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首诗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 (2)上面两首诗的后半篇在艺术手法上同中有异,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强化训练答案】 、基础训练 l.(1)梅。第一二两句写梅花开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 花栽种在农家院内。 (2)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2(1)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 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2)“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 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3.从表面看,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 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 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1)读出了什么?(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表达对往昔繁华 的眷恋、怀念、思念,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2)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反衬或虚实结合)。(3) 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4(1)①天色己晚。②下起细雨。(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 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 (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 体味全篇诗情回答)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 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 错了。 5答案:“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 儿,和盘托岀,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如不冋意此种说法,但能 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提高训练 1.(1)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2)这首诗抒发了物 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2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 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 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3(1)喜悦、赞赏:贬斥、嘲讽。(2)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 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4(1)以动衬静。(2)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5(1)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 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2)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 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 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首诗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上面两首诗的后半篇在艺术手法上同中有异,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化训练答案】 一、基础训练 1.(1)梅。第一二两句写梅花开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 花栽种在农家院内。 (2)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2.(1)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 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2)“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 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3.从表面看,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 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 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1)读出了什么?(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表达对往昔繁华 的眷恋、怀念、思念,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2)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反衬或虚实结合)。(3) 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4.(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 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 (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 体味全篇诗情回答)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 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 错了。 5.答案:“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 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 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二、提高训练 1.(1)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2)这首诗抒发了物 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2.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 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 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3.(1)喜悦、赞赏;贬斥、嘲讽。(2)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 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4.(1)以动衬静。(2)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5.(1)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 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2)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 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 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6(1)①情景交融或正话反说,以乐写哀,欲抑先扬。②表达了诗人满腹的乡思和愁绪 (2)并不相悖,而使诗更显构思精巧,以闲适写哀愁,含蓄委婉或从侧面表达了诗人浓浓思 乡之情。 、挑战训练 l、(1)描写特征性的景物表现“早”:朝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 (2)清幽静谧(清静),以动衬静。 (3)诗人的心境是轻松愉悦。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便觉马行 轻快。间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2(1)答:第二联的诗眼为“惊”。一个“惊”写出了离乱十年之后兄弟相见不相识的吃 惊情态。形象地写出了安史之乱后,兄弟重逢,由“惊”而喜的动人场面 (2)答:诗人寓情于景,把兄弟久别重逢又相别的的惋惜惆怅之情(1分)寓于“秋山几重” 之中。 3(1)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时令已是深秋,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思念之苦。(2) 一个“孤”字,明写一盏昏暗的灯,蕴涵着诗人内心的孤苦与无奈,“孤灯不明”引人“思 欲绝”,“思欲绝”的人儿眼中总是不明的“孤灯”。 4(1)词人使用或选取了“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词语或意象, 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体现了“淡淡”二字。 (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但词人 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 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 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 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 也同样很新奇。这个比喻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诗意美和画境美 5(1)渲染了清冷凄凉的氛围(1分)表达了作者孤寂的心情(1分) (2)作者匠心独运,通过写故乡亲人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因而显得“愈 有意味 (3)①客居他乡,思乡心切:②感慨时光易逝,岁月无情。 6(1)前一首表现的是怀古伤今之情,或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后一首表现的是别 后的相思 (2)同:这两首诗后半部分都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无知之物(前柳后月)人格化。异: 前诗写柳之“无情”,以物之无情来反衬人之有情:后诗写月之“多情”,以其多情映衬 (烘托)别离之苦。 专题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范例简析 例1(2006年全国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6.(1)①情景交融或正话反说,以乐写哀,欲抑先扬。②表达了诗人满腹的乡思和愁绪。 (2)并不相悖,而使诗更显构思精巧,以闲适写哀愁,含蓄委婉或从侧面表达了诗人浓浓思 乡之情。 三、挑战训练 1.(1)描写特征性的景物表现“早”:朝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 (2)清幽静谧(清静),以动衬静。 (3)诗人的心境是轻松愉悦。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便觉马行 轻快。间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2.(1)答:第二联的诗眼为“惊”。一个“惊”写出了离乱十年之后兄弟相见不相识的吃 惊情态。形象地写出了安史之乱后,兄弟重逢,由“惊”而喜的动人场面。 (2)答:诗人寓情于景,把兄弟久别重逢又相别的的惋惜惆怅之情(1 分)寓于“秋山几重” 之中。 3.(1)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时令已是深秋,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思念之苦。(2) 一个“孤”字,明写一盏昏暗的灯,蕴涵着诗人内心的孤苦与无奈,“孤灯不明”引人“思 欲绝”,“思欲绝”的人儿眼中总是不明的“孤灯”。 4.(1)词人使用或选取了“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词语或意象, 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体现了“淡淡”二字。 (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但词人 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 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 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 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 也同样很新奇。这个比喻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诗意美和画境美。 5.(1)渲染了清冷凄凉的氛围(1 分)表达了作者孤寂的心情(1 分)。 (2)作者匠心独运,通过写故乡亲人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因而显得“愈 有意味”。 (3)①客居他乡,思乡心切;②感慨时光易逝,岁月无情。 6.(1)前一首表现的是怀古伤今之情,或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后一首表现的是别 后的相思。 (2)同:这两首诗后半部分都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无知之物(前柳后月)人格化。 异: 前诗写柳之“无情”,以物之无情来反衬人之有情;后诗写月之“多情”,以其多情映衬 (烘托)别离之苦。 专题2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范例简析 例 1 (2006 年全国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 归 周 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解析】答案: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像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 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 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 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答题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 都要联系诗歌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时,除了将这种思想感情的名 称答出之外,还要抓住诗中的意象或词语进行分析。 例2(2005年全国卷二,广西、黑龙江、吉林等地区用)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解析】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 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 “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 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的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 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然而,诗人如今在邯郸的客店 里,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呀。“抱膝灯前影伴身”正是“举杯邀明 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 白诗语言风格,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了解得比较多。高中语文第五册在比较杜甫和白居易 诗歌风格异同中有“白诗明快浅显,立意巧妙”的内容:高中语文第五册第152页《唐诗简 介》中有“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要写得通俗易懂”的话。 强化训练 、基础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题目中“即兴”即“即景抒怀”之意,联系全诗看,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
[注]筇:此代指竹杖。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解析】 答案: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像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 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 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 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答题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 都要联系诗歌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时,除了将这种思想感情的名 称答出之外,还要抓住诗中的意象或词语进行分析。 例 2 (2005 年全国卷二,广西、黑龙江、吉林等地区用)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 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解析】 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 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 “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 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的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 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然而,诗人如今在邯郸的客店 里,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呀。“抱膝灯前影伴身”正是“举杯邀明 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 白诗语言风格,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了解得比较多。高中语文第五册在比较杜甫和白居易 诗歌风格异同中有“白诗明快浅显,立意巧妙”的内容;高中语文第五册第 152 页《唐诗简 介》中有“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要写得通俗易懂”的话。 强化训 练 一、基础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题目中“即兴”即“即景抒怀”之意,联系全诗看,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古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闻风”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此说?为什么?请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咏风 王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诗人通过咏风,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 4.下面这首诗颈联和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望洞庭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答 5以下是作者在流寓夔州期间所写的一首诗。阅读全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中所描绘 的意境及抒发的感情。 日暮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答 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淮上鱼者 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上风。 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注]浦:河流入海处。 ①诗的第一句是一个特写镜头,描写的是什么情境?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古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闻风”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此说?为什么?请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诗人通过咏风,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这首诗颈联和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望洞庭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下是作者在流寓夔州期间所写的一首诗。阅读全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中所描绘 的意境及抒发的感情。 日暮 杜 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淮上鱼者 郑 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上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注]浦:河流入海处。 ①诗的第一句是一个特写镜头,描写的是什么情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谈谈你对这首诗中描写渔家生活的认识。 答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前人评论“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精华之所在,你是否同意此观点?结合全诗加以分 析 答 二、提高训练 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 有人批评这首词的下片有“及时行乐的消极情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遣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①掌中轻②。 十年一觉扬州梦③,贏得青楼薄名 [注]①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②掌中轻, 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③杜牧曾在扬州任幕僚,潦 倒江湖,游戏秦楼楚馆,以酒为伴。 本诗第三句“十年一觉扬州梦”,“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很久”与“极快”的 鲜明对比感,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溪行 李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古人论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一、二句中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得胜乐 白朴 红日晚,残霞在,秋水共长天一色。寒雁儿呀呀的天外,怎生不捎个字来? 前人在评论这首元曲时曾说,此曲最大的特点是在于“熔铸点化”。你是怎样理解的?
②谈谈你对这首诗中描写渔家生活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乌江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前人评论“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精华之所在,你是否同意此观点?结合全诗加以分 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提高训练 1.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 有人批评这首词的下片有“及时行乐的消极情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遣怀 杜 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 ①掌中轻 ②。 十年一觉扬州梦 ③,赢得青楼薄名。 [注]①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②掌中轻, 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③杜牧曾在扬州任幕僚,潦 倒江湖,游戏秦楼楚馆,以酒为伴。 本诗第三句“十年一觉扬州梦”,“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很久”与“极快”的 鲜明对比感,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溪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古人论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一、二句中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得胜乐 白朴 红日晚,残霞在,秋水共长天一色。寒雁儿呀呀的天外,怎生不捎个字来? 前人在评论这首元曲时曾说,此曲最大的特点是在于“熔铸点化”。你是怎样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