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能有一个最黑的理想黑体。为此,奥地利的维恩设计了一个空腔模 型,它几乎能完全吸收投射在它上面的辐射,可看作是绝对黑体。为 了说明黑体辐射的规律,说明绝对黑体辐射强度按波长分布的曲线, 1896年维恩根据热力学理论,把光看作一种类似于分子的东西,提 出了一个经验公式。这个公式在短波领域同实验数据相符,但在长波 领域与实验不符。1900-1905年,英国的瑞利与秦斯又根据经典电动 力学和经典统计物理学,把光看作是振动着的波的汇集,提出了另一 个公式。它适用于长波领域,但不适用于短波领域,并会导致一个荒 谬结论:短波段的能量会达到无限大,公式在紫端之外发散,故称“紫 外灾难”。就是说,黑体辐射规律无论用热力学理论,还是用经典的 电动力学、统计理论,无论是把光看作某种粒子,还是看成某种波, 都不能作出满意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于1900 年在改进维恩公式的基础上,也得到了一个经验公式p=(8 v2/c3)hv/exp[hvT),它在短波区域近似于维恩公式,而在长波区 域则近似于瑞利-秦斯公式,h就是普朗克常数。为了给自己的公式寻 找理论根据,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会宣布了一 个新的思想:振子(振动着的带电粒子)只可能有一系列特定的不连 续的能量,若其振动频率为v,那振子所具有的能量就只能是hv的整 数倍。hv是振子能量的最小单位,称能量子。1905年,爱因斯坦发 表《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提出了光具有波粒二 象性的光量子假说,他写道:“在我看来,如果假定光的能量在空间 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就可以更好地理解黑体辐射、光致发光、紫外线
望能有一个最黑的理想黑体。为此,奥地利的维恩设计了一个空腔模 型,它几乎能完全吸收投射在它上面的辐射,可看作是绝对黑体。为 了说明黑体辐射的规律,说明绝对黑体辐射强度按波长分布的曲线, 1896 年维恩根据热力学理论,把光看作一种类似于分子的东西,提 出了一个经验公式。这个公式在短波领域同实验数据相符,但在长波 领域与实验不符。1900-1905 年,英国的瑞利与秦斯又根据经典电动 力学和经典统计物理学,把光看作是振动着的波的汇集,提出了另一 个公式。它适用于长波领域,但不适用于短波领域,并会导致一个荒 谬结论:短波段的能量会达到无限大,公式在紫端之外发散,故称“紫 外灾难”。就是说,黑体辐射规律无论用热力学理论,还是用经典的 电动力学、统计理论,无论是把光看作某种粒子,还是看成某种波, 都不能作出满意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于 1900 年在改进维恩公式的基础上,也得到了一个经验公式ρ=(8π 2 /c 3)(h/exp[h/kT] -1),它在短波区域近似于维恩公式,而在长波区 域则近似于瑞利-秦斯公式,h 就是普朗克常数。为了给自己的公式寻 找理论根据,1900 年 12 月 14 日,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会宣布了一 个新的思想:振子(振动着的带电粒子)只可能有一系列特定的不连 续的能量,若其振动频率为ν,那振子所具有的能量就只能是 hν的整 数倍。hν是振子能量的最小单位,称能量子。1905 年,爱因斯坦发 表《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提出了光具有波粒二 象性的光量子假说,他写道:“在我看来,如果假定光的能量在空间 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就可以更好地理解黑体辐射、光致发光、紫外线
产生阴极射线(按:即光电效应),以及其他有关光的产生和转化的 现象的各种观测结果。根据这一假设,从,点光源发射出来的光束的能 量在传播中将不是连续分布在越来越大的空间之中,而是由一个数目 有限的局限于空间各,点的能量子所组成。这些能量子在运动中不再分 散,只能整个地被吸收或产生。”[Albert Einstein, Ann.d.Phys..(4)17(1905)p.132,译文见: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二卷, 商务印书馆,1977,p.37] 1908年,里兹(Walther Ritz,1878-1909年)提出原子光谱的组 合原理,同时也指出:从已知光谱规律来看,这些规律仅仅涉及频率 V,而不涉及2,可见电子所受作用力不是与其位移成正比,而是与 其速度成正比。根据电磁理论,这种情况正好与电荷在电磁场中运动 的情况相当。由此他提出一个假说,光谱线的频率决定于磁场作用力。 尼克尔松(J.W.Nicholson)是英国知名的数学和天文物理学家, 擅长于星光光谱和日冕光谱的研究。1911-1912年间,他发表了一系 列关于天体光谱的论文,其中也讨论到原子模型。他认为恒星和太阳 这样高温的物体,原子应具有特殊的状态,这是电子的能量会高到电 子环的半径远大于原子的半径。他从力学原理计算系统的能量,反射 能量与振动频率之间有一确定的比值,这使他想到可以把原子看成普 朗克振子。他说:“由于这一类原子系统的能量的可变部分与mnao2 成正比(其中m是电子质量,n是电子数,a是电子环半径,o是振 动角频率),E/频率=mna2o或mnav,即等于电子绕核旋转的总角动 量。所以,如果普朗克常数,像索末菲所主张的那样,有原子意义, 也就意味着当电子离开或返回时,原子的角动量只能以分立值来增
产生阴极射线(按:即光电效应),以及其他有关光的产生和转化的 现象的各种观测结果。根据这一假设,从点光源发射出来的光束的能 量在传播中将不是连续分布在越来越大的空间之中,而是由一个数目 有限的局限于空间各点的能量子所组成。这些能量子在运动中不再分 散 , 只 能 整 个 地 被 吸 收 或 产 生 。” [Albert Einstein, Ann.d.Phys.(4)17(1905)p.132, 译文见: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二卷, 商务印书馆,1977,p.37] 1908 年,里兹(Walther Ritz, 1878-1909 年)提出原子光谱的组 合原理,同时也指出:从已知光谱规律来看,这些规律仅仅涉及频率 ν,而不涉及ν 2,可见电子所受作用力不是与其位移成正比,而是与 其速度成正比。根据电磁理论,这种情况正好与电荷在电磁场中运动 的情况相当。由此他提出一个假说,光谱线的频率决定于磁场作用力。 尼克尔松(J.W.Nicholson)是英国知名的数学和天文物理学家, 擅长于星光光谱和日冕光谱的研究。1911-1912 年间,他发表了一系 列关于天体光谱的论文,其中也讨论到原子模型。他认为恒星和太阳 这样高温的物体,原子应具有特殊的状态,这是电子的能量会高到电 子环的半径远大于原子的半径。他从力学原理计算系统的能量,反射 能量与振动频率之间有一确定的比值,这使他想到可以把原子看成普 朗克振子。他说:“由于这一类原子系统的能量的可变部分与 mna 2ω2 成正比(其中 m 是电子质量,n 是电子数,a 是电子环半径,ω是振 动角频率),E/频率= mna 2ω或 mnav, 即等于电子绕核旋转的总角动 量。所以,如果普朗克常数,像索末菲所主张的那样,有原子意义, 也就意味着当电子离开或返回时,原子的角动量只能以分立值来增
[J.W.Nicholson,Month.Not.Roy.Astro.Soc.(London)72(1911)p.679] 这正是玻尔在后来在原子理论中得到的一条重要结论,玻尔在 第一篇论文中还特地提到尼克尔松。不过,尼克尔松只是照搬普朗克 的振子概念,认为辐射的光谱率就是振子的振动频率,误以为同一元 素的原子有好几类,这就错误地解释了分立的线光谱。 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年) 在《哲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物质对α、β粒子的散射和原子构造》 的论文,他写道:“由于α、B粒子穿越原子,应有可能从周密研究 偏折的性质中,形成原子结构的某些概念,正是这种结构产生出上述 效应。实际上,高速带电粒子受物质原子的散射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 适宜的方法之一。”在文中,卢瑟福从理论上探讨能够产生α粒子大角 度偏折的简单原子模型,再将理论推出的结果与当时的实验数据比 较,这就导致了原子的太阳系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有一个小而重的带 电的核,在它周围是一群在库仑吸力作用下绕核转动的原子。后来卢 瑟福的学生盖革和马斯顿确定了原子核的正电荷等于该元素在门捷 列夫元素表中的原子序数。 但是,根据麦克斯韦理论,绕核旋转的电子会辐射电磁波而落 入原子核中,因此,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无法解决原子的稳定性问题。 1911年,玻尔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和工作,1912年在曼彻斯特大学 卢瑟福的实验室里工作了四个月。玻尔很钦佩卢瑟福的工作,坚信他 的有核原子模型是符合客观事实的,也很了解他的理论所面临的困 难,认为要解决原子的稳定性问题,唯有靠量子假说。正当他日夜苦
减。”[J.W.Nicholson, Month.Not.Roy.Astro.Soc.(London)72(1911)p.679] 这正是玻尔在后来在原子理论中得到的一条重要结论,玻尔在 第一篇论文中还特地提到尼克尔松。不过,尼克尔松只是照搬普朗克 的振子概念,认为辐射的光谱率就是振子的振动频率,误以为同一元 素的原子有好几类,这就错误地解释了分立的线光谱。 1911 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 1871-1937 年) 在《哲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物质对α、β粒子的散射和原子构造》 的论文,他写道:“由于α、β粒子穿越原子,应有可能从周密研究 偏折的性质中,形成原子结构的某些概念,正是这种结构产生出上述 效应。实际上,高速带电粒子受物质原子的散射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 适宜的方法之一。”在文中,卢瑟福从理论上探讨能够产生α粒子大角 度偏折的简单原子模型,再将理论推出的结果与当时的实验数据比 较,这就导致了原子的太阳系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有一个小而重的带 电的核,在它周围是一群在库仑吸力作用下绕核转动的原子。后来卢 瑟福的学生盖革和马斯顿确定了原子核的正电荷等于该元素在门捷 列夫元素表中的原子序数。 但是,根据麦克斯韦理论,绕核旋转的电子会辐射电磁波而落 入原子核中,因此,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无法解决原子的稳定性问题。 1911 年,玻尔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和工作,1912 年在曼彻斯特大学 卢瑟福的实验室里工作了四个月。玻尔很钦佩卢瑟福的工作,坚信他 的有核原子模型是符合客观事实的,也很了解他的理论所面临的困 难,认为要解决原子的稳定性问题,唯有靠量子假说。正当他日夜苦
思之际,他的一位朋友汉森向他介绍氢原子谱的巴尔末公式和斯塔克 的著作,一下子豁然开朗,很快就写出了著名的“三部曲”,题名《原 子构造和分子构造》一一I、Ⅱ、Ⅲ的三篇论文,发表于1913年的 《哲学杂志》上。他提出了如下假设:(1)电子在原子核外沿一些特 定的圆轨道绕核运行,叫做定态;(2)电子在定态轨道上运行时,既 不发射也不吸收能量;(3)当电子从较高能量E的轨道跃迁到E的 轨道时,就会发出辐射,辐射的频率v满足关系式hv=E-E:。反之, 如电子从较低轨道跃迁到较高能量的轨道时,就会吸收辐射。运用玻 尔理论,首次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中的巴尔末线系以及赖曼线 系、帕邢线系、布拉开线系。 玻尔理论问世后,玻尔兹曼(L.Boltzmann,.1844-1906年)定律 也被引进到量子力学中来,这一定律表明,当温度增高时,处于高能 态的原子数将增加、低能态的原子数将下降。1920年,印度物理学 家沙哈(M.Saha,1894-1956年)导出了一个热动平衡状态下原子按电 离级分布的物理定律,即沙哈公式,它表明原子的电离程度随温度的 升高而增加,但随电子压力的增高而降低。玻尔兹曼公式和沙哈公式 深刻地揭示了恒星的光谱型差别之谜。物理学理论的运用带来了进一 步的解释,加州理工大学的包温(IraS.Bowen)在l927年指出原先 哈金斯在1864年以为跟未发现的“云”(nebulium)元素有关的谱线, 其实是由氧的异常电离态引起的;1941年本吉特埃德林(Bengt Edlen,1906-)类似地解释了1869-1870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克尼斯和 C.A.扬在日冕光谱中首先发现的所谓“冕”(coronium)线,是由铁
思之际,他的一位朋友汉森向他介绍氢原子谱的巴尔末公式和斯塔克 的著作,一下子豁然开朗,很快就写出了著名的“三部曲”,题名《原 子构造和分子构造》——Ⅰ、Ⅱ、Ⅲ的三篇论文,发表于 1913 年的 《哲学杂志》上。他提出了如下假设:(1)电子在原子核外沿一些特 定的圆轨道绕核运行,叫做定态;(2)电子在定态轨道上运行时,既 不发射也不吸收能量;(3)当电子从较高能量 Ej 的轨道跃迁到 Ei 的 轨道时,就会发出辐射,辐射的频率ν满足关系式 hν=Ej-Ei 。反之, 如电子从较低轨道跃迁到较高能量的轨道时,就会吸收辐射。运用玻 尔理论,首次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中的巴尔末线系以及赖曼线 系、帕邢线系、布拉开线系。 玻尔理论问世后,玻尔兹曼(L.Boltzmann,1844-1906 年)定律 也被引进到量子力学中来,这一定律表明,当温度增高时,处于高能 态的原子数将增加、低能态的原子数将下降。1920 年,印度物理学 家沙哈(M.Saha, 1894-1956 年)导出了一个热动平衡状态下原子按电 离级分布的物理定律,即沙哈公式,它表明原子的电离程度随温度的 升高而增加,但随电子压力的增高而降低。玻尔兹曼公式和沙哈公式 深刻地揭示了恒星的光谱型差别之谜。物理学理论的运用带来了进一 步的解释,加州理工大学的包温(Ira S.Bowen)在 1927 年指出原先 哈金斯在 1864 年以为跟未发现的“云”(nebulium)元素有关的谱线, 其实是由氧的异常电离态引起的;1941 年本吉特•埃德林(Bengt Edlen,1906-)类似地解释了 1869-1870 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克尼斯和 C.A.扬在日冕光谱中首先发现的所谓“冕”(coronium)线,是由铁
元素引起的。 1884年,在台长E.C.皮克林(E.C.Pickering,1846-1919年)的 领导下,哈佛大学天文台开始用棱镜照相机拍摄恒星光谱。弗莱明夫 人(Mrs.Fleming,1857-1911年)负责首批资料,她提出了一种将恒 星光谱分为A至Q共17类的分类法,并在1890年的《哈佛年鉴》 27卷上发表了《德雷珀恒星光谱表》,列出了她所分类的10351颗恒 星的光谱。该台的坎农(A.J.Cannon,.1863-1941年)女士负责处理大 量的恒星观测资料,她对弗莱明夫人的分类作了改进,1901年提出 了一种由O,B,A,F,G,K,M等类构成的分类系统,每类又细分为10 个次型,并在字母后面跟以数字0,1,9表示之,如B0,B1,… B9等,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哈佛分类法。坎农在对数十万颗恒星进行 光谱分类时就已注意到,如此大量的恒星其光谱均可归纳为O,B,A,F, G,K,M等为数不多的类型,而且它们之间构成了一个光谱特征连续 而渐变的系列。原来这并不是由于它们化学组成有什么巨大差别,而 是由于这些恒星大气中温度的巨大不同造成的。 20世纪上半叶,天体分光学的重要进展之一是在天体线光谱的 研究方面。按照玻尔理论,元素的谱线似乎应该是无限窄的,但实际 上并非如此,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W.Heisenberg,1901-) 提出了测不准关系,对量子力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根据测不 准关系,原子的能级本身不是无限窄的,而是有着一定的宽度,因此 它们间的跃迁不可能是单一波长的辐射,它导致谱线有一定的形状和 宽度,这种谱线致宽的原因称辐射阻尼。由辐射阻尼形成的谱线宽度
元素引起的。 1884 年,在台长 E.C.皮克林(E.C.Pickering, 1846-1919 年)的 领导下,哈佛大学天文台开始用棱镜照相机拍摄恒星光谱。弗莱明夫 人(Mrs. Fleming, 1857-1911 年)负责首批资料,她提出了一种将恒 星光谱分为 A 至 Q 共 17 类的分类法,并在 1890 年的《哈佛年鉴》 27 卷上发表了《德雷珀恒星光谱表》,列出了她所分类的 10351 颗恒 星的光谱。该台的坎农(A.J.Cannon, 1863-1941 年)女士负责处理大 量的恒星观测资料,她对弗莱明夫人的分类作了改进,1901 年提出 了一种由 O, B, A, F, G, K, M 等类构成的分类系统,每类又细分为 10 个次型,并在字母后面跟以数字 0,1,……9 表示之,如 B0, B1,…… B9 等,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哈佛分类法。坎农在对数十万颗恒星进行 光谱分类时就已注意到,如此大量的恒星其光谱均可归纳为O, B, A, F, G, K, M 等为数不多的类型,而且它们之间构成了一个光谱特征连续 而渐变的系列。原来这并不是由于它们化学组成有什么巨大差别,而 是由于这些恒星大气中温度的巨大不同造成的。 20 世纪上半叶,天体分光学的重要进展之一是在天体线光谱的 研究方面。按照玻尔理论,元素的谱线似乎应该是无限窄的,但实际 上并非如此,1927 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W.Heisenberg,1901-) 提出了测不准关系,对量子力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根据测不 准关系,原子的能级本身不是无限窄的,而是有着一定的宽度,因此 它们间的跃迁不可能是单一波长的辐射,它导致谱线有一定的形状和 宽度,这种谱线致宽的原因称辐射阻尼。由辐射阻尼形成的谱线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