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 设计说明书 污水厂设计说明书 一、访水厂的设计规棋 设计规模: 污水厂的处理水量按最高日最高时流量,污水厂的日处理量为:该厂按远期 2010年一期2.6万吨/天建设完成,污水厂主要处理构筑物拟分为二组,每组处 理规模为1.3万吨/天。这样既可满足近期处理水量要求,有留有空地以三期扩 建之用 远期2.6万吨,一期建设,计算主要按远期计算,由于没有工业废水的变化 系数,所以按生活污水量来取其时变化系数 二、进出水水质 单位:mg/ L CODcr BOD5 进水 380 190 238 49 4.9 出水 60 20 20 15 0.5 该水经处理以后,水质应符合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中的一级标准,由于进水不但含有BOD,还含有大量的N,P所以不仅要求去BOD3 除还应去除不中的N,P达到排放标准。 三、处狸程度的计算 1.溶解性B0D5的去除率 活泩污泥处理系统处理水中的BOD3值是由残存的溶解性BOD。和非溶解性 BOD3二者组成,而后者主要是以生物污泥的残屑为主体。活性污泥的净化功能, 是去除溶解性BOD3。因此从活性污泥的净化功能来考虑,应将非溶解性的BODs 从处理水的总BOD值中减去 处理水中非溶解性BOD5值可用下列公式求得:(此公式仅适用于氧化沟 BOD5r=0.7C×142(1-e)=0.7×20×142×(-e)=136mg/L 处理水中溶解性BOD为20-13.6=6.4mg/
某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 设计说明书 1 污水厂设计说明书 一、污水厂的设计规模 设计规模: 污水厂的处理水量按最高日最高时流量,污水厂的日处理量为:该厂按远期 2010 年一期 2.6 万吨/天建设完成,污水厂主要处理构筑物拟分为二组,每组处 理规模为 1.3 万吨/天。这样既可满足近期处理水量要求,有留有空地以三期扩 建之用。 远期 2.6 万吨,一期建设,计算主要按远期计算,由于没有工业废水的变化 系数,所以按生活污水量来取其时变化系数。 二、进出水水质 单位:mg/L CODcr BOD5 SS NH3-N TP 进 水 380 190 238 49 4.9 出 水 60 20 20 15 0.5 该水经处理以后,水质应符合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中的一级标准,由于进水不但含有 BOD5,还含有大量的 N,P 所以不仅要求去 BOD5 除还应去除不中的 N,P 达到排放标准。 三、处理程度的计算 1.溶解性 BOD5的去除率 活泩污泥处理系统处理水中的 BOD5 值是由残存的溶解性 BOD5 和非溶解性 BOD5二者组成,而后者主要是以生物污泥的残屑为主体。活性污泥的净化功能, 是去除溶解性 BOD5。因此从活性污泥的净化功能来考虑,应将非溶解性的 BOD5 从处理水的总 BOD5值中减去。 处理水中非溶解性 BOD5 值可用下列公式求得:(此公式仅适用于氧化沟) BOD f 0.7Ce 1.42(1 e ) 0.7 20 1.42 (1 e ) 13.6mg / L 0.23 5 0.23 5 5 = − = − = − − 处理水中溶解性 BOD5为 20-13.6=6.4mg/L
某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 设计说明书 溶解性BOD的去除率为:n=190-64×100%=963% 190 2.C0的去除率 380-60×100%=8421% 380 3SS的去除率 100%=91.60% 38 4总氮的去除率 出水标准中的总氮为15mg/L,处理水中的总氮设计值取15mg/L,总氮的去 除率为: 49-15 100%=6939% 49 5磷酸盐的去除率 进水中磷酸盐的浓度为4.9mg/L计。如磷酸盐以最大可能成Na3PO4计,则 磷的含量为4.9×0.189=0.93mg/L.注意:NaPO中P的含量在可能存在的磷酸盐 (溶解性〕中是含量最大的,这样计算出来的进水水质中的磷含量偏大,对整个 设计来说是偏安全的 磷的去除率为 0.93-0.5 100%=46.20% 0.93 、城市污水处理设计 1、工艺流程的比较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方案,既要考虑有效去除BOD5又要适当去除N,P故可采 用SBR或氧化沟法,或AA/0法,以及一体化反应池即三沟式氧化沟得改良设计 ASBR法 工艺流程 污水 级处理→·曝气池→处理水 工作原理 1)流入工序:废水注入,注满后进行反应,方式有单纯注水,曝气,缓速 搅拌三种, 2
某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 设计说明书 2 溶解性 BOD5的去除率为: 100% 96.63% 190 190 6.4 = − = 2 .CODcr的去除率 100% 84.21% 380 380 60 = − = 3.SS 的去除率 100% 91.60% 238 238 20 = − = 4.总氮的去除率 出水标准中的总氮为 15mg/L,处理水中的总氮设计值取 15mg/L,总氮的去 除率为: 100% 69.39% 49 49 15 = − = 5.磷酸盐的去除率 进水中磷酸盐的浓度为 4.9mg/L 计。如磷酸盐以最大可能成 Na3PO4计,则 磷的含量为 4.9×0.189=0.93mg/L.注意:Na3PO4中 P 的含量在可能存在的磷酸盐 (溶解性)中是含量最大的,这样计算出来的进水水质中的磷含量偏大,对整个 设计来说是偏安全的。 磷的去除率为 100% 46.20% 0.93 0.93 0.5 = − = 四、城市污水处理设计 1、工艺流程的比较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方案,既要考虑有效去除 BOD5又要适当去除 N,P 故可采 用 SBR 或氧化沟法,或 A/A/O 法,以及一体化反应池即三沟式氧化沟得改良设计. A SBR 法 工艺流程: 污水 → 一级处理→ 曝气池 → 处理水 工作原理: 1)流入工序:废水注入,注满后进行反应,方式有单纯注水,曝气,缓速 搅拌三种
某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 设计说明书 2)曝气反应工序:当污水注满后即开始曝气操作,这是最重要的工序,根 据污水处理的目的,除P脱N应进行相应的处理工作。 3)沉淀工艺:使混合液泥水分离,相当于二沉池, 4)排放工序:排除曝气沉淀后产生的上清液,作为处理水排放,一直到最 低水位,在反应器残留一部分活性污泥作为种泥。 5)待机工序:工处理水排放后,反应器处于停滞状态等待一个周期。 特点: ①大多数情况下,无设置调节池的心要 ②SⅥI值较低,易于沉淀,一般情况下不会产生污泥膨胀 ③通过对运行方式的调节,进行除磷脱氮反应。 ④自动化程度较高。 ⑤得当时,处理效果优于连续式 ⑥单方投资较少。 ⑦占地规模大,处理水量较小。 B厌氧池十氧化沟 工作流程: 污水中格栅→~提升泵房→细格栅→沉砂池→厌氧池→氧化沟 →二沉池→接触池→~处理水排放 工作原理: 氧化沟一般呈环形沟渠状,污水在沟渠内作环形流动,利用独特的水力流动 特点,在沟渠转弯处设曝气装置,在曝气池上方为厌氧池,下方则为好氧段,从 而产生富氧区和缺氧区,可以进行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取得脱氮的效应,同时氧 化沟法污泥龄较长,可以存活世代时间较长的微生物进行特别的反应,如除磷脱 工作特点: ①在液态上,介于完全混合与推流之间,有利于活性污泥的适于生物凝聚作 用 ②对水量水温的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处理水量较大
某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 设计说明书 3 2)曝气反应工序:当污水注满后即开始曝气操作,这是最重要的工序,根 据污水处理的目的,除 P 脱 N 应进行相应的处理工作。 3)沉淀工艺:使混合液泥水分离,相当于二沉池, 4)排放工序:排除曝气沉淀后产生的上清液,作为处理水排放,一直到最 低水位,在反应器残留一部分活性污泥作为种泥。 5)待机工序:工处理水排放后,反应器处于停滞状态等待一个周期。 特点: ①大多数情况下,无设置调节池的心要。 ②SVI 值较低,易于沉淀,一般情况下不会产生污泥膨胀。 ③通过对运行方式的调节,进行除磷脱氮反应。 ④自动化程度较高。 ⑤得当时,处理效果优于连续式。 ⑥单方投资较少。 ⑦占地规模大,处理水量较小。 B 厌氧池+氧化沟 工作流程: 污水→中格栅→提升泵房→细格栅→沉砂池→厌氧池→氧化沟 →二沉池→接触池→处理水排放 工作原理: 氧化沟一般呈环形沟渠状,污水在沟渠内作环形流动,利用独特的水力流动 特点,在沟渠转弯处设曝气装置,在曝气池上方为厌氧池,下方则为好氧段,从 而产生富氧区和缺氧区,可以进行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取得脱氮的效应,同时氧 化沟法污泥龄较长,可以存活世代时间较长的微生物进行特别的反应,如除磷脱 氮。 工作特点: ①在液态上,介于完全混合与推流之间,有利于活性污泥的适于生物凝聚作 用。 ②对水量水温的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处理水量较大
某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 设计说明书 ③污泥龄较长,一般长达15-30天,到以存活时间较长的微生物,如果运 行得当,可进行除磷脱氮反应 ④污泥产量低,且多已达到稳定。 ⑤自动化程度较高,使于管理。 ⑥占地面积较大,运行费用低。 ⑦脱氮效果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因为脱氮效果的好坏很大一部分决定于内循 环,要提髙脱氮效果势必要増加内循环量,而氧化沟的内循环量从政论上说可以 不受限制,因而具有更大的脱氮能力。 ⑧氧化沟法自问世以来,应用普遍,技术资料丰富。 CAAO法 优点: ①该工艺为最简单的同步脱氮除磷工艺,总的水力停留时间,总产占地 面积少于其它的工艺 ②在厌氧的好氧交替运行条件下,丝状菌得不到大量增殖,无污泥膨胀 之虞,SVI值一般均小于100。 ③污泥中含磷浓度髙,具有很高的肥效。 ④运行中勿需投药,两个A段只用轻缓搅拌,以不啬溶解氧浓度,运行 费低 缺点: ①除磷效果难于再行提髙,污泥增长有一定的限度,不易提髙,特别是 当P/BOD值高时更是如此 ②脱氮效果也难于进一步提高,内循环量一般以2Q为限,不宜太高,否 则增加运行费用。 ③对沉淀池要保持一定的浓度的溶解氧,减少停留时间,防止产生厌氧 状态和污泥释放磷的现象出现,但溶解浓度也不宜过高。以防止循环混合液对 缺反应器的干扰。 D一体化反应池(一体化氧化沟又称合建式氧化的)
某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 设计说明书 4 ③污泥龄较长,一般长达 15-30 天,到以存活时间较长的微生物,如果运 行得当,可进行除磷脱氮反应。 ④污泥产量低,且多已达到稳定。 ⑤自动化程度较高,使于管理。 ⑥占地面积较大,运行费用低。 ⑦脱氮效果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因为脱氮效果的好坏很大一部分决定于内循 环,要提高脱氮效果势必要增加内循环量,而氧化沟的内循环量从政论上说可以 不受限制,因而具有更大的脱氮能力。 ⑧氧化沟法自问世以来,应用普遍,技术资料丰富。 C A/A/O 法 优点: ①该工艺为最简单的同步脱氮除磷工艺 ,总的水力停留时间,总产占地 面积少于其它的工艺 。 ②在厌氧的好氧交替运行条件下,丝状菌得不到大量增殖,无污泥膨胀 之虞,SVI 值一般均小于 100。 ③污泥中含磷浓度高,具有很高的肥效。 ④运行中勿需投药,两个 A 段只用轻缓搅拌,以不啬溶解氧浓度,运行 费低。 缺点: ①除磷效果难于再行提高,污泥增长有一定的限度,不易提高,特别是 当 P/BOD 值高时更是如此 。 ②脱氮效果也难于进一步提高,内循环量一般以 2Q 为限,不宜太高,否 则增加运行费用。 ③对沉淀池要保持一定的浓度的溶解氧,减少停留时间,防止产生厌氧 状态和污泥释放磷的现象出现,但溶解 浓度也不宜过高。以防止循环混合液对 缺反应器的干扰。 D 一体化反应池(一体化氧化沟又称合建式氧化沟)
某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 设计说明书 体化氧化沟集曝气,沉淀,泥水分离和污泥回流功能为一体,无需建造单 独得二沉池。基本运行方式大体分六个阶段(包括两个过程)。 阶段A:污水通过配水闸门进入第一沟,沟内出水堰能自动调节 向上关闭,沟内转刷以低转速运转,仅维持沟内污泥悬浮状态下环流, 所供氧量不足,此系统处于缺氧状态,反硝化菌将上阶段产生的硝态 氮还原成氮气逸出。在这过程中,原生污水作为碳源进入第一沟,污 泥污水混合液环流后进入第二沟。第二沟内转刷在整个阶段均以髙速 运行,污水污泥混合液在沟内保持恒定环流,转刷所供氧量足以氧化 有机物并使氨氮转化成硝态氮,处理后的污水与活性污泥一起进入第 三沟。第三沟沟内转刷处于闲置状态,此时,第三沟仅用作沉淀池, 使泥水分离,处理后的出水通过已降低的出水堰从第三沟排出。 阶段B:污水入流从第一沟调入第二沟,第一沟内的转刷开始高 速运转。开始,沟内处于缺氧状态,随着供氧量增加,将逐步成为富 氧状态。第二沟内处理过的污水与活性污泥一起进入第三沟,第三沟 仍作为沉淀池,沉淀后的污水通过第三沟出水堰排出 阶段C:第一沟转刷停止运转,开始泥水分离,需要设过渡段, 约一小时,至该阶段末,分离过程结束。在C阶段,入流污水仍然进 入第二沟,处理后污水仍然通过第三沟出水堰排出 阶段D:污水入流从第二沟调至第三沟,第一沟出水堰开,第 三沟出水堰关停止出水。同时,第三沟内转刷开始以低转速运转, 污水污泥一起流入第二沟,在第二沟曝气后再流入第一沟。此时,第 沟作为沉淀池。阶段D与阶段A相类似,所不同的是反硝化作用发 生在第三沟,处理后的污水通过第一沟已降低的出水堰排出。 阶段E:污水入流从第三沟转向第二沟,第三沟转刷开始高速运 转,以保证该段末在沟内为硝化阶段,第一沟作为沉淀池,处理后污 水通过该沟出水堰排出。阶段E与阶段B类似,所不同的是两个外沟 功能相反
某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 设计说明书 5 一体化氧化沟集曝气,沉淀,泥水分离和污泥回流功能为一体,无需建造单 独得二沉池。基本运行方式大体 分 六个 阶 段 (包 括 两个 过 程)。 阶段 A:污水 通 过配 水 闸门 进 入第 一 沟,沟 内出 水 堰能 自 动调 节 向上 关 闭 ,沟 内 转刷 以 低转 速 运转 ,仅 维持 沟 内污 泥 悬浮 状 态下 环 流, 所供 氧 量不 足 ,此 系 统处 于 缺氧 状 态,反 硝化 菌 将上 阶 段产 生 的硝 态 氮还 原 成氮 气 逸出 。在这 过 程中 ,原生 污 水作 为 碳源 进 入第 一 沟,污 泥污 水 混合 液 环流 后 进入 第 二沟 。第二 沟 内转 刷 在整 个 阶段 均 以高 速 运行 ,污水 污 泥混 合 液在 沟 内保 持 恒定 环 流,转 刷所 供 氧量 足 以氧 化 有机 物 并使 氨 氮转 化 成硝 态 氮,处 理后 的 污水 与 活性 污 泥一 起 进入 第 三沟 。 第三 沟 沟内 转 刷处 于 闲置 状 态, 此 时 ,第 三 沟仅 用 作沉 淀 池, 使泥水分离,处理后的出水通过已降低的出水堰从第三沟排出。 阶段 B:污水 入 流从 第 一沟 调 入第 二 沟,第 一沟 内 的转 刷 开始 高 速运 转 。开始 ,沟 内 处于 缺 氧状 态 ,随着 供 氧量 增 加 ,将逐 步 成为 富 氧状 态 。第 二 沟内 处 理过 的 污水 与 活性 污 泥一 起 进入 第 三沟 ,第三 沟 仍作为沉淀池,沉淀后的污水通过第三沟出水堰排出。 阶段 C: 第一 沟 转刷 停 止运 转 ,开 始 泥水 分 离 ,需 要 设过 渡 段, 约一 小 时 ,至 该 阶 段末 ,分 离过 程 结束 。在 C 阶 段 ,入 流污 水 仍然 进 入第二沟,处理后污水仍然通过第三沟出水堰排出。 阶 段 D:污 水 入流 从 第二 沟 调 至第 三 沟, 第 一沟 出 水堰 开 , 第 三沟 出 水 堰关 停 止 出水 。 同 时, 第 三沟 内 转刷 开 始 以低 转 速 运转 , 污水 污 泥一 起 流入 第 二沟 ,在第 二 沟曝 气 后再 流 入第 一 沟。此 时,第 一沟 作 为沉 淀 池。阶段 D 与 阶段 A 相类 似 ,所 不 同的 是 反硝 化 作用 发 生在第三沟,处理后的污水通过第一沟已降低的出水堰排出。 阶段 E:污水 入 流从 第 三沟 转 向第 二 沟,第 三沟 转 刷开 始 高速 运 转,以 保证 该 段末 在 沟内 为 硝化 阶 段,第 一沟 作 为沉 淀 池,处 理后 污 水通 过 该沟 出 水堰 排 出。阶段 E 与 阶段 B 类似 ,所不 同 的是 两 个外 沟 功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