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年第1期(总第80期) 大豆通报 9 文章编号:1009-2765(2006)01-0009-07 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识码:A 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精确度研究 陈应志!张群远2孔繁玲2 (1.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管理处,北京100026:2.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慕,北京100094) 摘要:以2000一2002年国家大立品种区城试验的6239个试验数据为依据,在一年一点、一年多 点、一点两年和两年多点等四个层次上对国家大豆品种区战试验精喷度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就目前国家大豆品种区战试验水平和管理体制,在单年单点试验、一点两年试验和两年多点试 验等三个试验层次上的试验精确度,均无法满足国家大豆品种审定的需要,而只能依据一年多点 的试验结果作为国家大豆品种审定的试验依据。②)断的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规定,新品种比对 照增产5%且差异显著是国家大豆品种审定的必要条件。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国家大豆品种区城 试验西北春大豆组、南方春大豆组和北方春大豆晚熟组的试险精确度需要进一步提高。(3)影响一 年多,点诚验的品种比较精确度的因素主要有试验误差、重复数、参试品种数、试验点数和品种×试 点互作效应。提高一年多点试脸的品种比较精确度的途径主要有:一是通过优化试脸方案、提高 人员素质、科学统计分析降低试验误差;二是合理安排诚验重复数、参试品种数和试验,点数:三是 合理化分区试组以降低品种×试点互作效应。 关键词:大豆:品种区试:精确度:研究 由于大豆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和人民生活中占 种试验网,试验质量是否能够得到保证、试验点的布 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而且,大豆品种对光、温十分敏 局和熟期组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能否科学 感,区域性较强,因此,我国从建国初期就开展了大 客观、公正地评价大豆新品种。因此,研究目前的大 豆品种区域试验工作。但是,由于经费短缺,我国大 豆品种区域试验质量的好坏,找出影响大豆品种区 豆品种区域试验工作一直开展得十分艰难,北方春 域试验质量的因素,提出改进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工 大豆品种区城试验工作曾经一度中止。直到1999 作提高试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年,国家将农作物品种区城试验经费列入国家财政 另外,比对照增产8%且差异显著是旧的全国 专项,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工作才得以恢复并发 大豆品种审定标准,而新的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 展起来。到2002年,我国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网,分 规定新品种必须比对照增产5%且差异显著是新品 为四个试验协作区9个试验组,即北方春大豆试验 种通过审定的必要条件,因此,对大豆品种区域试验 协作区(早熟组、中早熟组、中熟组、晚熟组)、黄谁海 的精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区域试验的 试验协作区(北片、中片、南片)、西北春大豆试验组 精确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品种的命运,直接关系 南方春大豆试验组。 着国家、育种家和农民的利益。因此,研究大豆品种 2000年7月,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 试验精确度,提出提高大豆品种试验精确度的方法, 子法),将大豆列为五大主要农作物之一。按照《种 意义十分重大。 子法》规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必须通过审定以后才 许多科学家从不同角度探讨过如何提高试验精 能进入推广和生产领域,大豆品种区域试验是新品 确度的问题,但这种研究多基于单年单点试验层次 种审定的重要依据。近几年建立起来的全国大豆品 上,这对于特定年份及地点上的品种评价是合理的, 收精日期:2005-03-09 万方数据
2006年第1期(总第80期) 大豆通报 9 文章编号:1009—2765(2006)ol一0009—07 中图分类号:$565.1 文献标识码:A 国家大豆品种IIK,域试验精确度研究 陈应志1 张群远2孔繁玲2 (1.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管理处,北京10(D26;2.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北京100094) 摘要:以2000—2002年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的6 239个试验数据为依据,在一年一点、一年多 点、一点两年和两年多点等四个层次上对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精确度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就目前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水平和管理体制,在单年单点试验、一点两年试验和两年多点试 验等三个试验层次上的试验精确度,均无法满足国家大豆品种审定的需要,而只能依据一年多点 的试验结果作为国家大豆品种审定的试验依据。(2)新的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规定,新品种比对 照增产5%_19-差异显著是国家大豆品种审定的必要条件。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国家大豆品种区域 试验西北春大豆组、南方春大豆组和北方春大豆晚熟组的试验精确度需要进一步提高。(3)影响一 年多点试验的品种比较精确度的因素主要有试验误差、重复数、参试品种数、试验点数和品种×试 点互作效应。提高一年多点试验的品种比较精确度的途径主要有:一是通过优化试验方案、提高 人员素质、科学统计分析降低试验误差;二是合理安排试验重复数、参试品种数和试验点数;三是 合理化分区试组以降低品种×试点互作效应。 关键词:大豆;品种区试;精确度;研究 由于大豆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和人民生活中占 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而且,大豆品种对光、温十分敏 感,区域性较强,因此,我国从建国初期就开展了大 豆品种区域试验工作。但是,由于经费短缺,我国大 豆品种区域试验工作一直开展得十分艰难,北方春 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工作曾经一度中止。直到1999 年,国家将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经费列入国家财政 专项,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工作才得以恢复并发 展起来。到2002年,我国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网,分 为四个试验协作区9个试验组,即北方春大豆试验 协作区(早熟组、中早熟组、中熟组、晚熟组)、黄淮海 试验协作区(北片、中片、南片)、西北春大豆试验组、 南方春大豆试验组。 2000年7月,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 子法》,将大豆列为五大主要农作物之一。按照《种 子法》规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必须通过审定以后才 能进入推广和生产领域,大豆品种区域试验是新品 种审定的重要依据。近几年建立起来的全国大豆品 收藕日期:2005—08—09 种试验网,试验质量是否能够得到保证、试验点的布 局和熟期组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能否科学、 客观、公正地评价大豆新品种。因此,研究目前的大 豆品种区域试验质量的好坏,找出影响大豆品种区 域试验质量的因素,提出改进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工 作提高试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外,比对照增产8%且差异显著是旧的全国 大豆品种审定标准,而新的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 规定新品种必须比对照增产5%且差异显著是新品 种通过审定的必要条件,因此,对大豆品种区域试验 的精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区域试验的 精确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品种的命运,直接关系 着国家、育种家和农民的利益。因此,研究大豆品种 试验精确度,提出提高大豆品种试验精确度的方法, 意义十分重大。 许多科学家从不同角度探讨过如何提高试验精 确度的问题,但这种研究多基于单年单点试验层次 上,这对于特定年份及地点上的品种评价是合理的, 万方数据
10 大豆通报 2006年第1期(总第80期) 因为,此时试验误差精确度和品种比较精确度是一 1】试验数据资料 致的。然而,区试中一个地点上对品种的评价要依 目前,全国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划分为四个大区 据品种在该点不同年份的表现.对品种在一定区域 (黄淮海夏大豆区西北春大豆区、北方春大豆区、南 范围内的评价则要依据品种多年多点的表现。由于 方春大豆区),9个组。其中黄淮海夏大豆区3个组 不同层次上(单年单点,单年多点和多年多点等)品 (北组,中组,南组),42个区试点:北方春大豆区4 种比较的误差不同,品种比较精确度和试验精确度 个组(早熟组,中早熟组,中熟组,晚熟组),39个区 便有差别。因此,要全面研究目前国家大豆品种区 试点;南方春大豆区1个组,14个区试点;西北春大 域试验精确度,应同时考虑各试验层次上的品种比 豆区1个组,7个区试点。本研究以国家大豆品种 较精确度和试验精确度,只研究单年单点试验的精 区域试验2000年、2001年和2002年三年试验资料 确度是远远不够的。 (小区产量,单位g)为研究素材,包括2000年的参试 针对上述问题,孔繁玲和张群远等在多个试验层 品种70个,试验点71个;2001年的参试品种59个 次上(单年单点单年多点、单点多年和多年多点)总结 试验点67个:2002年的参试品种63个,试验点81 提出了区试精度的概念、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其研究 个。共收集到6239个试验数据。 指出,由于区域试验对品种作出比较分三个统计步骤: 1.2区城试验精确度的评价指标 (1对品种进行种植试验和抽样测量,目的在于获取性 根据孔繁玲和张群远等[文献序号]的做法,本 状观测值;2计算各种试验层次上的品种均值,其实质 研究分别以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V)和相对最小显 是进行参数估计:3对品种均值间差异进行比较,以获 著差数(RLSD)作为区域试验的试验精确度(xperi 得具有概率保证的结论。因此,要全面评价一个区域 mental precision,EP)和品种比较精确度(varietycom 试验的精确度,必须对区试的这三个环节的精确度均 precision,VCP)的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作出分析和评价。首先,是观测值的测量精确度,即通 1CV的计算公式 常所指的误差意义上的试验精确度(experimental preci s0,P);其次是品种均值估计的精确度,即品种均值 CV(%)=(MSe)×100 精确度(varicty men prcision,MP);第三是品种间差异 (2RLSD的计算公式: 比较的精确度,称为品种比较精确度( 点: ,VCP)。 RLSD%=2MSe/r x ta/Yx 100 试验精确度(EP)反映着试验误差的大小,也称 一点多年,年分随机 试验误差精确度,一般用试验的误差变异系数 RSD%=V2MSytaT×100 (CV©)来衡量。品种均值精确度(MP)反映着品种 一年多点,地点固定 均值的估计精确度,称为品种均值精确度,用品种均 RLSD%=√2MSe/s×taNx100 值估计的变异系数(CV,)来衡量。品种比较精确度 一年多点,地点随机: (VCP)反映着区域试验对品种间差异的鉴别能力, RLSD=2MSys/Ts x ta/Y x 100 即具体某次区域试验的品种间比较的实际精确度, 多年多点,地点固定,年分随机: 可用多重比较中的相对最小显著差数(relative leas significant distance,RLSD)来衡量的。 RLSD%=2MSvy/rsy x ta/Yx 100 本研究课题正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或 多年多点,地点随机,年分固定: 改进现有的统计指标,在不同层次(单年单点、单年 RLSD=(MSvs MSvy-MSvsy )/rsy x ta/Yx 100 多点、单点多年和多年多点)上研究国家大豆品种区 式中MS、MSvs.MSvy、MSvsy分别是方差分析所得的 域试验的精确度。 误差、品种×地点互作、品种×年份互作和品种×地 材料与方法 点×年份互作的均方;、s和y分别为区试的试点内 万方数据
10 大豆通报 .2006年第1期(总第80期) 因为。此时试验误差精确度和品种比较精确度是一 致的。然而,区试中一个地点上对品种的评价要依 据品种在该点不同年份的表现,对品种在一定区域 范围内的评价则要依据品种多年多点的表现。由于 不同层次上(单年单点,单年多点和多年多点等)品 种比较的误差不同,品种比较精确度和试验精确度 便有差别。因此,要全面研究目前国家大豆品种区 域试验精确度,应同时考虑各试验层次上的品种比 较精确度和试验精确度,只研究单年单点试验的精 确度是远远不够的。 针对上述问题,孔繁玲和张群远等在多个试验层 次上(单ff.gt,4、单年多点、单点多年和多年多点)总结 提出了区试精度的概念、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其研究 指出,由于区域试验对品种作出比较分三个统计步骤: (1肘品种进行种植试验和抽样测量,目的在于获取性 状观测值;(2剜算各种试验层次上的品种均值,其实质 是进行参数估计;(3尉品种均值间差异进行比较,以获 得具有概率保证的结论。因此,要全面评价一个区域 试验的精确度,必须对区试的这三个环节的精确度均 作出分析和评价。首先,是观测值的测量精确度,即通 常所指的误差意义上的试验精确度(experimental preci— sion,EP);其次是品种均值估计的精确度,即品种均值 精确度(variety n'leAt/1 precision,、帅);第三是品种间差异 比较的精确度,称为品种比较精确度(variety comparison precision,、馏)。 试验精确度(EP)反映着试验误差的大小,也称 试验误差精确度,一般用试验的误差变异系数 (眠)来衡量。品种均值精确度(、mP)反映着品种 均值的估计精确度,称为品种均值精确度,用品种均 值估计的变异系数(CV寸)来衡量。品种比较精确度 (VCP)反映着区域试验对品种间差异的鉴别能力, 即具体某次区域试验的品种间比较的实际精确度, 可用多重比较中的相对最小显著差数(relative least significant distance,RI.SD)来衡量的。 本研究课题正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或 改进现有的统计指标,在不同层次(单年单点、单年 多点、单点多年和多年多点)上研究国家大豆品种区 域试验的精确度。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数据资料 目前,全国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划分为四个大区 (黄淮海夏大豆区、西北春大豆区、北方春大豆区、南 方春大豆区),9个组。其中黄淮海夏大豆区3个组 (北组,中组,南组),42个区试点;北方春大豆区4 个组(早熟组,中早熟组,中熟组,晚熟组),39个区 试点;南方春大豆区1个组,14个区试点;西北春大 豆区1个组,7个区试点。本研究以国家大豆品种 区域试验2000年、2001年和2002年三年试验资料 (小区产量,单位g)为研究素材,包括2000年的参试 品种70个,试验点71个;2001年的参试品种59个, 试验点67个;2002年的参试品种63个,试验点81 个。共收集到6 239个试验数据。 1.2区域试验精确度的评价指标 根据孔繁玲和张群远等[文献序号]的做法,本 研究分别以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V)和相对最小显 著差数(RLSD)作为区域试验的试验精确度(experi. mental precision,EP)和品种比较精确度(variety com— parison precision,vcP)的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1)CV的计算公式: Cv(%):(、俪苫露)×100 (2)RLSD的计算公式: 一年一点: RI.SD%:、侄丽X t拆X 100 一点多年,年分随机: RLSD%=2,/两/ryxt拆×100 一年多点,地点固定: RLSD%:、厄丽耍石X劬霄X 100 一年多点,地点随机: R/_SD%:.呖谲面iX咖霄X 100 多年多点,地点固定,年分随机: RLSD%=、/—2MSv—y/rsy X池霄X 100 多年多点,地点随机,年分固定: RLSD%=,/2(MSvs+MSvy—MSvsy)/rsy×tc∥,Y×100 式中MSe、MSvs、MSvy、MSvsy分别是方差分析所得的 误差、品种×地点互作、品种X年份互作和品种X地 点×年份互作的均方;r、s和Y分别为区试的试点内 万方数据
2006年第1期(总第80期) 大豆通报 11 重复(区组)数、试点数、年份数;了为相应试验层次 对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09次单年单点试验 上总均值或对照均值。 进行计算,分别计算出各试验点的试验误差变异系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区域试验的特点,本文在方 数(CV)和相对最小显著差数(LSD0.05),结果列于 差分析中采用的是地点效应固定,年份效应随机的 表1。从表1可以看出 模型,对其它模型下的精度不作分析。另外,品种均 209次试验中,有71次试验的试验误差变异系 值精确度(varetymees,MP)对于以品种 数(CV)小于或等于5%,占总试羧次数的34.0%;有 比较为目的的区域试验来说意义不大,所以本文未 140次试验的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V)小于或等于 对其作研究。 8%,占总试验次数的67.0%;有64次试验的试验误 结果与分析 差变异系数(CV)介于8%-20%之间:有5次试验 本研究对2000年、2001年、2002年黄淮海罩大 的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V)大于20%。 豆试验区、北方春大豆试验区、南方春大豆试验区的 从以上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就一年一点试验 9个试验组的6239个试验数据进行了计算,分别计 而言,在近三年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的209次试 算出在一年一点、一年多点、一点两年和两年多点等 验中,绝大部分试验的试验精确度是可以得到保证 四个层次各试验组的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V)和相 的,相当比例的试验精确度控制得比较好。相比较 对最小显著差数(USD,s),并据此进一步分析试验 而言,南方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的精确度需要采取 精确度和品种比较精确度。 措施加以提高,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V)大于20%的 2.1单年单,点试脸的试验精确度和品种比较精确度 5次试验中有3次出现在南方春大豆试验组 表1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各试验组单年单点试验的CW和SD,值的次数分布 试骏组 精度指标 不精度范 中的试验次数(领率响】 变幅范围 750 22 黄准北组 1.34-13.57 6(22.2 7(25.9) 12(44.4 27.4) 2.32-23.3 黄准中组 303 12(33.3 233.3 12(33.3 黄准南组 00 1.61-17.18 411. 719.4 22(61.1 2.77-29.0 百北组 0. . 61 南方组 CV 417.4 521.7 11(47.8 313.0 1.61-46.23 1147.8 2.93-84.18 4 % 9 743.8 637.s 3(1g.8) 1.0m12.2 743.8 1.87-21.2 05 525.0 9 637.5 63.5 3.17-11.9g 0.05 22.5 5.n-21. 0. 2182 55到 28-36 计 71(34.0 6例(33.0 64(30.6 5(2.4 0.91=46.23 23(11.0) 42(20.1】 10952.2) 35(16.7 1.54-84.18 万方数据
2006年第1期(总第80期) 大豆通报 重复(区组)数、试点数、年份数;Y为相应试验层次 上总均值或对照均值。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区域试验的特点,本文在方 差分析中采用的是地点效应固定,年份效应随机的 模型,对其它模型下的精度不作分析。另外,品种均 值精确度(variety mean precision,VMP)对于以品种 比较为目的的区域试验来说意义不大,所以本文未 对其作研究。 2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对2000年、2001年、2002年黄淮海夏大 豆试验区、北方春大豆试验区、南方春大豆试验区的 9个试验组的6 239个试验数据进行了计算,分别计 算出在一年一点、一年多点、一点两年和两年多点等 四个层次各试验组的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V)和相 对最小显著差数(RLSDo.∞),并据此进一步分析试验 精确度和品种比较精确度。 2.1 单年单点试验的试验精确度和品种比较精确度 对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09次单年单点试验 进行计算,分别计算出各试验点的试验误差变异系 数(cv)和相对最小显著差数(RLSD0.05),结果列于 表1。从表l可以看出: 209次试验中,有71次试验的试验误差变异系 数(cv)dx于或等于5%,占总试验次数的34.O%;有 140次试验的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V)小于或等于 8%,占总试验次数的67.O%;有64次试验的试验误 差变异系数(CV)介于8%一20%之间;有5次试验 的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V)大于20%。 从以上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就一年一点试验 而言,在近三年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的209次试 验中,绝大部分试验的试验精确度是可以得到保证 的,相当比例的试验精确度控制得比较好。相比较 而言,南方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的精确度需要采取 措施加以提高,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v)大于20%的 5次试验中有3次出现在南方春大豆试验组。 表I 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各试验组单年单点试验的CV和RLSDo.∞值的次数分布 万方数据
12 大豆通报 2006年第1期(总第80期) 209次试验中,有23次试验的相对最小显著差 (23次)的95.7%:只有2000年西北春大豆试验组 数(LSDs)小于或等于5%(即能鉴别出距对照 的相对最小显著差数(LSD,)大于8%(为 5%的差异),占总试验次数的11.0%:有65次试验 1022%)。因此,各试验组别的品种比较精确度是 的相对最小显著差数(ISD,)小于或等于8%,占 比较好的。有78.3%的试验组别可以鉴别出距对照 总试验次数的31.1%;尚有35次试验的相对最小显 5%的差异,有95.7%的试验组别可以鉴别出距对 著差数(LSD,)大于20%,各试验组均有鉴别不 照8%的差异。 出与对照差异在20%的试验。由此可以看出,国家 表2各试验组别单年多点试验的CV和阳SD,值统计表 大豆品种区城试验的品种比较精确度有待提高 试验组别 年份 单年单点试验的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V)和相 黄海北组 3.65 对最小显著差数(RLSD.s)存在着平行变化的关系 51 300 也就是说,试验精确度()越高,品种比较精确度 黄准海中组 0 01 A71 (VCP)越好。从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V)和相对最小 30m 304 显著差数(RLSD,s)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试验误差 11 3.87 70 变异系数(CV)和相对最小显著差数(RLSD.s)存在 黄准海南片 3.57 300m 6.475 2期 着以下的函数关系: 20m 12.304 10.21 RLSDo=√r x tos x CVx100 西比卷大豆组 2001 7.490 528 300m 9.137 5.23 从上式可以看出,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V)和相 南方春大豆组 2001 11.98 5.87 对最小显著差数(LSD,)存在的平行变化的关系 2002 9.704 427 北南春大豆 2001 4.959 4.31 而且,这种关系受品种数(v)和重复数()的影响,品 2002 7.956 4.44 种数(v)和重复数()越大,品种比较精确度就越高, 北南 2001 6.616 4.62 反之,就越小。 2002 6.877 3.25 2,2单年多,点试验的试脸精确度和品种比较精确度 北率然 201 9.6 4.73 2002 对2000一2002年国家大豆品种区城试验单年 北春大豆 9.16 5.21 多点试验进行计算,分别计算出各组试验的试验误 8.10 3 鲜食大豆组 2002 9.584 4.4 差变异系数(CV)和相对最小显著差数(RLSDo.o), 结果列于表2。从表2可以看出: 23一点两年试验的试验精确度和品种比较精确度 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V)小于或等于8%的试验 为了增加国家大豆品种试验的容量,提高试验 组别共有13次.占总次数(23次)的56.5%:大于8% 效率,近几年国家大豆品种试验方法由过去的固定 小于或等于10%的试验组别有8次,占总次数的 周期制改为滚动淘汰制,每年都有在试验中表现不 34.8%:大于10%的试验组别有2次,占总次数的 好的品种被淘汰,也有新的品种参加试验,因此,每 8.7%,一次是发生在2000年的西北春大豆区域试验 年参加国家大豆品种试验的品种不完全一致。所 组,一次是发生在2001年的南方春大豆区域试验组。 以,在计算一点两年试验的试验精确度和品种比较 各试验组别的相对最小显著差数(RSD,.s)小 精确度的时候,我们是采用的在两年试验中相同品 于或等于5%的组别达18次,占总次数(23次)的 种的试验数据,计算结果列于表3。从表3可以看 78.3%;小于或等于8%的组别达22次,占总次数 出: 万方数据
12 大豆通报 2006年第1期(总第80期) 209次试验中,有23次试验的相对最小显著差 数(RLSDo.∞)小于或等于5%(即能鉴别出距对照 5%的差异),占总试验次数的11.O%;有65次试验 的相对最小显著差数(atSDo.惦)小于或等于8%,占 总试验次数的31。1%;尚有35次试验的相对最小显 著差数(RLSDo.岱)大于20%,各试验组均有鉴别不 出与对照差异在20%的试验。由此可以看出,国家 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的品种比较精确度有待提高。 单年单点试验的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V)和相 对最小显著差数(RLSDo.晒)存在着平行变化的关系。 也就是说,试验精确度(EP)越高,品种比较精确度 (VCP)越好。从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V)和相对最小 显著差数(RLSDo.∞)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试验误差 变异系数(Cv)和相对最小显著差数(RLSDo.晒)存在 着以下的函数关系: RLSDo.岱=、/2/r×to.岱×CVX 100 从上式可以看出,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v)和相 对最小显著差数(RLSDo.∞)存在的平行变化的关系, 而且,这种关系受品种数(v)和重复数(r)的影响,品 种数(v)和重复数(r)越大,品种比较精确度就越高, 反之,就越小。 2.2单年多点试验的试验精确度和品种比较精确度 对2000—2002年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单年 多点试验进行计算,分别计算出各组试验的试验误 差变异系数(CV)和相对最小显著差数(RLSDo.∞), 结果列于表2。从表2可以看出: 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V)小于或等于8%的试验 组别共有13次,占总次数(23次)的56.5%;大于8%、 小于或等于10%的试验组别有8次,占总次数的 34.8%;大于10%的试验组别有2次,占总次数的 8.7%,一次是发生在2000年的西北春大豆区域试验 组,一次是发生在2001年的南方春大豆区域试验组。 各试验组别的相对最小显著差数(RtSDo.岱)小 于或等于5%的组别达18次,占总次数(23次)的 78.3%;小于或等于8%的组别达22次,占总次数 (23次)的95.7%;只有2000年西北春大豆试验组 的相对最小显著差数(RLSDo.岱)大于8%(为 10.’22%)。因此,各试验组别的品种比较精确度是 比较好的。有78.3%的试验组别可以鉴别出距对照 5%的差异,有95.7%的试验组别可以鉴别出距对 照8%的差异。 表2各试验组别单年多点试验的cV和R璐骗.∞值统计表 2.3一点两年试验的试验精确度和品种比较精确度 为了增加国家大豆品种试验的容量,提高试验 效率,近几年国家大豆品种试验方法由过去的固定 周期制改为滚动淘汰制,每年都有在试验中表现不 好的品种被淘汰,也有新的品种参加试验,因此,每 年参加国家大豆品种试验的品种不完全一致。所 以,在计算一点两年试验的试验精确度和品种比较 精确度的时候,我们是采用的在两年试验中相同品 种的试验数据,计算结果列于表3。从表3可以看 出: 万方数据
2006年第1期(总第80期) 大豆通报 13 表3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各试验组一点两年试验的CV和LSD,。值统计表 试验组 精度指标 不同精度范中的试验次数(率%) CV 3(18.8 1.28-12.62 黄准北组 425.0 10(.5) 1.68-卫.01 黄准中组 7(31.8 1(50.0 黄准南组 418.2 2.7-16.60 313.6 西北组 120.0 400 北方早组 250.0 1(25.0 1.49-11.7 北方中早熟组 350.0 .0 1(16.7 46.7) 116.7) 4.6623.0m 北方中熟组 33.3) 22.2 3.23-13.32 北方晚熟组 0(0) 0o) 116.3) 13.2-169.7 合计 338.,4 28(32.6 529,1 0(0) 1.11-22.42 44.7) 44.7 28(32.6 5058.1 3.65422. 8%次一点两年试验,有33次试验的试验误差变 误差的理论构成为: 异系数(CV)小于等于5%,占总试验次数的38.4%; g=(d+m,)/=/g+ny 有61次试验的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小于等于 为试验误差,为品种×年份互作方差。由 8%,占总试验次数的70.9%:有25次试验的试验误 于不同试验/和y的绝对大小和相对比例不 差变异系数(CV)介于8%-20%之间,占总试验次数 同,使得和2间无确定关系,故分别依二者计算 的29.1%;没有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V)大于20%的 出来的CV和RLSD.s没有相关关系。 试验。 2.4两年多点试验的试验精确度和品种比较精确度 有4次试验的相对最小显著差数(LSD,)小 与计算一点两年试验的试验精确度和品种比较 于等于5%,占总试骏次数的4.7%;有8次试验的 精确度一样,由于各试验组别两年的参试品种并不 相对最小显著差数(RLSD,.m)小于等于8%,占总试 完全一致,所以仍然采用在两年试验中相同品种的 验次数的9.3%:有28次试验的相对最小显著差数 试验数据,计算各试验组别两年多点试验的试验精 (SD.s)介于8%-20%之间,占总试验次数的 确度和品种比较精确度,结果列于表4。从表4可 32.6%;有50次试验的相对最小显著差数 以看出: (RLSD,)大于20%,占总试验次数的58.1%。 表4各试验组别两年多点试验的CW和肛SD,值统计表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一点两年试验的试验误 试别 年 2000 2001 差变异系数(CW)和相对最小显著差数(RLSD,贴)之 黄淮海北组 间没有必然的相关关系。例如,黄准海夏大豆北组 黄淮海中组 2000-20 一点两年试验,大兴试验点2000一2001年的试验 黄淮海南片 误差变异系数(CV)为5.8%,相应的相对最小显著 北春大豆 差数(RLSD,s)为2.01%:河北省农科院试验点 -20 200 2000一2001年的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W)为4.95%, 8.09 相应的相对最小显著差数(RSD)为23.93%。出 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V)小于等于8%的试验共 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一点两年试验中品种均值 有7次,占总次数(11次)的63.6%;所有两年多点 万方数据
2006年第1期(总第80期) 大豆通报 13 表‘3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各试验组一点两年试验的cV和RLSDo.∞值统计表 86次一点两年试验,有33次试验的试验误差变 异系数(Cv)小于等于5%,占总试验次数的38.4%; 有61次试验的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v)小于等于 8%,占总试验次数的70.9%;有25次试验的试验误 差变异系数(CV)介于8%一20%之间,占总试验次数 的29.1%;没有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v)大于20%的 试验。 有4次试验的相对最小显著差数(mSOo.∞)小 于等于5%,占总试验次数的4.7%;有8次试验的 相对最小显著差数(mSOo.岱)小于等于8%,占总试 验次数的9.3%;有28次试验的相对最小显著差数 (RLSDo.∞)介于8%一20%之间,占总试验次数的 32.6%;有50次试验的相对最小显著差数 (mSOo.晒)大于20%,占总试验次数的58.1%。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一点两年试验的试验误 差变异系数(CV)和相对最小显著差数(m.SDo.岱)之 间没有必然的相关关系。例如,黄淮海夏大豆北组 一点两年试验,大兴试验点2000—2001年的试验 误差变异系数(Cv)为5.8%,相应的相对最小显著 差数(喊.∞)为72.01%;河北省农科院试验点 2000—2001年的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v)为4.95%, 相应的相对最小显著差数(msoo.∞)为23.93%。出 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一点两年试验中品种均值 误差的理论构成为: a12=(《+2vy)/I),=02./ry+矗/y 蠢为试验误差,矗为品种x年份互作方差。由 于不同试验Z/ry和矗/y的绝对大小和相对比例不 同,使得《和《间无确定关系,故分别依二者计算 出来的Cv和mSOo.晒没有相关关系。 2.4 两年多点试验的试验精确度和品种比较精确度 与计算一点两年试验的试验精确度和品种比较 精确度一样,由于各试验组别两年的参试品种并不 完全一致,所以仍然采用在两年试验中相同品种的 试验数据,计算各试验组别两年多点试验的试验精 确度和品种比较精确度,结果列于表4。从表4可 以看出: 表4各试验组别两年多点试验的cV和RLSD。.仍值统计表 试验组别 年份 cv值(%)mSOo.∞值(%) 黄淮海北组i::?二裟 ;:篡 :::瑟 黄淮海帕獬裟i墨 鬻 西北春大豆组 雠海南片㈣;:篇篇 船2001 8.163 13.24 北方春大豆早熟组 2001—2002 6.217 6.38 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 2001—2002 5.247 3.52 北方春大豆中熟组 2001—2002 8.091 23.87 jE复查盔星堕塾绝2塑!=2螋墨 2:堡呈 塑:璺Q 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V)小于等于8%的试验共 有7次,占总次数(11次)的63.6%;所有两年多点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