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还有俄国、德国、日本也入侵了中国,天津俄国公园、德国公园、大和公园 (二)、中国现代公园: 中国现代公园主要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营建、改建和整理的城市公园。 基本情况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 绩。据1998年底统计,我国设市城市达668个,城市共有公园3990个,总面积73197hm2 城市园林绿地面积总计已达74565hm2,其中公共绿地面积总计为12032hm2。 中国城市公园,按服务半径和管理体制来分,有全市性公园和区域性公园两类;按公园 性质来分,有综合性公园和专类公园两类。专类公园包括儿童公园、纪念性公园、动物园 植物园、花园、体育公园、游乐公园和森林公园等多种形式 2、发展过程 1949年以来,中国现代公园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1).恢复、建设时期(19491959)新中国诞生后,不少城市人民政府把原来仅供少 数人享乐的场所改造为供广大人民群众游览、休息的园地,很少新建公园。随着国民经济的 恢复,我国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城市园林绿化也由恢复进有计划 有步骤的建设阶段。许多城市开始新建公园,加强苗圃建设,进行街道绿化,并开展工厂 学校、机关等单位以及居住区的绿化,使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58年,全国都出现了“大 跃进”的形势,在这一形势下,中央提出了“大地园林化”的号召,对当时城市园林绿化工 作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也出现了大轰大嗡及浮夸现象。 2).调整时期(1960-1%65)由于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和经济工作上的失误,以及国际 环境的影响,国民经济建设面临严重困难,转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时期,在严重困 难的形势下,园林绿化的资金大大压缩,建设工程被迫停了下来。片面强调“园林综合生产” “以园养园”,出现了公园农场化和林场化的倾向 3).损坏时期(1966-1976)在“文化革命”中L借口反对“封、资、修”和破坏“四 旧”,园林绿化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城市中特别是居住区、单位庭院内的绿地大量被侵占,与 此同时,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机构、科硏院校也遭到厄运。中央国家机关的正常工作已陷于 停滞。 4)、蓬勃发展时期(1977~198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新局面;园林建设也重新起步,振兴发展,全国绿地面积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建 设速度加快。在风格上逐渐开始探索民族形式与现代化相结合的道路。 5)、巩固前进时期(1990年至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与深化,人民生 活水平提高、旅游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了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逐渐开展了小 城镇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进入21世纪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各行各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墨随时代”,我们应该继承传统艺术手法,吸取国外园林建设的经验,结合新手段创造具 有时代特征和民族气息的园林,注重其生态功能,更好的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真正体现其
另外还有俄国、德国、日本也入侵了中国,天津俄国公园、德国公园、大和公园。 (二)、中国现代公园: 中国现代公园主要是指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营建、改建和整理的城市公园。 1、基本情况 新中国成立 50 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 绩。据 1998 年底统计,我国设市城市达 668 个,城市共有公园 3 990 个,总面积 73 197hm2, 城市园林绿地面积总计已达 74 565hm2,其中公共绿地面积总计为 12032hm2。 中国城市公园,按服务半径和管理体制来分,有全市性公园和区域性公园两类;按公园 性质来分,有综合性公园和专类公园两类。专类公园包括儿童公园、纪念性公园、动物园、 植物园、花园、体育公园、游乐公园和森林公园等多种形式。 2、发展过程 1949 年以来,中国现代公园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1).恢复、建设时期(1949—1959) 新中国诞生后,不少城市人民政府把原来仅供少 数人享乐的场所改造为供广大人民群众游览、休息的园地,很少新建公园。随着国民经济的 恢复,我国于 1953 年开始实施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城市园林绿化也由恢复进有计划、 有步骤的建设阶段。许多城市开始新建公园,加强苗圃建设,进行街道绿化,并开展工厂、 学校、机关等单位以及居住区的绿化,使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58 年,全国都出现了“大 跃进”的形势,在这一形势下,中央提出了“大地园林化”的号召,对当时城市园林绿化工 作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也出现了大轰大嗡及浮夸现象。 2).调整时期(1960—1965) 由于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和经济工作上的失误,以及国际 环境的影响,国民经济建设面临严重困难,转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时期,在严重困 难的形势下,园林绿化的资金大大压缩,建设工程被迫停了下来。片面强调“园林综合生产”、 “以园养园”,出现了公园农场化和林场化的倾向。 3).损坏时期(1966—1976) 在“文化革命”中 L 借口反对“封、资、修”和破坏“四 旧”,园林绿化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城市中特别是居住区、单位庭院内的绿地大量被侵占,与 此同时,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机构、科研院校也遭到厄运。中央国家机关的正常工作已陷于 停滞。 4)、蓬勃发展时期(1977~198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新局面;园林建设也重新起步,振兴发展,全国绿地面积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建 设速度加快。在风格上逐渐开始探索民族形式与现代化相结合的道路。 5)、巩固前进时期(1990 年至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与深化,人民生 活水平提高、旅游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了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逐渐开展了小 城镇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进入 21 世纪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各行各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墨随时代”,我们应该继承传统艺术手法,吸取国外园林建设的经验,结合新手段创造具 有时代特征和民族气息的园林,注重其生态功能,更好的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真正体现其
社会的公共性和服务的人民性。 主要特点 中国现代公园在园景创作手法上,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逐步有所创新,与多面努力实现 社会主义的现代游憩生活内容与民族文化的园林艺术形式相统 中国各地公园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地方风格。例如,广州公园的地方风格主要 表现在:植物造景上情调热烈,形成四季花潮:园林建筑布局上自由明朗;山水结构上注重 水景的自然式布置;擅长运用塑石工艺和“园中园”形式等。哈尔滨公园的地方风格幸要现 在:采取有轴线的规整形式平面布局;园林建筑受俄罗斯建筑风格的影响;大量运用雕塑和 五色草花坛作为公园绿地的点景;以夏季野游为主的游憩环境:冬季利用冰雕雪塑造景等 (三)、中国园林的未来发展 社会发展与变革不断为园林专业的发展提出挑战,同时也提供机会。农业时代、工业时 代和后工业时代都为园林专业的领域的扩展、理论体系的形成和评价指标的变革提供了动力, 使不同时代的园林各有其鲜明的特色。 、我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城市与环境问题由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中国目前处在 个工业化与后工业化过程并存的社会阶段。不必讳言,20世纪50-60年代发生在美国和其 他发达国家的城市与环境问题不幸地在中国大地上重演了,而且更为严重。中国园林专业所 面临的城市与环境问题归结起来包括: ①城市人口急速膨胀,居民的基本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②户外体育休闲空间极度缺乏,广大劳动者的身心再生过程不能满足。 ③土地资源极度紧张,因此通过大幅扩大绿地面积来改善环境的途径较难实现,通过郊 区化来改善居民环境的道路在中国难以行得通。 ④财力有限,难以实现高投入的城市园林绿化和环境维护工程。 ⑤自然资源有限,生物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整体自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⑥欧美文化侵入,乡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环境可持续思想的园林本质面对中国的现实环境问题,园林专业有必要对一些由来已 久的园林绿地评价指标进行补充,决不应局限于一些表面的指标,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 人均绿地指标,更应防止以小农式园林的评价指标来衡量现代园林绿地。具体地讲应对一些 体现环境司持续性思想的园林本质属性进行衡量: ①功能原则:必须把维护居民身心健康,维护自然生态过程作为园林的主要功能来评价。 ②经济与高效原则:强调用最少的人工(资金)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过程,满足人类身 心再生功能,强调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来实现上述功能。用大量的化肥,花坛植物, 进行人工或化学除草都是违背这一原则的。 ③循环与再生原则:强调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如
社会的公共性和服务的人民性。 3、主要特点: 中国现代公园在园景创作手法上,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逐步有所创新,与多面努力实现 社会主义的现代游憩生活内容与民族文化的园林艺术形式相统一。 中国各地公园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地方风格。例如,广州公园的地方风格主要 表现在:植物造景上情调热烈,形成四季花潮;园林建筑布局上自由明朗;山水结构上注重 水景的自然式布置;擅长运用塑石工艺和“园中园”形式等。哈尔滨公园的地方风格幸要现 在:采取有轴线的规整形式平面布局;园林建筑受俄罗斯建筑风格的影响;大量运用雕塑和 五色草花坛作为公园绿地的点景;以夏季野游为主的游憩环境;冬季利用冰雕雪塑造景等。 (三)、中国园林的未来发展 社会发展与变革不断为园林专业的发展提出挑战,同时也提供机会。农业时代、工业时 代和后工业时代都为园林专业的领域的扩展、理论体系的形成和评价指标的变革提供了动力, 使不同时代的园林各有其鲜明的特色。 1、我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城市与环境问题 由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中国目前处在一 个工业化与后工业化过程并存的社会阶段。不必讳言,20 世纪 50—60 年代发生在美国和其 他发达国家的城市与环境问题不幸地在中国大地上重演了,而且更为严重。中国园林专业所 面临的城市与环境问题归结起来包括: ①城市人口急速膨胀,居民的基本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②户外体育休闲空间极度缺乏,广大劳动者的身心再生过程不能满足。 ③土地资源极度紧张,因此通过大幅扩大绿地面积来改善环境的途径较难实现,通过郊 区化来改善居民环境的道路在中国难以行得通。 ④财力有限,难以实现高投入的城市园林绿化和环境维护工程。 ⑤自然资源有限,生物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整体自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⑥欧美文化侵入,乡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环境可持续思想的园林本质 面对中国的现实环境问题,园林专业有必要对一些由来已 久的园林绿地评价指标进行补充,决不应局限于一些表面的指标,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 人均绿地指标,更应防止以小农式园林的评价指标来衡量现代园林绿地。具体地讲应对一些 体现环境司持续性思想的园林本质属性进行衡量: ①功能原则:必须把维护居民身心健康,维护自然生态过程作为园林的主要功能来评价。 ②经济与高效原则:强调用最少的人工(资金)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过程,满足人类身 心再生功能,强调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来实现上述功能。用大量的化肥,花坛植物, 进行人工或化学除草都是违背这一原则的。 ③循环与再生原则:强调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如
养分和水的循环利用,而避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④乡土与生物多样性原则:强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乡土植物和乡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 最后堡垒之一,应节制引用外来物种,保护和发展乡土物种。 ⑤地方与地方精神原则:强调每一地方都有其自然和文化的历史过程,两者相适应而形 成了地方特色及地方含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园林绿地是地方精神的难得的保存地,对地 方精神的表达决不仅仅是形式而是一种体验 ⑥整体与连续性原则:园林绿地不是一个独立的游赏空间,而是城市与大地综合体的有 机部分,应作为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过程的连续体来设计和管理。 3、园林专业人员在改变人类生态系统过程中的任务要贯彻上述原则和克服中国园林目前 发展之不足,园林专业人员必须在更大的空间中承担起改变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的重任。具体 地讲,在目前中国园林活动的范围基础上,园林专业人员应勇敢地承担以下几个领域的工作: ①居住社区的规划设计:包括从总体布局、道路组织到绿地系统的布局和设计。国际的 经验证明,只有风景园林师才最有资格设计良好的人居环境。风景园林师领导组织建筑和市 政工程的设计 ②城市设计:这是一个园林与建筑交叉的领域。美国有专门的城市设计专业(硕士学位), 分别在风景园林专业和建筑学专业基础上发展。中国这一领域是空白,是一个建筑专业、园 林专业、城市规划专业之间的真空地带,要解决中国的城市环境问题,园林专业应成为城市 设计的中坚。 ③城乡与区域景观及生态规划:在区域尺度上研究景观综合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在中 国仍是一块空白,非园林专业莫属。 ④自然与文化保护地规划设计:只有园林专业才最有能力实现保护地的宗旨,体现自然 与文化精神。 ⑤旅游地规划:正如国际旅游学者所说的,在所有设计学专业中,惟有园林专业最能胜 任此工作。除此亭外,中国的高速公路系统,新开发区的规划等,都有园林专业所不可替代 的重要岗位。 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给中国的园林专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难得的发展机 会。中国园林专业应从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求为出发点,把握专业发展的历史机遇,确立未 来园林专业的主攻方向,强化理论研究,改进教育体系。特别应放弃小农式园林包袱,勇敢 承担起整体人类生态系统设计的重任。在现有专业领域基础上,努力在居住社区的总体规划 和设计、自然保护地的规划、城乡整体景观和生态规划、国土规划、城市设计、旅游地规划 设计等方面起主导作用,成为维护自然生态过程,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中坚 第二节外国园林概述 一般认为,园林有东方、西亚、欧洲三大系统。东方系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影响日 本、朝鲜及东南亚,主要特色是自然山水、植物与人工山水、植物和建筑相结合。这里除简
养分和水的循环利用,而避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④乡土与生物多样性原则:强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乡土植物和乡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 最后堡垒之一,应节制引用外来物种,保护和发展乡土物种。 ⑤地方与地方精神原则:强调每一地方都有其自然和文化的历史过程,两者相适应而形 成了地方特色及地方含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园林绿地是地方精神的难得的保存地,对地 方精神的表达决不仅仅是形式而是一种体验。 ⑥整体与连续性原则:园林绿地不是一个独立的游赏空间,而是城市与大地综合体的有 机部分,应作为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过程的连续体来设计和管理。 3、园林专业人员在改变人类生态系统过程中的任务 要贯彻上述原则和克服中国园林目前 发展之不足,园林专业人员必须在更大的空间中承担起改变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的重任。具体 地讲,在目前中国园林活动的范围基础上,园林专业人员应勇敢地承担以下几个领域的工作: ①居住社区的规划设计:包括从总体布局、道路组织到绿地系统的布局和设计。国际的 经验证明,只有风景园林师才最有资格设计良好的人居环境。风景园林师领导组织建筑和市 政工程的设计。 ②城市设计:这是一个园林与建筑交叉的领域。美国有专门的城市设计专业(硕士学位), 分别在风景园林专业和建筑学专业基础上发展。中国这一领域是空白,是一个建筑专业、园 林专业、城市规划专业之间的真空地带,要解决中国的城市环境问题,园林专业应成为城市 设计的中坚。 ③城乡与区域景观及生态规划:在区域尺度上研究景观综合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在中 国仍是一块空白,非园林专业莫属。 ④自然与文化保护地规划设计:只有园林专业才最有能力实现保护地的宗旨,体现自然 与文化精神。 ⑤旅游地规划:正如国际旅游学者所说的,在所有设计学专业中,惟有园林专业最能胜 任此工作。除此亭外,中国的高速公路系统,新开发区的规划等,都有园林专业所不可替代 的重要岗位。 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给中国的园林专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难得的发展机 会。中国园林专业应从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求为出发点,把握专业发展的历史机遇,确立未 来园林专业的主攻方向,强化理论研究,改进教育体系。特别应放弃小农式园林包袱,勇敢 承担起整体人类生态系统设计的重任。在现有专业领域基础上,努力在居住社区的总体规划 和设计、自然保护地的规划、城乡整体景观和生态规划、国土规划、城市设计、旅游地规划 设计等方面起主导作用,成为维护自然生态过程,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中坚。 第二节 外国园林概述 一般认为,园林有东方、西亚、欧洲三大系统。东方系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影响日 本、朝鲜及东南亚,主要特色是自然山水、植物与人工山水、植物和建筑相结合。这里除简
述中国园林产生、发展概况外,将与中国园林关系最密切的日本园林做简要概述。西亚园林 古代以阿拉伯地区的叙利亚、伊拉克及波斯为代表,主要特色是花园与教堂园。欧洲系园林 古代以意大利、法国、英国及俄罗斯为代表,各有特色,基本以规则式布局为主,以自然景 物配置为辅,我们仅简介古代意大利、法国、英国园林演变概况。此外介于三大系统之间的 古埃及、古印度园林,仅介绍古埃及园林简况。 、日本古代园林 日本早期园林是为防御、防灾或实用而建的宫苑,周围开壕筑城,内部掘池建岛,宫殿 为主体,其间列植树木。而后学习中国汉唐宫苑,加强了游观设置,以观赏、游乐为主要设 景、布局原则,创造了崇尚自然的朴素园林特色。 (一)、日本古代宫苑 在3—4世纪时,孝照天皇建有掖上池心宫,崇神天皇建有矶城瑞篱宫,乐仁天皇建有缠 向珠城宫,及正天皇建有紫篱宫,武烈天皇建有泊濑列城宫,这些宫苑外围开壕沟或筑土城 环绕周边,只留可供进出的桥或门。内中有列植的灌木和用植物材料编制的墙篱,宫苑里都 开有泉池,以作游赏和养殖。 6世纪中叶,佛教东渡到日本,钦明天皇的宫苑中开始筑有须弥山,以应佛国仙境之说, 池中架设吴桥以仿中国苑园的特点。6世纪末,推古天皇更受佛教的启发,在宫苑的河边池 畔或寺院之间,除了起筑须弥山外,还广布石造,一时山石成为造园的主件。这是模仿中国 汉代以来“一池三山”的做法,从皇家宫苑遍及到各个贵族私宅庭园之中。 日本古代的宫苑庭园全面地接受了中国汉唐以来的宫苑风格,多在水上做文章,掘池以 象征海洋,起岛以象征仙境,布石植篱瀑布细流以点化自然,并将亭阁、滨台(钓殿)置于 湖畔绿阴之下以享人间美景。奈良时代的后期即天平时代圣武天皇的平城宫内南苑、西池宫、 松林苑、鸟池塘等苑园都具有这个特点 公元8世纪末(794),恒武天皇迁都平安京。皇家园林充分利用本地的天然池塘、涌泉 丘陵、山川、树木及石材等优良条件,进行广泛的造园活动,建筑物仿唐制,苑园以汉代上 林苑为楷模,建神泉苑,另外还建有嵯峨院(大觉寺)。平安时代近400年期间,日本把“一 池三山”的格局进一步发展成为具有自己特点的“水石庭”,池和岛的主题表现已经形成,而 且总结了前代造园经验,写出日本第一部造庭法秘传书《前庭秘抄》。 (二)、日本中期的寺园、枯山水及茶庭 12世纪以后,日本从武士政权、幕府政权到群藩割据,经历数百年的战乱和锁国状态。 12~13世纪武士执政期间,对贵族豪华虚荣的生活方式取轻视态度,而对朴素的实用生活方 式则十分重视。武家建室则和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在庭园中惜爱树木,不作华丽或玩乐设施 切从朴素或实用出发,造庭趋于简朴。幕府时期(1338—1573)是将军执政,特别重视佛 教的作用,佛教推行净士真宗、宿命轮回和精神境界,深受幕府和御人家崇敬。此时从中国 宋朝传人的禅宗思想更受欢迎,所以大兴寺院庭造之风盛极一时。14~-15世纪的日本,幕府 御人家花园和禅宗寺院庭园比前代又有新的演变。中国宋代饮茶风气传人日本以后,在日本 形成茶道。封建上层人家以茶道仪式为清髙之举,茶道和禅宗净土结合之后更带有一种神秘
述中国园林产生、发展概况外,将与中国园林关系最密切的日本园林做简要概述。西亚园林 古代以阿拉伯地区的叙利亚、伊拉克及波斯为代表,主要特色是花园与教堂园。欧洲系园林 古代以意大利、法国、英国及俄罗斯为代表,各有特色,基本以规则式布局为主,以自然景 物配置为辅,我们仅简介古代意大利、法国、英国园林演变概况。此外介于三大系统之间的 古埃及、古印度园林,仅介绍古埃及园林简况。 一、日本古代园林 日本早期园林是为防御、防灾或实用而建的宫苑,周围开壕筑城,内部掘池建岛,宫殿 为主体,其间列植树木。而后学习中国汉唐宫苑,加强了游观设置,以观赏、游乐为主要设 景、布局原则,创造了崇尚自然的朴素园林特色。 (一)、日本古代宫苑 在 3—4 世纪时,孝照天皇建有掖上池心宫,崇神天皇建有矶城瑞篱宫,乐仁天皇建有缠 向珠城宫,及正天皇建有紫篱宫,武烈天皇建有泊濑列城宫,这些宫苑外围开壕沟或筑土城 环绕周边,只留可供进出的桥或门。内中有列植的灌木和用植物材料编制的墙篱,宫苑里都 开有泉池,以作游赏和养殖。 6 世纪中叶,佛教东渡到日本,钦明天皇的宫苑中开始筑有须弥山,以应佛国仙境之说, 池中架设吴桥以仿中国苑园的特点。6 世纪末,推古天皇更受佛教的启发,在宫苑的河边池 畔或寺院之间,除了起筑须弥山外,还广布石造,一时山石成为造园的主件。这是模仿中国 汉代以来“一池三山”的做法,从皇家宫苑遍及到各个贵族私宅庭园之中。 日本古代的宫苑庭园全面地接受了中国汉唐以来的宫苑风格,多在水上做文章,掘池以 象征海洋,起岛以象征仙境,布石植篱瀑布细流以点化自然,并将亭阁、滨台(钓殿)置于 湖畔绿阴之下以享人间美景。奈良时代的后期即天平时代圣武天皇的平城宫内南苑、西池宫、 松林苑、鸟池塘等苑园都具有这个特点。 公元 8 世纪末(794),恒武天皇迁都平安京。皇家园林充分利用本地的天然池塘、涌泉、 丘陵、山川、树木及石材等优良条件,进行广泛的造园活动,建筑物仿唐制,苑园以汉代上 林苑为楷模,建神泉苑,另外还建有嵯峨院(大觉寺)。平安时代近 400 年期间,日本把“一 池三山”的格局进一步发展成为具有自己特点的“水石庭”,池和岛的主题表现已经形成,而 且总结了前代造园经验,写出日本第一部造庭法秘传书《前庭秘抄》。 (二)、日本中期的寺园、枯山水及茶庭 12 世纪以后,日本从武士政权、幕府政权到群藩割据,经历数百年的战乱和锁国状态。 12~13 世纪武士执政期间,对贵族豪华虚荣的生活方式取轻视态度,而对朴素的实用生活方 式则十分重视。武家建室则和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在庭园中惜爱树木,不作华丽或玩乐设施, 一切从朴素或实用出发,造庭趋于简朴。幕府时期(1338—1573)是将军执政,特别重视佛 教的作用,佛教推行净士真宗、宿命轮回和精神境界,深受幕府和御人家崇敬。此时从中国 宋朝传人的禅宗思想更受欢迎,所以大兴寺院庭造之风盛极一时。14~15 世纪的日本,幕府 御人家花园和禅宗寺院庭园比前代又有新的演变。中国宋代饮茶风气传人日本以后,在日本 形成茶道。封建上层人家以茶道仪式为清高之举,茶道和禅宗净土结合之后更带有一种神秘
色彩,根据茶道净土的环境要求,造庭形式出现了茶庭的创作。 随着幕府、禅宗和茶道的发展,造庭又一度形成髙峰,适应这种形势的需要,造庭师和 造庭书籍不断涌现,并且在造庭式样上也有所创新。日本造园史里最著名的梦窗国师创造了 许多名园,例如西方寺、临川寺、天龙寺等庭园都经他手创作。梦窗国师是枯山水式庭园的 先驱,他所做的庭园具有广大的水池,曲折多变的池岸,池面呈“心”字形。从置单石发展 迭组石,还进一步叠成假山设在泷石,植树远近大小与山水建筑相配合。利用夸张和缩写的 手法创造出残山剩水形式的枯山水风格 室町时代(1338—1573)到桃山时代(1573-1600),日本茶庭逐渐遍及各地,成为一种 新式园林,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流派。此时又出一本《嵯峨流庭古法秘传》,书中有“地割法 “庭坪地形取图”等内容,对水池、山岛等都确定了位置和比例,并标明水池居中而呈心字 形,池后为守护石及泷,守护石前右为主人岛,前左为客人岛,池中心为中岛,池前为礼拜 石和平滨。室町时代后期由于贸易发达财政富裕,足利氏期间产生出“金阁”、“银阁”式庭 园,特别是鹿苑寺金阁和慈照寺银阁最为出名。枯山水式庭园以京都龙安寺方丈南庭、大仙 院方丈北东庭最为著名,寺园内以白沙和拳石象征海洋波涛和岛屿 (三)、日本后期的茶庭及离宫书院式庭园 室町末期至桃山初期,日本国内处于群雄割据的乱世局面,豪强最侯争雄夺势各据一方 建造高大而坚固的城堡以作防御,建造宏伟华丽的宅邸庭园以作享受。因此武士家的书院式 庭园竞相兴盛,比较突出的有两条城、安士城、聚乐第、大阪城、伏见城等,其中主题仍以 蓬莱山水为主流。石组多用大块石料,借以形成宏大凝重的气派。树木多为整形修剪式,还 把成片的植物修剪成自由起伏的不规则状态,使总体构成大书院、大石组、大修剪的宏观特 茶庭形式到了桃山时代则更加勃兴起来,茶道仪式从上层社会人家已普及到一般民间 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流行风尚。权臣富户有大的宅园,一般富户有小的庭院。宅园庭院以居室 和茶室相属相分,与茶室相对的庭园是茶园。茶庭是自然式的宅园,截取自然美景的一个片 断再现茶庭之中,以供人们举行茶道仪式时在茶室里边向外欣赏,更有利于凝思默想以助雅 兴。茶道往往把茶、画和庭三者合起来品赏,辅有石灯笼、洗手钵和飞石敷石的陈设增加了 幽奥的气息,甚至阶苔生露,翠草洗尘,有如禅宗净土的妙境,这些都成为桃山江户时代茶 庭园的特点。此期茶庭造园家首推小堀远州,由他建立的这一流派后来称为远州派。 江户时代开始兴盛起来的离宫书院式庭园也是独具民族风格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的代 表作品是桂离宫庭园(图2-2)。桂离宫庭园的中心有个大的水池,池心有三岛,并且有桥 相连。园中道路曲折回环联系各处。池岸曲绕,山岛有亭,水边有桥,轩阁庭院有树木掩映, 石灯笼、蹲配石组布置其间,花草树木极其丰富多彩。桂离宫庭园内的主要建筑是古书院、 中书院和新书院等三大组建筑群,排列自然,错落有致。修学院离宫与桂离宫齐名,且文人 趣味浓厚,类似桂离宫的还有蓬莱园、小石川后乐园、纪洲公西园(赤坂离宫)、大久保侯的 乐寿园(旧芝离宫)、滨御殿等。 总之、日本庭园受中国苑园的启发,形成东方系的自然山水园,而日本庭园的发展变化 又根据本国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和民族感情创造出了独特的日本风格。日本庭园的传统风
色彩,根据茶道净土的环境要求,造庭形式出现了茶庭的创作。 随着幕府、禅宗和茶道的发展,造庭又一度形成高峰,适应这种形势的需要,造庭师和 造庭书籍不断涌现,并且在造庭式样上也有所创新。日本造园史里最著名的梦窗国师创造了 许多名园,例如西方寺、临川寺、天龙寺等庭园都经他手创作。梦窗国师是枯山水式庭园的 先驱,他所做的庭园具有广大的水池,曲折多变的池岸,池面呈“心”字形。从置单石发展 迭组石,还进一步叠成假山设在泷石,植树远近大小与山水建筑相配合。利用夸张和缩写的 手法创造出残山剩水形式的枯山水风格。 室町时代(1338—1573)到桃山时代(1573—1600),日本茶庭逐渐遍及各地,成为一种 新 式园林,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流派。此时又出一本《嵯峨流庭古法秘传》,书中有“地割法”、 “庭坪地形取图”等内容,对水池、山岛等都确定了位置和比例,并标明水池居中而呈心字 形,池后为守护石及泷,守护石前右为主人岛,前左为客人岛,池中心为中岛,池前为礼拜 石和平滨。室町时代后期由于贸易发达财政富裕,足利氏期间产生出“金阁”、“银阁”式庭 园,特别是鹿苑寺金阁和慈照寺银阁最为出名。枯山水式庭园以京都龙安寺方丈南庭、大仙 院方丈北东庭最为著名,寺园内以白沙和拳石象征海洋波涛和岛屿。 (三)、日本后期的茶庭及离宫书院式庭园 室町末期至桃山初期,日本国内处于群雄割据的乱世局面,豪强最侯争雄夺势各据一方, 建造高大而坚固的城堡以作防御,建造宏伟华丽的宅邸庭园以作享受。因此武士家的书院式 庭园竞相兴盛,比较突出的有两条城、安士城、聚乐第、大阪城、伏见城等,其中主题仍以 蓬莱山水为主流。石组多用大块石料,借以形成宏大凝重的气派。树木多为整形修剪式,还 把成片的植物修剪成自由起伏的不规则状态,使总体构成大书院、大石组、大修剪的宏观特 点。 茶庭形式到了桃山时代则更加勃兴起来,茶道仪式从上层社会人家已普及到一般民间, 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流行风尚。权臣富户有大的宅园,一般富户有小的庭院。宅园庭院以居室 和茶室相属相分,与茶室相对的庭园是茶园。茶庭是自然式的宅园,截取自然美景的一个片 断再现茶庭之中,以供人们举行茶道仪式时在茶室里边向外欣赏,更有利于凝思默想以助雅 兴。茶道往往把茶、画和庭三者合起来品赏,辅有石灯笼、洗手钵和飞石敷石的陈设增加了 幽奥的气息,甚至阶苔生露,翠草洗尘,有如禅宗净土的妙境,这些都成为桃山江户时代茶 庭园的特点。此期茶庭造园家首推小堀远州,由他建立的这一流派后来称为远州派。 江户时代开始兴盛起来的离宫书院式庭园也是独具民族风格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的代 表作品是桂离宫庭园(图 2—2)。桂离宫庭园的中心有个大的水池,池心有三岛,并且有桥 相连。园中道路曲折回环联系各处。池岸曲绕,山岛有亭,水边有桥,轩阁庭院有树木掩映, 石灯笼、蹲配石组布置其间,花草树木极其丰富多彩。桂离宫庭园内的主要建筑是古书院、 中书院和新书院等三大组建筑群,排列自然,错落有致。修学院离宫与桂离宫齐名,且文人 趣味浓厚,类似桂离宫的还有蓬莱园、小石川后乐园、纪洲公西园(赤坂离宫)、大久保侯的 乐寿园(旧芝离宫)、滨御殿等。 总之、日本庭园受中国苑园的启发,形成东方系的自然山水园,而日本庭园的发展变化 又根据本国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和民族感情创造出了独特的日本风格。日本庭园的传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