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debywww.wallcoo.comIJuly2006
《从孔子到孟子》之 《夫子自道》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 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 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 矩,规矩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 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 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 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 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 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 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 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 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 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 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 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 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 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 ,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 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 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 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 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 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 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 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 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 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 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 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 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 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补充】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 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 《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 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有五年而笄”。“笄”, 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补充】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 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 《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 “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 记·保傅》: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笄” , 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 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 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 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 “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 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 “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 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 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 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 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 “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 “友人或至其乡, 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 “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 “友人或至其乡, 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