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课程目标达成的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 (一)评价方式及成绩比例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随堂测试、课堂讨论、期末考试。其中,1次缺勤平时成绩减扣2分, 计缺勒三次的学生,不得参加该课程的结课考试。具体见下表: 评价方式及比例(%) 课程目标 成绩比例(%) 随堂测试 课堂讨论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1 20 0 30 50 课程目标2 0 20 30 50 合计 20 20 60 100 (二)评价标准 1.随堂测试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优(90-100分)良(75-89分)及格(6074分)不及格(0-59分) 包次数 果程目标1 的90% 的70% 的60% 50% 案准确率超过 准确率超过 准确率超过 案准确率低于 2.课堂讨论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优(90-100分) 良(75-89分) 及格(60-74分)不及格(059分) 与讨论次数不 参与讨论次不 参与讨论次数不 参与讨论次数不 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课 堂讨论的次数 少于总数量的 少于总数量的 少于总数量的 少于总数量的 积目标2 90% 70% 0% 50% 点具有很好 科学性和可行性 科学性和可行性 3.期末考试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优(90-100分)良(75-89分) 及格(60-74分)不及格(0-59分) 大数据现 知 装理论知识的 大数据理论 大数据理论知 果程目标1 答正确率较 答正确事较 答正确很 30 简答正确率高。 高。 低。 低。 基于大数据思 收业大数 雏和产 维和产业分析的 维和产业分析的 据思 业分析目 课程目标2 和 业分 业的分 及论述正确率高 及论述正确率
13 四、课程目标达成的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 (一)评价方式及成绩比例 课程成绩包括 3 个部分,分别为随堂测试、课堂讨论、期末考试。其中,1 次缺勤平时成绩减扣 2 分, 累计缺勤三次的学生,不得参加该课程的结课考试。具体见下表: 课程目标 评价方式及比例(%) 成绩比例(%) 随堂测试 课堂讨论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 1 20 0 30 50 课程目标 2 0 20 30 50 合计 20 20 60 100 (二)评价标准 1. 随堂测试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评价标准 权重 (%) 优(90-100 分) 良(75-89 分) 及格(60-74 分) 不及格(0-59 分) 课程目标 1 学生在课堂上参与随 堂测验的次数 回答问题次数不 少于总测试数量 的 90% 回答问题次数不 少于总测试数量 的 70% 回答问题次数不 少于总测试数量 的 60% 回答问题次数少 于总测试数量的 50% 20 学生在课堂上随堂测 验回答正确的次数 答案准确率超过 80% 答案准确率超过 70% 答案准确率超过 60% 答案准确率低于 50% 2. 课堂讨论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评价标准 权重 (%) 优(90-100 分) 良(75-89 分) 及格(60-74 分) 不及格(0-59 分) 课程目标 2 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课 堂讨论的次数 参与讨论次数不 少 于 总 数 量 的 90% 参与讨论次数不 少 于 总 数 量 的 70% 参与讨论次数不 少 于 总 数 量 的 60% 参与讨论次数不 少 于 总 数 量 的 50% 20 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观 点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观点具有很好的 科学性和可行性 观点具有较好的 科学性和可行性 观点基本具有的 科学性和可行性 观点的科学性或 可行性较差 3.期末考试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评价标准 权重 (%) 优(90-100 分) 良(75-89 分) 及格(60-74 分) 不及格(0-59 分) 课程目标 1 基本理论知识的 掌握 对大数据理论知 识的名词解释、 简答正确率高。 对大数据理论知 识的名词解释、 简 答 正 确 率 较 高。 对大数据理论知 识的名词解释、 简 答 正 确 率 较 低。 对大数据理论知 识的名词解释、 简 答 正 确 率 很 低。 30 课程目标 2 基于大数据思维 对农业产业的分 析和理解 对农业大数据思 维和产业分析的 名词解释、简答 及论述正确率高 对农业大数据思 维和产业分析的 名词解释、简答 及论述正确率较 高 对农业大数据思 维和产业分析的 名词解释、简答 及论述正确率较 低 对农业大数据思 维和产业分析的 名词解释、简答 及论述正确率低 30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一)建议教材 1.林子雨.大数据技术原理与应用(第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二)主要参考书及学习资源 1.娄岩.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盛杨燕 周涛.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高扬,卫峥,尹会生白话大数据与机器学习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4.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大数据优秀产品、服务和应用解决方案案例集北京:电子工业出 版社,2017 大纲修订人签字:吕新,侯形瑜,王江丽 修订日期:2022年9月 大纲审定人签字:刘扬,张亚黎 审定日期:2022年9月
14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一)建议教材 1. 林子雨. 大数据技术原理与应用(第 2 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二)主要参考书及学习资源 1.娄岩.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第 1 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盛杨燕, 周涛.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 高扬,卫峥,尹会生.白话大数据与机器学习.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4.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大数据优秀产品、服务和应用解决方案案例集.北京:电子工业出 版社,2017 大纲修订人签字:吕新,侯彤瑜,王江丽 修订日期:2022 年 9 月 大纲审定人签字:刘扬,张亚黎 审定日期:2022 年 9 月
《农业气象学D》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气象学D 课程名称 Agrometeorology D 课程代码 21213782 课程性质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程 先修课程 植物学 理论学时 学分/学时 2.0/32 /实验学时 248 适用专业 智慧农业 开课单位 农学院 课程负责人姜艳 审定日期 2022年8月 一、课程简介 农业气象学是智慧农业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是大气科学和农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通过对本课 程的学习,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自觉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并运用气象学基础知识对智慧农业领域有关问题进行一定分析判断的能力。 本课程系统阐述了大气、辐射、温度、水分、气压与风等气象学基本原理,介绍天气、气候与小气候 的理论以及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等基本知识。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并适当配以教学实验,通过学习使 学生系统掌握农业气象学基本理论和具备气象要素观测的基本技能,为后续农业生产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 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有3个课程目标,具体如下: 目标1:熟记各气象要素、天气、气候、农业气候资源等基本理论知识。 目标2:具备运用农业气象学课程知识,合理利用气象条件和气候资源调控农业生产环境,解决智慧 农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意识。 目标3:具备气象要素观测的基本技能和实验操作技能。 各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见下表: 课程目标 半业要求 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1 2.理学素养 指标点2.2:具有农学、计算机、农业信息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 课程目标2 4.专业素养 指标点4.2: 具有对智慧农业生产和研究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 并能提出合理解决方案。 课程目标3 2.理学素养 指标点22:具有农学、计算机、农业信息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
15 《农业气象学 D》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农业气象学 D Agrometeorology D 课程代码 21213782 课程性质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程 先修课程 植物学 学分/学时 2.0/32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24/8 适用专业 智慧农业 开课单位 农学院 课程负责人 姜艳 审定日期 2022 年 8 月 一、课程简介 农业气象学是智慧农业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是大气科学和农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通过对本课 程的学习,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自觉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并运用气象学基础知识对智慧农业领域有关问题进行一定分析判断的能力。 本课程系统阐述了大气、辐射、温度、水分、气压与风等气象学基本原理,介绍天气、气候与小气候 的理论以及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等基本知识。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并适当配以教学实验,通过学习使 学生系统掌握农业气象学基本理论和具备气象要素观测的基本技能,为后续农业生产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 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有 3 个课程目标,具体如下: 目标 1:熟记各气象要素、天气、气候、农业气候资源等基本理论知识。 目标 2:具备运用农业气象学课程知识,合理利用气象条件和气候资源调控农业生产环境,解决智慧 农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意识。 目标 3:具备气象要素观测的基本技能和实验操作技能。 各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见下表: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 2. 理学素养 指标点 2.2:具有农学、计算机、农业信息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 课程目标 2 4. 专业素养 指标点 4.2:具有对智慧农业生产和研究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 并能提出合理解决方案。 课程目标 3 2. 理学素养 指标点 2.2:具有农学、计算机、农业信息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
三、教学内容 知识单元 对皮课程目标 学习成果 敏学内容 课程目标达成方式学时分配 1教学活动:课堂讲 果程目标1 捉天的和自野☒陵解本容体桥 理论 本理论知识」 素基本理论知识 学习任务:课程作 学时 1概括和解释各气象要素、天气。气候、小气候的基本理 气象要 列华中国在气家提线最的孕钱和时型 1教学活动:课堂讲 课程日标2 文别和叙述我国主要天气系统在生产上的应用。 应用气候的形成及变化规。介绍我国气候 气候学知识 特征。带例说明 的应用 5.掌程衣业气候资源相关知识。 布衣业气候货源的作用及其在我园的游力分 果程目标3 新茶新的聚五原理、步雅及注适 2率记气象要素的观测规范. 工作原理。步耀及注意事项等内容。 6
16 三、教学内容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学习成果 教学内容 课程目标达成方式 学时分配 1.农业气象 要素的基本 理论 课程目标 1 1.牢记学习目的和自主学习方法;了解本课程内容体系。 2.描述大气、辐射、温度、水分、气压与风等气象要素基 本理论知识。 1.介绍农业气象学的概念、性质、任务和方法等 2.大气、辐射、温度、水分、气压与风等气象要 素基本理论知识 1.教学活动:课堂讲 授、多媒体教学。 2.学习任务:课程作 业。 理论 18 学时 2. 气 象 要 素、天气学、 气候学、小 气候学知识 的应用 课程目标 2 1.概括和解释各气象要素、天气、气候、小气候的基本理 论知识,列举农业气象学知识对认识“两山”理论的作用, 列举中国在气象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和对世界做出的巨 大贡献。 2.区别和叙述我国主要天气系统在生产上的应用。 3.计算出气象要素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4.归纳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具体表现。 5.掌握农业气候资源相关知识。 1.介绍气象要素理论知识在植物生产上的应用 2.介绍天气学基本知识和我国主要天气系统的实 际应用 3.介绍气候的形成及变化规律,介绍我国气候、 特征,举例说明 4.介绍农业气候资源的作用及其在我国的潜力分 布特征 1.教学活动:课堂讲 授、多媒体教学。 2.学习任务:课程作 业。 理论 6 学时+ 3.气象要素 观测 课程目标 3 1.复述并示范各气象要素的观测仪器、原理、步骤及注意 事项等内容,测定当时的气象要素值。 2.牢记气象要素的观测规范。 1.介绍并示范光照强度、辐射、日照时间、气温、 土温、空气湿度、降水、蒸发和风的观测仪器、 工作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内容。 1.教学活动:课堂讲 授、多媒体教学。 2.学习任务:实验报 告。 实验 8 学时
四、课程目标达成的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 (一)评价方式及成绩比例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平时作业、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具体见下表: 评价方式及比例(%) 课程目标 成绩比例(%) 平时作业 实验报告 期末老试 课程目标1 20 35 课程目标2 25 课程目标3 10 合计 30 10 60 100 (一)评价标准 1.平时作业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优(90-100分) 良(7589分)及格(6074分) 不及格(059分) 描述80%以上内 误程标 程度作业描道 正确且 元 描述40%以上内 描沃0%以下内容 要素、天 语言较流。 内理不洁 归纳总结的 语言流畅和 条理不清晰,归钠 结 本理论知识」 前上交作业。 时或提前上交 上交作业. 交作业 程标3 业气象学 识的应用能力 分析和解 分析和解释80% 以上内 分析和解释40% 溪入 和气候 店正 条理 整和深入:条理 的内容是 迹认真: 洁和 准确, 字迹 快智吉农 时或延迟上交作 认:补交作业, 否及时 前上交作业
17 四、课程目标达成的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 (一)评价方式及成绩比例 课程成绩包括 3 个部分,分别为平时作业、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具体见下表: 课程目标 评价方式及比例(%) 成绩比例(%) 平时作业 实验报告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 1 20 35 55 课程目标 2 10 25 35 课程目标 3 10 10 合计 30 10 60 100 注:平时出勤采用“只扣分,不加分"的方法计算。无故旷课 1 次者,扣除平时成绩 5-10 分,依次累加,旷课 3 次 及以上者,取消本门课程考试资格;迟到或早退 1 次者,扣除平时成绩 3 分。 (二)评价标准 1. 平时作业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评价标准 权重 (%) 优(90-100 分) 良(75-89 分) 及格(60-74 分) 不及格(0-59 分) 课程目标 1: 熟记各气象 要素、天气、 气候、农业气 候资源等基 本理论知识。 考查农业气象要素 的基本知识的掌握 程度。作业:描述 的内容正确性和完 整性;归纳总结的 条理性;语言流畅 性和准确性,字迹 的工整性;上交作 业的及时性。 描述 80%以上内 容正确且完整; 归纳总结条理清 晰;语言流畅和 表述准确,字迹 认真;及时或提 前上交作业。 描述 60%以上 内容正确且完 整;归纳总结 条理较清晰; 语言较流畅和 表述较准确, 字迹认真;及 时或提前上交 作业。 描述 40%以上内 容正确且完整;归 纳条理不清晰;表 述部分准确,字迹 可认;及时或延迟 上交作业。 描述40%以下内容 正确且完整;叙述 条理不清晰,归纳 总结差;表述不完 整,字迹难认;补 交作业。 20 课程目标 2: 具备运用农 业气象学课 程知识,合理 利用气象条 件和气候资 源调控农业 生产环境,解 决智慧农业 领域实际问 题的能力和 专业意识。 考查农业气象学知 识的应用能力。作 业:指定的案例或 现象,分析和解释 的内容是否正确、 全面和深入;条理 是否清晰;语言是 否准确,字迹是否 工整;作业上交是 否及时。 分析和解释 80% 以上内容正确、 完整和深入;条 理清晰;语言流 畅和表述准确, 字迹认真;及时 或 提 前 上 交 作 业。 分 析 和 解 释 60%以上内容 正确、完整和 深入;条理较 清晰;语言较 流畅和表述较 准确,字迹认 真;及时或提 前上交作业。 分析和解释 40% 以上内容正确、完 整和深入;条理不 清晰;表述部分准 确,字迹可认;及 时或延迟上交作 业。 分析和解释40%以 下内容正确、完整 和深入;条理不清 晰,总结差;表述 不完整,字迹难 认;补交作业。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