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眀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 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眀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敦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 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宣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 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敦学程 [教学要点]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 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 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 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 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 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设计(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 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二)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 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 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 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1)辨别字形,读准字音 衰草连天(shui) 连翘(qio) 纬度(wei) 蓑衣(suo) 阻挠(nao) 忌讳(hui) 销声匿迹(xao) 侯鸟(hbu) 难测(e) 悄然无声(qio) 诸侯(h6u) 侧面() (2)掌握下列词语,并用词造句 销声匿迹:原指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遍地是衰草。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 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 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 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 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二)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 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 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 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 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 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 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 “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 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 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 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 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 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 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 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 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 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教师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什么是智力 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 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像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 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对许 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一一大脑皮层—一明 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 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 “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 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 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 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 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 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 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 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 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 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 6~10 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 6~10 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 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 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 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 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教师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什么是智力 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 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像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 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对许 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 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 2 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
硬币的厚度。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绉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 印纸。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因此 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2.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3.第二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4.第二段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6.本文对“智力”作了五种解释。请说出你最赞同其中的哪一种,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 字案 参考谷 1.智力 2.逻辑顺序 3.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 4.准确性、严密性 5.介绍了对智力的多种解释:并通过人和动物大脑皮层的比较,说明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 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 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舂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 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硬币的厚度。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绉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 4 张打 印纸。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 1 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因此, 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3.第二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6.本文对“智力”作了五种解释。请说出你最赞同其中的哪一种,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智力 2.逻辑顺序 3.作比较 打比方 列数字 4.准确性、严密性。 5.介绍了对智力的多种解释;并通过人和动物大脑皮层的比较,说明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6.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 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 1、2 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 1、2 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 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 力。 (3)精读 1、2 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 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 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 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 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 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 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 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 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 大自 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 文章的可读性。 生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 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 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 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 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 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 生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 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 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生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 显得格外辉煌。”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 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 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生 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 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 来的春色。 生 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 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 “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 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 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 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 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 文章的可读性。 生 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 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 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 1、2 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 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 1960 年迟 10 天左右,比 1965 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 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 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 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 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 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 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生 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 显得格外辉煌。” ……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 8000 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 120 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 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 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