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19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I卷】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凃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秋节一一唯美思念 曹雅欣 中秋节,几乎是在一年里仅次于春节的一个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如果说,身处元 日的春节,开启了春的节奏,那么,处在秋夕的中秋节,就进入了秋的盛会。 中秋节和春节,都是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但这团圆之意,又有不同。在春节,举 家团圆,游子归乡,“回家”是这个节日里无一例外的主题 而中秋节,却往往是思家而不回家、望乡而不还乡、月圆而人不圆的节日,所以, 对比春节,属于中秋节的主题,是思念 中秋节的思念,体现为“月下思”。秋高气爽,风轻云淡,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 是一年中最美的月,人们爱慕着这样一轮完美的圆月,也格外思慕着生命中那些 难舍的牵念。月光如一双善解人意的温柔手,拂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柔情。 在静月下,会思念人。苏轼在中秋节的词里感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他在月下思念亲人,于是寄语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国的月文化极其成熟,月,几乎代表着圆满、圣洁、明亮、高贵等所有美好的 意象,于是月下怀人,是怀念最具有时光穿透力的美好之人,是怀念最能够照亮 心间涤荡心尘的美好之情,就像杜牧的诗说“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 箫”,怀念他江水迢迢之外的玉人,又像黄景仁的诗说“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 杯酒不曾消”,怀念他银汉红墙之外的佳人 在满月下,还会思念家。纵使豪情如李白,也在月光下泛起了思乡之情,写了那 首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 乡。”而与“诗仙”李白齐名的“诗圣”杜甫,也在诗里说:“露从今夜白,月 是故乡明。 满月的清辉,照着诗人,照着九州,照着被染上一层温柔色的河山。于是,无论 山河大地多娇,却是故乡的形象在月下倍加清晰,清晰成心上一座记忆里永恒的 家 在圆月下,更会思念国。张九龄的诗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外游子, 在中国独特的月文化感召下、在国人共同仰望的月色牵引下,家国情怀愈发深刻 乡愁泛起愈加浓烈
绝密★启用前 2019 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 II 卷】 语 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秋节——唯美思念 曹雅欣 中秋节,几乎是在一年里仅次于春节的一个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如果说,身处元 日的春节,开启了春的节奏,那么,处在秋夕的中秋节,就进入了秋的盛会。 中秋节和春节,都是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但这团圆之意,又有不同。在春节,举 家团圆,游子归乡,“回家”是这个节日里无一例外的主题。 而中秋节,却往往是思家而不回家、望乡而不还乡、月圆而人不圆的节日,所以, 对比春节,属于中秋节的主题,是思念。 中秋节的思念,体现为“月下思”。秋高气爽,风轻云淡,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 是一年中最美的月,人们爱慕着这样一轮完美的圆月,也格外思慕着生命中那些 难舍的牵念。月光如一双善解人意的温柔手,拂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柔情。 在静月下,会思念人。苏轼在中秋节的词里感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他在月下思念亲人,于是寄语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国的月文化极其成熟,月,几乎代表着圆满、圣洁、明亮、高贵等所有美好的 意象,于是月下怀人,是怀念最具有时光穿透力的美好之人,是怀念最能够照亮 心间涤荡心尘的美好之情,就像杜牧的诗说“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 箫”,怀念他江水迢迢之外的玉人,又像黄景仁的诗说“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 杯酒不曾消”,怀念他银汉红墙之外的佳人。 在满月下,还会思念家。纵使豪情如李白,也在月光下泛起了思乡之情,写了那 首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 乡。”而与“诗仙”李白齐名的“诗圣”杜甫,也在诗里说:“露从今夜白,月 是故乡明。” 满月的清辉,照着诗人,照着九州,照着被染上一层温柔色的河山。于是,无论 山河大地多娇,却是故乡的形象在月下倍加清晰,清晰成心上一座记忆里永恒的 家。 在圆月下,更会思念国。张九龄的诗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外游子, 在中国独特的月文化感召下、在国人共同仰望的月色牵引下,家国情怀愈发深刻, 乡愁泛起愈加浓烈
乡愁,其实就是对故土山河的依恋,就是对固有文化的认同,就是与民族情感的 血脉相连。就像王建的诗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秋思深沉, 思念祖国,思念故土家园 中秋之夜,无论是在月下思念人、思念家还是思念国,都是中秋节带给人们心灵 上的一份多情的馈赠。 (摘编自“光明网”《网络书香·节日读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秋节的“月下思”,主要表现为静月下思念人、满月下思念家、圆月下思 念国。 B.中秋节的月亮会引起人们的爱慕,触发人们思慕生命中那些难舍的牵念。 C.月是圆满、圣洁等美好意象的代表,月下怀人是怀念美好之人,是怀念美好 之情。 D.“月下思”是中秋节带给人们心灵里的一份多情的馈赠,其中“思家”尤为 重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春节和中秋节的对比开头,在突出中秋节的特征的同时,照应标题, 引出下文。 B.文章引用大量的古诗文,既突出了中秋节思念的“唯美性”,也赋予文章诗 意的特色 C.从诗词的内容看,李白、杜甫写月的诗词侧重思乡,苏轼、杜牧写月的诗词 侧重思人。 D.文章在阐述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时,也涉及了月文化、家国情怀、文化认同等 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秋节不像春节那样举家团圆、隆重热烈,这减弱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地位 B.虽然中秋节和春节都是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但其团圆之意不同,主题也不同。 C.因中秋节的主题是思念,所以在中秋节人们往往是思家而不回家、望乡而不 还乡。 D.独特的月文化使月更有牵引力,让海外游子的家国情怀愈发深刻、乡愁愈加 浓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对经典阅读心向往之,但却有心无力,这才应该是经典阅读危机最为清晰的表达。 经典阅读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尴尬境地,有着时代大背景及与现实交织的诸多复杂 原因,比如经典教育缺失、社会生活变迁、娱乐文化挤压等。而且这一问题的严 峻却无形、繁复又自成生态的特点,决定化解这一危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 工程。观念水平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内在动力的生发也是厚积之果,绵绵用力、 久久为功方可能是正解 (摘编自《让经典阅读在年轻人中复归》) 材料 去年10月,天津大学的一个学生社团曾围绕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做了一个小范 围的调查,收到的一组回答让他们深思:一方面,受访大学生表示“不读书上不
乡愁,其实就是对故土山河的依恋,就是对固有文化的认同,就是与民族情感的 血脉相连。就像王建的诗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秋思深沉, 思念祖国,思念故土家园。 中秋之夜,无论是在月下思念人、思念家还是思念国,都是中秋节带给人们心灵 上的一份多情的馈赠。 (摘编自“光明网”《网络书香·节日读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秋节的“月下思”,主要表现为静月下思念人、满月下思念家、圆月下思 念国。 B.中秋节的月亮会引起人们的爱慕,触发人们思慕生命中那些难舍的牵念。 C.月是圆满、圣洁等美好意象的代表,月下怀人是怀念美好之人,是怀念美好 之情。 D.“月下思”是中秋节带给人们心灵里的一份多情的馈赠,其中“思家”尤为 重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春节和中秋节的对比开头,在突出中秋节的特征的同时,照应标题, 引出下文。 B.文章引用大量的古诗文,既突出了中秋节思念的“唯美性”,也赋予文章诗 意的特色。 C.从诗词的内容看,李白、杜甫写月的诗词侧重思乡,苏轼、杜牧写月的诗词 侧重思人。 D.文章在阐述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时,也涉及了月文化、家国情怀、文化认同等 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秋节不像春节那样举家团圆、隆重热烈,这减弱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地位。 B.虽然中秋节和春节都是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但其团圆之意不同,主题也不同。 C.因中秋节的主题是思念,所以在中秋节人们往往是思家而不回家、望乡而不 还乡。 D.独特的月文化使月更有牵引力,让海外游子的家国情怀愈发深刻、乡愁愈加 浓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对经典阅读心向往之,但却有心无力,这才应该是经典阅读危机最为清晰的表达。 经典阅读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尴尬境地,有着时代大背景及与现实交织的诸多复杂 原因,比如经典教育缺失、社会生活变迁、娱乐文化挤压等。而且这一问题的严 峻却无形、繁复又自成生态的特点,决定化解这一危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 工程。观念水平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内在动力的生发也是厚积之果,绵绵用力、 久久为功方可能是正解。 (摘编自《让经典阅读在年轻人中复归》) 材料二: 去年 10 月,天津大学的一个学生社团曾围绕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做了一个小范 围的调查,收到的一组回答让他们深思:一方面,受访大学生表示“不读书上不
了台面,会暴露自己没有修养”;另一方面,又表示“要花精力社交,建立归属 感 为何经典阅读认同度高,但实际读得少?天津大学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家庭、学 校、社会对经典名著的推荐,已经让青少年从小确立了“好读书、读好书”的意 识;而“时间碎片化”则是他们不约而同提到的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天津大 学文学院副教授虞京春对此深以为然:“移动终端快餐化、碎片化阅读受到大学 生的推崇,但松散的阅读习惯很难使人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她同时也感到, 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之下,“经典著作虽然能够对人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但却 不能像实用书籍那样立竿见影,这也是部分读者远离经典的原因” (摘编自《上好大学生经典阅读“必修课”》) 材料三: 古典文学作品由于时代久远,与现代汉语语言上存在诸多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人 们对其接受的难度越来越大。单纯在古典文学教育中强调兴趣教学,肯定存在较 大的局限性。古典文学的学习,自古就强调“熟读”的重要性,甚至强调“死记 硬背”,这是其学科性质决定的。多阅读,多背诵,形成一定程度的强制诵记十 分必要。要努力在尊重古典文学学习规律的基础上,从考试模式、识记方法、教 学方法上进行教学与考试的深层改革。 文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熏陶式的教育。它强调的是,让学生经常处于文 学的氛围和影响之中,“润物细无声”。全媒体时代,学生们日常接触最多、影 响最大的是网络与新媒体,因此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介与网络,与学生建立以古典 文学为内容的交互空间,将图书馆、网络资源结合起来,将强制阅读与拓展阅读 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无时不在的古典文学氛围里形成阅读习惯。 (摘编自《文学院系学生古典阅读状况堪忧》) 材料四 z语言难懂 口故事性可 30% 读性弱 ■内容思想 20% 6.9% 10% 四表达手法 晦涩 3.0% 00%口其他 理科 中文 图一:中国大学生在古代文学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 10%20%30%40%50%60% ■中华民族的宝贵 理科 400% 360% 精神财富 40.5% 口文学的趣味性 文科 1364 艺术性所在 166% 以4.4% 55%5可有可无,与社会 发展无关 中文团器 40.7% Z故纸堆,没有存在必要
了台面,会暴露自己没有修养”;另一方面,又表示“要花精力社交,建立归属 感”。 为何经典阅读认同度高,但实际读得少?天津大学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家庭、学 校、社会对经典名著的推荐,已经让青少年从小确立了“好读书、读好书”的意 识;而“时间碎片化”则是他们不约而同提到的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天津大 学文学院副教授虞京春对此深以为然:“移动终端快餐化、碎片化阅读受到大学 生的推崇,但松散的阅读习惯很难使人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她同时也感到, 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之下,“经典著作虽然能够对人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但却 不能像实用书籍那样立竿见影,这也是部分读者远离经典的原因”。 (摘编自《上好大学生经典阅读“必修课”》) 材料三: 古典文学作品由于时代久远,与现代汉语语言上存在诸多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人 们对其接受的难度越来越大。单纯在古典文学教育中强调兴趣教学,肯定存在较 大的局限性。古典文学的学习,自古就强调“熟读”的重要性,甚至强调“死记 硬背”,这是其学科性质决定的。多阅读,多背诵,形成一定程度的强制诵记十 分必要。要努力在尊重古典文学学习规律的基础上,从考试模式、识记方法、教 学方法上进行教学与考试的深层改革。 文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熏陶式的教育。它强调的是,让学生经常处于文 学的氛围和影响之中,“润物细无声”。全媒体时代,学生们日常接触最多、影 响最大的是网络与新媒体,因此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介与网络,与学生建立以古典 文学为内容的交互空间,将图书馆、网络资源结合起来,将强制阅读与拓展阅读 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无时不在的古典文学氛围里形成阅读习惯。 (摘编自《文学院系学生古典阅读状况堪忧》) 材料四: 图一:中国大学生在古代文学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
图二:古代文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摘编自《大学生经典阅读调查》) 4.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图一显示,无论是理科生、文科生,还是中文生,“语言难懂”已经成为他 们不愿意阅读古代文学的主要原因,占比均超过40%。 B.图一显示,不同科类的学生认为语言、内容方面是古代文学阅读过程中遇到 的主要障碍的比例差别不大,表达手法方面有较大差别。 C.图二显示,在不同科类的学生中,认为“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 富”的比例均为最高,其中中文的最高,为56.5%。 D.两幅图表显示,虽然有一部分学生在阅读古代文学时遇到不同的障碍,但大 部分学生还是对古代文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予以肯定。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典教育缺失、社会生活变迁、娱乐文化挤压加之对经典阅读心向往之但却 有心无力等原因,让经典阅读出现危机 B.化解经典阅读危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因此让经典阅读面临的问 题呈现出严峻却无形、繁复又自成生态的特点 C.移动终端快餐化、碎片化阅读受到大学生的推崇,化解经典阅读危机就要远 离网络,改变松散阅读习惯,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 D.前三则材料谈论内容均和大学生的经典阅读有关,但前两则重点论述经典阅 读危机的原因,而材料三重点论述解决办法 6.如何解决大学生经典阅读面临的严重危机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匆匆过客 路遥 天阴了,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空气里满含着潮湿。看来另一场大雪 就要降临了一—快到汽车站的时候,觉得脸上似乎已经落了一颗冰凉的雪粒。我 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下一场雪,班车一停,回家过节就根本 不可能了。 候车室里已经人头攒动,乱得像一个集市。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哪 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 只见旁边的一张椅子上蜷缩着一位老人一一正是他在反复地念叨着。他蓬头垢面 的,看来身体有病,面容十分苍老。不像是乞丐,因为我看见他手里捏着买车票 的钱。这是一个盲人! 我瞅了一眼去桃县的售票口,正好!803次和802次的售票口紧挨着,并且车次 牌上写着“增加两辆车”的字样。 先排哪个队呢?如果现在去给那个瞎眼老头排队买票,我自己的票十有八九买不 上了。我将不得不垂头丧气地滚回单位。但如果我先给自己买票,那老头的票也 把握不大了。 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802次的队伍后面 我终于把一张802次的车票拿到手了!我带着这个充实的收获,站在803次的队 伍后面,我很愉快:我自己得到了满足并且开始加紧做一件崇高的事
图二:古代文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摘编自《大学生经典阅读调查》) 4.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图一显示,无论是理科生、文科生,还是中文生,“语言难懂”已经成为他 们不愿意阅读古代文学的主要原因,占比均超过 40%。 B.图一显示,不同科类的学生认为语言、内容方面是古代文学阅读过程中遇到 的主要障碍的比例差别不大,表达手法方面有较大差别。 C.图二显示,在不同科类的学生中,认为“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 富”的比例均为最高,其中中文的最高,为 56.5%。 D.两幅图表显示,虽然有一部分学生在阅读古代文学时遇到不同的障碍,但大 部分学生还是对古代文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予以肯定。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经典教育缺失、社会生活变迁、娱乐文化挤压加之对经典阅读心向往之但却 有心无力等原因,让经典阅读出现危机。 B.化解经典阅读危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因此让经典阅读面临的问 题呈现出严峻却无形、繁复又自成生态的特点。 C.移动终端快餐化、碎片化阅读受到大学生的推崇,化解经典阅读危机就要远 离网络,改变松散阅读习惯,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 D.前三则材料谈论内容均和大学生的经典阅读有关,但前两则重点论述经典阅 读危机的原因,而材料三重点论述解决办法。 6.如何解决大学生经典阅读面临的严重危机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匆匆过客 路 遥 天阴了,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空气里满含着潮湿。看来另一场大雪 就要降临了——快到汽车站的时候,觉得脸上似乎已经落了一颗冰凉的雪粒。我 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下一场雪,班车一停,回家过节就根本 不可能了。 候车室里已经人头攒动,乱得像一个集市。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哪 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 只见旁边的一张椅子上蜷缩着一位老人——正是他在反复地念叨着。他蓬头垢面 的,看来身体有病,面容十分苍老。不像是乞丐,因为我看见他手里捏着买车票 的钱。这是一个盲人! 我瞅了一眼去桃县的售票口,正好!803 次和 802 次的售票口紧挨着,并且车次 牌上写着“增加两辆车”的字样。 先排哪个队呢?如果现在去给那个瞎眼老头排队买票,我自己的票十有八九买不 上了。我将不得不垂头丧气地滚回单位。但如果我先给自己买票,那老头的票也 把握不大了。 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 802 次的队伍后面。 我终于把一张 802 次的车票拿到手了!我带着这个充实的收获,站在 803 次的队 伍后面,我很愉快:我自己得到了满足并且开始加紧做一件崇高的事
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 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时髦青年!不看他的正面,光 那后背就叫我反感。奇怪!他竟然能正经八百地站在这个队伍后面排队。要是售 票员喊一声“票快完了,后面的人不要排队了”,他准会如狼似虎地扑过去。 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 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青年妇女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 那个男青年两只拳头紧捏着,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 “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 他有点吃惊地盯着那个妇女旁边站着的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用 种极温柔的语调不连贯地说:“你……别怕!” 小伙子的腮帮子急速地抽动了几下,泪花子在眼里直转。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 出了一张车票,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 “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803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 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您带着孩子,待下去太不方便。我不走了 但请您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瞎眼 老头 我一下子被震惊得目瞪口呆!那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惊喜地喊叫着说:“呀, 我这张票也是给他买的呀!” 那青年妇女说:“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我本来是要买802次车票的。但 看见那个老头太可怜了,我觉得有责任帮助他,我又怕给老头买不上票,就厚着 脸皮插到您前面了。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老头上车去吧!” 只见那个男青年神色庄严地从她手里接过车票,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 里;然后弯下腰,小心翼翼地在那个小女孩的脸蛋上亲了一下,便转身走了。 我猛地迈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步伐,走到了那位青年妇女面前,掏出车票,对她说: “你要802次的票吗?我有事不能走了,退票。”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 “真运气!太谢谢您啦!” 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 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飞舞着的雪花打着旋儿,纷纷扬扬地飘落着。街 道上一片寂静。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单位走去。 (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塑造了一个衣着时髦、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品质高尚的男青年形象 男青年、青年妇女和“我”相互映衬,有助于突出主题 B.在是先给自己买票还是先给老人买票的两难选择中,作者细腻地描写了 “我”、男青年、青年妇女的不同表现,深刻剖析并批评了“我”的自私 C.这篇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这种形式便于加快叙事节奏,迅速推进小说情节 发展,便于人物刻画上的灵活切换,简洁清晰准确地表达内容 D.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了旅客暗中争相为盲眼老人买车票的故事,“我” 是事件的见证人,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同时起到线索的作用 小说开头和结尾的两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误会”是本文的一大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 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时髦青年!不看他的正面,光 那后背就叫我反感。奇怪!他竟然能正经八百地站在这个队伍后面排队。要是售 票员喊一声“票快完了,后面的人不要排队了”,他准会如狼似虎地扑过去。 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 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青年妇女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 那个男青年两只拳头紧捏着,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 “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 他有点吃惊地盯着那个妇女旁边站着的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用 一种极温柔的语调不连贯地说:“你……别怕!” 小伙子的腮帮子急速地抽动了几下,泪花子在眼里直转。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 出了一张车票,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 “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 803 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 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您带着孩子,待下去太不方便。我不走了, 但请您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瞎眼 老头。” 我一下子被震惊得目瞪口呆!那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惊喜地喊叫着说:“呀, 我这张票也是给他买的呀!” 那青年妇女说:“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我本来是要买 802 次车票的。但 看见那个老头太可怜了,我觉得有责任帮助他,我又怕给老头买不上票,就厚着 脸皮插到您前面了。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老头上车去吧!” 只见那个男青年神色庄严地从她手里接过车票,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 里;然后弯下腰,小心翼翼地在那个小女孩的脸蛋上亲了一下,便转身走了。 我猛地迈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步伐,走到了那位青年妇女面前,掏出车票,对她说: “你要 802 次的票吗?我有事不能走了,退票。”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 “真运气!太谢谢您啦!” 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 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飞舞着的雪花打着旋儿,纷纷扬扬地飘落着。街 道上一片寂静。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单位走去。 (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塑造了一个衣着时髦、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品质高尚的男青年形象。 男青年、青年妇女和“我”相互映衬,有助于突出主题。 B.在是先给自己买票还是先给老人买票的两难选择中,作者细腻地描写了 “我”、男青年、青年妇女的不同表现,深刻剖析并批评了“我”的自私。 C.这篇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这种形式便于加快叙事节奏,迅速推进小说情节 发展,便于人物刻画上的灵活切换,简洁清晰准确地表达内容。 D.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了旅客暗中争相为盲眼老人买车票的故事,“我” 是事件的见证人,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同时起到线索的作用。 8.小说开头和结尾的两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9.“误会”是本文的一大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