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最著名,西苑的风格明显受到南北朝自然山水园的影响,采取了以湖、渠水系为主体,将 宫苑建筑融于山水之中。这是中国园林从建筑宫苑演变到山水建筑宫苑的转折点。 2.唐代宫苑和游乐地唐朝国力强盛,长安城宫苑壮丽。大明宫北有太液池,池中蓬莱 山独踞,池周建回廊400多间。幸庆宫以龙池为中心,围有多组院落。大内三苑以西苑最为 优美,苑中有假山,有湖池,渠流连环。长安城东南隅有芙蓉园、曲江池,一定时间内向公 众开放,实为古代一种公共游乐地。唐代的离宫别苑,比较著名的有麟游县天台山的九成宫, 是避暑的夏宫;I临潼县骊山北麓的华清官,是避寒的冬宫。 3.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盛唐时期,中国山水画己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寄兴写情的 画风。园林方面也开始有体现山水之情的创作。盛唐诗人、画家王维在蓝田县天然胜区,利 用自然景物,略施建筑点缀,经营了辋川别业,形成了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 然园林。中唐诗人白居易游庐山,见香炉峰下云山泉石胜绝,因置草堂,建筑朴素,不施朱 漆粉刷。草堂旁,春有绣花谷(映山红),夏有石门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四时佳景 收之不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柳州城南门外沿江处,发现一块弃地,崭除荆丛,种植竹 松、杉、桂等树,临江配置亭堂。这些园林创作反映了唐代自然式别业山居,是在充分认识 自然美的基础上,运用艺术和技术手段来造景、借景而构成优美的园林境域。 4.唐宋写意山水园到了唐宋,特别是唐代,我国独特的民族艺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和 高度的成就。特别是山水画的发展,影响到园林创造上,以诗情画意写入园林,效法自然, 高于自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把自然山水园向前推进了一步。这种新的园林,不只是反 映自然本身的美,而且是用艺术的手法来加强它,用诗情画意来美化它,以景入画,以画设 景,并且注重意境的表现,故称之为唐宋写意山水园(或称文人山水园) 这种写意山水园也同样反映在宫苑的内容中而有唐代和北宋山水宫苑的产生。唐代国力 强盛,所建园林规模宏大,仍取宫苑结合、前宫后苑的形式,著名的有唐大内三苑(西内太 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广宫)和骊山华清宫;北宋的宫苑以宋徽宗建的“寿山艮岳”为 代表,因赵佶好游山玩水、写字作画,此时的“寿山艮岳”已完全具有了我国“山水建筑宫 苑”的特色。其他的园林如诗人、画家王维的“辋川别业”和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庐山草堂” 以及北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所载的二十多个名园为代表。从《洛阳名园记》一书中可知 唐宋大都是在面积不大的宅旁地里,因高就低,掇山理水表现山壑溪池之胜,点景起亭,揽 胜筑台,茂林蔽天,繁花覆地,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巧得自然之趣。这些名园各具特色, 这种根据造园者对山水的艺术认识和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地表现山水真情和诗情画意的园, 称之为写意山水园 (四)、成熟时期及成熟后期 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到清初,继隋唐盛世之后,中国封建社会发育定型,农村的地主小 农经济稳步成长,城市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市民文化的兴起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封建文化的发展虽已失去了汉、唐的闳放风度,但转化为日益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着从总 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相应的,园林的发展亦由盛年期而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 熟的境地。 成熟后期相当于清中叶到清末,清代的乾隆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表
苑最著名,西苑的风格明显受到南北朝自然山水园的影响,采取了以湖、渠水系为主体,将 宫苑建筑融于山水之中。这是中国园林从建筑宫苑演变到山水建筑宫苑的转折点。 2.唐代宫苑和游乐地 唐朝国力强盛,长安城宫苑壮丽。大明宫北有太液池,池中蓬莱 山独踞,池周建回廊 400 多间。幸庆宫以龙池为中心,围有多组院落。大内三苑以西苑最为 优美,苑中有假山,有湖池,渠流连环。长安城东南隅有芙蓉园、曲江池,一定时间内向公 众开放,实为古代一种公共游乐地。唐代的离宫别苑,比较著名的有麟游县天台山的九成宫, 是避暑的夏宫;I 临潼县骊山北麓的华清官,是避寒的冬宫。 3.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 盛唐时期,中国山水画已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寄兴写情的 画风。园林方面也开始有体现山水之情的创作。盛唐诗人、画家王维在蓝田县天然胜区,利 用自然景物,略施建筑点缀,经营了辋川别业,形成了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 然园林。中唐诗人白居易游庐山,见香炉峰下云山泉石胜绝,因置草堂,建筑朴素,不施朱 漆粉刷。草堂旁,春有绣花谷(映山红),夏有石门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四时佳景, 收之不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柳州城南门外沿江处,发现一块弃地,崭除荆丛,种植竹、 松、杉、桂等树,临江配置亭堂。这些园林创作反映了唐代自然式别业山居,是在充分认识 自然美的基础上,运用艺术和技术手段来造景、借景而构成优美的园林境域。 4.唐宋写意山水园 到了唐宋,特别是唐代,我国独特的民族艺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和 高度的成就。特别是山水画的发展,影响到园林创造上,以诗情画意写入园林,效法自然, 高于自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把自然山水园向前推进了一步。这种新的园林,不只是反 映自然本身的美,而且是用艺术的手法来加强它,用诗情画意来美化它,以景入画,以画设 景,并且注重意境的表现,故称之为唐宋写意山水园(或称文人山水园)。 这种写意山水园也同样反映在宫苑的内容中而有唐代和北宋山水宫苑的产生。唐代国力 强盛,所建园林规模宏大,仍取宫苑结合、前宫后苑的形式,著名的有唐大内三苑(西内太 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广宫)和骊山华清宫;北宋的宫苑以宋徽宗建的“寿山艮岳”为 代表,因赵佶好游山玩水、写字作画,此时的“寿山艮岳”已完全具有了我国“山水建筑宫 苑”的特色。其他的园林如诗人、画家王维的“辋川别业”和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庐山草堂” 以及北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所载的二十多个名园为代表。从《洛阳名园记》一书中可知 唐宋大都是在面积不大的宅旁地里,因高就低,掇山理水表现山壑溪池之胜,点景起亭,揽 胜筑台,茂林蔽天,繁花覆地,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巧得自然之趣。这些名园各具特色, 这种根据造园者对山水的艺术认识和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地表现山水真情和诗情画意的园, 称之为写意山水园。 (四)、成熟时期及成熟后期 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到清初,继隋唐盛世之后,中国封建社会发育定型,农村的地主小 农经济稳步成长,城市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市民文化的兴起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封建文化的发展虽已失去了汉、唐的闳放风度,但转化为日益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着从总 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相应的,园林的发展亦由盛年期而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 熟的境地。 成熟后期相当于清中叶到清末,清代的乾隆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表
面的繁盛掩盖着四伏的危机。道、咸以后,随着西方帝国主义势力人侵,封建社会盛极而衰 逐渐趋于解体,封建文化也愈来愈呈现衰颓的迹象。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 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 向,已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清末民初,封建社会完全解体,历史发生急剧 变化。西方文化大量涌人,中国园林的发展亦相应地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结束了它的古典 时期,开始进入世界园林发展的第三阶段一一近现代园林阶段。 1.北宋山水宫苑北宋时建筑技术和绘画都有发展,出版了《营造法式》,兴起了界画。 宋敬宗赵佶先后修建的诸宫,都有苑囿。政和七年(1117)始筑万岁山,后更名艮岳;艮岳 主山寿山,岗连阜属,西延为平夷之岭,有瀑布、溪涧、池沼形成的水系。在这样一个山水 兼盛的境域中,树木草花,群植成景,亭台楼阁因势布列。这种全景式的表现山水、植物和 建筑之胜的园林,称为山水宫苑。 2.元、明、消宫苑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大力营造宫苑,历经营建,完成了西苑 三海、故宫御花园、圆明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及承德避暑山庄等著名宫宛。 这些宫苑或以人工挖湖堆山(如三海、圆明园),或利用自然山水加以改造(如避暑山庄、 颐和园)。宫苑中以山水、地形、植物来组景,因势因景点缀园林建筑。这些宫苑中仍可明显 地看到“一池三山”传统的影响。清乾隆以后,宫苑中建筑的比重又大为增加。 这些宫苑是历代朝廷集中大量财力物力,并调集全国能工巧匠精心设计施工的,总结了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造园经验,融会了南北各地主要的园林风格流派。在艺术上达到了完美 的境地,是中国园林的主要遗产。大型宫苑多采用集锦的方式,集全国名园之大成。承德避 暑山庄的“芸径之堤”,仿自杭州西湖苏堤,烟雨楼仿自嘉兴南湖,金山仿自镇江,万树园模 拟蒙古草原风光。圆明园的一百处景区中,有仿照杭州的“断桥残雪”,“柳浪闻莺”,“平湖 秋月”,“雷峰夕照”,“三潭印月”,“曲院风荷”;有仿照宁波“天一阁”的“文源阁”,有仿 照苏州“狮子林”的假山等。这种集锦式园林,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一种传统。 这时期的宫苑还吸收了蒙、藏、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如北京颐和园后山建筑 群,承德外八庙等。清代中国同国外的交往增多,西方建筑艺术传人中国,首次在宫苑中被 采用。如圆明园中俗称“西洋楼”的一组西式建筑,包括远瀛观、海宴堂、方外观、观水法、 线法山、谐奇趣等,以及石雕、喷泉、整形树木、绿丛植坛等园林形式,就是当时西方盛行 的建筑风格。这些宫苑后来被帝国主义侵略者焚毁了。 明清时期,江淅一带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南京、湖州、杭州、扬州、无锡、苏州、太 仓、常熟等城市,宅园兴筑,盛极一时。这些园林是在唐宋写意山水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强调主观的意兴与心绪表达,重视掇山、叠石、理水等技巧,突出山水之美,注重园林的文 学趣味,称为文人山水园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园林体系,若与世界上的其他园林体系相比较,它所具有的个性 是鲜明的,而它的各个类型之间,又有着许多相同的共性。这些个性和共性可以概括为四个 方面: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这就是中
面的繁盛掩盖着四伏的危机。道、咸以后,随着西方帝国主义势力人侵,封建社会盛极而衰 逐渐趋于解体,封建文化也愈来愈呈现衰颓的迹象。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 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 向,已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清末民初,封建社会完全解体,历史发生急剧 变化。西方文化大量涌人,中国园林的发展亦相应地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结束了它的古典 时期,开始进入世界园林发展的第三阶段——近现代园林阶段。 1.北宋山水宫苑 北宋时建筑技术和绘画都有发展,出版了《营造法式》,兴起了界画。 宋敬宗赵佶先后修建的诸宫,都有苑囿。政和七年(1117)始筑万岁山,后更名艮岳;艮岳 主山寿山,岗连阜属,西延为平夷之岭,有瀑布、溪涧、池沼形成的水系。在这样一个山水 兼盛的境域中,树木草花,群植成景,亭台楼阁因势布列。这种全景式的表现山水、植物和 建筑之胜的园林,称为山水宫苑。 2.元、明、清宫苑 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大力营造宫苑,历经营建,完成了西苑 三海、故宫御花园、圆明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及承德避暑山庄等著名宫宛。 这些宫苑或以人工挖湖堆山(如三海、圆明园),或利用自然山水加以改造(如避暑山庄、 颐和园)。宫苑中以山水、地形、植物来组景,因势因景点缀园林建筑。这些宫苑中仍可明显 地看到“一池三山”传统的影响。清乾隆以后,宫苑中建筑的比重又大为增加。 这些宫苑是历代朝廷集中大量财力物力,并调集全国能工巧匠精心设计施工的,总结了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造园经验,融会了南北各地主要的园林风格流派。在艺术上达到了完美 的境地,是中国园林的主要遗产。大型宫苑多采用集锦的方式,集全国名园之大成。承德避 暑山庄的“芸径之堤”,仿自杭州西湖苏堤,烟雨楼仿自嘉兴南湖,金山仿自镇江,万树园模 拟蒙古草原风光。圆明园的一百处景区中,有仿照杭州的“断桥残雪”,“柳浪闻莺”,“平湖 秋月”,“雷峰夕照”,“三潭印月”,“曲院风荷”;有仿照宁波“天一阁”的“文源阁”,有仿 照苏州“狮子林”的假山等。这种集锦式园林,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一种传统。 这时期的宫苑还吸收了蒙、藏、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如北京颐和园后山建筑 群,承德外八庙等。清代中国同国外的交往增多,西方建筑艺术传人中国,首次在宫苑中被 采用。如圆明园中俗称“西洋楼”的一组西式建筑,包括远瀛观、海宴堂、方外观、观水法、 线法山、谐奇趣等,以及石雕、喷泉、整形树木、绿丛植坛等园林形式,就是当时西方盛行 的建筑风格。这些宫苑后来被帝国主义侵略者焚毁了。 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南京、湖州、杭州、扬州、无锡、苏州、太 仓、常熟等城市,宅园兴筑,盛极一时。这些园林是在唐宋写意山水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强调主观的意兴与心绪表达,重视掇山、叠石、理水等技巧,突出山水之美,注重园林的文 学趣味,称为文人山水园。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园林体系,若与世界上的其他园林体系相比较,它所具有的个性 是鲜明的,而它的各个类型之间,又有着许多相同的共性。这些个性和共性可以概括为四个 方面: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这就是中
国古典园林的四个主要的特点,或者说,四个主要的风格特征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 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 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 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惟其如此,像颐和园那样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才能够把具有典型性 格的江南湖山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复现出来。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 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前者按古典建筑的 原则来规划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控制园林全局;后者的建筑物与其他造园三要素之间往 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但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园林形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 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 中国古典园林则不然,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 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 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面 (三)、诗画的情趣 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 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 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 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 诗情,不仅是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或者运用 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而且还在于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 使得规划设计颇多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 (四)、意境的涵蕴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也就是说把主观的感情、理念熔铸于 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感情激动和理念联想。 游人获得园林意境的信息,不仅通过视觉官能的感受或者借助于文字、古人的文学创作、 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信号的感受,而且还通过听觉、嗅觉的感受。诸如十里荷花、丹桂飘 香、雨打芭蕉、流水丁冬,乃至风动竹篁有如碎玉倾洒,柳浪松涛之若天籁清音,都能以“味 人景,以“声”人景而引发意境的遐思。曹雪芹笔下的潇湘馆,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更是绘声绘色,点出此处意境的浓郁蕴藉了。 如上所述,这四大特点乃是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它们的成长乃 至最终形成,固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诸多复杂因素的制约,而从根本上来说,与中
国古典园林的四个主要的特点,或者说,四个主要的风格特征。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 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 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 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惟其如此,像颐和园那样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才能够把具有典型性 格的江南湖山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复现出来。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 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 出。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前者按古典建筑的 原则来规划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控制园林全局;后者的建筑物与其他造园三要素之间往 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但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园林形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 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 中国古典园林则不然,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 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 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面。 (三)、诗画的情趣 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 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 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 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 诗情,不仅是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或者运用 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而且还在于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 使得规划设计颇多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 (四)、意境的涵蕴: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也就是说把主观的感情、理念熔铸于 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感情激动和理念联想。 游人获得园林意境的信息,不仅通过视觉官能的感受或者借助于文字、古人的文学创作、 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信号的感受,而且还通过听觉、嗅觉的感受。诸如十里荷花、丹桂飘 香、雨打芭蕉、流水丁冬,乃至风动竹篁有如碎玉倾洒,柳浪松涛之若天籁清音,都能以“味” 人景,以“声”人景而引发意境的遐思。曹雪芹笔下的潇湘馆,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更是绘声绘色,点出此处意境的浓郁蕴藉了。 如上所述,这四大特点乃是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它们的成长乃 至最终形成,固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诸多复杂因素的制约,而从根本上来说,与中
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理以及重整体观照、重直觉感知、重综合推衍的思维方式的主导也有 着直接的关系。可以说,四大特点本身正是这种哲理和思维方式在园林艺术领域内的具体表 现。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反映了这四大特点的形成过程,园林的成熟时期也意味着这四大特 点的最终形成。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地方特色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其气候、文化、取材等的地方性差异,逐渐形成了 江南、北方、岭南、巴蜀、西域等各种风格,其中江南、北方、岭南差异尤为突出,代表了 中国园林风格发展的主流。各种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各自造园要素的用材、形象和技法上, 园林的总体规划也多少有所体现 (一)、江南园林(庭院) 江南的封建文化比较发达,园林受诗文绘画的直接影响也更多一些。不少文人画家同时 也是造园家,而造园匠师也多能诗善画。因此,江南园林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也最能代表当代 文人所追求的“诗情画意”。 主要分布于江浙一带:苏州的拙政园、溜园、网师园、浪沧厅等 (二)、北方园林(北京室园) 在北方园林中,建筑的形象稳重、敦实,再加之冬季寒冷和夏季多风沙而形成的封闭感, 别具一种不同于江南的刚健之美。园林的规划布局,中轴线、对景线的运用较多,更赋予园 林以凝重、严谨的格调。 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一带:恭王府花园、米万钟勺园(北大一部分) (三)、岭南园林(庭院) 岭南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且多数是宅园,一般为庭院和庭园的组合,建筑的比重较大。 庭院和庭园的形式多样,它们的组合较之江南园林更为密集、紧凑,往往连宇成片。这是为 了适应炎热气候而取得遮阳的效果,外墙减少了,室外暴晒的热辐射会相应有所消减,同时 也便于雨季的内部联系和防御台风袭击。 主要分布于广东省:顺得县的清浑圆、番禹的社荫山房,、东莞的可园。 四)、巴蜀(川西)园林 巴蜀园林有别于富丽豪华的皇家园林、细腻清雅的江南园林与精巧纤细的岭南园林,它 自然天成、古朴大方,是以“文、秀、清、幽”为风貌,以“飘逸”为风骨。不论是巴蜀的 名人纪念园林还是寺观园林都带有公共游览性质,与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面向的对象和范围 不同,因而更陵近民间,更直接、更真切地面对普通人生,特有一种质朴之美。“文”是指著 名园林都与著名文人有关,园林中蕴含有浓郁的文化气质。李白、杜甫、三苏(苏洵、苏轼 苏辙)、陆游等著名文人或是故乡在蜀或是旅居四川,都留下了优良的文化传统,为巴蜀园林 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主要分布四川:杜埔草堂、望江楼
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理以及重整体观照、重直觉感知、重综合推衍的思维方式的主导也有 着直接的关系。可以说,四大特点本身正是这种哲理和思维方式在园林艺术领域内的具体表 现。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反映了这四大特点的形成过程,园林的成熟时期也意味着这四大特 点的最终形成。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地方特色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其气候、文化、取材等的地方性差异,逐渐形成了 江南、北方、岭南、巴蜀、西域等各种风格,其中江南、北方、岭南差异尤为突出,代表了 中国园林风格发展的主流。各种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各自造园要素的用材、形象和技法上, 园林的总体规划也多少有所体现。 (一)、江南园林(庭院) 江南的封建文化比较发达,园林受诗文绘画的直接影响也更多一些。不少文人画家同时 也是造园家,而造园匠师也多能诗善画。因此,江南园林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也最能代表当代 文人所追求的“诗情画意”。 主要分布于江浙一带:苏州的拙政园、溜园、网师园、浪沧厅等 (二)、北方园林(北京室园) 在北方园林中,建筑的形象稳重、敦实,再加之冬季寒冷和夏季多风沙而形成的封闭感, 别具一种不同于江南的刚健之美。园林的规划布局,中轴线、对景线的运用较多,更赋予园 林以凝重、严谨的格调。 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一带:恭王府花园、米万钟勺园(北大一部分) (三)、岭南园林(庭院) 岭南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且多数是宅园,一般为庭院和庭园的组合,建筑的比重较大。 庭院和庭园的形式多样,它们的组合较之江南园林更为密集、紧凑,往往连宇成片。这是为 了适应炎热气候而取得遮阳的效果,外墙减少了,室外暴晒的热辐射会相应有所消减,同时 也便于雨季的内部联系和防御台风袭击。 主要分布于广东省:顺得县的清浑圆、番禹的社荫山房,、东莞的可园。 (四)、巴蜀(川西)园林 巴蜀园林有别于富丽豪华的皇家园林、细腻清雅的江南园林与精巧纤细的岭南园林,它 自然天成、古朴大方,是以“文、秀、清、幽”为风貌,以“飘逸”为风骨。不论是巴蜀的 名人纪念园林还是寺观园林都带有公共游览性质,与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面向的对象和范围 不同,因而更陵近民间,更直接、更真切地面对普通人生,特有一种质朴之美。“文”是指著 名园林都与著名文人有关,园林中蕴含有浓郁的文化气质。李白、杜甫、三苏(苏洵、苏轼、 苏辙)、陆游等著名文人或是故乡在蜀或是旅居四川,都留下了优良的文化传统,为巴蜀园林 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主要分布四川:杜埔草堂、望江楼
四、中国近现代园林 19世纪末,中国封建文化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而日趋没落,古典园林亦更加暴露其衰微 的倾向。进人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园林作为世界性的文化潮流不断地 冲击着古老民族的传统。处在这样新旧文化激烈碰撞、社会急剧变革的时候,中国新园林的 发展也相应地经历着一个严峻的由现代化启蒙而导致的变革过程一一由封闭的、古典的体系 向着开放的、非古典体系的转化过程。 (一)、中国近代公园 1840年鸦片战争后,特别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园林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主要标志 是:公园出现了,西方造园艺术大量传人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个时期, 中国园林发生的变化是空前的,园林为公众服务的思想,把园林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得到了 发展。一些高等院校,如中央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开设了造园课程。1928年曾成 立中国造园学会。 1、租界的公园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建立租界。他们用掠 夺的中国人民的财富,在租界建造公园,以满足殖民者的需要,并长期不准中国人进入。 这种公园比较著名的有上海的外滩公园,或称外滩花园(现黄浦公园,建于1868年),虹口 公园(建于1900年),法国公园(又名顾家宅公园,现复兴公园.建于1908年);天津的英 国公园(现解放公园,建于1887年、。法国公园(现中山公园.建于1917年)等。1926年, 在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的影响下,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才内定将公园对中国人开放,后于 1928年付诸实施。 2、中国自建的公园随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清朝末年便出现了首批中国 自建的公园。其中有齐齐哈尔的龙沙公园(建于1897年),无锡的城中公园(建于1906年), 北京农事实验常附属公园(现北京动物园的一部分),南京玄武湖公园等。这些公园多为清朝 地方当局所开辟,只有无锡城中公园为当地商人集资营建。 许多城市(主要在沿海和长江流域)也陆续建立公园。有些是新建的,如广州的中央公园和 重庆中央公园(建于1926年,现人民公园);南京的中山陵(建于1926-1929年)。有些是 将过去的衙署园林或孔庙开放,供公众游览,如四川新繁的东湖公园(1926年开放),上海 的文庙公园(1927年开放,现南市区文化馆)。到抗日战争前夕,全国已经建有数百座公园。 抗日战争爆发直至1949年,各地的园林建设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3.西方造园艺术的传入西方造园艺术传人中国,虽然可上溯到清代乾隆时期的圆明园 西洋楼,甚至明末清初东南沿海一带一些绅商的私人花园,但影响很小。租界建造的公园 和宅园才使西方造园艺术为较多的人所认识。租界公园的风格,以当时盛行世界的英国式为 主。小公园以英国维多利亚式较多,如上海的外滩公园和天津的英国公园;大公园如上海的 虹口公园和兆风公园(现中山公园,建于1914年)多为英国风景式的。 其他风格的造园手法,在租界的公园和那个时期的一些中国园林中也可以找到。例如上海的 凡尔登公园(现国际俱乐部)和法国公园的沉床园,都具有法国勒诺特式风格;河南鸡公山 的颐楼和无锡锡山南坡的水阶梯,显然具有意大利台地园风格;上海的汇山公园(现杨浦区 劳动人民文化宫)局部风景区是荷兰式的风格
四、中国近现代园林 19 世纪末,中国封建文化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而日趋没落,古典园林亦更加暴露其衰微 的倾向。进人 20 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园林作为世界性的文化潮流不断地 冲击着古老民族的传统。处在这样新旧文化激烈碰撞、社会急剧变革的时候,中国新园林的 发展也相应地经历着一个严峻的由现代化启蒙而导致的变革过程——由封闭的、古典的体系 向着开放的、非古典体系的转化过程。 (一)、中国近代公园 1840 年鸦片战争后,特别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园林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主要标志 是:公园出现了,西方造园艺术大量传人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个时期, 中国园林发生的变化是空前的,园林为公众服务的思想,把园林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得到了 发展。一些高等院校,如中央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开设了造园课程。1928 年曾成 立中国造园学会。 1、租界的公园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建立租界。他们用掠 夺 的中国人民的财富,在租界建造公园,以满足殖民者的需要,并长期不准中国人进入。 这种公园比较著名的有上海的外滩公园,或称外滩花园(现黄浦公园,建于 1868 年),虹口 公园(建于 1900 年),法国公园(又名顾家宅公园,现复兴公园.建于 1908 年);天津的英 国公园(现解放公园,建于 1887 年、。法国公园(现中山公园.建于 1917 年)等。1926 年, 在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的影响下,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才内定将公园对中国人开放,后于 1928 年付诸实施。 2、中国自建的公园 随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清朝末年便出现了首批中国 自建的公园。其中有齐齐哈尔的龙沙公园(建于 1897 年),无锡的城中公园(建于 1906 年), 北京农事实验常附属公园(现北京动物园的一部分),南京玄武湖公园等。这些公园多为清朝 地方当局所开辟,只有无锡城中公园为当地商人集资营建。 许多城市(主要在沿海和长江流域)也陆续建立公园。有些是新建的,如广州的中央公园和 重庆中央公园(建于 1926 年,现人民公园);南京的中山陵(建于 1926—1929 年)。有些是 将过去的衙署园林或孔庙开放,供公众游览,如四川新繁的东湖公园(1926 年开放),上海 的文庙公园(1927 年开放,现南市区文化馆)。到抗日战争前夕,全国已经建有数百座公园。 抗日战争爆发直至 1949 年,各地的园林建设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3.西方造园艺术的传入 西方造园艺术传人中国,虽然可上溯到清代乾隆时期的圆明园 西 洋楼,甚至明末清初东南沿海一带一些绅商的私人花园,但影响很小。租界建造的公园 和宅园才使西方造园艺术为较多的人所认识。租界公园的风格,以当时盛行世界的英国式为 主。小公园以英国维多利亚式较多,如上海的外滩公园和天津的英国公园;大公园如上海的 虹口公园和兆风公园(现中山公园,建于 1914 年)多为英国风景式的。 其他风格的造园手法,在租界的公园和那个时期的一些中国园林中也可以找到。例如上海的 凡尔登公园(现国际俱乐部)和法国公园的沉床园,都具有法国勒诺特式风格;河南鸡公山 的颐楼和无锡锡山南坡的水阶梯,显然具有意大利台地园风格;上海的汇山公园(现杨浦区 劳动人民文化宫)局部风景区是荷兰式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