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叙事体的讲唱文学改造成代言体的大型杂剧。 (2)人物形象上,老夫人被写成一个封建家长的典型,性格更鲜明。原加于张生身 上的轻浮和许多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逻辑的细节别去了,增强了人物性格。改变了《董西 厢》中法聪地位重于红娘的模式,红娘的地位更加重要,从而使描写崔张爱情的笔墨更集 中。此外,莺莺的叛逆性格也更加鲜明,对爱情的追求也更自觉更大胆。 (3)主题思想上,《董》中崔张二人功名心都很重,而《王》中两人有重爱情、轻功 名的共同思想基础。《董》的主题,是基于张生乃尚书之子,莺莺乃相国之女,得出“才 子”配“佳人”的主题,而《王》中张生是清贫的书生。高唱的是“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 了眷属”的主题,显然,主题更深化,更带有普遍意义。 三、《西厢记》分析 (一)《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西厢记》全剧由五本21折戏组成: 第一本是“张君瑞闹道场”。写崔张二人在普救寺一见钟情,张生借口读书得住寺中, 伺机向莺莺求情。 第二本是“崔莺莺夜听琴”,写二人爱情发展并与老夫人构成矛盾冲突,孙飞虎围夺 莺莺,老夫人以许莺莺为妻求退兵之策,张请将军杜确解围,老夫人事后赖婚反悔。 第三本是“张君瑞害相思”,张生因老夫人赖婚而抑郁相思成病,红娘从中撮合二人 以柬相约幽会。 第四本是“草桥店梦莺莺”,二人私下成亲,老夫人发觉拷红,红娘以正义和智慧, 迫使老夫人允婚,老夫人逼张赴试,张生分离后于草桥店夜思莺莺。 第五本是“张君瑞庆团圆”、“写张生中状元做官,揭穿郑恒骗婚谎言,有情人终成眷 属。 (二)《西厢记》的思想意义及人物形象 《西厢记》主要思想意义在于歌颂了青年男女自由爱情,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 成了眷属”的爱情理想,这一主题,在剧中是通过一系列人物形象的矛盾冲突体现出来的。 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和传统势力一方,以崔张红为代表的叛逆势力为一方,通过冲 突塑造出张生、崔莺莺、红娘,老夫人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16
16 《王西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叙事体的讲唱文学改造成代言体的大型杂剧。 (2)人物形象上,老夫人被写成一个封建家长的典型,性格更鲜明。原加于张生身 上的轻浮和许多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逻辑的细节删去了,增强了人物性格。改变了《董西 厢》中法聪地位重于红娘的模式,红娘的地位更加重要,从而使描写崔张爱情的笔墨更集 中。此外,莺莺的叛逆性格也更加鲜明,对爱情的追求也更自觉更大胆。 (3)主题思想上,《董》中崔张二人功名心都很重,而《王》中两人有重爱情、轻功 名的共同思想基础。《董》的主题,是基于张生乃尚书之子,莺莺乃相国之女,得出“才 子”配“佳人”的主题,而《王》中张生是清贫的书生。高唱的是“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 了眷属”的主题,显然,主题更深化,更带有普遍意义。 三、《西厢记》分析 (一)《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西厢记》全剧由五本 21 折戏组成: 第一本是“张君瑞闹道场”。写崔张二人在普救寺一见钟情,张生借口读书得住寺中, 伺机向莺莺求情。 第二本是“崔莺莺夜听琴”,写二人爱情发展并与老夫人构成矛盾冲突,孙飞虎围夺 莺莺,老夫人以许莺莺为妻求退兵之策,张请将军杜确解围,老夫人事后赖婚反悔。 第三本是“张君瑞害相思”,张生因老夫人赖婚而抑郁相思成病,红娘从中撮合二人 以柬相约幽会。 第四本是“草桥店梦莺莺”,二人私下成亲,老夫人发觉拷红,红娘以正义和智慧, 迫使老夫人允婚,老夫人逼张赴试,张生分离后于草桥店夜思莺莺。 第五本是“张君瑞庆团圆”、“写张生中状元做官,揭穿郑恒骗婚谎言,有情人终成眷 属。 (二)《西厢记》的思想意义及人物形象 《西厢记》主要思想意义在于歌颂了青年男女自由爱情,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 成了眷属”的爱情理想,这一主题,在剧中是通过一系列人物形象的矛盾冲突体现出来的。 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和传统势力一方,以崔张红为代表的叛逆势力为一方,通过冲 突塑造出张生、崔莺莺、红娘,老夫人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崔莺莺 莺莺是作品中作者热情讴歌的女主人公,是《西厢记》反封建主题的主要体现者。 金圣叹赞扬莺莺“至高贵,至灵慧,至多情,至多才”。她还具有内在美的心灵:孙 飞虎围寺中,她愿以自己的青春和幸福换得全寺僧俗人众的安全,在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出 外貌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 (1)首先,作者突出这个人物性格中的矛盾性 (2)其次,作者突出了她叛逆性格的发展过程。 (3)第三,作者给我们描绘了莺莺内外兼美的形象。 总之,莺莺是一个热烈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女子,她的性格是在与封建礼教、与自己身 上的软弱性、动摇性的斗争中,不断发展而最后成熟的。 张生 剧中男主人公张生是个志诚的情种,在追求爱情过程中,他执着专一而有些书呆子气, 志成而近乎痴傻,加上他生性惆傥,满腹才学,构成一个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人物。 红娘 红娘是《西厢记》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形象,是王实甫的杰出创造,没有红娘便没有《西 厢记》,这一形象的存在不仅使《西》高出于其他才子佳人戏曲,更重要的是他在崔张自 由结合中的重大作用,而且这一形象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远比剧中所有人物广泛和深刻。 其形象的特征在于: 她纯朴善良,机智勇敢,见义勇为,坦率泼辣。她本是奉老夫人之命“监视”莺莺的。 但在“白马解围”和“赖婚”以后,她看出正义在崔张一边,鄙弃老夫人的背信弃义,于 是勇敢地站在了崔张一边。她热心侠义,三番五次为他们传书递柬,为他们出谋划策,帮 助他们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牵线搭桥,促成二人的婚事,而全然不顾自己将来会遭到什 么样的后果。她的性格的光辉之处,集中表现在“拷红”一折,她与老夫人的冲突上。面 对老夫人的拷打追问,她理直气壮,有胆有谋,索性把事实真相全盘托出,并反守为攻, 尖锐地指出造成这一事件“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乃夫人之过也。”然后以其人之 道,还治其人之身,用老夫人宜扬的孔孟之道来制服老夫人,谴责了老夫人的言而无信和 对待张生不公平。“当日军围普救,夫人所许退军者,以女妻之。张生非慕小姐颜色,岂 肯区区建退军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既然不肯成其事,只合
17 崔莺莺 莺莺是作品中作者热情讴歌的女主人公,是《西厢记》反封建主题的主要体现者。 金圣叹赞扬莺莺“至高贵,至灵慧,至多情,至多才”。她还具有内在美的心灵:孙 飞虎围寺中,她愿以自己的青春和幸福换得全寺僧俗人众的安全,在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出 外貌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 (1) 首先,作者突出这个人物性格中的矛盾性。 (2) 其次,作者突出了她叛逆性格的发展过程。 (3) 第三,作者给我们描绘了莺莺内外兼美的形象。 总之,莺莺是一个热烈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女子,她的性格是在与封建礼教、与自己身 上的软弱性、动摇性的斗争中,不断发展而最后成熟的。 张生 剧中男主人公张生是个志诚的情种,在追求爱情过程中,他执着专一而有些书呆子气, 志成而近乎痴傻,加上他生性惆傥,满腹才学,构成一个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人物。 红娘 红娘是《西厢记》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形象,是王实甫的杰出创造,没有红娘便没有《西 厢记》,这一形象的存在不仅使《西》高出于其他才子佳人戏曲,更重要的是他在崔张自 由结合中的重大作用,而且这一形象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远比剧中所有人物广泛和深刻。 其形象的特征在于: 她纯朴善良,机智勇敢,见义勇为,坦率泼辣。她本是奉老夫人之命“监视”莺莺的。 但在“白马解围”和“赖婚”以后,她看出正义在崔张一边,鄙弃老夫人的背信弃义,于 是勇敢地站在了崔张一边。她热心侠义,三番五次为他们传书递柬,为他们出谋划策,帮 助他们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牵线搭桥,促成二人的婚事,而全然不顾自己将来会遭到什 么样的后果。她的性格的光辉之处,集中表现在“拷红”一折,她与老夫人的冲突上。面 对老夫人的拷打追问,她理直气壮,有胆有谋,索性把事实真相全盘托出,并反守为攻, 尖锐地指出造成这一事件“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乃夫人之过也。”然后以其人之 道,还治其人之身,用老夫人宣扬的孔孟之道来制服老夫人,谴责了老夫人的言而无信和 对待张生不公平。“当日军围普救,夫人所许退军者,以女妻之。张生非慕小姐颜色,岂 肯区区建退军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既然不肯成其事,只合
酬之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却不当留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 夫人有此一端”。尔后抓住对方弱点,分析利害,提出建议:一是“若不息其事”,“将辱 没相国家谱”,二是如果打了官司“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祥,亦知老夫 人背义忘恩,岂得为贤哉?”“莫若恕其小过,成就大事”。有理有据的一席话,不得不使 这个威严的封建家长在奴才面前折服,也就等于屈服于红娘的智勇面前。总之,在红娘身 上强烈地体现着一种与封建道德截然不同的另一种道德品质一一下层人民的道德品质。红 娘,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牵线搭桥,成全婚烟的代名词,已经成为乐于成人之美的、热心 人的共名。 总之,《西厢记》中的人物性格有它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作者着力表现了他们各自的 特点,避免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脸谱化”的现象,这是其极大的成功之处。 (三)《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惯例。 打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惯例,对体裁进行了更新,用五本21折连演一个故事,是 一个空前的创举。有些场合采取合唱对唱的方式,有些折不限于一人主唱,都体现了作家 的创造精神。 (2)成功的戏剧冲突 采用两条线索展示故事:全剧主要写了崔张爱情故事,以崔、张、红娘,同老妇人之 间的冲突构成基本冲突线,这条线索主要是反对门阀观念、追求婚烟自主:以莺莺同红娘、 张生之间的冲突构成辅线,这条线主要是反映人物自身性格的发展变化。而两条线索又交 错展开,互相制约,并且始终围绕崔张爱情,情节单纯,不枝不蔓,结构严谨。 (3)“悬念”和“突转”的运用,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作品许多地方巧妙地设置了 悬念。“兵围普数寺”为莺莺的命运和崔张爱情的发展创造了悬念,杜确退贼兵,使悬念 解除,但“赖婚”又引起新的悬念,“酬简”使赖婚悬念得到了部分解答,“拷红”又起悬 念,拷红之后老夫人勉强允婚,使悬念解除,紧接着逼张生“赴考”又起悬念,直至剧尾 才使悬念解除,同时也使赖婚的悬念得以完全解除。这样就安排了“围夺”、“赖婚”、“拷 红”、“赴考”可谓悬念丛生。 “突转”是使刷情突然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突转”与悬念紧密联系。“围夺”给崔张 爱情带来危机,是一突转,“赖婚”使崔张由希望到失望,红娘从喜悦到烦恼,整个剧情 18
18 酬之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却不当留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 夫人有此一端”。尔后抓住对方弱点,分析利害,提出建议:一是“若不息其事”,“将辱 没相国家谱”,二是如果打了官司“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祥,亦知老夫 人背义忘恩,岂得为贤哉?”“莫若恕其小过,成就大事”。有理有据的一席话,不得不使 这个威严的封建家长在奴才面前折服,也就等于屈服于红娘的智勇面前。总之,在红娘身 上强烈地体现着一种与封建道德截然不同的另一种道德品质——下层人民的道德品质。红 娘,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牵线搭桥,成全婚姻的代名词,已经成为乐于成人之美的、热心 人的共名。 总之,《西厢记》中的人物性格有它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作者着力表现了他们各自的 特点,避免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脸谱化”的现象,这是其极大的成功之处。 (三)《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惯例。 打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惯例,对体裁进行了更新,用五本 21 折连演一个故事,是 一个空前的创举。有些场合采取合唱对唱的方式,有些折不限于一人主唱,都体现了作家 的创造精神。 (2)成功的戏剧冲突 采用两条线索展示故事:全剧主要写了崔张爱情故事,以崔、张、红娘,同老妇人之 间的冲突构成基本冲突线,这条线索主要是反对门阀观念、追求婚姻自主;以莺莺同红娘、 张生之间的冲突构成辅线,这条线主要是反映人物自身性格的发展变化。而两条线索又交 错展开,互相制约,并且始终围绕崔张爱情,情节单纯,不枝不蔓,结构严谨。 (3)“悬念”和“突转”的运用,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作品许多地方巧妙地设置了 悬念。“兵围普救寺”为莺莺的命运和崔张爱情的发展创造了悬念,杜确退贼兵,使悬念 解除,但“赖婚”又引起新的悬念,“酬简”使赖婚悬念得到了部分解答,“拷红”又起悬 念,拷红之后老夫人勉强允婚,使悬念解除,紧接着逼张生“赴考”又起悬念,直至剧尾 才使悬念解除,同时也使赖婚的悬念得以完全解除。这样就安排了“围夺”、“赖婚”、“拷 红”、“赴考”可谓悬念丛生。 “突转”是使剧情突然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突转”与悬念紧密联系。“围夺”给崔张 爱情带来危机,是一突转,“赖婚”使崔张由希望到失望,红娘从喜悦到烦恼,整个剧情
从欢乐到悲愤是典型的“突转”,“赖简”莺莺变卦,出乎张生意料,又是一突转,“拷红” 又使崔张爱情由酬简后的欢乐跌入冰山,继尔又化险为夷,又是一大突转,“悬念”和“突 转”的运用使剧情波澜起伏式地向前推进,如此大起大落,实属罕见。 (4)入、成功的心理描写。 《西》在人物塑造上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动作和心理描写。特点是动作本身简单,而 思想容量却很深广。 如,第一次与张生相遇,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这一简单的动作,表达了莺莺丰富 的内心活动,再如第一本“惊艳”和“联吟”两折中莺莺两次发现了张生,第一次是“回 顾觑未下”,第二次是“回顾下”两个简单的动作,已透露出莺莺对张生有所爱慕的全部 内心活动。此外还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5)、华美中有本色,丽藻中有质朴的语言艺术 王实甫是元杂剧中著名的文采派的代表,《西厢记》的语言个性化的成就超过了其他 杂剧作品。 典雅清丽的曲词,浓郁抒情的气氛。 个性化、本色的对白,精彩的环境描写。 总之它的语言熔铸古典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炉,形成了通俗晓畅与秀美华丽相统一的 特点,摇曳多姿,诗意如流。 朱权《太和正音谱》对他的文采赞叹不己: “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剧中妙辞佳句随处可见,美不胜收。如第四本第三折的长亭饯别,就非常优美。 《西厢记》的影响很大,在当时就己经“天下夺魁”。可以说曹雪芹是这部戏的最好 知音,连同继承它的传统的《牡丹亭》,使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专门写下了“《西厢记》 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惊芳心”一回,对贾宝玉、林黛玉叛逆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在当代,白朴、郑光祖都对它进行模仿学习。有人曾将它改编为《南西厢》,用昆曲 演唱。 第三部分前期其他刷作家
19 从欢乐到悲愤是典型的“突转”,“赖简”莺莺变卦,出乎张生意料,又是一突转,“拷红” 又使崔张爱情由酬简后的欢乐跌入冰山,继尔又化险为夷,又是一大突转,“悬念”和“突 转”的运用使剧情波澜起伏式地向前推进,如此大起大落,实属罕见。 (4)、成功的心理描写。 《西》在人物塑造上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动作和心理描写。特点是动作本身简单,而 思想容量却很深广。 如,第一次与张生相遇,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这一简单的动作,表达了莺莺丰富 的内心活动,再如第一本“惊艳”和“联吟”两折中莺莺两次发现了张生,第一次是“回 顾觑未下”,第二次是“回顾下”两个简单的动作,已透露出莺莺对张生有所爱慕的全部 内心活动。此外还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5)、华美中有本色,丽藻中有质朴的语言艺术 王实甫是元杂剧中著名的文采派的代表,《西厢记》的语言个性化的成就超过了其他 杂剧作品。 典雅清丽的曲词,浓郁抒情的气氛。 个性化、本色的对白,精彩的环境描写。 总之它的语言熔铸古典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炉,形成了通俗晓畅与秀美华丽相统一的 特点,摇曳多姿,诗意如流。 朱权《太和正音谱》对他的文采赞叹不已: “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剧中妙辞佳句随处可见,美不胜收。如第四本第三折的长亭饯别,就非常优美。 《西厢记》的影响很大,在当时就已经“天下夺魁”。可以说曹雪芹是这部戏的最好 知音,连同继承它的传统的《牡丹亭》,使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专门写下了“《西厢记》 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惊芳心”一回,对贾宝玉、林黛玉叛逆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在当代,白朴、郑光祖都对它进行模仿学习。有人曾将它改编为《南西厢》,用昆曲 演唱。 第三部分前期其他剧作家
一、白朴和他的《墙头马上》、《梧桐雨》 白朴,字仁甫,又字太素,号兰谷,七岁那年,正值金朝灭亡的战乱时期,家庭离散 他被父亲好友、著名诗人元好问带到山东抚养。家国之难给了他深刻的影响,他一生拒绝 仕元,四处飘泊,放浪形骸。 白朴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录鬼簿》所载他的杂剧十五种,今存三种,其中曲词完整 的只有《裴少俊墙头马上》和《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两种,另外一种是《茧秀英花月东墙 记》残存。其中《墙头马上》是白朴的代表作,该剧同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 月亭》、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并称为元杂剧的四大爱情戏。 二、马致远与《汉宫秋》 马致远(1250?一一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青年时代,曾热烈地追 求功名,中年时期,曾一度出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淡薄名利,响往隐逸生活。 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有“曲状元”之称。亦雅亦俗,备受四方人士软羡。 所作杂剧15处,现存7种,即《汉宫秋》、《陈抟高卧》、《任风子》、《荐福碑》、《青衫泪》 《岳阳楼》,以及《黄梁梦》(与人合作)。其《误入桃源》杂刷尚存残曲一支。散曲作品 被辑为《东篱乐府》传世。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群英所编杂剧”将他列于元人之首, 明臧懋循则将他的《汉宫秋》置于《元曲选》之首。可见,在元代以后,马致远仍备受曲 家重视。 三、康进之的《李逵负荆》与纪君样的《赵氏孤儿》 康进之,山东惠民人,生平事迹不祥。今存杂剧只有《梁山泊李逵负荆》一种。 《李逵负荆》取材于民间关于梁山英雄的传说。写李逵清明节休假下山,两恶棍宋刚、 鲁智恩假冒宋江、鲁智深,抢走杏花村酒店主王林的女儿满堂娇。李逵闻知此事,勃然大 怒,提着板斧冲上梁山,找宋江问罪,并大闹忠义堂,砍倒杏黄旗,与宋江立下军令状, 同宋江、鲁智深下山对质。弄清真相后,李逵后悔鲁莽,向宋江等负荆请罪,并除掉恶棍, 使王林父女团圆。是一部轻松幽默的喜剧。 纪君祥,大都人,生平无考。杂剧仅存《赵氏孤儿》一种。 《赵氏孤儿》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历史题材的大悲剧。它写春秋时期贤良的文臣、晋国 上卿赵盾遭到武将屠岸贾的陷害,全家三百余口被杀。屠岸贾怕给自己留下隐患,一定要 斩草除根。赵盾的儿子赵朔是附马,也被杀,赵朔妻子因为是公主,且身怀有孕,屠岸贾 不敢随使加害,但将公主囚禁,并密切监视公主,只要孩子出世,立即处死。同时还派将 军韩厥守住大门,如果有人敢盗走孤儿,诛灭九族。公主生下儿子后,为了救出赵氏孤儿
20 一、白朴和他的《墙头马上》、《梧桐雨》 白朴,字仁甫,又字太素,号兰谷,七岁那年,正值金朝灭亡的战乱时期,家庭离散, 他被父亲好友、著名诗人元好问带到山东抚养。家国之难给了他深刻的影响,他一生拒绝 仕元,四处飘泊,放浪形骸。 白朴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录鬼簿》所载他的杂剧十五种,今存三种,其中曲词完整 的只有《裴少俊墙头马上》和《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两种,另外一种是《董秀英花月东墙 记》残存。其中《墙头马上》是白朴的代表作,该剧同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 月亭》、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并称为元杂剧的四大爱情戏。 二、马致远与《汉宫秋》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青年时代,曾热烈地追 求功名,中年时期,曾一度出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淡薄名利,响往隐逸生活。 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有“曲状元”之称。亦雅亦俗,备受四方人士钦羡。 所作杂剧 15 处,现存 7 种,即《汉宫秋》、《陈抟高卧》、《任风子》、《荐福碑》、《青衫泪》、 《岳阳楼》,以及《黄梁梦》(与人合作)。其《误入桃源》杂剧尚存残曲一支。散曲作品 被辑为《东篱乐府》传世。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群英所编杂剧”将他列于元人之首, 明臧懋循则将他的《汉宫秋》置于《元曲选》之首。可见,在元代以后,马致远仍备受曲 家重视。 三、康进之的《李逵负荆》与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康进之,山东惠民人,生平事迹不祥。今存杂剧只有《梁山泊李逵负荆》一种。 《李逵负荆》取材于民间关于梁山英雄的传说。写李逵清明节休假下山,两恶棍宋刚、 鲁智恩假冒宋江、鲁智深,抢走杏花村酒店主王林的女儿满堂娇。李逵闻知此事,勃然大 怒,提着板斧冲上梁山,找宋江问罪,并大闹忠义堂,砍倒杏黄旗,与宋江立下军令状, 同宋江、鲁智深下山对质。弄清真相后,李逵后悔鲁莽,向宋江等负荆请罪,并除掉恶棍, 使王林父女团圆。是一部轻松幽默的喜剧。 纪君祥,大都人,生平无考。杂剧仅存《赵氏孤儿》一种。 《赵氏孤儿》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历史题材的大悲剧。它写春秋时期贤良的文臣、晋国 上卿赵盾遭到武将屠岸贾的陷害,全家三百余口被杀。屠岸贾怕给自己留下隐患,一定要 斩草除根。赵盾的儿子赵朔是附马,也被杀,赵朔妻子因为是公主,且身怀有孕,屠岸贾 不敢随便加害,但将公主囚禁,并密切监视公主,只要孩子出世,立即处死。同时还派将 军韩厥守住大门,如果有人敢盗走孤儿,诛灭九族。公主生下儿子后,为了救出赵氏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