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高考复习之阅读 专题1鉴货古代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例1(2006年全国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 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 【解析】(1)参考答案: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 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 的感想。(分几个层次其实就是分段,既为一首题画诗,当然就是首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 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受。但是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 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会 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和 这种修辞的好处。联系诗文作答是鉴赏分析的必然步骤。因此,回答此题时,画作内容 要答出具体内容就是石、竹、牧童、老牛) (2)参考答案: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 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恋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 牛角砺石还是牛斗竹残,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 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此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 也就是作者以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写照。从一个“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 景观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根据考生对中国 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托作者的内 心追求,考生也可从此点发挥。) 强化训练 基础训练 1读下面的一首作品,按要求回答。 昭君怨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事物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答
2007 高考复习之阅读 专题1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例 1 (2006 年全国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题竹石牧牛 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 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 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 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参考答案: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 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 的感想。(分几个层次其实就是分段,既为一首题画诗,当然就是首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 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受。但是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 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会 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和 这种修辞的好处。联系诗文作答是鉴赏分析的必然步骤。因此,回答此题时,画作内容一定 要答出具体内容就是石、竹、牧童、老牛) (2)参考答案: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 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恋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 牛角砺石还是牛斗竹残,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 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此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 也就是作者以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写照。从一个“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 景观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根据考生对中国 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托作者的内 心追求,考生也可从此点发挥。) 强 化 训 练 一、基础训练 1.读下面的一首作品,按要求回答。 昭君怨 郑 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事物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答 2读下面的一首作品,按要求回答。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答 3读下面的一首词,按要求回答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1)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之后所作。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 凉无限的吟唱。你读了有什么感想?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答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 空复情:自作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答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 5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 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 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 提高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其二) 岑参
(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下面的一首作品,按要求回答。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下面的一首词,按要求回答。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1)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之后所作。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 凉无限的吟唱。你读了有什么感想?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 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 空复情:自作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 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 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提高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其二) 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 而自知其妙。”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为什么?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 (2)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 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答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1)“僧敲月下门”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 特点? 答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蜀中九日登高 王 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 而自知其妙。”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 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 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李凝幽居 贾 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1)“僧敲月下门”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 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 具体分析 答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 以简要分析。 答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昌阻风 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1)诗人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2)前后两层意思是否相悖?这样写妙在何处? 答 三、挑战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诗题为“早行”,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 答 (2)诗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答 (3)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喜见外弟①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②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③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①外弟:表弟。②十年离乱:指安史之乱。 ③称名:互道姓名 (1)第二联的诗眼是那一个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2)简述尾联写景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 3阅读李白的《长相思》,完成后面题目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 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 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昌阻风 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1)诗人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后两层意思是否相悖?这样写妙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挑战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诗题为“早行”,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喜见外弟 ①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 ②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 ③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①外弟:表弟。②十年离乱:指安史之乱。 ③称名:互道姓名。 (1)第二联的诗眼是那一个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尾联写景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李白的《长相思》,完成后面题目
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箪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 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绿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 难。长相思,摧心肝。 (1)“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箪色寒。”从哪几个角度写出时令已是深秋?诗人描绘 深秋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答 (2)用简明的语言,评点“孤灯不明思欲绝”一句“孤”字的艺术效果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天所生发的“淡淡哀愁”,亦体现作者秦观心中的 淡淡的愁”。请你说说“淡淡的愁”的“淡淡”二字在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具 体词句作答 答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 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旅馆寒灯独不眠”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2)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认为第三句“故乡今夜思千里”“愈有意味”。为什么说“愈 有意味”?试作简要评析 (3)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并回答作者“独不眠”和“转凄然”的原因 答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寄人 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①,小廊回合曲栏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注]①谢家:代指女子的家
长相思 李 白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箪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 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绿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 难。长相思,摧心肝。 (1)“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箪色寒。”从哪几个角度写出时令已是深秋?诗人描绘 深秋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简明的语言,评点“孤灯不明思欲绝”一句“孤”字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秦 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天所生发的“淡淡哀愁”,亦体现作者秦观心中的 “淡淡的愁”。请你说说“淡淡的愁”的“淡淡”二字在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具 体词句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 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作 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旅馆寒灯独不眠”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认为第三句“故乡今夜思千里”“愈有意味”。为什么说“愈 有意味”?试作简要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并回答作者“独不眠”和“转凄然”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台 城 韦 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寄 人 张 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 ①,小廊回合曲栏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注]①谢家:代指女子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