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在电磁现象方面的工作所引起的。”“这样一次伟 大的变革是同法拉第、麦克斯韦和赫兹的名字永远联在一起的。这次 革命的最大部分出自麦克斯韦。”[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一 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p292-294] 赫兹发现无线电波以后,美国发明家爱迪生(T.A.Edison, 1847-1931年),英国物理学家洛基(0J.Lodge,.1851-1940年),法国 学者诺德曼(C.Nordmann)等都试图探测来自太阳的无线电信号而 失败。1928年,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央斯基(K.G.Jansky,1905-1950年) 来到贝尔电话实验室工作。1931-1932年,他以14.6米为工作波长进 行检测发现了三种天电噪声:一种来自于附近的雷暴雨;另一种来自 于远处的闪电和雷雨:第三种是来源不明的稳定的嘶嘶声,这种天电 噪声的方向整天都在变化,似乎24小时绕行一周天。1932年,他在 《无线电工程师研究会报》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宣布了这一发现, 文中认为第三种噪声很可能来自于太阳。这以后,他继续对这无线电 噪声跟踪观测,发现它的极大方向越来越远离太阳,原来它不是24 小时一周天,而是23小时56分一周天,这表明,它对应于天空上某 个固定的点。1933年,他在《无线电工程师研究会报》上发表第二 篇论文,指出这种无线电噪声来源于太阳系之外,他给出了两个可能 的位置,其中一个对应于银心。1935年,他在《无线电工程师研究 学报》上发表第三篇论文,明确提出,当他的天线指向银心方向时, 便接收到最强的天电噪声。央斯基测得的正是来自银心的射电辐射, 他的重要发现揭开了射电天文学的序幕。1937年,一位爱好天文的 无线电工程师雷伯(G.Reber,1911-)制作了第一台经典式射电望远镜
由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在电磁现象方面的工作所引起的。”“这样一次伟 大的变革是同法拉第、麦克斯韦和赫兹的名字永远联在一起的。这次 革命的最大部分出自麦克斯韦。”[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一 卷),商务印书馆,1977 年,p292-294] 赫兹发现无线电波以后,美国发明家爱迪生(T.A.Edison, 1847-1931 年),英国物理学家洛基(O.J.Lodge, 1851-1940 年),法国 学者诺德曼(C.Nordmann)等都试图探测来自太阳的无线电信号而 失败。1928 年,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央斯基(K.G.Jansky, 1905-1950 年) 来到贝尔电话实验室工作。1931-1932 年,他以 14.6 米为工作波长进 行检测发现了三种天电噪声:一种来自于附近的雷暴雨;另一种来自 于远处的闪电和雷雨;第三种是来源不明的稳定的嘶嘶声,这种天电 噪声的方向整天都在变化,似乎 24 小时绕行一周天。1932 年,他在 《无线电工程师研究会报》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宣布了这一发现, 文中认为第三种噪声很可能来自于太阳。这以后,他继续对这无线电 噪声跟踪观测,发现它的极大方向越来越远离太阳,原来它不是 24 小时一周天,而是 23 小时 56 分一周天,这表明,它对应于天空上某 个固定的点。1933 年,他在《无线电工程师研究会报》上发表第二 篇论文,指出这种无线电噪声来源于太阳系之外,他给出了两个可能 的位置,其中一个对应于银心。1935 年,他在《无线电工程师研究 学报》上发表第三篇论文,明确提出,当他的天线指向银心方向时, 便接收到最强的天电噪声。央斯基测得的正是来自银心的射电辐射, 他的重要发现揭开了射电天文学的序幕。1937 年,一位爱好天文的 无线电工程师雷伯(G.Reber,1911-)制作了第一台经典式射电望远镜
1940年,雷伯以1.87米为工作波长确认了央斯基的发现,并在《天 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射电天文学论文。1951年,由于中 性氢21厘米谱线的预言和证实,射电天文学中一个极重要的分支一 一射电频谱学一一诞生了。 19世纪的“新天文学”,后来所谓的“天体物理学”,始于天文 学家在恒星和星云的研究中寻找物理学的帮助。新学科的主要贡献者 是哈金斯(William Huggins,1824-1910年),他开创性地把新兴的照 相技术和分光镜应用到天文学,后来得到妻子玛格丽特(Margaret) 的大力协助。太阳光的光谱分析己经表明太阳的组成元素和地球是一 样的,哈金斯决定对恒星进行同样的分析。 19世纪天文学的一个巨大难题是关于星云(夜空里的模糊光点) 的性质。天文学家们面临着三种可能,即星云是: (1)与我们银河系类似的遥远星系: (2)正在凝聚形成恒星和行星的旋转气体云; (3)位于银河系边缘的未定星团。 第一种可能是赖特-康德的多岛宇宙,自失去赫歇尔的支持以 来,已经不流行了;第二种可能是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正在流行; 第三种可能说,许多星云是迄今尚未认识的恒星集团,随着改进的望 远镜带来的一些发现,这种可能也日益流行起来。后面两种可能与孤 岛宇宙的思想是一致的。 来自光源的光谱能说明强度如何随波长变化。光谱常呈现出被
1940 年,雷伯以 1.87 米为工作波长确认了央斯基的发现,并在《天 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射电天文学论文。1951 年,由于中 性氢 21 厘米谱线的预言和证实,射电天文学中一个极重要的分支— —射电频谱学——诞生了。 19 世纪的“新天文学”,后来所谓的“天体物理学”,始于天文 学家在恒星和星云的研究中寻找物理学的帮助。新学科的主要贡献者 是哈金斯(William Huggins, 1824-1910 年),他开创性地把新兴的照 相技术和分光镜应用到天文学,后来得到妻子玛格丽特(Margaret) 的大力协助。太阳光的光谱分析已经表明太阳的组成元素和地球是一 样的,哈金斯决定对恒星进行同样的分析。 19世纪天文学的一个巨大难题是关于星云(夜空里的模糊光点) 的性质。天文学家们面临着三种可能,即星云是: (1)与我们银河系类似的遥远星系; (2)正在凝聚形成恒星和行星的旋转气体云; (3)位于银河系边缘的未定星团。 第一种可能是赖特-康德的多岛宇宙,自失去赫歇尔的支持以 来,已经不流行了;第二种可能是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正在流行; 第三种可能说,许多星云是迄今尚未认识的恒星集团,随着改进的望 远镜带来的一些发现,这种可能也日益流行起来。后面两种可能与孤 岛宇宙的思想是一致的。 来自光源的光谱能说明强度如何随波长变化。光谱常呈现出被
称为谱线的或明或暗的狭窄区域。它们是不同波长的明线和暗线,确 定了发射和吸收的原子。哈金斯在他的家庭实验室里,用来自恒星、 星云和彗星的光谱,与放电器电荷激发的元素的光谱进行比较。1863 年,哈金斯终于成功了,向科学界宣布:天空的组成元素跟太阳和地 球是一样的!这为许多古老的信仰敲响了丧钟。人们开始走出教堂, 来天文台了解星空的知识。1864年,哈金斯发现,对准天龙座的一 个行星状星云的分光镜没有呈现热星体那样的连续光谱特征,而是一 些激发气体的特征谱线。“星云之谜解开了,是它的光告诉我们的: 它不是恒星的集合,而是发光的气体。”这个发现扫除了康德-拉普拉 斯星云说的一切疑云。令人困惑的椭圆和螺旋星云也不像过去设想的 那样是“太阳的集团”,“而是气体云”,通过逐渐失去热量而收缩形 成太阳系。这样,第一种可能,即赖特-康德假说,在一些天文学家 看来,寿终正寝了。1890年,女天文学家克莱克(A.Clerke)曾武断 地说:“星云是不是河外星系,这个问题几乎毋需讨论。研究的进展 已经作了回答。面对现在的全部证据,每一个有思维能力的人,谁也 不能够说,有哪一个星云是与银河系同类的恒星系统。”[A.Clerke,.The System of the Star,P.368,London,1890] 与克莱克的武断结论相反,1871年恩格斯已指出:“一部分气 状星云,作为还没有形成的太阳,属于我们的星系,这并不排斥这样 的情况:另一些星云,如梅斯特所主张的,是很远的独立的宇宙岛, 这种宇宙岛的相对发展阶段要用分光镜才能确定。”[恩格斯:《自然辩 证法》第16-17页,人民出版社,1971年8月第1版]天文学的发展完全证 实了恩格斯的这一预见。1899年,德国天文学家沙伊纳
称为谱线的或明或暗的狭窄区域。它们是不同波长的明线和暗线,确 定了发射和吸收的原子。哈金斯在他的家庭实验室里,用来自恒星、 星云和彗星的光谱,与放电器电荷激发的元素的光谱进行比较。1863 年,哈金斯终于成功了,向科学界宣布:天空的组成元素跟太阳和地 球是一样的!这为许多古老的信仰敲响了丧钟。人们开始走出教堂, 来天文台了解星空的知识。1864 年,哈金斯发现,对准天龙座的一 个行星状星云的分光镜没有呈现热星体那样的连续光谱特征,而是一 些激发气体的特征谱线。“星云之谜解开了,是它的光告诉我们的: 它不是恒星的集合,而是发光的气体。”这个发现扫除了康德-拉普拉 斯星云说的一切疑云。令人困惑的椭圆和螺旋星云也不像过去设想的 那样是“太阳的集团”,“而是气体云”,通过逐渐失去热量而收缩形 成太阳系。这样,第一种可能,即赖特-康德假说,在一些天文学家 看来,寿终正寝了。1890 年,女天文学家克莱克(A.Clerke)曾武断 地说:“星云是不是河外星系,这个问题几乎毋需讨论。研究的进展 已经作了回答。面对现在的全部证据,每一个有思维能力的人,谁也 不能够说,有哪一个星云是与银河系同类的恒星系统。”[A.Clerke, The System of the Star, P.368, London,1890] 与克莱克的武断结论相反,1871 年恩格斯已指出:“一部分气 状星云,作为还没有形成的太阳,属于我们的星系,这并不排斥这样 的情况:另一些星云,如梅斯特所主张的,是很远的独立的宇宙岛, 这种宇宙岛的相对发展阶段要用分光镜才能确定。”[恩格斯:《自然辩 证法》第 16-17 页,人民出版社,1971 年 8 月第 1 版]天文学的发展完全证 实 了 恩 格 斯 的 这 一 预 见 。 1899 年 , 德 国 天 文 学 家 沙 伊 纳
(J.Scheiner,.1858-1913年)经7.5小时露光,拍得了仙女座大星云的 暗淡光谱,发现它和恒星光谱相似,在连续光谱背景上出现很多吸收 线。沙伊纳由此推测,仙女座大星云是遥远的恒星系统。 哈金斯还第一次通过恒星谱线的移动来测量它的径向(离开恒 星走向我们的)速度。这种谱线移动,即今天所说的多普勒效应,是 法国科学家菲索(Armand Fizeau)在1848年预言和计算的。1849年, 菲索也是第一个用地面方法测量光速的人。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 (Christian Doppler)在1842年证明,退行(或靠近)的声源。1848 年,他提出恒星因为运动而具有不同的颜色。双星系中的恒星周期性 地改变颜色,趋向我们时变蓝,离开我们时变红。菲索做了正确的计 算,证明事实的确如此。 当光源(如蜡烛或恒星)离开观测者运动时,在观测者看来, 辐射的所有波长会增大而频率会减小;当光源向着观测者运动时,所 有波长会减少而频率会增大。哈金斯在“新天文学:个人回顾”里写 道:“对从岸边冲下水的游泳者来说,每个水波都变短了,在一定时 间里,他经过的波数比他站在水中看到的更多。”[爱德华哈里森:《宇 宙学》,李红杰姜田李泳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88]尽管由于光速非常大,菲索-多普勒效应非常微小,哈金斯还是在 1868年首次测出了天狼星的视向速度。从此,恒星运动的切向部分 (自行)和径向部分(视向速度)就可以测量了,恒星的空间运动才 真正能被求得。 19世纪末以前,天体分光学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 (1)用光谱分析方法研究天体的化学组成:(2)恒星光谱分类,如
(J.Scheiner,1858-1913 年)经 7.5 小时露光,拍得了仙女座大星云的 暗淡光谱,发现它和恒星光谱相似,在连续光谱背景上出现很多吸收 线。沙伊纳由此推测,仙女座大星云是遥远的恒星系统。 哈金斯还第一次通过恒星谱线的移动来测量它的径向(离开恒 星走向我们的)速度。这种谱线移动,即今天所说的多普勒效应,是 法国科学家菲索(Armand Fizeau)在 1848 年预言和计算的。1849 年, 菲索也是第一个用地面方法测量光速的人。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 (Christian Doppler)在 1842 年证明,退行(或靠近)的声源。1848 年,他提出恒星因为运动而具有不同的颜色。双星系中的恒星周期性 地改变颜色,趋向我们时变蓝,离开我们时变红。菲索做了正确的计 算,证明事实的确如此。 当光源(如蜡烛或恒星)离开观测者运动时,在观测者看来, 辐射的所有波长会增大而频率会减小;当光源向着观测者运动时,所 有波长会减少而频率会增大。哈金斯在“新天文学:个人回顾”里写 道:“对从岸边冲下水的游泳者来说,每个水波都变短了,在一定时 间里,他经过的波数比他站在水中看到的更多。”[爱德华•哈里森:《宇 宙学》,李红杰 姜田 李泳 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年 10 月第 1 版, p88]尽管由于光速非常大,菲索-多普勒效应非常微小,哈金斯还是在 1868 年首次测出了天狼星的视向速度。从此,恒星运动的切向部分 (自行)和径向部分(视向速度)就可以测量了,恒星的空间运动才 真正能被求得。 19 世纪末以前,天体分光学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 (1)用光谱分析方法研究天体的化学组成;(2)恒星光谱分类,如
塞奇、莫里、弗莱明夫人、坎农、摩根和基南等对于恒星光谱做了不 同的分类;(3)通过测量谱线位移求天体的视向速度。进入20世纪 以后,天体分光学还开辟了天体连续光谱和线光谱的研究,特别是其 中其中线光谱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天体上物理条件的大量信息,有力 地推动了天体物理学的发展。而这些研究之所以能得到如此重大的成 功,主要有赖于恒星大气理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 早在1902和1905年,英国天文学家舒斯特 (A.Schuster,.1851-1934年)两次发表论文提出,恒星大气中从内向 外的热转移主要不是靠对流,而是靠辐射,他认为来自恒星内部的辐 射进入恒星外层大气后,一部分被外层大气中的原子所散射,另一部 分被外层大气中的原子所吸收,而这些原子自身再产生热辐射。处于 热动平衡状态下的恒星外层大气吸收来自内部的热辐射,然后再向太 空辐射能量。正是在这种辐射转移的过程中,产生了恒星光谱中的吸 收线。如何从理论上解释吸收线的形成呢? 1885年,巴尔末(Johann Jakob Balmer,.1825-1898年)发现氢光 谱线频率符合以下公式:v=R1/22-1/n2] 不久,哈金斯测量了氢的紫外部分谱线,也符合该公式。更一 般的公式是里德堡(Johannes Robert Rydberg,.1854-1919年)原理, 发表于1890年: v=R[1/n2-1/22] 普朗克(Max Planck,1858-1947年)对基尔霍夫黑体辐射的研 究,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1885-1962年)对氢原子光谱的量子跃 迁解释,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为了建立热辐射定律,科学家们希
塞奇、莫里、弗莱明夫人、坎农、摩根和基南等对于恒星光谱做了不 同的分类;(3)通过测量谱线位移求天体的视向速度。进入 20 世纪 以后,天体分光学还开辟了天体连续光谱和线光谱的研究,特别是其 中其中线光谱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天体上物理条件的大量信息,有力 地推动了天体物理学的发展。而这些研究之所以能得到如此重大的成 功,主要有赖于恒星大气理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 早 在 1902 和 1905 年 , 英 国 天 文 学 家 舒 斯 特 (A.Schuster,1851-1934 年)两次发表论文提出,恒星大气中从内向 外的热转移主要不是靠对流,而是靠辐射,他认为来自恒星内部的辐 射进入恒星外层大气后,一部分被外层大气中的原子所散射,另一部 分被外层大气中的原子所吸收,而这些原子自身再产生热辐射。处于 热动平衡状态下的恒星外层大气吸收来自内部的热辐射,然后再向太 空辐射能量。正是在这种辐射转移的过程中,产生了恒星光谱中的吸 收线。如何从理论上解释吸收线的形成呢? 1885 年,巴尔末(Johann Jakob Balmer,1825-1898 年)发现氢光 谱线频率符合以下公式: ν=R[1/2 2 -1/n 2 ] 不久,哈金斯测量了氢的紫外部分谱线,也符合该公式。更一 般的公式是里德堡(Johannes Robert Rydberg, 1854-1919 年)原理, 发表于 1890 年: ν=R[1/n1 2 -1/n2 2 ] 普朗克(Max Planck, 1858-1947 年)对基尔霍夫黑体辐射的研 究,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 1885-1962 年)对氢原子光谱的量子跃 迁解释,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为了建立热辐射定律,科学家们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