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理论的基石建立在三个命题之上:其一是收益递增。由于生产规模的夸大带来 产出的增加,从而带来生产成本的下降,各国或区域间通过发展专业化和贸易, 提高其收益:集中是经济规模的反映,地理上的集中形成大型的聚集地区,其规 模优势远远大于某一个部门或产业的集中优势,从而为地区获得竞争优势创造了 前提。其二是不完全竞争模型。由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创立的不完全竞争模型, 被克鲁格曼引入到区域经济的分析当中,例如,由于不完全竞争的存在,当某个 地区的制造业发展起来之后形成工业地区,而另一个地区则仍处于农业地区,两 者的角色将被固定下来,各自的优势被“锁定”,从而形成中心区与外围区的关 系。其三是运输成本。假设以保罗萨缪尔森引入的“冰山”理论的形式存在,即 假设只有制成品有运输成本,任何制成品的价值在运输中都有一部分丢失了,而 不是设计一个单独的运输业的存在。由这三个基石,设计出区域经济的“中心 外围模型”。这个模型是新经济地理学派对区域经济学的主要贡献。 46.区域开发: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 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 社会等各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 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7.连锁效应: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了著名的连锁效应的概念,对区域产业结 构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连锁效应包括:前向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旁侧 关联效应。()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 供原料、燃料和生产设备等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2)后向关联效应。指主导 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 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3)旁侧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 过程当中,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相关的服务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48.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特 点—支柱产业虽然在本区域的经济总量扩张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在全国的同 类产业中所占比重却较小,或者与其它区域的同类产业相比并不具备发展的优 势,产品输出率低,因而它不能发挥区际分工的作用,也就不具有主导产业应有 的功能
其理论的基石建立在三个命题之上:其一是收益递增。由于生产规模的夸大带来 产出的增加,从而带来生产成本的下降,各国或区域间通过发展专业化和贸易, 提高其收益;集中是经济规模的反映,地理上的集中形成大型的聚集地区,其规 模优势远远大于某一个部门或产业的集中优势,从而为地区获得竞争优势创造了 前提。其二是不完全竞争模型。由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创立的不完全竞争模型, 被克鲁格曼引入到区域经济的分析当中,例如,由于不完全竞争的存在,当某个 地区的制造业发展起来之后形成工业地区,而另一个地区则仍处于农业地区,两 者的角色将被固定下来,各自的优势被“锁定”,从而形成中心区与外围区的关 系。其三是运输成本。假设以保罗萨缪尔森引入的“冰山”理论的形式存在,即 假设只有制成品有运输成本,任何制成品的价值在运输中都有一部分丢失了,而 不是设计一个单独的运输业的存在。由这三个基石,设计出区域经济的“中心一 外围模型”。这个模型是新经济地理学派对区域经济学的主要贡献。 46. 区域开发: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 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 社会等各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 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7. 连锁效应: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了著名的连锁效应的概念,对区域产业结 构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连锁效应包括:前向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旁侧 关联效应。(1)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 供原料、燃料和生产设备等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2)后向关联效应。指主导 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 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3)旁侧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 过程当中,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相关的服务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48. 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特 点——支柱产业虽然在本区域的经济总量扩张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在全国的同 类产业中所占比重却较小,或者与其它区域的同类产业相比并不具备发展的优 势,产品输出率低,因而它不能发挥区际分工的作用,也就不具有主导产业应有 的功能
49.潜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 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重要性一这类产业有可能在不远的将 来发展为新的主导产业。 50.区域空间结构: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51.集聚经济:即因相关集聚活动在空间上合理组合而在技术、市场、劳动力、 基础设施、资源和产品利用等方面得以互补、共享所产生的收益。 52.规模经济:在一定区域条件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某一设施或企业的经营规 模的扩大,可产生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从而获得经济利益,此即规模经济。 它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经济合理性,是随着该企业本身产出量增长而获得的。图 34中P点对应的规模OM,即为达到规模经济时A企业的生产规模。 53.外部规模经济(Exteral Scale Economies)是一种空间集聚经济,即多数 不同的工厂、企业在同一空间地域内的集聚与联系,产生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和 经济效益的增加 54.区位经济:某一部门或行业的全部企业都可从由于配置在某一共同区位而 获得经济利益,这就是区位经济。它来源于企业外部、部门或行业内部的经济合 理性,这种经济合理性是随着由于该区位的该部门或行业的总产出量增长而产生 的。 55.地区化经济(localization economies):类似的工厂或企业在同一空间范围 内的集聚而产生的成本节约。可促进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协作关系的加强以及专业 信息与技术的快速传播,进一步发展专业化分工等。 56.交通网通达度(accessibility)一一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 57.交通网连接度(connectivity)一一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衡量指标用 贝塔指数。 58.城市化经济:由于把各类经济活动配置在一起,从而使某一处于一定级 别的中心地区位的总体规模扩大,随之而出现的综合经济利益,谓之城市化经济。 它来源于部门或行业外部、城市内的经济合理性,它与一群工业部门或行业的总
49. 潜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 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重要性——这类产业有可能在不远的将 来发展为新的主导产业。 50. 区域空间结构: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51. 集聚经济:即因相关集聚活动在空间上合理组合而在技术、市场、劳动力、 基础设施、资源和产品利用等方面得以互补、共享所产生的收益。 52. 规模经济:在一定区域条件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某一设施或企业的经营规 模的扩大,可产生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从而获得经济利益,此即规模经济。 它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经济合理性,是随着该企业本身产出量增长而获得的。图 3-4 中 P 点对应的规模 OM,即为达到规模经济时 A 企业的生产规模。 53. 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 Scale Economies)是一种空间集聚经济,即多数 不同的工厂、企业在同一空间地域内的集聚与联系,产生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和 经济效益的增加。 54. 区位经济:某一部门或行业的全部企业都可从由于配置在某一共同区位而 获得经济利益,这就是区位经济。它来源于企业外部、部门或行业内部的经济合 理性,这种经济合理性是随着由于该区位的该部门或行业的总产出量增长而产生 的。 55. 地区化经济(localization economies) :类似的工厂或企业在同一空间范围 内的集聚而产生的成本节约。可促进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协作关系的加强以及专业 信息与技术的快速传播,进一步发展专业化分工等。 56. 交通网通达度(accessibility)——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 57. 交通网连接度(connectivity)——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衡量指标用 贝塔指数。 58. 城市化经济:由于把各类经济活动配置在一起,从而使某一处于一定级 别的中心地区位的总体规模扩大,随之而出现的综合经济利益,谓之城市化经济。 它来源于部门或行业外部、城市内的经济合理性,它与一群工业部门或行业的总
体规模而不只与一个部门或行业的总产出量有关。 59.地区生产专业化:地区生产专业化是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 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 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60.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主体为了谋求经济社会利益,而促 使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和重新组合的过程。区域经济合作实际上是非实物贸 易,是广义区域贸易的组成部分,是任何开放区域对外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随 着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区域经济合作也日益向纵深发 展。 61.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在区域经济发展 中,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结构的演进是相互关联和互动的。 62.经济区经济区是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 色的经济地域,它具有如下特点:(1)经济区的区内一致性和区外差异性。任何 经济区的存在都必然在客观上具备区内一致性,这种一致性通常表现为经济发展 基础和条件的同一性,共同面临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障碍与问题,共同追求经济发 展的特定目标、共同享受政府赋予的特殊优惠政策等等。这种一致性是客观存在 的,它促使经济区的各子区域密切联合为一体,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共同付出努力。(2)当经济区的层次和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他的合理发展通 常受到政府的重视,并通过经济区划和制定区域规划来规范经济区的发展,因此, 经济区是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空间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持 或制约作用。经济区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他是客观存在的。如果经济区存在的 客观性得到科学的认识,并通过经济区划来实现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便能够极 大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63。经济区划:经济区划是认识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时期 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阐明各经济区经济发展 的条件、特点和问题,指出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最终为中央 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企业进行区域分析 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体规模而不只与一个部门或行业的总产出量有关。 59. 地区生产专业化:地区生产专业化是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 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 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60. 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主体为了谋求经济社会利益,而促 使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和重新组合的过程。区域经济合作实际上是非实物贸 易,是广义区域贸易的组成部分,是任何开放区域对外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随 着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区域经济合作也日益向纵深发 展。 61.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在区域经济发展 中,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结构的演进是相互关联和互动的。 62. 经济区经济区是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 色的经济地域,它具有如下特点:(1)经济区的区内一致性和区外差异性。任何 经济区的存在都必然在客观上具备区内一致性,这种一致性通常表现为经济发展 基础和条件的同一性,共同面临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障碍与问题,共同追求经济发 展的特定目标、共同享受政府赋予的特殊优惠政策等等。这种一致性是客观存在 的,它促使经济区的各子区域密切联合为一体,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共同付出努力。(2)当经济区的层次和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他的合理发展通 常受到政府的重视,并通过经济区划和制定区域规划来规范经济区的发展。因此, 经济区是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空间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持 或制约作用。经济区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他是客观存在的。如果经济区存在的 客观性得到科学的认识,并通过经济区划来实现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便能够极 大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63. 经济区划:经济区划是认识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时期 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阐明各经济区经济发展 的条件、特点和问题,指出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最终为中央 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企业进行区域分析 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64.加速原理:加速原理说明了经济增长中收入或消费量的变化如何引起投 资量的变动,即在工业生产能力趋于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的微小增加就会导 致投资的大幅增长。 65.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 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66。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 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 67.空间相互作用: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与劳动 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 68.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 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 69.经济全球化是指人类经济活动和某一产品的生产过程、服务所涉及的地 域范围不断向全世界扩展的过程。 70.梯度理论:在国家或大地区经济开发中,按照各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 平,由高到低,依次分期逐步开发的理论。 71.跨国公司的定义:“多国公司就是在它们的基地所在的国家之外拥有或 控制者生产或服务设施的企业。这种企业并不总是合股的或私人的公司,它们也 可能是合作社或国有的实体。” 72.区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 73.产业(industry):就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总称,“从生产到流 通、服务以至于文化、教育.的各行各业都可以称之为‘industry'即‘产 业’”。 74.经济区划: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特点对全国领土进行战略性的划 分。目的是指明各地区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揭示各地区生产发展条件 和经济结构特点,指出各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长远方向和解决途径。 75.地域分工又称劳动地域分工,指一国、一地区按某一优势的社会物质生
64. 加速原理:加速原理说明了经济增长中收入或消费量的变化如何引起投 资量的变动,即在工业生产能力趋于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的微小增加就会导 致投资的大幅增长。 65. 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 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66. 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 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 67. 空间相互作用: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与劳动 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 68.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 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 69. 经济全球化是指人类经济活动和某一产品的生产过程、服务所涉及的地 域范围不断向全世界扩展的过程。 70. 梯度理论:在国家或大地区经济开发中,按照各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 平,由高到低,依次分期逐步开发的理论。 71. 跨国公司的定义:“多国公司就是在它们的基地所在的国家之外拥有或 控制着生产或服务设施的企业。这种企业并不总是合股的或私人的公司,它们也 可能是合作社或国有的实体。” 72. 区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 73. 产业(industry):就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总称,“从生产到流 通、服务以至于文化、教育.的各行各业都可以称之为‘industry’即‘产 业’” 。 74. 经济区划: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特点对全国领土进行战略性的划 分。目的是指明各地区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揭示各地区生产发展条件 和经济结构特点,指出各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长远方向和解决途径。 75. 地域分工又称劳动地域分工,指一国、一地区按某一优势的社会物质生
产部门实行专业化生产,是社会劳动分工在地域上的表现形式。 76.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指某地区某工业部门在全国该工业部门的比重与 该区整个工业占全国工业比重之比。 77.地域生产综合体: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它根据某一地区的 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按照国民经济的当前和长远发展规划,把建立代表地区 经济特点的专门化部门、与其协作配套的辅助性部门以及满足地区生产、生活 需要的自给性部门与基础设施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期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78.生产地域结构:生产力运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存在形态。即生产力在各个 地区的分布及其组合状况和比例关系。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主要研究生产力空 间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79.经济吸引范围亦称经济吸引地区、经济腹地。指经济中心对周围地区的 经济辐射与吸引影响所及的地域范围。它是经济中心与其周围地区客观存在的经 济联系地域形式,其大小以经济中心实力和吞吐潜力(包括市场、技术、金融与 信息等吞吐能力)强弱为极限。 80。经济影响区域:某一经济实体对周围地区的投资区位选择、市场分配、 产品流通、技术转让、产业扩散等多种经济因素共同作用所及的最大地域范围。 81.经济圈:生产布局的一种地域组合形式。主要从地域的自然资源、经济 技术条件和政府的宏观管理出发,组成某种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域产业配置圈。 82。经济区又称综合经济区。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 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 以交通运输和商品流通为脉络,具有发达的内部经济联系,并在全国经济中担负 某种专门化职能的地域生产综合体。 83。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 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区域经济结构包 括了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84.经济区划系统指经济区划的分级系统。社会生产地域分工既有全国范围
产部门实行专业化生产,是社会劳动分工在地域上的表现形式。 76. 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指某地区某工业部门在全国该工业部门的比重与 该区整个工业占全国工业比重之比。 77. 地域生产综合体: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它根 据某一地区的 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按照国民经济的当前和长远发展规划,把建立代表地区 经济特点的专门化部门、与其协作配套的辅助性部门以及满足地 区生产、生活 需要的自给性部门与基础设施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期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78. 生产地域结构:生产力运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存在形态。即生产力在各个 地区的分布及其组合状况和比例关系。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主要研究生产力空 间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79. 经济吸引范围亦称经济吸引地区、经济腹地。指经济中心对周围地区的 经济辐射与吸引影响所及的地域范围。它是经济中心与其周围地区客观存在的经 济联系地域形式,其大小以经济中心实力和吞吐潜力(包括市场、技术、金融与 信息等吞吐能力)强弱为极限。 80. 经济影响区域:某一经济实体对周围地区的投资区位选择、市场分配、 产品流通、技术转让、产业扩散等多种经济因素共同作用所及的最大地域范围。 81. 经济圈:生产布局的一种地域组合形式。主要从地域的自然资源、经济 技术条件和政府的宏观管理出发,组成某种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域产业配置圈。 82. 经济区又称综合经济区。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 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 以交通运输和商品流通为脉络,具有发达的内部经济联系,并在全国经济中担负 某种专门化职能的地域生产综合体。 83.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 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区域经济结构包 括了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84. 经济区划系统指经济区划的分级系统。社会生产地域分工既有全国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