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性规制理论的形成和应用 ■在规制经济学发展史上,最先将规制过程看成是一个委托代理问 题的是罗埃比与马盖特 AEIO 设计了一个与拍卖理论中的激励相①偏好显示机制及公共品理 论相联系的激励合同模型,以此来说明规制过程中的“说真话机 制”的含义。罗埃比还提出了一种支付规 在这种规则下,政 府规制部门应该向被规制企业支付与消费者剩余相当的补助。这 样,政府规制部门的目标是消费者剩余与企业利润之和的最大化 被规制企业的目标则是利润与补助金之和的最大化。由于二者之 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因而可通过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实 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为此,政府规制部门需要了解与需求 有关的信息,而不是与被规制企业成本有关的信息。需要指出的 是,他们设计的方案存在着对企业过度补助的倾向
◼ ●激励性规制理论的形成和应用 ◼ ◼ 在规制经济学发展史上,最先将规制过程看成是一个委托代理问 题的是罗埃比与马盖特(Loeb,M.,and W.Magat,1979)。他们 设计了一个与拍卖理论中的激励相容① 偏好显示机制及公共品理 论相联系的激励合同模型,以此来说明规制过程中的“说真话机 制”的含义。罗埃比还提出了一种支付规则。在这种规则下,政 府规制部门应该向被规制企业支付与消费者剩余相当的补助。这 样,政府规制部门的目标是消费者剩余与企业利润之和的最大化, 被规制企业的目标则是利润与补助金之和的最大化。由于二者之 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因而可通过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实 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为此,政府规制部门需要了解与需求 有关的信息,而不是与被规制企业成本有关的信息。需要指出的 是,他们设计的方案存在着对企业过度补助的倾向
与此相同的是萨平顿和西布利 Sappinton and Sibley198)提出的多 时期模型,它与罗埃比的支付规则一样, 都以政府规制部门了解企业需求函数为 假设前提,都认为对被规制企业给予补 助是必需的
◼ 与此相同的是萨平顿和西布利 (Sappinton and Sibley,1988)提出的多 时期模型,它与罗埃比的支付规则一样, 都以政府规制部门了解企业需求函数为 假设前提,都认为对被规制企业给予补 助是必需的
沃格尔桑和芬西格( gesang and Finsiger 1979)则提出,掌握有关企业费用函数和需求 函数的信息对政府规制部门来说是困难的,在 政府规制部门无法掌握这些信息,进而不想对 企业提供补助的情况下,能够实现一种次优状 态(单一产晶的条件下,平均费用等手收费 多种产品的情况下为拉姆齐收费②),而实现 这一状态只需掌握对容易获得的各期实际供 给量,价格和企业的费用等信息
◼ 沃格尔桑和芬西格(Vogelsang and Finsiger, 1979)则提出,掌握有关企业费用函数和需求 函数的信息对政府规制部门来说是困难的,在 政府规制部门无法掌握这些信息,进而不想对 企业提供补助的情况下,能够实现一种次优状 态(单一产品的条件下,平均费用等于收费; 多种产品的情况下为拉姆齐收费②),而实现 这一状态只需掌握相对容易获得的各期实际供 给量、价格和企业的费用等信息
为了克服规制中的逆向选择间题,伯圣 科和萨平频( Besanko, D, and Sappington D.,1987)设计了一个模型,该模型考 虑了被规制者的个人理性约束(IC)和 激励相容约東(IC,使所构建的模型 把随机因素概率分布的先验概牽容纳进 来,从而符合规制机制设计的贝叶斯方 法①
◼ 为了克服规制中的逆向选择问题,伯圣 科和萨平顿(Besanko,D. and Sappinton, D. ,1987)设计了一个模型,该模型考 虑了被规制者的个人理性约束(IRC)和 激励相容约束(ICC),使所构建的模型 把随机因素概率分布的先验概率容纳进 来,从而符合规制机制设计的贝叶斯方 法①
儿乎与此同时,拉丰和泰罗尔(a置n Jand JTirole1988)也对规制机构仅拥 有与企业的务力程度、费用条件有关的 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实现经济福利最 大化的方案进行设计与分析
◼ 几乎与此同时,拉丰和泰罗尔(Laffont, J. and J.Tirole,1988)也对规制机构仅拥 有与企业的努力程度、费用条件有关的 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实现经济福利最 大化的方案进行设计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