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本科教案 主讲教师:黄锡生教授 单位:重庆大学法学院
1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本科教案 主讲教师: 黄锡生 教授 单 位: 重庆大学法学院
1、课程性质与任务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高等法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 习,使学生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环 境法制观念;熟悉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囯际环境法规范,以及各 类规范的相互联系,提高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范的能力;加强对环境与资源 保护法和相关法律部门实体法、程序法的联系与区别的理解,正确运用环境与资 源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环境与資源保护立法目的的实现;提高运用环境 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能力,以维护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产生、发展,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 关系。 (2)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问题。 (3)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4)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自然资源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以及环境 标准制度 (5)了解与掌握国家对环境与资源保护管理的概念、历史发展、原则、范围 和管理机构 (6了解和掌握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的概况,掌握我囯大气污染防治法、海 洋环境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⑦刀了解我国自然资源保护法的概况,掌握我国土地资源保护法、水资源保 护法、森林资源保护法、草原资源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矿产资源保护法、渔业 资源保护法、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法。 (8了解并掌握国际环境法的概念、渊源、历史发展以及国际环境法的主体 和客体、基本原则、国际环境责任、国际环境争端的解决。 (9了解并掌握大气层和外层空间环境保护,国际水道保护、有害废物和核 能国际管制、陆地和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的国际立法。 3、实践环节 在理论教学中,结合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对有关案件进行分析和讨 论。 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可组织学生到环保局、法院等机构实习和参观。 教学方式
2 1、课程性质与任务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高等法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 习,使学生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环 境法制观念;熟悉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国际环境法规范,以及各 类规范的相互联系,提高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范的能力;加强对环境与资源 保护法和相关法律部门实体法、程序法的联系与区别的理解,正确运用环境与资 源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目的的实现;提高运用环境 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能力,以维护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产生、发展,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 关系。 (2)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问题。 (3)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4)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自然资源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以及环境 标准制度。 (5)了解与掌握国家对环境与资源保护管理的概念、历史发展、原则、范围 和管理机构。 (6)了解和掌握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的概况,掌握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海 洋环境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7)了解我国自然资源保护法的概况,掌握我国土地资源保护法、水资源保 护法、森林资源保护法、草原资源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矿产资源保护法、渔业 资源保护法、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法。 (8)了解并掌握国际环境法的概念、渊源、历史发展以及国际环境法的主体 和客体、基本原则、国际环境责任、国际环境争端的解决。 (9)了解并掌握大气层和外层空间环境保护,国际水道保护、有害废物和核 能国际管制、陆地和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的国际立法。 3、实践环节 在理论教学中,结合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对有关案件进行分析和讨 论。 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可组织学生到环保局、法院等机构实习和参观。 4、教学方式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方面,以课堂教学为主,条 件许可的情况下采用多媒体教学。 5、教学时数及分配 整个课程5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48学时,实验(即讨论)6学时。具体 安排如下 第—章:4学时;第二章:4学时;第三章:2学时;第四章:2学时;第 五章:2学时;第六章:4学时(讲授2学时,讨论2学时);第七章:2学时; 第八章:2学时;第九章:六学时(讲授4学时,讨论2学时);第十章:6学 时(讲授4学时,讨论2学时);第十一章:6学时;第十二章:4学时;第十 三章:4学时;第十四章:2学时;第十五章:4学时。 6、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之前应安排民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学、民事诉讼法学作为其基础 7、参考教材 黄锡生、李希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重庆大学岀版社2002年10月 肖海军《环境保护法实例说》,湖南人民出版社199年10月 汪劲《自考过关名师指导——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法律出版社1999 年9月 第一章绪论 教茡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密切相关的环境 科学基本知识,以便于为学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打下相关知识基础。 教学重点:环境与资源的概念、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 教学难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过程: 本章主要讲了三个问题,第一是环境与资源;第二是环境与资源问题;第三 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本章的学习要求,通过学习能够了解一些环境科学的基本知 识,为学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奠定基础
3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方面,以课堂教学为主,条 件许可的情况下采用多媒体教学。 5、教学时数及分配 整个课程 54 学时,其中课堂讲授 48 学时,实验(即讨论)6 学时。具体 安排如下: 第一章:4 学时;第二章:4 学时;第三章:2 学时;第四章:2 学时;第 五章:2 学时;第六章:4 学时(讲授 2 学时,讨论 2 学时);第七章:2 学时; 第八章:2 学时;第九章:六学时(讲授 4 学时,讨论 2 学时);第十章:6 学 时(讲授 4 学时,讨论 2 学时);第十一章:6 学时;第十二章:4 学时;第十 三章:4 学时;第十四章:2 学时;第十五章:4 学时。 6、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之前应安排民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学、民事诉讼法学作为其基础。 7、参考教材 黄锡生、李希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10 月 肖海军《环境保护法实例说》,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10 月 汪劲《自考过关名师指导——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法律出版社1999 年9月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密切相关的环境 科学基本知识,以便于为学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打下相关知识基础。 教学重点:环境与资源的概念、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 教学难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时数:4 学时 教学过程: 本章主要讲了三个问题,第一是环境与资源;第二是环境与资源问题;第三 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本章的学习要求,通过学习能够了解一些环境科学的基本知 识,为学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奠定基础
具体内容: 第一节环境与资源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作用于一个对象的所有外界影响与力量的总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学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对象的环境_—人类环境,人类环境这一概念 是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正式提出来的,它指的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 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物质因素的综合 体。 (二)环境的分类 1、根据是否经过人类加工改造为标准,可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环境生物社会的自然界。人为环境是随着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 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的 2、根据人类的视野或人类活动所及的空间范围,可以把人类环境分为许多 层次,如居住环境,生活环境,地面环境,地质环境,区域环境,地球环境,大 气环境,水环境,宇宙环境等;根据人类环境的国界性,可分为国内环境,国际 环境,区际环境等。 二、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一)资源的概念 一般来说,资源是指对人有用或有使用价值的某种东西。广义的资源包括自 然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等各种资源;狭乂的资源则仅指自然资源。自然资 源是客观存在于自然界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它包括土地资 源、矿藏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和野生生物资源等。 (二)资源的分类 1、人们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空间,将其分为地下资源和地表资源。 2、根据自然资源是否可再生,将其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三)环境与资源的关系 环境概念强调整体性、生物联系性、无国界性;资源概念强调使用价值,可 开发利用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资源是环境的组成部分,是构成环境的要素 之一,破坏了自然资源就是破坏了环境。但破坏了环境不一定破坏了自然资源
4 具体内容: 第一节 环境与资源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作用于一个对象的所有外界影响与力量的总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学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对象的环境——人类环境,人类环境这一概念 是 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正式提出来的,它指的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 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物质因素的综合 体。 (二)环境的分类 1、根据是否经过人类加工改造为标准,可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环境生物社会的自然界。人为环境是随着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 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的。 2、根据人类的视野或人类活动所及的空间范围,可以把人类环境分为许多 层次,如居住环境,生活环境,地面环境,地质环境,区域环境,地球环境,大 气环境,水环境,宇宙环境等;根据人类环境的国界性,可分为国内环境,国际 环境,区际环境等。 二、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一)资源的概念 一般来说,资源是指对人有用或有使用价值的某种东西。广义的资源包括自 然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等各种资源;狭义的资源则仅指自然资源。自然资 源是客观存在于自然界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它包括土地资 源、矿藏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和野生生物资源等。 (二)资源的分类 1、人们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空间,将其分为地下资源和地表资源。 2、根据自然资源是否可再生,将其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三)环境与资源的关系 环境概念强调整体性、生物联系性、无国界性;资源概念强调使用价值,可 开发利用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资源是环境的组成部分,是构成环境的要素 之一,破坏了自然资源就是破坏了环境。但破坏了环境不一定破坏了自然资源
如噪声污染、光污染等,虽说污染了环境但并没有对资源造成破坏。由此可见, 我们认为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关系是一种包含和被包含的逻辑关系。本书在许多情 况下使用的“环境”概念是“环境资源”的简称。 1、环境与资源的联系:(1)两者密不可分;(2)两者互相依存;(3)两 者均有经济价值 2、环境与资源的区别:(1)两者所反映的动静关系不同;(2)两者的形态 不同;(3)两者强调的重点不同;(4)两者强调的价值和效益属性不同。 第二节环境资源问题 环境资源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一)环境资源问题的概念 环境资源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使环境条件或因素发生不利于 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 (二)环境资源问题的分类 环境资源问题可分为二类:一类是指由于自然环境本身的运动变化而给人类 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和危害,也叫自然灾害,如火山、地震、洪水等,这被称为 原生环境问题或第一环境问题;一类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并反过来 对人类自身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和危害,这被称为次生环境问题,又称人为环境 问题或第二环境问题。 根据第二类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又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环境污染,也 称投入性损害或污染性损害;二是自然生态破坏,也称取岀性损害、开发性损害 或非污染性损害。 二、环境资源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阶段,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又称古代环境问题阶段。 即从人类诞生至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这个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局部性、 短期性和个别性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对自然资源的掠夺破坏和某些局部生 活环境问题上,如因连连战火所引起的土地荒芜退化问题,滥伐森林引起的水土 流失问题等。 第二个阶段,环境问题急剧发展、局部恶化的阶段,又称近代环境问题阶段 即从工业革命开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阶段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基本 特征是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人对环境的占有、征服、统治和掠夺。这个时期
5 如噪声污染、光污染等,虽说污染了环境但并没有对资源造成破坏。由此可见, 我们认为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关系是一种包含和被包含的逻辑关系。本书在许多情 况下使用的“环境”概念是“环境资源”的简称。 1、环境与资源的联系:(1)两者密不可分;(2)两者互相依存;(3)两 者均有经济价值。 2、环境与资源的区别:(1)两者所反映的动静关系不同;(2)两者的形态 不同;(3)两者强调的重点不同;(4)两者强调的价值和效益属性不同。 第二节 环境资源问题 一、环境资源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一)环境资源问题的概念 环境资源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使环境条件或因素发生不利于 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 (二)环境资源问题的分类 环境资源问题可分为二类:一类是指由于自然环境本身的运动变化而给人类 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和危害,也叫自然灾害,如火山、地震、洪水等,这被称为 原生环境问题或第一环境问题;另一类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并反过来 对人类自身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和危害,这被称为次生环境问题,又称人为环境 问题或第二环境问题。 根据第二类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又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环境污染,也 称投入性损害或污染性损害;二是自然生态破坏,也称取出性损害、开发性损害 或非污染性损害。 二、环境资源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阶段,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又称古代环境问题阶段。 即从人类诞生至 18 世纪工业革命以前。这个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局部性、 短期性和个别性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对自然资源的掠夺破坏和某些局部生 活环境问题上,如因连连战火所引起的土地荒芜退化问题,滥伐森林引起的水土 流失问题等。 第二个阶段,环境问题急剧发展、局部恶化的阶段,又称近代环境问题阶段。 即从工业革命开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阶段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基本 特征是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人对环境的占有、征服、统治和掠夺。这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