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核膜的内表面,有一层纤维状的蛋白质纵横整齐排列,整体观为笼状,叫核纤层。核内骨架、 核 纤层、核孔复合体相连构成核骨架。 2、核仁(Nu):多数细胞核有 1-2 个核仁,在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核仁大而明显。 其化学成分: RNA、DNA 和蛋白质。其中的核仁内的染色质又叫核仁组织者,是分布在核仁 周围的染色质伸入到核仁内的部分,属常染 色质,内含 rRNA 基因。功能为合成 rRNA 和 组装核糖体大小亚基的前体。 3、核基质:亦称核液,内含水、各种 酶和无机盐等,是核行使各种功能活动的内 环境。 4、染色质(染色体):染色质是间期 核内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结构,其化学组 成:DNA、RNA、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在分裂 间期,着色浅,处于伸展状态、有转录活性 的染色质,称常染色质;有的部分呈浓缩状 态,着色深,不转录或转录不活跃的染色质 称异染色质。染色质的结构单位:是核小体。 (图 1-9) 当细胞进入分裂期,染色质丝高度螺旋化,变粗变短,在光镜下为短线状或棒状结构, 称染色体。可见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的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表现。 染色体的形态结构:着丝粒、着丝点,着丝粒和着丝点所在的区域染色体缢缩变细,称 主缢痕。有些染色体除主缢痕外,还有特别细窄的区域,称次缢痕。在次缢痕的远端连着一 个球形小体,称随体。染色体核型:染色体可按长短、结构、着丝点位置等特征进行分组编 号,组成染色体组型。 分裂中期,可见每条染色体均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借着丝粒连接,称之为姊妹染色单 体。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出现(2n),其中一条来自父本,另一条来自母本,称同源染 色体。其中有一对与性别有关,称性染色体,哺乳类:XX-XY,禽类:ZW-ZZ。其它染色体均 称为常染色体。 染色体的数目:猪 38,人 46,牛 60,鸡 78,鸭 80。 三、细胞增殖与分化 (一)细胞增殖 细胞增殖是通过细胞分裂来实现的。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过程,称 为一个细胞周期。它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1、分裂间期:是指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开始之间的过程。 (1)DNA 合成前期(G1 期) (2)DNA 合成期(S 期) (3)DNA 合成后期(G2 期) (4)G0 期细胞:有些细胞在进入 G1 期后并不立即转入 S 期,而是暂时转入休止状态, 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出现增殖活动,这种细胞叫 G0 期细胞。 2、分裂期(M 期)有三种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1)有丝分裂(间接分裂):分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2)无丝分裂(直接分裂):细胞质和细胞核一分为二。 图 1-9 染色体结构模式图 1、示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 2、分离后的染色体 3、染色体放大后示螺旋状盘绕的染色丝 4、示螺旋状排列的 DNA
11 核膜的内表面,有一层纤维状的蛋白质纵横整齐排列,整体观为笼状,叫核纤层。核内骨架、 核 纤层、核孔复合体相连构成核骨架。 2、核仁(Nu):多数细胞核有 1-2 个核仁,在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核仁大而明显。 其化学成分: RNA、DNA 和蛋白质。其中的核仁内的染色质又叫核仁组织者,是分布在核仁 周围的染色质伸入到核仁内的部分,属常染 色质,内含 rRNA 基因。功能为合成 rRNA 和 组装核糖体大小亚基的前体。 3、核基质:亦称核液,内含水、各种 酶和无机盐等,是核行使各种功能活动的内 环境。 4、染色质(染色体):染色质是间期 核内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结构,其化学组 成:DNA、RNA、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在分裂 间期,着色浅,处于伸展状态、有转录活性 的染色质,称常染色质;有的部分呈浓缩状 态,着色深,不转录或转录不活跃的染色质 称异染色质。染色质的结构单位:是核小体。 (图 1-9) 当细胞进入分裂期,染色质丝高度螺旋化,变粗变短,在光镜下为短线状或棒状结构, 称染色体。可见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的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表现。 染色体的形态结构:着丝粒、着丝点,着丝粒和着丝点所在的区域染色体缢缩变细,称 主缢痕。有些染色体除主缢痕外,还有特别细窄的区域,称次缢痕。在次缢痕的远端连着一 个球形小体,称随体。染色体核型:染色体可按长短、结构、着丝点位置等特征进行分组编 号,组成染色体组型。 分裂中期,可见每条染色体均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借着丝粒连接,称之为姊妹染色单 体。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出现(2n),其中一条来自父本,另一条来自母本,称同源染 色体。其中有一对与性别有关,称性染色体,哺乳类:XX-XY,禽类:ZW-ZZ。其它染色体均 称为常染色体。 染色体的数目:猪 38,人 46,牛 60,鸡 78,鸭 80。 三、细胞增殖与分化 (一)细胞增殖 细胞增殖是通过细胞分裂来实现的。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过程,称 为一个细胞周期。它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1、分裂间期:是指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开始之间的过程。 (1)DNA 合成前期(G1 期) (2)DNA 合成期(S 期) (3)DNA 合成后期(G2 期) (4)G0 期细胞:有些细胞在进入 G1 期后并不立即转入 S 期,而是暂时转入休止状态, 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出现增殖活动,这种细胞叫 G0 期细胞。 2、分裂期(M 期)有三种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1)有丝分裂(间接分裂):分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2)无丝分裂(直接分裂):细胞质和细胞核一分为二。 图 1-9 染色体结构模式图 1、示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 2、分离后的染色体 3、染色体放大后示螺旋状盘绕的染色丝 4、示螺旋状排列的 DNA
12 (3)减数分裂:仅出现于生殖细胞的成熟过程中,是由连续两次的成熟分裂组成。① 同源染色体配对,互换基因,然后相互分开,分配到子细胞中。②姊妹染色单体进入两个子 细胞中。两次分裂过程只经过一次 DNA 复制。 意义:①同源染色体互换基因,使其后代接受双亲的遗传信息。 ②形成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比前减少一半,精卵结合后恢复原来的二倍 体结构。 (二)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是指多细胞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分裂的基础上,彼此间在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等方面产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在体内,有的细胞已高度分化,失去了分化成其它 细胞的能力,称高分化细胞;有的细胞保持有较强分化成其它细胞的能力,称低分化细胞(如: 间充质细胞)。一般来说,分化低的细胞增殖能力强,分裂速度快;分化高的细胞增殖能力 差,甚至失去增殖能力,分裂速度慢。 四、细胞的衰老与死亡 1、细胞衰老: 是指细胞适应环境变化和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的能力降低,并以形态结 构和生化改变为基础。 2、细胞死亡:是细胞生命现象不可逆的终止。细胞死亡分为两种:细胞坏死和细胞编 程性死亡。 (1)细胞坏死:是由外界因素如:贫血、损伤、生物侵袭等造成细胞急速死亡。 (2)细胞凋亡:细胞自然死亡,自己结束其生命。 1-2 组织 组织是由许多结构和功能密切联系的细胞,借细胞间质连接在一起所形成的细胞集体。 根据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分为四大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一、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简称上皮,由紧密排列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构成。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 ①细胞多,间质少②细胞排列有极性,上皮组织的细胞具有极性,即细胞的两端在结构和功 能上具有明显的差别。上皮细胞的一端朝向身体表面或有腔器官的腔面,称游离面;与游离 面相对的另一端朝向深部的结缔组织,称基底面。③上皮组织中没有血管。④上皮组织内神 经末梢丰富。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根据上皮组织的结构、功能及分布不同, 将其分为五大类:①被覆上皮:覆盖于体表,衬贴于有腔器官的内表面或某些器官的外表面; ②腺上皮:分布于各种腺体内;③感觉上皮:分布于感觉器官。④生殖上皮:分布于卵巢表 面、曲细精管;⑤肌上皮:分布于腺泡基部。 (一)被覆上皮 根据上皮细胞层数和细胞形状分类,由一层细胞组成的称单层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的 称复层上皮。 内皮:心、 血管、淋巴管的腔面 单层扁平上皮 间皮:胸膜、腹膜、心包 膜及器官表面
12 (3)减数分裂:仅出现于生殖细胞的成熟过程中,是由连续两次的成熟分裂组成。① 同源染色体配对,互换基因,然后相互分开,分配到子细胞中。②姊妹染色单体进入两个子 细胞中。两次分裂过程只经过一次 DNA 复制。 意义:①同源染色体互换基因,使其后代接受双亲的遗传信息。 ②形成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比前减少一半,精卵结合后恢复原来的二倍 体结构。 (二)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是指多细胞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分裂的基础上,彼此间在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等方面产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在体内,有的细胞已高度分化,失去了分化成其它 细胞的能力,称高分化细胞;有的细胞保持有较强分化成其它细胞的能力,称低分化细胞(如: 间充质细胞)。一般来说,分化低的细胞增殖能力强,分裂速度快;分化高的细胞增殖能力 差,甚至失去增殖能力,分裂速度慢。 四、细胞的衰老与死亡 1、细胞衰老: 是指细胞适应环境变化和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的能力降低,并以形态结 构和生化改变为基础。 2、细胞死亡:是细胞生命现象不可逆的终止。细胞死亡分为两种:细胞坏死和细胞编 程性死亡。 (1)细胞坏死:是由外界因素如:贫血、损伤、生物侵袭等造成细胞急速死亡。 (2)细胞凋亡:细胞自然死亡,自己结束其生命。 1-2 组织 组织是由许多结构和功能密切联系的细胞,借细胞间质连接在一起所形成的细胞集体。 根据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分为四大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一、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简称上皮,由紧密排列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构成。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 ①细胞多,间质少②细胞排列有极性,上皮组织的细胞具有极性,即细胞的两端在结构和功 能上具有明显的差别。上皮细胞的一端朝向身体表面或有腔器官的腔面,称游离面;与游离 面相对的另一端朝向深部的结缔组织,称基底面。③上皮组织中没有血管。④上皮组织内神 经末梢丰富。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根据上皮组织的结构、功能及分布不同, 将其分为五大类:①被覆上皮:覆盖于体表,衬贴于有腔器官的内表面或某些器官的外表面; ②腺上皮:分布于各种腺体内;③感觉上皮:分布于感觉器官。④生殖上皮:分布于卵巢表 面、曲细精管;⑤肌上皮:分布于腺泡基部。 (一)被覆上皮 根据上皮细胞层数和细胞形状分类,由一层细胞组成的称单层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的 称复层上皮。 内皮:心、 血管、淋巴管的腔面 单层扁平上皮 间皮:胸膜、腹膜、心包 膜及器官表面
13 其它:肺泡 壁、肾小囊壁层、肾髓袢降支 单层上皮 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甲状腺滤泡和小叶间胆管等 单层柱状上皮:胃.肠、子宫、输卵管、胆囊等 腔面 被覆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道、附睾管、输精管等腔面 变移上皮: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等腔面 复层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皮肤、口腔、食管、反刍兽前胃、阴道、 肛门 复层柱状上皮:眼睑结膜 1、单层上皮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1)单层扁平上皮:由一层扁平的多边形细胞组成,从表面看,细胞呈不规则的多边 形,边缘呈锯齿状,彼此间相互嵌合;核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胞质少,细胞器不发达, 侧面观细胞呈梭形,核椭圆并外突。内皮:衬于心、血管、淋巴管腔面的被覆上皮。间皮: 胸膜、腹膜、心包膜及器官表面的上皮。内皮簿而光滑,有利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液体流动 和物质交换,间皮表面光滑湿润,坚韧耐磨,有保护作用。(图 1-10) (2)单层立方上皮:由一层立方形细胞组成,表面呈多边形,侧面呈立方形,细胞核 呈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分布于肾小管、外分泌腺的小导管、甲状腺滤泡。具有分泌和吸收 等功能。(图 1-11) 图 1-10 单层扁平上皮 图 1-11 单层立方上皮 (3)单层柱状上皮:由一层棱柱形细胞组成。在肠管的柱状细胞间,有许多散在的杯 状细胞,其形态似高角酒杯,胞质内充满黏原颗粒,胞核呈三角形,位于细胞基部。杯状细 胞是单细胞腺,能分泌黏液,具有润滑和保护作用。具有吸收和分泌作用。(图 1-12)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形态不同、高低不等的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梭形细胞 和锥体形细胞组成,侧面观似复层,但细胞的基底端均附于同一基膜上,实为单层上皮,故 称假复层。分布:各级呼吸道黏膜。具有保护、分泌和排出分泌物等。(图 1-13) 图 1-12 单层立方上皮 图 1-13 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 2、复层上皮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13 其它:肺泡 壁、肾小囊壁层、肾髓袢降支 单层上皮 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甲状腺滤泡和小叶间胆管等 单层柱状上皮:胃.肠、子宫、输卵管、胆囊等 腔面 被覆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道、附睾管、输精管等腔面 变移上皮: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等腔面 复层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皮肤、口腔、食管、反刍兽前胃、阴道、 肛门 复层柱状上皮:眼睑结膜 1、单层上皮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1)单层扁平上皮:由一层扁平的多边形细胞组成,从表面看,细胞呈不规则的多边 形,边缘呈锯齿状,彼此间相互嵌合;核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胞质少,细胞器不发达, 侧面观细胞呈梭形,核椭圆并外突。内皮:衬于心、血管、淋巴管腔面的被覆上皮。间皮: 胸膜、腹膜、心包膜及器官表面的上皮。内皮簿而光滑,有利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液体流动 和物质交换,间皮表面光滑湿润,坚韧耐磨,有保护作用。(图 1-10) (2)单层立方上皮:由一层立方形细胞组成,表面呈多边形,侧面呈立方形,细胞核 呈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分布于肾小管、外分泌腺的小导管、甲状腺滤泡。具有分泌和吸收 等功能。(图 1-11) 图 1-10 单层扁平上皮 图 1-11 单层立方上皮 (3)单层柱状上皮:由一层棱柱形细胞组成。在肠管的柱状细胞间,有许多散在的杯 状细胞,其形态似高角酒杯,胞质内充满黏原颗粒,胞核呈三角形,位于细胞基部。杯状细 胞是单细胞腺,能分泌黏液,具有润滑和保护作用。具有吸收和分泌作用。(图 1-12)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形态不同、高低不等的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梭形细胞 和锥体形细胞组成,侧面观似复层,但细胞的基底端均附于同一基膜上,实为单层上皮,故 称假复层。分布:各级呼吸道黏膜。具有保护、分泌和排出分泌物等。(图 1-13) 图 1-12 单层立方上皮 图 1-13 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 2、复层上皮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14 (1)复层扁平上皮:又叫复层鳞状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紧靠基膜的一层为低柱状, 中间数层为多边形,近浅层移行为扁平形。分布于皮肤表皮的复层扁平上皮表层细胞含角质 蛋白,形成角质层,称角化复层扁平上皮,具有很强的保护和抗磨损作用。而衬在口腔、食 管、肛门、阴道和反刍兽前胃内的上皮含角质蛋白较少,不形成角质层,叫非角质化的复层 扁平上皮。耐摩擦,具有很强的保护作用,并可防止外物侵入。(图 1-14) (2)变移上皮:细胞的形态和层数可随所在器官的功能状态而改变。器官收缩时,细 胞瘦,有 5~6 层,扩张时,细胞矮胖,有 2~3 层。变移上皮的表层细胞较大,胞质丰富, 具有嗜酸性,叫盖细胞。游离面的细胞有防止尿液侵蚀和渗入的作用,叫壳层,中间层细胞 呈倒梨形或梭形,基底细胞呈立方或矮柱形。电镜表明:表层和中间层的细胞下方都有突起 附着于基膜,故为假复层上皮。有收缩、扩张功能。(图 1-15) 图 1-14 复层扁平上皮 图 1-15 变移上皮 A 收缩状态 B 扩张状态 3、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及功能 上皮组织细胞之间连接非常紧密,在细胞的游离面、侧面、基底面可形成一些特殊的结 构以适应其相应的功能。这些结构在其他组织也存在。 (1)细胞游离面的特殊结构: 细胞衣:附着于细胞表面的一层由复合糖构成的耸状结构。具有粘着、识别、保护功能 微绒毛:细胞向表面伸出微小的指状突起,内含微丝。在光镜下可显示为纹状缘(小肠 上皮)和刷状缘(近端小管上皮)。可扩大吸收面积。 纤毛:细胞向表面伸出能摆动的较大突起,内含微管。能摆动,起保护和清洁作用。 鞭毛:结构与纤毛基本相同,更粗壮,每个细胞仅有 1~2 个。 静纤毛:类似纤毛的细长突起,内含微丝,不能摆动。具有分泌、感觉功能。 (2)细胞侧面的特殊结构: 紧密连接功能:连接、屏障。中间连接功能:强化粘连。桥粒功能:牢固结合。缝隙连 接功能:物质交换、通讯。镶嵌连接 功能:扩大接触面。 (3)胞基底面的特殊结构:
14 (1)复层扁平上皮:又叫复层鳞状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紧靠基膜的一层为低柱状, 中间数层为多边形,近浅层移行为扁平形。分布于皮肤表皮的复层扁平上皮表层细胞含角质 蛋白,形成角质层,称角化复层扁平上皮,具有很强的保护和抗磨损作用。而衬在口腔、食 管、肛门、阴道和反刍兽前胃内的上皮含角质蛋白较少,不形成角质层,叫非角质化的复层 扁平上皮。耐摩擦,具有很强的保护作用,并可防止外物侵入。(图 1-14) (2)变移上皮:细胞的形态和层数可随所在器官的功能状态而改变。器官收缩时,细 胞瘦,有 5~6 层,扩张时,细胞矮胖,有 2~3 层。变移上皮的表层细胞较大,胞质丰富, 具有嗜酸性,叫盖细胞。游离面的细胞有防止尿液侵蚀和渗入的作用,叫壳层,中间层细胞 呈倒梨形或梭形,基底细胞呈立方或矮柱形。电镜表明:表层和中间层的细胞下方都有突起 附着于基膜,故为假复层上皮。有收缩、扩张功能。(图 1-15) 图 1-14 复层扁平上皮 图 1-15 变移上皮 A 收缩状态 B 扩张状态 3、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及功能 上皮组织细胞之间连接非常紧密,在细胞的游离面、侧面、基底面可形成一些特殊的结 构以适应其相应的功能。这些结构在其他组织也存在。 (1)细胞游离面的特殊结构: 细胞衣:附着于细胞表面的一层由复合糖构成的耸状结构。具有粘着、识别、保护功能 微绒毛:细胞向表面伸出微小的指状突起,内含微丝。在光镜下可显示为纹状缘(小肠 上皮)和刷状缘(近端小管上皮)。可扩大吸收面积。 纤毛:细胞向表面伸出能摆动的较大突起,内含微管。能摆动,起保护和清洁作用。 鞭毛:结构与纤毛基本相同,更粗壮,每个细胞仅有 1~2 个。 静纤毛:类似纤毛的细长突起,内含微丝,不能摆动。具有分泌、感觉功能。 (2)细胞侧面的特殊结构: 紧密连接功能:连接、屏障。中间连接功能:强化粘连。桥粒功能:牢固结合。缝隙连 接功能:物质交换、通讯。镶嵌连接 功能:扩大接触面。 (3)胞基底面的特殊结构:
15 基膜功能:固定细胞、物质选择性渗透。质膜内褶功能:扩大交换面积。如:近曲小管 的基底纹、唾液腺的纹管等。半桥粒功能:强化细胞固着力。 (二)腺上皮和腺 1、概念 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称之腺上皮。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组成的器官称之腺。 2、外分泌腺的一般结构与类型 (1)外分泌腺的一般结构: ①分泌部:由一层腺细胞围成腺泡,内有腺腔; ②导管:由单层或复层上皮构成,具有输送腺细胞分泌物之用。 (2)外分泌腺的类型 管状腺 浆液性 腺:细胞核圆、居中央,胞质嗜碱性。 ①根据形态 泡状腺 ②根据分泌物的性质 黏液性腺:胞核扁平居基底,胞质泡 沫状。 管泡状腺 混合 性腺:浆液性细胞呈半月形,称浆半月。 二、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是体内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类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构成。细胞间质包 括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 结缔组织根据形态不同分为: 疏松结缔组织 固有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 网状组织 结缔组织 脂肪组织 软骨组织 骨组织 血液和淋巴 结缔组织的特点:(1)细胞数量少,种类多,细胞散布于细胞间质内,分布无极性。 (2)细胞间质成分多。(3)结缔组织内含有血管和淋巴管。(4)分布极为广泛。(5)不 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6)各种结缔组织均是由间充质分化而来。 间充质是胚胎时期分散存在的中胚层组织。间充质细胞,多突起,呈星状,相互连接成 网,胞质弱嗜碱性,胞核大、色浅,核仁明显。可增殖为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血管内皮、 平滑肌等。具有连接、支持、营养、保护、防御、修复等。 (一)固有结缔组织 1、疏松结缔组织 亦称蜂窝组织,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器官之间乃至细胞之间。其特点是细胞数量少,但 种类多,排列疏散。其功能具有连接、支持、营养、防御、保护和修复功能。(图 1-16) 成纤维细胞 巨噬细胞 浆细胞 细胞 肥大细胞 脂肪细胞 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疏松结缔组织 白细胞
15 基膜功能:固定细胞、物质选择性渗透。质膜内褶功能:扩大交换面积。如:近曲小管 的基底纹、唾液腺的纹管等。半桥粒功能:强化细胞固着力。 (二)腺上皮和腺 1、概念 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称之腺上皮。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组成的器官称之腺。 2、外分泌腺的一般结构与类型 (1)外分泌腺的一般结构: ①分泌部:由一层腺细胞围成腺泡,内有腺腔; ②导管:由单层或复层上皮构成,具有输送腺细胞分泌物之用。 (2)外分泌腺的类型 管状腺 浆液性 腺:细胞核圆、居中央,胞质嗜碱性。 ①根据形态 泡状腺 ②根据分泌物的性质 黏液性腺:胞核扁平居基底,胞质泡 沫状。 管泡状腺 混合 性腺:浆液性细胞呈半月形,称浆半月。 二、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是体内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类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构成。细胞间质包 括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 结缔组织根据形态不同分为: 疏松结缔组织 固有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 网状组织 结缔组织 脂肪组织 软骨组织 骨组织 血液和淋巴 结缔组织的特点:(1)细胞数量少,种类多,细胞散布于细胞间质内,分布无极性。 (2)细胞间质成分多。(3)结缔组织内含有血管和淋巴管。(4)分布极为广泛。(5)不 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6)各种结缔组织均是由间充质分化而来。 间充质是胚胎时期分散存在的中胚层组织。间充质细胞,多突起,呈星状,相互连接成 网,胞质弱嗜碱性,胞核大、色浅,核仁明显。可增殖为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血管内皮、 平滑肌等。具有连接、支持、营养、保护、防御、修复等。 (一)固有结缔组织 1、疏松结缔组织 亦称蜂窝组织,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器官之间乃至细胞之间。其特点是细胞数量少,但 种类多,排列疏散。其功能具有连接、支持、营养、防御、保护和修复功能。(图 1-16) 成纤维细胞 巨噬细胞 浆细胞 细胞 肥大细胞 脂肪细胞 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疏松结缔组织 白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