及微技能的涵 盖程度,各项内容的安排顺序等。 Sheldon(1988) 整体印象评价:标识教材的 概况,如标题、作者、出版 社、定价、书号、页码、组 成 部 分、 规 格 等; 定 性 评 价:以定性的方式提出一系 列的相关问题,针对教材进 行分析评价。 教材的理论性、可行性、针对性、版式 设计、易读性、连贯性、选材与排序、 图文特色、得体性、真实性、充分性、 文化性、教育性。 McDonough & Shaw(1993) 外部评估: 简 单 的 总 体 判 断; 内 部 评 估: 从 教 材 内 容本身进行全面细致的检 查, 验 证 教 材 内 部 的 情 况 是否与编写者的声明一致; 综合评估。 外部:了解其使用对象、内容安排和作 者对语言和教学法的看法;内部:对技 能的训练,教材的分级和排序,口语和 听力材料等。 总体来看,国外研究者在评估教材时实施的过程和步骤不同,但在评估方法上大多采 用参照对比法,即参照一套标准或问题清单对教材进行检查和对比。在评估内容方面,研究 者都重点考察教材的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学习者 / 学生)的需求,都强调要“时刻把学习 者放在心中”(Breen & Candlin 1987:17),他们对选材、教学法、技能和练习开发设计以 及对语言本身的重视程度也很高。其中,Hutchinson & Waters(1987)的评估标准是针对 ESP 教学提出的,对 ESP 教材的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相对而言,国内教材建设研究相对滞后(束定芳、庄智象 1996)。现有研究主要分为三 类:一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述评和分析(何安平 2001;程晓堂 2002;王蔷 2003; 鲁红霞 2007 等),这些介绍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国外的教材评价研究。二是运用国外较有 影响力的评估理论框架来评估教材,如黄雪英(2002)选用 McDonough & Shaw 的教 材评价细则来评价高职英语教材等。三是一些学者提出了评估教材和编写教材的指导性 原则(胡壮麟等 1995;束定芳、庄智象 1996;周雪林 1996;蔡基刚 1997;应惠兰、 徐慧芳 2001;文秋芳 2002 等),这些原则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总之,国内的教材 评估研究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评估理论和评估体系,教材评估基本上因循的是几个国 (续表) 中国ESP研究(2011.01).indd 108 2011-4-18 14:54:04
王艳 外较流行的教材评估标准,对ESP教材评估和编写原则的讨论更是寥寥无几。已有的评 估标准研究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以学习者为中心,重点对教学目的、学习者、选材、涉 及的语言内容和技巧、练习的设计、教学法以及教材的形式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这些 都为开展ESP教材研究提供了参照,有助于教材编写者从中汲取经验,构建科学、合理 的ESP教材编写理念 四、对国内ESP教材编写原则的讨论 1.国内ESP教材建设的现状 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英语教材正逐步朝内容型教材的方向发 展,ESP教材市场蓬勃发展,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种类繁多的ESP教材,如中等职业学校行 业英语系列教材、科技英语系列教材、专门用途英语系列教材(医学、理工等)、国外引进 教材等。国内出版的ESP教材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探索ESP教材特色体系,加强多媒体辅 助教学手段,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引进的商务英语 系列教材《体验商务英语》等。但目前国内多数ESP教材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1) 语言与专业知识的学习未得到有机结合,内容的系统性与时效性不突出:2)真实性未得到 体现。材料不真实,交际任务不贴近实际,专业知识不实用:国外引进的专业文献未能考虑 学习者的交际需求,不能满足学习者实际工作的需要:3)教材的难度控制不够,未能遵循 循序渐进的阶段性原则,内容编排的随意性较大,有些引进的原版教材的内容超出学生的知 识水平:4)语境缺失。多数教材主要以语言或技巧为中心,缺乏真实的场景,不利于学习 者语用能力的培养:5)形式单一。教材主要以纸质书面材料为主,局限于课堂教学,未能 开发教材媒介的多元化潜质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对ESP教学提出要求:专业英语作为大学英语的后续 课程,应通过实践训练让学生学会如何在专业领域用英语进行有实际意义的交流,专业英语 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因此,ESP教材建设要坚持全面培养学生的读、听、说、写 译等综合能力的原则,同时要吸收学科知识和教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编者对课堂教 学以及对学生学习特点的深刻理解,要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继续提高英语水平和 合应用能力。 2.以学习为中心的ESP教材编写理念 需求分析是编写ESP教材的基础,也是ESP课程成败的关键。正如EGP教学一样 ESP教学要把学习效果和技能的提高放在首位,这就要求在教材编写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充分 考虑到学习者本身和他们的语言学习需求。ESP学习者有其特殊的学习需求,ESP课程设 置、教学方式、教材编写等都是建立在满足学习者特殊要求的基础之上的( Cunningworth 2002)。对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包括两方面:一是目标需求,即分析学习者将来会遇到的交际 情景,包括工作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特定环境给学习者带来的心理状态等。二是学习需 求,即分析学习者将来进行有效交际必须掌握的技能和知识( Swales1989。国内研究者提
109 王 艳 外较流行的教材评估标准,对 ESP 教材评估和编写原则的讨论更是寥寥无几。已有的评 估标准研究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以学习者为中心,重点对教学目的、学习者、选材、涉 及的语言内容和技巧、练习的设计、教学法以及教材的形式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这些 都为开展 ESP 教材研究提供了参照,有助于教材编写者从中汲取经验,构建科学、合理 的 ESP 教材编写理念。 四、对国内 ESP 教材编写原则的讨论 1. 国内 ESP 教材建设的现状 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英语教材正逐步朝内容型教材的方向发 展,ESP 教材市场蓬勃发展,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种类繁多的 ESP 教材,如中等职业学校行 业英语系列教材、科技英语系列教材、专门用途英语系列教材(医学、理工等)、国外引进 教材等。国内出版的 ESP 教材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探索 ESP 教材特色体系,加强多媒体辅 助教学手段,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引进的商务英语 系列教材《体验商务英语》等。但目前国内多数 ESP 教材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1) 语言与专业知识的学习未得到有机结合,内容的系统性与时效性不突出;2)真实性未得到 体现。材料不真实,交际任务不贴近实际,专业知识不实用;国外引进的专业文献未能考虑 学习者的交际需求,不能满足学习者实际工作的需要;3)教材的难度控制不够,未能遵循 循序渐进的阶段性原则,内容编排的随意性较大,有些引进的原版教材的内容超出学生的知 识水平;4)语境缺失。多数教材主要以语言或技巧为中心,缺乏真实的场景,不利于学习 者语用能力的培养;5)形式单一。教材主要以纸质书面材料为主,局限于课堂教学,未能 开发教材媒介的多元化潜质。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对 ESP 教学提出要求:专业英语作为大学英语的后续 课程,应通过实践训练让学生学会如何在专业领域用英语进行有实际意义的交流,专业英语 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因此,ESP 教材建设要坚持全面培养学生的读、听、说、写、 译等综合能力的原则,同时要吸收学科知识和教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编者对课堂教 学以及对学生学习特点的深刻理解,要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继续提高英语水平和 综合应用能力。 2. 以学习为中心的 ESP 教材编写理念 需求分析是编写 ESP 教材的基础,也是 ESP 课程成败的关键。正如 EGP 教学一样, ESP 教学要把学习效果和技能的提高放在首位,这就要求在教材编写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充分 考虑到学习者本身和他们的语言学习需求。ESP 学习者有其特殊的学习需求,ESP 课程设 置、教学方式、教材编写等都是建立在满足学习者特殊要求的基础之上的(Cunningworth 2002)。对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包括两方面:一是目标需求,即分析学习者将来会遇到的交际 情景,包括工作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特定环境给学习者带来的心理状态等。二是学习需 求,即分析学习者将来进行有效交际必须掌握的技能和知识(Swales 1989)。国内研究者提 中国ESP研究(2011.01).indd 109 2011-4-18 14:54:04
对我国ESP教材编写原则的探讨 出的外语教材编写的指导性原则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束定芳、庄智象(1996)提出的真 实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趣味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现代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等充分体现 了对学习者需求的关注。文秋芳(2002)提出的教材编写原则以“人的发展”为重要依据, 强调体现中国外语教学的特色。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编者应建立“以学习为中 心”的教材编写理念,在充分了解语言学习过程的基础上,以学习者的需求为依据,把知识 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ESP教材应重内容、重交际,突出真实性、实用性、适 用性、多样化和立体化等特点 (1)需求分析原则 教材是否能够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是评判教材的依据和前提( Harmer1983)。 Dudley Evans&St.John(1998)提出在需求分析过程中要考虑以下要素:学习者使用所学语言 将要去完成的任务和活动:可能影响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因素;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学 习者现有水平和所需要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缩小差距的有效方式:如何让学习者在目 标交际环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和技巧:学习者想从ESP课程中得到什么:授课环境方面的信 息。ESP教学要教授学生目前和将来要使用的语言,要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地使用他们所需 的语言,能用英语完成各种职场上的交际活动。因此,学生对于材料的满意程度取决于材 料本身是否符合他们自己的标准或需求,这种标准一般由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学习期望 语言水平、知识面、兴趣范围等因素决定。编者要全面考虑学习者的各种需求因素,做到 有据可循、有的放矢。 (2)相关性原则 教材编写与教学目标的相关性原则是保证教材使用效果的关键。学习者的需要必须反映 在教学大纲的目标上,ESP教材的设计目标和理念必须体现教学大纲的目标,这样才能使教 材帮助学习者。因此,教材的设计原则要与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相吻合,也 要与既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相吻合,即ESP教材的内容在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等方面要 和学习者的学习内容相一致。教材编写通常包括宏观设计与微观设计两个方面,其中,宏观 设计包括教材编写的宏观设计指导原则、教材编写的主题框架和单元课程的设计模式:微观 设计指的是对各单元课程具体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的设计和练习的设计(乔爱玲2002)。为了 实现教学总目标,编者要循序渐进地设定各个单元课程的子目标,科学合理且自成系统地编 排各个单元的语言、知识、技巧及背景文化等,并配合教学重点和语言训练而设定相应的任 务。选材内容、单元课程的组编形式和为完成教学子目标而设置的任务以及体现的教学方法 都要体现科学性、合理性、连贯性和循序渐进性的原则,使学生在完成特定的任务的过程中 真正掌握某一知识点或语言规律等。可见,教材的设计模式、主题选材、教材所体现的教学 方法及其所涉及的内容都要围绕教学总目标进行,并且能够通过完成各个单元课程的子目标 最终完成教学总目标 (3)真实性原则 外语教材被视为引发或触发学生学习和交际反应的刺激物,应重视为学生提供各种有利 于他们接触所学语言的活材料和应用与经历该语言的机会( Tomlinson1998)。 Candlin& Dello(1982)把真实性归纳为:学习目标的真实性,学习环境的真实性,语篇的真实性 和学习任务的真实性。 Breen& Candlin(1987)对真实性的理解是:为学习者提供的文章
110 对我国ESP教材编写原则的探讨 出的外语教材编写的指导性原则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束定芳、庄智象(1996)提出的真 实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趣味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现代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等充分体现 了对学习者需求的关注。文秋芳(2002)提出的教材编写原则以“人的发展”为重要依据, 强调体现中国外语教学的特色。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编者应建立“以学习为中 心”的教材编写理念,在充分了解语言学习过程的基础上,以学习者的需求为依据,把知识 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ESP 教材应重内容、重交际,突出真实性、实用性、适 用性、多样化和立体化等特点。 (1)需求分析原则 教材是否能够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是评判教材的依据和前提(Harmer 1983)。DudleyEvans & St. John(1998)提出在需求分析过程中要考虑以下要素:学习者使用所学语言 将要去完成的任务和活动;可能影响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因素;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学 习者现有水平和所需要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缩小差距的有效方式;如何让学习者在目 标交际环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和技巧;学习者想从 ESP 课程中得到什么;授课环境方面的信 息。ESP 教学要教授学生目前和将来要使用的语言,要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地使用他们所需 的语言,能用英语完成各种职场上的交际活动。因此,学生对于材料的满意程度取决于材 料本身是否符合他们自己的标准或需求,这种标准一般由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学习期望、 语言水平、知识面、兴趣范围等因素决定。编者要全面考虑学习者的各种需求因素,做到 有据可循、有的放矢。 (2)相关性原则 教材编写与教学目标的相关性原则是保证教材使用效果的关键。学习者的需要必须反映 在教学大纲的目标上,ESP 教材的设计目标和理念必须体现教学大纲的目标,这样才能使教 材帮助学习者。因此,教材的设计原则要与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相吻合,也 要与既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相吻合,即 ESP 教材的内容在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等方面要 和学习者的学习内容相一致。教材编写通常包括宏观设计与微观设计两个方面,其中,宏观 设计包括教材编写的宏观设计指导原则、教材编写的主题框架和单元课程的设计模式;微观 设计指的是对各单元课程具体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的设计和练习的设计(乔爱玲 2002)。为了 实现教学总目标,编者要循序渐进地设定各个单元课程的子目标,科学合理且自成系统地编 排各个单元的语言、知识、技巧及背景文化等,并配合教学重点和语言训练而设定相应的任 务。选材内容、单元课程的组编形式和为完成教学子目标而设置的任务以及体现的教学方法 都要体现科学性、合理性、连贯性和循序渐进性的原则,使学生在完成特定的任务的过程中 真正掌握某一知识点或语言规律等。可见,教材的设计模式、主题选材、教材所体现的教学 方法及其所涉及的内容都要围绕教学总目标进行,并且能够通过完成各个单元课程的子目标 最终完成教学总目标。 (3)真实性原则 外语教材被视为引发或触发学生学习和交际反应的刺激物,应重视为学生提供各种有利 于他们接触所学语言的活材料和应用与经历该语言的机会(Tomlinson 1998)。Candlin & Edelhoff(1982)把真实性归纳为:学习目标的真实性,学习环境的真实性,语篇的真实性 和学习任务的真实性。Breen & Candlin(1987)对真实性的理解是:为学习者提供的文章 中国ESP研究(2011.01).indd 110 2011-4-18 14: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