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的绰号为什么叫“呼保义”? 《水浒传》中的宋江有两个绰号,一个叫“及时雨”,一个叫“呼保义”。“及时雨”的 意思很好理解,作者在十八回介绍宋江时说:“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 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 端的是挥金如土!人向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作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 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危。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作‘及 时雨’;却把他比作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而“呼保义”是什么意思,书中没有 交代。多数读者也感到令人费解 《宋史》卷一六九《职官志》记载:“政和二年,易武阶官以新名,以旧官右班殿直为 保义郎。”涵芬楼本《说郛》卷三四《趋朝事类》官品说明,保义郎为武职中最低一级。据 此可以知道“保义”是宋代武官官名。那么身为郓城县押司的宋江为什么叫“保义”呢? 龚明之《中吴纪闻》卷六“朱氏盛衰”条记载朱勔死后,人们以谑词嘲讽其原先仗势发 达的仆人:“叠假山,得保义,幞头上带着百般材气。做模样偏得人憎,又识甚条制。今日 伏惟安置。”又云:“做园子,得数载,栽培得那花木就中堪爱。时将介保义酬劳,反做了今 日殃害。”与宋江大约同时的一位学者曾慥在《高斋漫录》一书中说:“近年贵人仆隶,以仆 射、司徒为卑小,则称保义,又或称大夫也。”可见到了南北宋之交的时候,官爵已滥。保 义郎一职,尽人可得,已经到了与“贵人仆隶”相提并论的程度。所以宋代庄季裕《鸡肋编》 记载宋徽宗与蔡攸等微服出游,被市中估人称为“保义”。《挥麈录馀话》卷二云:“靖康间 有士子贾元孙者,多游大将之门,自称‘贾机宜’:时有甄陶者,奔走公卿之前,以善干事 大夫多使令之,号‘甄保义’。空青先生(曾纡)尝戏以为对云:‘甄保义非真保义:贾机宜 是假机宜’。”另外,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记有“寇保义卦肆”。洪迈《夷坚志》载有“田 保义”、“张保义”“马保义”。《西湖老人繁胜录》记瓦市影戏有“尚保义”。《梦梁录》卷二 十记小说讲经史有“王保义”。周密《武林旧事》卷四载有教坊乐部杂剧“保义郎王喜”,卷 六诸色艺人有“徐保义”、“汪保义”。可见“保义”这个称呼在当时使用之滥。 从民间流传,到《水浒传》的作者给宋江按上“呼保义”这个绰号,显然与塑造这个人 物的性格有关。龚圣与《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宋江赞词说:“不假称王,而呼保义。岂若狂 卓,专犯忌讳?”这几句话乍看起来语意模糊,但如果了解了两宋间“保义”这一称呼使用 之滥,便不难明白,“呼保义”的“呼”是自呼的简词。宋江自呼“保义”,实际是说宋江十 分自谦,把自己说成是奴仆之流,而不像有些农民起义领袖那样,动辄就称王。况且“保义” 还有保护赵家社稷的忠义之意。这与“狂卓”形成鲜明对比。“狂卓”是指山东农民起义领 袖卓老大,绰号“卓真龙”,这当然犯了“忌讳”。从中可以看出从民间到作者在这一称呼上 的爱憎观念。正因为如此,赵宋王朝对农民起义和绿林盜贼进行招安也往往授予“保义郎 的名号。《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0四:“海贼郑庆、郑广并补保义郎。”《水浒传》第九十 回写宋江征辽功成后,“加宋江为保义郎”,这虽然与其绰号吻合了,但已经去掉了其中自谦 的成分,而变成了朝庭对忠义之士的肯定 ●为什么鲁智深绰号叫“花和尚”? 鲁智深的第一个绰号是“花和尚”,这个绰号最为人知。早在宋代的《醉翁谈录?小说开
●宋江的绰号为什么叫“呼保义”? 《水浒传》中的宋江有两个绰号,一个叫“及时雨”,一个叫“呼保义”。“及时雨”的 意思很好理解,作者在十八回介绍宋江时说:“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 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 端的是挥金如土!人向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作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 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危。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作‘及 时雨’;却把他比作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而“呼保义”是什么意思,书中没有 交代。多数读者也感到令人费解。 《宋史》卷一六九《职官志》记载:“政和二年,易武阶官以新名,以旧官右班殿直为 保义郎。”涵芬楼本《说郛》卷三四《趋朝事类》官品说明,保义郎为武职中最低一级。据 此可以知道“保义”是宋代武官官名。那么身为郓城县押司的宋江为什么叫“保义”呢? 龚明之《中吴纪闻》卷六“朱氏盛衰”条记载朱勔死后,人们以谑词嘲讽其原先仗势发 达的仆人:“叠假山,得保义,幞头上带着百般材气。做模样偏得人憎,又识甚条制。今日 伏惟安置。”又云:“做园子,得数载,栽培得那花木就中堪爱。时将介保义酬劳,反做了今 日殃害。”与宋江大约同时的一位学者曾慥在《高斋漫录》一书中说:“近年贵人仆隶,以仆 射、司徒为卑小,则称保义,又或称大夫也。”可见到了南北宋之交的时候,官爵已滥。保 义郎一职,尽人可得,已经到了与“贵人仆隶”相提并论的程度。所以宋代庄季裕《鸡肋编》 记载宋徽宗与蔡攸等微服出游,被市中估人称为“保义”。《挥麈录馀话》卷二云:“靖康间 有士子贾元孙者,多游大将之门,自称‘贾机宜’;时有甄陶者,奔走公卿之前,以善干事, 大夫多使令之,号‘甄保义’。空青先生(曾纡)尝戏以为对云:‘甄保义非真保义;贾机宜 是假机宜’。”另外,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记有“寇保义卦肆”。洪迈《夷坚志》载有“田 保义”、“张保义”、“马保义”。《西湖老人繁胜录》记瓦市影戏有“尚保义”。《梦梁录》卷二 十记小说讲经史有“王保义”。周密《武林旧事》卷四载有教坊乐部杂剧“保义郎王喜”,卷 六诸色艺人有“徐保义”、“汪保义”。可见“保义”这个称呼在当时使用之滥。 从民间流传,到《水浒传》的作者给宋江按上“呼保义”这个绰号,显然与塑造这个人 物的性格有关。龚圣与《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宋江赞词说:“不假称王,而呼保义。岂若狂 卓,专犯忌讳?”这几句话乍看起来语意模糊,但如果了解了两宋间“保义”这一称呼使用 之滥,便不难明白,“呼保义”的“呼”是自呼的简词。宋江自呼“保义”,实际是说宋江十 分自谦,把自己说成是奴仆之流,而不像有些农民起义领袖那样,动辄就称王。况且“保义” 还有保护赵家社稷的忠义之意。这与“狂卓”形成鲜明对比。“狂卓”是指山东农民起义领 袖卓老大,绰号“卓真龙”,这当然犯了“忌讳”。从中可以看出从民间到作者在这一称呼上 的爱憎观念。正因为如此,赵宋王朝对农民起义和绿林盗贼进行招安也往往授予“保义郎” 的名号。《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 0 四:“海贼郑庆、郑广并补保义郎。”《水浒传》第九十 回写宋江征辽功成后,“加宋江为保义郎”,这虽然与其绰号吻合了,但已经去掉了其中自谦 的成分,而变成了朝庭对忠义之士的肯定。 ●为什么鲁智深绰号叫“花和尚”? 鲁智深的第一个绰号是“花和尚”,这个绰号最为人知。早在宋代的《醉翁谈录?小说开
辟》中,就着录了题为《花和尚》的话本小说。龚圣与的《宋江三十六赞》中,也写作“花 和尚鲁智深”。这说明从宋代起,鲁智深就以“花和尚”的绰号闻名于世。那么这个绰号是 什么意思呢? “和尚”一词是指鲁智深为僧人出身,这没有疑义,问题是“花”字如何解释。宋元时 期很多人的名字前面冠以“花”字,如宋元笔记中出现的“花郑贵”、“花李郎”等。王明清 的《挥麈录》中,还记有一位满头插花,自称为“戴花和尚”的僧人。为什么当时人们喜欢 用“花”字放在名字前面,它是什么意思呢? 随着宋代市民阶层的日益发展壮大,代表市民阶层的许多观念开始受到人们的垂青和欣 赏。如人们把那些肆意女色而又跋扈横行的纨绔子弟称为“花花太岁”,象元杂剧《望江亭》 《燕青搏鱼》、《生金阁》人物科白中都出现过纨绔子弟自称“花花太岁”的例子。这是当时 用于人称的“花”字的第一种意思。 第二种意思既与第一种意思相联,又与纹身有关。庄绰《鸡肋篇》中说:“……独张浚 一军常从行在(按,指南宋首都临安,即今杭州),择卒之少壮长大者,自臂而下文刺至足, 谓之‘花腿'。京师旧日浮浪辈以为夸。”可见“花腿”是指京城中那些纹身的浮浪子弟。所 以在元杂剧《鲁斋郎》和《生金阁》中,都形容这种人物为“花腿闲汉”。我们知道,鲁智 深是《水浒传》中几位着名的纹身勇士之一(参看《水浒传〉写纹身的用意何在?》一篇), 而他出家前又曾是一位放浪不羁的纨绔子弟“飞飞儿”(参看《鲁智深做过“提辖”和“廉 访使”吗?》一篇),所以用“花和尚”这个名字既指明了他的僧人身份,又说明了他的纹 身特征和放浪性格,更有一种“花”与“和尚”的貌似龃龉实则统一在鲁智深身上的妙趣, 真是妙不可言。 ●原来“镇关西”是鲁智深的绰号 鲁智深“花和尚”这个绰号固然有趣,然而更为有趣的还是鲁智深的第二个绰号“镇关 西”。读者感到奇怪的是,“镇关西”不是郑屠的绰号吗,怎么会成了鲁智深的绰号呢?看官 别急,说鲁智深有“镇关西”这么一个绰号,虽然未必能成定论,但至少不是无根之谈。 在元代康进之的杂剧《梁山泊黑旋风负荆》中,李逵曾对鲁智深有过这样一段唱词:“谁 不知你是镇关西鲁智深,离五台山才落草。”这里已经明确说出鲁智深的绰号叫做“镇关西” 了。之所以叫他“镇关西”,很可能与鲁智深曾在地处陕西的渭州曾官至关西五路廉访使的 光彩经历有关。正因为如此,所以鲁达在拳打镇关西郑屠时,除了指出他不应强騙金翠莲的 罪恶外,特地强调了他不该叫“镇关西”这个绰号:“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 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 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在这一番话里,指责郑屠不配叫“镇关西”的话不但占了绝 大部分,而且居于首位。可见让鲁智深恼火的,除了郑屠的以强凌弱外,还有一层很重要的 原因,就是郑屠不该叫了自己的绰号一-“镇关西”。所以鲁智深拳打郑屠,不仅有为民除 害的用意,而且也不能排除因为对方叫了自己的绰号而乘机泄私愤的意思。所以“镇关西 才是鲁智深早年风光时期的绰号 ●吴用的名字和绰号何其多?
辟》中,就着录了题为《花和尚》的话本小说。龚圣与的《宋江三十六赞》中,也写作“花 和尚鲁智深”。这说明从宋代起,鲁智深就以“花和尚”的绰号闻名于世。那么这个绰号是 什么意思呢? “和尚”一词是指鲁智深为僧人出身,这没有疑义,问题是“花”字如何解释。宋元时 期很多人的名字前面冠以“花”字,如宋元笔记中出现的“花郑贵”、“花李郎”等。王明清 的《挥麈录》中,还记有一位满头插花,自称为“戴花和尚”的僧人。为什么当时人们喜欢 用“花”字放在名字前面,它是什么意思呢? 随着宋代市民阶层的日益发展壮大,代表市民阶层的许多观念开始受到人们的垂青和欣 赏。如人们把那些肆意女色而又跋扈横行的纨绔子弟称为“花花太岁”,象元杂剧《望江亭》、 《燕青搏鱼》、《生金阁》人物科白中都出现过纨绔子弟自称“花花太岁”的例子。这是当时 用于人称的“花”字的第一种意思。 第二种意思既与第一种意思相联,又与纹身有关。庄绰《鸡肋篇》中说:“……独张浚 一军常从行在(按,指南宋首都临安,即今杭州),择卒之少壮长大者,自臂而下文刺至足, 谓之‘花腿’。京师旧日浮浪辈以为夸。”可见“花腿”是指京城中那些纹身的浮浪子弟。所 以在元杂剧《鲁斋郎》和《生金阁》中,都形容这种人物为“花腿闲汉”。我们知道,鲁智 深是《水浒传》中几位着名的纹身勇士之一(参看《〈水浒传〉写纹身的用意何在?》一篇), 而他出家前又曾是一位放浪不羁的纨绔子弟“飞飞儿”(参看《鲁智深做过“提辖”和“廉 访使”吗?》一篇),所以用“花和尚”这个名字既指明了他的僧人身份,又说明了他的纹 身特征和放浪性格,更有一种“花”与“和尚”的貌似龃龉实则统一在鲁智深身上的妙趣, 真是妙不可言。 ●原来“镇关西”是鲁智深的绰号 鲁智深“花和尚”这个绰号固然有趣,然而更为有趣的还是鲁智深的第二个绰号“镇关 西”。读者感到奇怪的是,“镇关西”不是郑屠的绰号吗,怎么会成了鲁智深的绰号呢?看官 别急,说鲁智深有“镇关西”这么一个绰号,虽然未必能成定论,但至少不是无根之谈。 在元代康进之的杂剧《梁山泊黑旋风负荆》中,李逵曾对鲁智深有过这样一段唱词:“谁 不知你是镇关西鲁智深,离五台山才落草。”这里已经明确说出鲁智深的绰号叫做“镇关西” 了。之所以叫他“镇关西”,很可能与鲁智深曾在地处陕西的渭州曾官至关西五路廉访使的 光彩经历有关。正因为如此,所以鲁达在拳打镇关西郑屠时,除了指出他不应强骗金翠莲的 罪恶外,特地强调了他不该叫“镇关西”这个绰号:“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 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 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在这一番话里,指责郑屠不配叫“镇关西”的话不但占了绝 大部分,而且居于首位。可见让鲁智深恼火的,除了郑屠的以强凌弱外,还有一层很重要的 原因,就是郑屠不该叫了自己的绰号――“镇关西”。所以鲁智深拳打郑屠,不仅有为民除 害的用意,而且也不能排除因为对方叫了自己的绰号而乘机泄私愤的意思。所以“镇关西” 才是鲁智深早年风光时期的绰号。 ●吴用的名字和绰号何其多?
吴用是《水浒传》中极为显要的人物之一,应当说,从智取生辰纲开始,梁山的每一次 大规模举动,都离不开吴用的出谋划策。但吴用可能是《水浒传》中姓名和绰号最为纷杂的 吴用的名字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吴用这个人物最早出现于龚圣与的《宋江三十六人 赞》中,名字叫做“智多星吴学究”。但“学究”只是身份而不是名字,源出唐代科举制度, 所谓“学究一经”即表示已学通一部经书,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北宋神宗朝时就以 进士考试取其中的末等“赐同学究出身”。民间便因此戏称没有功名的读书人为“学究”。但 在《三十六人赞》中,吴学究名列第二,位置仅在宋江之下,是梁山泊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这一地位在《水浒》故事中始终没有变化。 到了元代,《大宋宣和遗事》中吴用的名字又变成了“吴加亮”,“加亮”的典故和意思 不详,后来又变成了吴用的号。可见在《水浒传》问世之前,吴用的名字或者叫“学究”, 或者叫“加亮”。 “吴用”这个名字始见于《水浒传》和大约同时的明代杂剧《梁山七虎闹铜台》。在《水 浒传》中,将吴用的几个名字汇拢在一起,说他姓吴,名用,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从 此以后,“吴用”的大名才开始响了起来。 吴用的绰号从《宋江三十六人赞》开始就一直叫“智多星”。“智多星”出处不详,有人 说可能出自北朝庾信的《周大将军闻喜公柳遐墓志铭》:“智士石坼,贤人星陨。”但这与吴 用绰号的本意风马牛不相及,恐怕是望文生义之谈。或许本来就没有什么典故,只是吴用机 智多谋的概括而已。从《水浒传》以后,人们逐渐开始把那种足智多谋的人称之为“智多星”。 吴用还有一个绰号叫“教授”。这是人们对他这位教书的小知识分子的尊称。但宋元时 期人们常对这种身份的人冠以“教授”的尊称。如宋代话本小说《西山一窟鬼》中有个叫吴 洪的人,“在今时州桥下开一个小小学堂度日”,人称为“吴教授”。这位吴教授和吴用的绰 号姓氏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有着某种渊源联系,倒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公孙胜为何以“入云龙”为绰号? 公孙胜在梁山的地位比较特殊。尽管他经常不在梁山,不是四处云游,就是回乡尽孝修 道,但梁山的重大军事行动都离不开他的重要作用。最让他出尽风头的是高唐州一战,开始 由于没有他的作用,梁山好汉对高廉的妖法束手无策,只好派专人请他回山,为此又专门发 动一次战役。他回山后才使用五雷天心正法破了高廉的妖法。那么他的绰号“入云龙”是什 么意思呢?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观念中,“云”与“龙”,“风”与“虎”是两对关系紧密的自然与 动物的对应现象。《易经·乾》上说:“云从龙,风从虎。”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解释说: “召云者龙,召风者虎。”意思是龙可以召来祥云,虎可以召来疾风。为什么龙可以招来云 呢?孔颖达疏又解释了云与龙的内在联系,“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是云
吴用是《水浒传》中极为显要的人物之一,应当说,从智取生辰纲开始,梁山的每一次 大规模举动,都离不开吴用的出谋划策。但吴用可能是《水浒传》中姓名和绰号最为纷杂的 人。 吴用的名字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吴用这个人物最早出现于龚圣与的《宋江三十六人 赞》中,名字叫做“智多星吴学究”。但“学究”只是身份而不是名字,源出唐代科举制度, 所谓“学究一经”即表示已学通一部经书,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北宋神宗朝时就以 进士考试取其中的末等“赐同学究出身”。民间便因此戏称没有功名的读书人为“学究”。但 在《三十六人赞》中,吴学究名列第二,位置仅在宋江之下,是梁山泊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这一地位在《水浒》故事中始终没有变化。 到了元代,《大宋宣和遗事》中吴用的名字又变成了“吴加亮”,“加亮”的典故和意思 不详,后来又变成了吴用的号。可见在《水浒传》问世之前,吴用的名字或者叫“学究”, 或者叫“加亮”。 “吴用”这个名字始见于《水浒传》和大约同时的明代杂剧《梁山七虎闹铜台》。在《水 浒传》中,将吴用的几个名字汇拢在一起,说他姓吴,名用,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从 此以后,“吴用”的大名才开始响了起来。 吴用的绰号从《宋江三十六人赞》开始就一直叫“智多星”。“智多星”出处不详,有人 说可能出自北朝庾信的《周大将军闻喜公柳遐墓志铭》:“智士石坼,贤人星陨。”但这与吴 用绰号的本意风马牛不相及,恐怕是望文生义之谈。或许本来就没有什么典故,只是吴用机 智多谋的概括而已。从《水浒传》以后,人们逐渐开始把那种足智多谋的人称之为“智多星”。 吴用还有一个绰号叫“教授”。这是人们对他这位教书的小知识分子的尊称。但宋元时 期人们常对这种身份的人冠以“教授”的尊称。如宋代话本小说《西山一窟鬼》中有个叫吴 洪的人,“在今时州桥下开一个小小学堂度日”,人称为“吴教授”。这位吴教授和吴用的绰 号姓氏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有着某种渊源联系,倒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公孙胜为何以“入云龙”为绰号? 公孙胜在梁山的地位比较特殊。尽管他经常不在梁山,不是四处云游,就是回乡尽孝修 道,但梁山的重大军事行动都离不开他的重要作用。最让他出尽风头的是高唐州一战,开始 由于没有他的作用,梁山好汉对高廉的妖法束手无策,只好派专人请他回山,为此又专门发 动一次战役。他回山后才使用五雷天心正法破了高廉的妖法。那么他的绰号“入云龙”是什 么意思呢?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观念中,“云”与“龙”,“风”与“虎”是两对关系紧密的自然与 动物的对应现象。《易经·乾》上说:“云从龙,风从虎。”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解释说: “召云者龙,召风者虎。”意思是龙可以召来祥云,虎可以召来疾风。为什么龙可以招来云 呢?孔颖达疏又解释了云与龙的内在联系,“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是云
从龙也。”因此除了“云”与“龙”各自的本意外,后来人们常以“云龙”喻君臣风云际会 或朋友相得。如陆游《太师魏国史公挽歌词》云:“云龙际千载,典册冠三公。”明代张居正 《圣母图赞·庆都毓圣》:“元云入户,赤龙在宫,遂开景运,万国时雍,济济岳牡,是谓云 龙。”这是喻君臣际会。清赵翼《余简稚存诗稚存答诗再简奉酬》云:“昔唐有韩孟,云龙两 联翩。”清徐夔《移居赠永夫》诗:“尔我重订云龙交,岁惟作噩月当旦。”这是喻朋友相得。 正因为“云龙”有如此美好的意思,所以后来人们还喜欢用它来形容各种事物。有的用来作 宫殿的门名,班固《东都赋》:“尔乃盛礼兴乐,供帐置乎云龙之庭。”吕延济注:“云龙,门 名。”张衡《东京赋》:“飞云龙于春路,屯神虎于秋方。”薛综注:“德阳殿东门称云龙门 有的用来形容骏马的美好,曹植《七启》:“仆将为吾子驾云龙之飞驷,饰玉路之繁缨。”李 善注:“马有龙称,而云从龙,故曰云龙也。”有的用来作山名,江苏徐州古有云龙山。苏轼 《访张山人得山中二字》诗之二:“万木锁云龙,天留与载公。”自注:“云龙,山名。”当然 也有用来作人名或字号的,公孙胜的绰号就是一例。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中还记有一个 叫“密云龙”的人 不过公孙胜的绰号叫做“入云龙”,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云龙”还是古代兵法 中八阵中的两阵。李白《胡无人》诗:“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王琦注:“云 龙风虎,皆阵名。《李卫公问对》:太宗曰:‘天地风云龙虎马蛇,斯八阵何也?’靖曰:‘古 人秘藏此法,故诡说八名,于八阵本一也。”因为“云龙”有如此美好的意思,而且它又是 兵法八阵之二,而公孙胜又是梁山好汉中最善于用兵布阵的人,所以用“入云龙”作公孙胜 的绰号是十分恰当的。 ●《水浒》阮氏兄弟的绰号之迷 除了张顺以外,阮氏兄弟是梁山水军的顶尖人物,但他们的绰号却有些疑问。 在龚圣与《宋江三十六人赞》中,阮小二的绰号叫“短命二郎”,阮小五的绰号叫“立 地太岁”。而在《水浒传》中,俩人却倒了个个儿,阮小五叫“短命二郎”,阮小二叫“立地 太岁”,这是为什么呢? 在《三十六人赞》中,阮小二的赞词是:“灌口少年,短命何益?曷不监之,清源庙食。” 罐口”是指四川灌县,但这和阮小二有什么关系呢?令人费解。而“曷不监之,清源庙食 好象是在用典,但十分冷僻,这又是一个迷。通过清代云山闲人的《闲读偶记》,我们知道 这两个迷典出《华阳春秋·伏虎传》。原来这个绰号来自于当年在四川治水的李冰的二儿子 传说李冰的二儿子名叫“二郎”,早年吃喝嫖赌,是个不省油的灯。一次李冰命他治理 岷江,当时正赶上洪水猛涨,堤坝上出现了一道决口,洪水势不可挡。李冰便命令二郎用身 体堵住决口,只见他跳入滔滔洪水,将洪水吸入自己身体之中。洪水退下,可二郎却以身殉 职。李冰说:“二郎宜其短命。”意思是说他这样一个浪荡公子,能够死在治水当中,尽管短 命,却是死得其所。但当地人民却深深怀念这位舍身救人的英雄,他们说:“短命乎?永生 乎!”意思是说他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他的灵魂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于是他们在当地的 清源庙为二郎设了神位来纪念这位英雄,清源山也被老百姓命名为“二郎山”.龚圣与用这 个典故来赞美阮小二,说明阮小二的原始形象是一个象李逵、鲁智深、燕青一样的回头浪子 “飞飞儿”。 对于阮小二为什么叫“短命二郎”,以及为什么“短命二郎”又成了阮小五的绰号,清
从龙也。”因此除了“云”与“龙”各自的本意外,后来人们常以“云龙”喻君臣风云际会 或朋友相得。如陆游《太师魏国史公挽歌词》云:“云龙际千载,典册冠三公。”明代张居正 《圣母图赞·庆都毓圣》:“元云入户,赤龙在宫,遂开景运,万国时雍,济济岳牡,是谓云 龙。”这是喻君臣际会。清赵翼《余简稚存诗稚存答诗再简奉酬》云:“昔唐有韩孟,云龙两 联翩。”清徐夔《移居赠永夫》诗:“尔我重订云龙交,岁惟作噩月当旦。”这是喻朋友相得。 正因为“云龙”有如此美好的意思,所以后来人们还喜欢用它来形容各种事物。有的用来作 宫殿的门名,班固《东都赋》:“尔乃盛礼兴乐,供帐置乎云龙之庭。”吕延济注:“云龙,门 名。”张衡《东京赋》:“飞云龙于春路,屯神虎于秋方。”薛综注:“德阳殿东门称云龙门。” 有的用来形容骏马的美好,曹植《七启》:“仆将为吾子驾云龙之飞驷,饰玉路之繁缨。”李 善注:“马有龙称,而云从龙,故曰云龙也。”有的用来作山名,江苏徐州古有云龙山。苏轼 《访张山人得山中二字》诗之二:“万木锁云龙,天留与载公。”自注:“云龙,山名。”当然 也有用来作人名或字号的,公孙胜的绰号就是一例。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中还记有一个 叫“密云龙”的人。 不过公孙胜的绰号叫做“入云龙”,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云龙”还是古代兵法 中八阵中的两阵。李白《胡无人》诗:“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王琦注:“云 龙风虎,皆阵名。《李卫公问对》:太宗曰:‘天地风云龙虎马蛇,斯八阵何也?’靖曰:‘古 人秘藏此法,故诡说八名,于八阵本一也。’”因为“云龙”有如此美好的意思,而且它又是 兵法八阵之二,而公孙胜又是梁山好汉中最善于用兵布阵的人,所以用“入云龙”作公孙胜 的绰号是十分恰当的。 ●《水浒》阮氏兄弟的绰号之迷 除了张顺以外,阮氏兄弟是梁山水军的顶尖人物,但他们的绰号却有些疑问。 在龚圣与《宋江三十六人赞》中,阮小二的绰号叫“短命二郎”,阮小五的绰号叫“立 地太岁”。而在《水浒传》中,俩人却倒了个个儿,阮小五叫“短命二郎”,阮小二叫“立地 太岁”,这是为什么呢? 在《三十六人赞》中,阮小二的赞词是:“灌口少年,短命何益?曷不监之,清源庙食。” “罐口”是指四川灌县,但这和阮小二有什么关系呢?令人费解。而“曷不监之,清源庙食”, 好象是在用典,但十分冷僻,这又是一个迷。通过清代云山闲人的《闲读偶记》,我们知道 这两个迷典出《华阳春秋·伏虎传》。原来这个绰号来自于当年在四川治水的李冰的二儿子。 传说李冰的二儿子名叫“二郎”,早年吃喝嫖赌,是个不省油的灯。一次李冰命他治理 岷江,当时正赶上洪水猛涨,堤坝上出现了一道决口,洪水势不可挡。李冰便命令二郎用身 体堵住决口,只见他跳入滔滔洪水,将洪水吸入自己身体之中。洪水退下,可二郎却以身殉 职。李冰说:“二郎宜其短命。”意思是说他这样一个浪荡公子,能够死在治水当中,尽管短 命,却是死得其所。但当地人民却深深怀念这位舍身救人的英雄,他们说:“短命乎?永生 乎!”意思是说他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他的灵魂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于是他们在当地的 清源庙为二郎设了神位来纪念这位英雄,清源山也被老百姓命名为“二郎山”.龚圣与用这 个典故来赞美阮小二,说明阮小二的原始形象是一个象李逵、鲁智深、燕青一样的回头浪子 “飞飞儿”。 对于阮小二为什么叫“短命二郎”,以及为什么“短命二郎”又成了阮小五的绰号,清
代曾庆笃在《水浒撷萃》另有解释,他认为这个绰号中“短命”的不是“二郎”自己,而是 “二郎”专使别人“短命”。“短命二郎”就是能使别人丧命的杀人二郎、要命二郎,以此来 形容阮小二的厉害和勇武。至于为什么他的绰号与阮小五对调了,曾庆笃认为这是刻书人的 失误。“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明人刻书,往往粗制滥造,错讹百出,以至张冠李戴,将 阮小二的绰号安到了阮小五的头上。 我们认为,曾庆笃对“短命二郎”绰号的解释有些牵强,还是龚圣与的赞词恰当。但曾 庆笃对于二人绰号何以调包的解释,倒是十分可能的。 ●刘唐的绰号:从“尺八腿”到“赤发鬼” 刘唐是七星聚义时的第一批好汉,在梁山好汉的许多重大活动中,刘唐都是重要角色。 那么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否有其原型呢? 《宋会要辑稿》第17册兵11之16叶记载:“至和二年(1055),七月十一日,以博州 氏蒋宪为三班奉职东西路安抚司指使,仍就赐笏,以告获京东剧贼刘唐等五人,特录之 王利器先生认为,虽然刘唐被蒋宪捕获的时间距宋江起义的时间长达六十余年,但当时刘唐 在京东一带活动,而且被视为“剧贼”,那么想必会有许多传奇故事在民间流传,而京东又 是宋江活动的地带,所以《水浒传》的作者就把刘唐捏合为三十六天罡中的一员,写成了梁 山好汉刘唐的故事。这个猜测是比较合理的 至于刘唐的绰号,人们一直没有谈到。在龚圣与的赞词中,刘唐的绰号叫“尺八腿” 赞词说:“将军下短,贵称侯王。汝岂非夫,腿尺八长。”赞词的内容集中在刘唐的外形特征 上,特别强调了刘唐是个腿短的矮子。前两句是说他下身短小,却贵称侯王。后两句说尽管 他只有一尺八寸长的腿,但难道说他不是一位壮夫吗?所以赞词主要是说刘唐虽然身材短 小,但却命比侯王,英勇无比 到了《大宋宣和遗事》中,刘唐的绰号就变成了“赤发鬼”。这“赤发鬼”与“尺八腿” 在内容上没有任何联系,不知为什么刘唐的绰号由“尺八腿”变成了“赤发鬼”。但有一点 非常明显,就是二者是完全谐音的。有可能在梁山故事流传的过程中,由于谐音的关系,刘 唐的绰号由“尺八腿”变成了“赤发鬼”。至于“赤发鬼”一名的来历含义,查张衡《西京 赋》:“朱鬓△鞶,植发如竿。”意思是说鬓角一片红色,每根头发都像站立的竹竿。这大概 就是刘唐“赤发鬼”绰号的来历。后来《水浒传》中的刘唐形象,就是根据这个赤发鬼的形 象设计的。只是将他的绰号解释为“因这鬓边有这塔朱砂记,人都唤小人做‘赤发鬼’。 趣谈《水浒传》人物绰号(二) ●杨雄为什么叫“病关索”? 杨雄的绰号在龚圣与《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叫“赛关索”,赞词说:“关索之雄,超之亦 贤。能持义勇,自命何全?”这里并没有解释关索的意思,但却点明了关索是一员猛悍的勇 将。在《水浒传》中杨雄的绰号变成了“病关索”,书中的解释是,“因为他一身好武艺,面 貌微黄,以此人都称他做‘病关索’杨雄”。从这里可以知道的是,关索也是一身好武艺, 但面貌却不黄。但关索到底是什么人,还是一无所知。清代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七则怀
代曾庆笃在《水浒撷萃》另有解释,他认为这个绰号中“短命”的不是“二郎”自己,而是 “二郎”专使别人“短命”。“短命二郎”就是能使别人丧命的杀人二郎、要命二郎,以此来 形容阮小二的厉害和勇武。至于为什么他的绰号与阮小五对调了,曾庆笃认为这是刻书人的 失误。“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明人刻书,往往粗制滥造,错讹百出,以至张冠李戴,将 阮小二的绰号安到了阮小五的头上。 我们认为,曾庆笃对“短命二郎”绰号的解释有些牵强,还是龚圣与的赞词恰当。但曾 庆笃对于二人绰号何以调包的解释,倒是十分可能的。 ●刘唐的绰号:从“尺八腿”到“赤发鬼” 刘唐是七星聚义时的第一批好汉,在梁山好汉的许多重大活动中,刘唐都是重要角色。 那么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否有其原型呢? 《宋会要辑稿》第 177 册兵 11 之 16 叶记载:“至和二年(1055),七月十一日,以博州 氏蒋宪为三班奉职东西路安抚司指使,仍就赐笏,以告获京东剧贼刘唐等五人,特录之。” 王利器先生认为,虽然刘唐被蒋宪捕获的时间距宋江起义的时间长达六十余年,但当时刘唐 在京东一带活动,而且被视为“剧贼”,那么想必会有许多传奇故事在民间流传,而京东又 是宋江活动的地带,所以《水浒传》的作者就把刘唐捏合为三十六天罡中的一员,写成了梁 山好汉刘唐的故事。这个猜测是比较合理的。 至于刘唐的绰号,人们一直没有谈到。在龚圣与的赞词中,刘唐的绰号叫“尺八腿”, 赞词说:“将军下短,贵称侯王。汝岂非夫,腿尺八长。”赞词的内容集中在刘唐的外形特征 上,特别强调了刘唐是个腿短的矮子。前两句是说他下身短小,却贵称侯王。后两句说尽管 他只有一尺八寸长的腿,但难道说他不是一位壮夫吗?所以赞词主要是说刘唐虽然身材短 小,但却命比侯王,英勇无比。 到了《大宋宣和遗事》中,刘唐的绰号就变成了“赤发鬼”。这“赤发鬼”与“尺八腿” 在内容上没有任何联系,不知为什么刘唐的绰号由“尺八腿”变成了“赤发鬼”。但有一点 非常明显,就是二者是完全谐音的。有可能在梁山故事流传的过程中,由于谐音的关系,刘 唐的绰号由“尺八腿”变成了“赤发鬼”。至于“赤发鬼”一名的来历含义,查张衡《西京 赋》:“朱鬓△髽,植发如竿。”意思是说鬓角一片红色,每根头发都像站立的竹竿。这大概 就是刘唐“赤发鬼”绰号的来历。后来《水浒传》中的刘唐形象,就是根据这个赤发鬼的形 象设计的。只是将他的绰号解释为“因这鬓边有这塔朱砂记,人都唤小人做‘赤发鬼’。” 趣谈《水浒传》人物绰号(二) ●杨雄为什么叫“病关索”? 杨雄的绰号在龚圣与《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叫“赛关索”,赞词说:“关索之雄,超之亦 贤。能持义勇,自命何全?”这里并没有解释关索的意思,但却点明了关索是一员猛悍的勇 将。在《水浒传》中杨雄的绰号变成了“病关索”,书中的解释是,“因为他一身好武艺,面 貌微黄,以此人都称他做‘病关索’杨雄”。从这里可以知道的是,关索也是一身好武艺, 但面貌却不黄。但关索到底是什么人,还是一无所知。清代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七则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