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 hydrochloric acid、胃蛋白酶( pepsin)、粘液( mucus)、HCO 内因子( intrinsicfactor)。 1.盐酸 ·由泌酸腺的壁细胞分泌。 ·胃液中的盐酸包括游离酸和与蛋白质结合的结合酸,二者在胃液中的总浓度称为胃 液的总酸度 ·胃液中的盐酸含量通常以单位时间内分泌的毫摩尔(mmol)数表示,称为盐酸排出 量。正常人空腹时的盐酸排出量称为基础酸排出量,为0~5mmoⅠ/h。在食物或 某些药物刺激下,盐酸排出量明显增加,最大(酸)排出量可达20~25mmol/h ·盐酸分泌的机制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 °H在血浆中的浓度约为0.0005moi/L,而在胃液中约为170mmol/L,二者相差300 多万倍。很显然,酸分泌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消耗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壁细胞分泌 小管膜上的质子泵(H-K-ATP酶)是酸分泌的关键结构,而它可被质子泵 抑制剂,如奥美拉唑( omeprazole)所抑制,故临床上可用这类药物来治疗胃酸分 泌过多 2.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有Ⅰ型和ⅠI型两种,由泌酸腺的主细胞和幽门腺的粘液细胞分泌, 两型的功能相同。 ·胃蛋白酶原在pH<5.0的酸性环境中可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 pepsin),其 最适p为2~3。己激活的胃蛋白酶也能促使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即自 身催化。 ·胃蛋白酶能使蛋白质水解,生成眆、胨和少量多肽 3.粘液和HCO3 ·胃粘膜细胞分泌两种类型的粘液:迷走神经兴奋和ACh可刺激颈粘液细胞分泌可 溶性粘液,它与胃腺分泌的其他成分混合在一起,可润滑胃内食糜;位于胃腺开口 之间的表面上皮细胞在受到食物的化学或机械刺激时,可分泌大量粘液,形成一松
•盐酸( hydrochloric acid)、胃蛋白酶( pepsin )、粘液( mucus ) 、HCO3 - 、 内因子( intrinsicfactor ) 。 1.盐酸 •由泌酸腺的壁细胞分泌。 •胃液中的盐酸包括游离酸和与蛋白质结合的结合酸,二者在胃液中的总浓度称为胃 液的总酸度。 •胃液中的盐酸含量通常以单位时间内分泌的毫摩尔(mmol)数表示,称为盐酸排出 量。正常人空腹时的盐酸排出量称为基础酸排出量,为 0~5 mmol / h。在食物或 某些药物刺激下,盐酸排出量明显增加,最大(酸)排出量可达20~25mmol / h。 •盐酸分泌的机制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 •H +在血浆中的浓度约为0.00005mmol/L,而在胃液中约为170 mmol/L,二者相差300 多万倍。很显然,酸分泌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消耗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壁细胞分泌 小管膜上的质子泵( H + - K+- ATP 酶)是酸分泌的关键结构,而它可被质子泵 抑制剂,如奥美拉唑( omeprazole )所抑制,故临床上可用这类药物来治疗胃酸分 泌过多。 2.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有 I 型和II型两种,由泌酸腺的主细胞和幽门腺的粘液细胞分泌, 两型的功能相同。 •胃蛋白酶原在 pH<5.0 的酸性环境中可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 (pepsin),其 最适pH 为 2~3。己激活的胃蛋白酶也能促使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即自 身催化。 •胃蛋白酶能使蛋白质水解,生成 眎 、胨和少量多肽。 3.粘液和 HCO3 - •胃粘膜细胞分泌两种类型的粘液:迷走神经兴奋和ACh 可刺激颈粘液细胞分泌可 溶性粘液,它与胃腺分泌的其他成分混合在一起,可润滑胃内食糜;位于胃腺开口 之间的表面上皮细胞在受到食物的化学或机械刺激时,可分泌大量粘液,形成一松
软的凝胶层(凝胶型粘液),覆盖于胃粘膜表面。从胃粘膜脱落的死亡细胞也被包 裹在此粘液层内。表面上皮细胞分泌的HCO3-也渗入到此凝胶层中,于是形成一 层0.5~1mm厚的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mucus bicarbonate barrier ·盐酸和胃蛋白酶为什么不消化胃组织呢? 4.内因子 是由壁细胞分泌的分子量为5500的一种糖蛋白 内因子有两个活性部位:一个部位可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所形成的内 因子一B12复合物对蛋白水解酶有很强的抵抗力;另一个活性部位可与远端回肠上 皮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胃切除者必须由胃肠外补充维生素B12。 、胃液分泌的调节 1.刺激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乙酰胆碱 ·促胃液素 ·组胺 2.抑制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生长抑素( soma tostatin) 前列腺素(PGE2、PGI2) ·上皮生长因子( epidermalgrowth factor) 3.胃液分泌的调节 (1)头期胃液分泌的调节机制 由进食动作引起,其感受器在头部。此期胃液分泌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 种机制。条件反射性胃液分泌是由食物的形象、气味、声音等刺激引起。在人,还 可以因想到能引起食欲的食物而引起胃液分泌。非条件反射是指在咀嚼、吞咽食物 过程中,食物刺激口、咽、喉等处的感受器引起的胃液分泌。反射中枢位于延髓、 下丘脑、边缘系统及大脑皮层,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兴奋剌激胃液分泌
软的凝胶层(凝胶型粘液),覆盖于胃粘膜表面。从胃粘膜脱落的死亡细胞也被包 裹在此粘液层内。表面上皮细胞分泌的 HCO3 - 也渗入到此凝胶层中,于是形成一 层 0.5~1mm 厚的 粘液- 碳酸氢盐屏障 ( mucus bicarbonate barrier ) 。 •盐酸和胃蛋白酶为什么不消化胃组织呢? 4.内因子 •是由壁细胞分泌的分子量为 55000 的一种糖蛋白。 •内因子有两个活性部位:一个部位可与食物中的维生素 B12 结合,所形成的内 因子- B12 复合物对蛋白水解酶有很强的抵抗力;另一个活性部位可与远端回肠上 皮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维生素 B12 的吸收。 •胃切除者必须由胃肠外补充维生素 B12。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1.刺激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乙酰胆碱 •促胃液素 •组胺 2.抑制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生长抑素 (somatostatin) •前列腺素 (PGE2、PGI2) •上皮生长因子 (epidermalgrowth factor) 3.胃液分泌的调节 (1)头期胃液分泌的调节机制 由进食动作引起,其感受器在头部。此期胃液分泌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 种机制。条件反射性胃液分泌是由食物的形象、气味、声音等刺激引起。在人,还 可以因想到能引起食欲的食物而引起胃液分泌。非条件反射是指在咀嚼、吞咽食物 过程中,食物刺激口、咽、喉等处的感受器引起的胃液分泌。反射中枢位于延髓、 下丘脑、边缘系统及大脑皮层,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兴奋剌激胃液分泌
的机制:①直接刺激壁细胞;②刺激G细胞及ECL细胞,分别释放促胃液素 和组胺,间接促进胃液分泌。一般情况下,迷走神经刺激以直接作用为主。支配壁 细胞及ECL细胞的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Ach,其作用可被阿托品阻 断;而支配G细胞的迷走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促胃液素释放肽( gastrin- releasingpeptide,GRP),其作用不能被阿托品阻断 头期胃液分泌受情绪和食欲的影响很大,其分泌量占整个消化期分泌量的约 30%,胃液的酸度和胃蛋白酶含量均很高。 (2)胃期胃液分泌:食物入胃后,食物的机械和化学刺激通过以下三种机制继续 引起胃液分泌:①食物机械性扩张刺激胃底、胃体部和幽门部的感受器,经迷走-迷 走神经反射,直接或间接通过促胃液素,作用于壁细胞:引起胃液分泌 扩张幽 门部,通过局部神经从使“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③蛋白质的 物肽和氨基酸 直接作用于G细胞,使后者释放促胃液素,引起壁细胞分泌(图6-10) 胃期的胃液分泌量占整个消化期分泌量的约60%,胃液的酸度高,但胃蛋白酶 的含量比头期少。 (3)肠期(主要为体液调节) 食物进入小肠后,继续刺激胃液分泌。 机制:机械扩张、分解产物刺激 ①小肠粘膜释放-肠泌酸素 ②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 ③氨基酸吸收→血液循环→刺激胃腺分泌 胃液特点:量少,占总量的1/10 4.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1)盐酸 胃窦 pH1.2-1.5一抑制胃酸分泌 十二指肠:p2.5一抑制胃酸分泌 机制 ①HCl直接抑制G细胞分泌, ②HCl引起胃粘膜内D细胞释放生长抑素
的机制:①直接刺激壁细胞;②刺激 G 细胞及 ECL 细胞,分别释放促胃液素 和组胺,间接促进胃液分泌。一般情况下,迷走神经刺激以直接作用为主。支配壁 细胞及 ECL 细胞的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Ach,其作用可被阿托品阻 断;而支配 G 细胞的迷走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促胃液素释放肽(gastrinreleasingpeptide,GRP),其作用不能被阿托品阻断。 头期胃液分泌受情绪和食欲的影响很大,其分泌量占整个消化期分泌量的约 30%,胃液的酸度和胃蛋白酶含量均很高。 (2) 胃期胃液分泌:食物入胃后,食物的机械和化学刺激通过以下三种机制继续 引起胃液分泌:①食物机械性扩张刺激胃底、胃体部和幽门部的感受器,经迷走-迷 走神经反射,直接或间接通过促胃液素,作用于壁细胞,引起胃液分泌;②扩张幽 门部,通过局部神经丛使 G 细胞释放促胃液素;③蛋白质的消化产物肽和氨基酸 直接作用于 G 细胞, 使后者释放促胃液素,引起壁细胞分泌 ( 图 6-10)。 胃期的胃液分泌量占整个消化期分泌量的约 60%,胃液的酸度高,但胃蛋白酶 的含量比头期少。 (3)肠期(主要为体液调节) 食物进入小肠后, 继续刺激胃液分泌。 机制:机械扩张、分解产物刺激 ①小肠粘膜释放-肠泌酸素 ②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 ③氨基酸吸收→血液循环→刺激胃腺分泌 胃液特点:量少,占总量的1/10 4.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1)盐酸 胃窦: pH1.2-1.5 —抑制胃酸分泌 十二指肠:pH 2.5 —抑制胃酸分泌 机制: ①HCl直接抑制G细胞分泌, ②HCl引起胃粘膜内D细胞释放生长抑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