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自裁湘军 曾国藩毅然裁撤湘军,实际上是完全为应付那群反湘军 派而不得不如此的 曾国藩早已知道,那些清军将领自己无能,最忌才能, 早已讨厌曾国藩这班书生风头太健,常想惩罚一下他们。清 军中有一位高级将领,名叫胜保,海战必败,每败必保,时 人称之为“败保”。他最讨厌曾国藩兄弟。蔡寿褀跟败保最 久,所以他首先弹劾曾国藩。 曾国藩先裁湘军,以免授人以柄,就是这个关系。 湘军将领听到这一消息,无不义愤填膺,决心造反。左 宗棠、彭玉鳞、鲍超,召开了玄武湖会议,议决肃清君侧。 此议虽被曾国藩压下,而湘军将领反清情绪,仍没有消除。 曾国藩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毅然裁兵,这也是一个原因
曾国藩毅然裁撤湘军,实际上是完全为应付那群反湘军 派而不得不如此的。 曾国藩早已知道,那些清军将领自己无能,最忌才能, 早已讨厌曾国藩这班书生风头太健,常想惩罚一下他们。清 军中有一位高级将领,名叫胜保,海战必败,每败必保,时 人称之为“败保”。他最讨厌曾国藩兄弟。蔡寿祺跟败保最 久,所以他首先弹劾曾国藩。 曾国藩先裁湘军,以免授人以柄,就是这个关系。 湘军将领听到这一消息,无不义愤填膺,决心造反。左 宗棠、彭玉鳞、鲍超,召开了玄武湖会议,议决肃清君侧。 此议虽被曾国藩压下,而湘军将领反清情绪,仍没有消除。 曾国藩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毅然裁兵,这也是一个原因。 曾国藩的自裁湘军
曾国藩的自裁湘军 但是,军可裁,官不可不做,曾国藩在领兵作战时,一再请求 回家为父母服丧终制,而战事终了后,何以从不提及此事,这点仍和 他的忧畏有关。 曾国藩在削平太平天国之乱后,皇帝封他为一等毅勇侯,世袭罔 替。他是事实上的湘军领袖,凡是湘军出身的将领,无论是执掌兵权 抑或出征疆场,都视他为精神上思想上的领导者,而湘军在裁遣之后, 被藏者多至数万,功名路断,难免有很多人感到心情不满。 曾国藩如果在此时请求解官回籍终老,皇帝当然不能不接受他的 要求。但如他在回到乡间之后,以一个在籍乡绅的地位,忽然为一群 图谋不逞之人所挟制,并奉之为领袖人物,即使曾国藩知所自处,而 对清朝政府来说,也仍然不是保全功臣之道。如果清政府怀有过人的 赵惧,曾国藩之辞卸官职,正表示他有不愿继续为朝廷效力的意愿, 那就更容易发生不必要的猜忌了。 所以,曾国藩在此时一方面自动解除兵柄,一方面更留在两江总 督任上继续为清政府效力,决不轻言去留,无疑正是使清政府绝对感 觉放心的最好办法。 明四网mom
但是,军可裁,官不可不做,曾国藩在领兵作战时,一再请求 回家为父母服丧终制,而战事终了后,何以从不提及此事,这点仍和 他的忧畏有关。 曾国藩在削平太平天国之乱后,皇帝封他为一等毅勇侯,世袭罔 替。他是事实上的湘军领袖,凡是湘军出身的将领,无论是执掌兵权 抑或出征疆场,都视他为精神上思想上的领导者,而湘军在裁遣之后, 被藏者多至数万,功名路断,难免有很多人感到心情不满。 曾国藩如果在此时请求解官回籍终老,皇帝当然不能不接受他的 要求。但如他在回到乡间之后,以一个在籍乡绅的地位,忽然为一群 图谋不逞之人所挟制,并奉之为领袖人物,即使曾国藩知所自处,而 对清朝政府来说,也仍然不是保全功臣之道。如果清政府怀有过人的 恐惧,曾国藩之辞卸官职,正表示他有不愿继续为朝廷效力的意愿, 那就更容易发生不必要的猜忌了。 所以,曾国藩在此时一方面自动解除兵柄,一方面更留在两江总 督任上继续为清政府效力,决不轻言去留,无疑正是使清政府绝对感 觉放心的最好办法。 曾国藩的自裁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