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转型中国家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是为了扶持、保护不符合比较优 势、没有自生能力的重工业企业而形成的。10转型中国家,如俄国、中国等,在 还没有实行计划经济之前原本是资金稀缺的落后的农业国家,在一个资金稀缺的 发展中国家要发展不符合比较优势的资金密集型重工业项目必须克服许多困难。 第一,重工业项目大,建设周期长;第二,重工业所需的关键设备和技术必须从 国外引进;第三,一次性投资特别大。而资金稀缺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农业国家 的经济也具有三个特征:第一,经济剩余少,因而导致资金短缺,因此,如果由 市场决定利率,利率应该会很高。第二,由于出口少,导致外汇短缺。外汇价格 由市场决定,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外汇价格就很高。第三,经济剩余少,而且分散, 这就对剩余的动员产生困难。如果把不符合比较优势的重工业的三个特性与资金 稀缺的发展中农业经济的特征放在一起,则可以看到,如果建设周期长,所付的 资金成本又很高,还要大量进口机器设备,发展这个行业是相当难的。同样,要 把分散的剩余集中起来投入很大的项目也不能靠市场 于是政府,为了周期长的项目能够被建立起来,只好把利率压低;为了能 让这些项目能够以低廉的价格进口机器设备,只好扭曲汇率,认为抬高本币价值 为了集中剩余,只好让已经建成的企业有很高的利润,以作为下一个投资项目和 资金的来源,而要让已经建成的企业有很高的利润,就要压低包括工资在内的各 种投入的价格,并且,给与这些企业在产品市场的垄断权。这些价格信号的扭曲 必然造成资金、外汇、原材料和生活必需品的供不应求。为了保证稀缺的资源能 够被配置在要优先发展的产业和项目上,就必须要有国家计划,并且用行政的方 式按照计划配置资金、外汇、原材料等,而形成了传统的计划配置体系 在价格扭曲并且用计划替代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体系中,如果企业是私人 拥有,则国家无法保证以价格扭曲集中起来的剩余会按照国家的计划再继续投资 到重工业项目中去,因此,国有化成为政府直接掌握这些剩余支配权的一个制度 安排。1在上述的计划体制中,一个企业所在的是政府所要优先发展的最终产品 部门,其产品市场是垄断的,价格会很高,而且可以享受各种廉价的投入,必然 有很高的盈利;反之,如果其所在的是生活必需品或重工业的投入品的部门,其 产品价格被人为压低,很可能经营再好也有亏损。因此,一个企业盈利或亏损, 很大的程度不取决于经营的好坏,而取决于这个企业在整个产业链当中处于什么 地位。在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的状况下,而且,缺乏市场竞争的情况下,政 府不知道一个盈利企业该有的正常盈利水平、也不知道一个亏损企业该有的亏损 水平,如果给企业自主权,企业经济人员容易产生多吃、多拿、多占的道德风险 为了防止利用价格扭曲创造出来的剩余被企业侵占,就剥夺了传统计划体制里国 有关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逻辑的详细讨论见林毅夫、蔡昉、李周(1994、1999)。 因为私人企业家追求的是利润和资金回报的最大化,在传统的体系之中,轻工业品必然出现短缺,而且轻 工业项目投资的周期短、资金投入小,投资在轻工业的回报率肯定会比投资在重工业要高
7 其实,转型中国家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是为了扶持、保护不符合比较优 势、没有自生能力的重工业企业而形成的。10转型中国家,如俄国、中国等,在 还没有实行计划经济之前原本是资金稀缺的落后的农业国家,在一个资金稀缺的 发展中国家要发展不符合比较优势的资金密集型重工业项目必须克服许多困难。 第一,重工业项目大,建设周期长;第二,重工业所需的关键设备和技术必须从 国外引进;第三,一次性投资特别大。而资金稀缺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农业国家 的经济也具有三个特征:第一,经济剩余少,因而导致资金短缺,因此,如果由 市场决定利率,利率应该会很高。第二,由于出口少,导致外汇短缺。外汇价格 由市场决定,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外汇价格就很高。第三,经济剩余少,而且分散, 这就对剩余的动员产生困难。如果把不符合比较优势的重工业的三个特性与资金 稀缺的发展中农业经济的特征放在一起,则可以看到,如果建设周期长,所付的 资金成本又很高,还要大量进口机器设备,发展这个行业是相当难的。同样,要 把分散的剩余集中起来投入很大的项目也不能靠市场。 于是政府,为了周期长的项目能够被建立起来,只好把利率压低;为了能 让这些项目能够以低廉的价格进口机器设备,只好扭曲汇率,认为抬高本币价值; 为了集中剩余,只好让已经建成的企业有很高的利润,以作为下一个投资项目和 资金的来源,而要让已经建成的企业有很高的利润,就要压低包括工资在内的各 种投入的价格,并且,给与这些企业在产品市场的垄断权。这些价格信号的扭曲 必然造成资金、外汇、原材料和生活必需品的供不应求。为了保证稀缺的资源能 够被配置在要优先发展的产业和项目上,就必须要有国家计划,并且用行政的方 式按照计划配置资金、外汇、原材料等,而形成了传统的计划配置体系。 在价格扭曲并且用计划替代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体系中,如果企业是私人 拥有,则国家无法保证以价格扭曲集中起来的剩余会按照国家的计划再继续投资 到重工业项目中去,因此,国有化成为政府直接掌握这些剩余支配权的一个制度 安排。11在上述的计划体制中,一个企业所在的是政府所要优先发展的最终产品 部门,其产品市场是垄断的,价格会很高,而且可以享受各种廉价的投入,必然 有很高的盈利;反之,如果其所在的是生活必需品或重工业的投入品的部门,其 产品价格被人为压低,很可能经营再好也有亏损。因此,一个企业盈利或亏损, 很大的程度不取决于经营的好坏,而取决于这个企业在整个产业链当中处于什么 地位。在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的状况下,而且,缺乏市场竞争的情况下,政 府不知道一个盈利企业该有的正常盈利水平、也不知道一个亏损企业该有的亏损 水平,如果给企业自主权,企业经济人员容易产生多吃、多拿、多占的道德风险。 为了防止利用价格扭曲创造出来的剩余被企业侵占,就剥夺了传统计划体制里国 10 有关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逻辑的详细讨论见林毅夫、蔡昉、李周(1994、1999)。 11因为私人企业家追求的是利润和资金回报的最大化,在传统的体系之中,轻工业品必然出现短缺,而且轻 工业项目投资的周期短、资金投入小,投资在轻工业的回报率肯定会比投资在重工业要高
有企业人、财、物、产、供、销的权利(林毅夫,蔡昉、李周,1997; Lin and Tan 1999)。 实际上,传统的经济体制中全面扭曲资金、外汇、原材料、工资、物价等 各种价格信号,以计划取代市场配置、剥夺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各项制度安排,其 实是内生于发展战略所要优先发展的企业是没有自生能力的现实(林毅夫、蔡昉 李周,1994)。这种安排用现代经济学的术语来讲是在限制条件之下的“次优” 选择。通过它可以把分散在各个产业部门的剩余最大程度地集中起来,投资到政 府所要优先发展的项目里去。所以,像中国这样落后的农业经济,也可以在很短 的时间里试爆原子弹、发射人造卫星上天。但是,资源配置的效率的,而且,企 业因为没有自主权,干好的企业和干坏的企业以及干好的工人和干坏的工人待遇 样,导致积极性差,整个经济的效率非常低。12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转型经济大量的企业是不具自生能力的,并由此内 生出一系列干预市场运行的制度安排和后果,那么,以企业具有自生能力为暗含 前提的新古典经济学为工具来分析这些国家的经济现象和问题时,提出的政策建 议推行的结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事与愿违,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现有经济学理论和经济转型的政策措施 在社会主义国家可以看到很多扭曲的现象,存在公司治理、政企不分、裙 带关系、政府对金融和外贸的干预等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经济效率较低。这些现 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内生于政府的发展战略所要建立的企业是没有自生能力的。如 果自生能力的问题不解决,而政府又不愿意或不能让这些企业破产,那么这些扭 曲和干预就无法消除。 可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必然受到头脑中理论框架的限制(诺斯2002)。 现代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暗含企业有自生能力的假设,当受到这个理论体系 训练的经济学家,看到转型中国家普遍存在他们熟悉的、而且在新古典经济学体 系里已证明会降低经济运行效率的公司治理、产权、政府干预等问题时,会使他 们认为现有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是分析转型中国家问题的合适工具( Murrell 1991),而忽视了这些问题其实是内生于政府试图去建立的企业是缺乏自生能力 的。于是,当社会主义国家请国际上著名的经济学家来帮助设计改革方案时,提 出的方案、政策只强调产权私有化,放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完全市场化等,而 且,在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间会有出乎寻常的共识( Summers1994,p.252-3) 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来制定改革政策的最具体和集中的表现就是所谓的 华盛顿共识”( Washington consensus),其内容有如下几项:强化政府的财政 12转型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各项效率指标见林毅夫、蔡昉、李周(1994,第3章)。有关苏联转型前的各个 产业部门的效率情况的仔细研究见Desa(199)
8 有企业人、财、物、产、供、销的权利(林毅夫,蔡昉、李周,1997;Lin and Tan, 1999)。 实际上,传统的经济体制中全面扭曲资金、外汇、原材料、工资、物价等 各种价格信号,以计划取代市场配置、剥夺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各项制度安排,其 实是内生于发展战略所要优先发展的企业是没有自生能力的现实(林毅夫、蔡昉、 李周,1994)。这种安排用现代经济学的术语来讲是在限制条件之下的“次优” 选择。通过它可以把分散在各个产业部门的剩余最大程度地集中起来,投资到政 府所要优先发展的项目里去。所以,像中国这样落后的农业经济,也可以在很短 的时间里试爆原子弹、发射人造卫星上天。但是,资源配置的效率的,而且,企 业因为没有自主权,干好的企业和干坏的企业以及干好的工人和干坏的工人待遇 一样,导致积极性差,整个经济的效率非常低。12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转型经济大量的企业是不具自生能力的,并由此内 生出一系列干预市场运行的制度安排和后果,那么,以企业具有自生能力为暗含 前提的新古典经济学为工具来分析这些国家的经济现象和问题时,提出的政策建 议推行的结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事与愿违,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现有经济学理论和经济转型的政策措施 在社会主义国家可以看到很多扭曲的现象,存在公司治理、政企不分、裙 带关系、政府对金融和外贸的干预等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经济效率较低。这些现 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内生于政府的发展战略所要建立的企业是没有自生能力的。如 果自生能力的问题不解决,而政府又不愿意或不能让这些企业破产,那么这些扭 曲和干预就无法消除。 可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必然受到头脑中理论框架的限制(诺斯2002)。 现代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暗含企业有自生能力的假设,当受到这个理论体系 训练的经济学家,看到转型中国家普遍存在他们熟悉的、而且在新古典经济学体 系里已证明会降低经济运行效率的公司治理、产权、政府干预等问题时,会使他 们认为现有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是分析转型中国家问题的合适工具(Murrell 1991),而忽视了这些问题其实是内生于政府试图去建立的企业是缺乏自生能力 的。于是,当社会主义国家请国际上著名的经济学家来帮助设计改革方案时,提 出的方案、政策只强调产权私有化,放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完全市场化等,而 且,在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间会有出乎寻常的共识(Summers 1994, p. 252-3)。 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来制定改革政策的最具体和集中的表现就是所谓的 “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 其内容有如下几项:强化政府的财政 12 转型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各项效率指标见林毅夫、蔡昉、李周(1994,第 3 章)。有关苏联转型前的各个 产业部门的效率情况的仔细研究见 Desai (1990)
纪律,增加政府在改进收入分配和过去受忽视而又有高回报的领域的公共投资, 扩大税收的基础,统一汇率,贸易自由化,消除外国直接投资的障碍,国有企业 的私有化,放松对市场准入的管制,和保护私有产权等( Williamson1997)。社会 主义国家转型时,外国经济学家提出的“休克疗法”,其实也是依据上述共识而 设计的( Kolodko2001)。由此,我们也就明白为什么在90年代初,国际经济学 界普遍看好推行“休克疗法”的前苏联、东欧的改革,而不看好实行渐进改革的 中国。 现代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不仅影响了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的主流经济 学家对其自身问题的看法,而且当他们在分析其他国家、其他经济体系的问题 或其他国家的经济学家在思考他们的问题时也不自觉地以此为参考的框架。例 如,在1930年代发生的著名的社会主义大辩论,不管是赞成方的奥斯卡兰格 认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可以利用模拟市场的方式使资源配置的效率高于市场机 制( Lange1936,1937),或反对方的海耶克和逢米塞斯,认为计划经济不能克服 信息问题而必然失败( Hayek1935),两方其实都以社会主义国家所要建设的企业 是有自生能力为暗含前提。在社会主义国家里,科尔内是分析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的最杰出经济学家之一,他的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预算软约束的概念( Kornai 1986)。在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里,经营不好的企业随时可以跟国家要优惠,要补 贴。而在市场经济国家中,经营不好则要破产。科尔内认为预算软约束是国有企 业缺乏改进生产的积极性,道德风险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而预算软约束的存在 则是因为社会主义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父爱主义所致,所以,要提高企业效率,必 须进行产权改革,切断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以消除预算软约束必须。在科内尔的理 论体系中不自觉地也把国有企业具有自生能力作为前提。但是,社会主义经济中 预算软约束产生其实是因为企业没有自生能力,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没有人会去 投资、经营,为了把这些企业建立起来,政府就必须负起保护和补贴的责任。但 因为信息不对称,政府并不知道要多少保护和补贴才够,因此,企业会把因为经 营不善引起的亏损的责任也推给政府,说是政府的保护和补贴的力度不够,在政 府不愿让这些企业破产,又对其亏损负有责任得情况下,就形成了预算软约束的 现象( Lin and Tan199)。企业预算软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自生能力的问题,而 不在于社会主义政府的父爱主义,因此,即使在非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有由政府 推动而建立起来的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预算软约束的问题同样会存在,例如, 具有赶超特性的韩国的大企业集团就是一个例子。同时,在社会主义国家,即使 推翻了社会主义政府,将企业私有化了,企业预算软约束的现象也不能消除。13 13在认识到私有化本身并没有解决了预算软约束及改进企业的生产率以后,现在多数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 改善公司治理和市场竞争的重要性,如前欧洲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现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尼 克拉斯。斯顿所说的“ good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the public enterprises and sound competition policy are at least as essential for recovery as privatization and liberalization:”(stem1996,p.8)。波兰前第一副总理和财政部 长,科勒德克(2000第四章)持有同样的观点。但是,中国绝大多数的股份制企业,上市5年以后各项指
9 纪律,增加政府在改进收入分配和过去受忽视而又有高回报的领域的公共投资, 扩大税收的基础,统一汇率,贸易自由化,消除外国直接投资的障碍,国有企业 的私有化,放松对市场准入的管制,和保护私有产权等(Williamson 1997)。社会 主义国家转型时,外国经济学家提出的“休克疗法”,其实也是依据上述共识而 设计的(Kolodko 2001)。由此,我们也就明白为什么在 90 年代初,国际经济学 界普遍看好推行“休克疗法”的前苏联、东欧的改革,而不看好实行渐进改革的 中国。 现代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不仅影响了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的主流经济 学家对其自身问题的看法,而且当他们在分析其他国家、其他经济体系的问题, 或其他国家的经济学家在思考他们的问题时也不自觉地以此为参考的框架。例 如,在 1930 年代发生的著名的社会主义大辩论,不管是赞成方的奥斯卡.兰格, 认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可以利用模拟市场的方式使资源配置的效率高于市场机 制(Lange 1936, 1937),或反对方的海耶克和逢.米塞斯,认为计划经济不能克服 信息问题而必然失败(Hayek 1935),两方其实都以社会主义国家所要建设的企业 是有自生能力为暗含前提。在社会主义国家里,科尔内是分析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的最杰出经济学家之一,他的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预算软约束的概念(Kornai 1986)。在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里,经营不好的企业随时可以跟国家要优惠,要补 贴。而在市场经济国家中,经营不好则要破产。科尔内认为预算软约束是国有企 业缺乏改进生产的积极性,道德风险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而预算软约束的存在 则是因为社会主义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父爱主义所致,所以,要提高企业效率,必 须进行产权改革,切断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以消除预算软约束必须。在科内尔的理 论体系中不自觉地也把国有企业具有自生能力作为前提。但是,社会主义经济中 预算软约束产生其实是因为企业没有自生能力,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没有人会去 投资、经营,为了把这些企业建立起来,政府就必须负起保护和补贴的责任。但 因为信息不对称,政府并不知道要多少保护和补贴才够,因此,企业会把因为经 营不善引起的亏损的责任也推给政府,说是政府的保护和补贴的力度不够,在政 府不愿让这些企业破产,又对其亏损负有责任得情况下,就形成了预算软约束的 现象(Lin and Tan 1999)。企业预算软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自生能力的问题,而 不在于社会主义政府的父爱主义,因此,即使在非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有由政府 推动而建立起来的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预算软约束的问题同样会存在,例如, 具有赶超特性的韩国的大企业集团就是一个例子。同时,在社会主义国家,即使 推翻了社会主义政府,将企业私有化了,企业预算软约束的现象也不能消除。13 13在认识到私有化本身并没有解决了预算软约束及改进企业的生产率以后,现在多数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 改善公司治理和市场竞争的重要性,如前欧洲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现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尼 克拉斯。斯顿所说的“good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the public enterprises and sound competition policy are at least as essential for recovery as privatization and liberalization.” (Stern 1996, p.8)。波兰前第一副总理和财政部 长,科勒德克(2000,第四章)持有同样的观点。但是,中国绝大多数的股份制企业,上市 5 年以后各项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