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許,2004)。 二、癌症病人疼痛的盛行率 癌症是台灣十大死因的第一位,而疼痛一直是癌症病人最常經歷也是 最困擾的主要問題(鄭、林,2010;Schofield&Black,2005)。根據國際疼 痛研究協會(IASP)於1986年對疼痛所下的定義:「疼痛是個人主觀的感 覺,和急性或潛在性的組織損傷有關的負面感覺及情緒的經驗」·許多學者 研究癌症患者的疼痛情形,結果發現約有38-85%的患者有疼痛的經驗 (Bressler,Hange,McGuire,1986;Chiu,1997;Ger,Ho,Wang,Cherng 1998);Waller和Caroline(2003/2006)指出60-90%的癌症末期患者於臨终階 段會有中度至嚴重的疼痛;陳等(2006)研究共收案2185位癌末病人,其 中62.4%病人表示正承受不同程度的疼痛,30.2%病人表示一直承受疼痛, 397%表示疼痛強度非常強烈,且隨著疾病的進展與惡化·疼痛的強度亦會 隨之提高。此外,不同部位的癌症患其疼痛的盛行率亦不相同,頭頸部癌 症患者70%有疼痛情形其坎為婦科癌症患者有60%感到疼痛,再來依序 為腸胃道、肺部、乳瘟及生殖泌尿道癌症的S2%(van den Beuken-van Everdingen et al.,2007).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990年制訂三階段的癌症處理模式,強調止 痛藥種類選擇之適當性’並將疼痛分為三級,第一級為輕度疼痛,可使用 非鴉片類藥物如:非類固醇的止痛藥(NSAID)或是阿斯匹靈(Aspirin)來控 制;第二級為中度疼痛,若第一類止痛藥物仍無法有效止痛時,則屬中度 疼痛,此時可考慮加上弱效鴉片類止痛藥,如可待因(codeine)止痛;第三 級為重度疼痛,可使用非鴉片類藥物與強效鴉片類止痛藥如:嗎啡 (Morphine)、fentanyl來鎮痛(王、林、孫、林,2010;陳等,2006)o WHO將嗎啡的消耗量當作各國疼痛處置成效的指標之一(van den Beuken--van Everdingen et al,.2007),但相關研究指出,全世界每年約有6O0 萬癌症病例,其中80%癌症患者未獲得適當的止痛治療,且台灣嗎啡用量 9
9 2006;許,2004)。 二、 癌症病人疼痛的盛行率 癌症是台灣十大死因的第一位,而疼痛一直是癌症病人最常經歷也是 最困擾的主要問題(鄭、林,2010;Schofield & Black, 2005)。根據國際疼 痛研究協會( IASP )於 1986 年對疼痛所下的定義:「疼痛是個人主觀的感 覺,和急性或潛在性的組織損傷有關的負面感覺及情緒的經驗」。許多學者 研究癌症患者的疼痛情形,結果發現約有 38-85%的患者有疼痛的經驗 (Bressler, Hange, & McGuire, 1986; Chiu, 1997; Ger, Ho, Wang, & Cherng 1998);Waller 和 Caroline (2003/2006)指出 60-90%的癌症末期患者於臨終階 段會有中度至嚴重的疼痛;陳等(2006)研究共收案 2185 位癌末病人,其 中 62.4%病人表示正承受不同程度的疼痛,30.2%病人表示一直承受疼痛, 39.7%表示疼痛強度非常強烈,且隨著疾病的進展與惡化,疼痛的強度亦會 隨之提高。此外,不同部位的癌症患其疼痛的盛行率亦不相同,頭頸部癌 症患者 70%有疼痛情形,其次為婦科癌症患者有 60%感到疼痛,再來依序 為腸胃道、肺部、乳癌及生殖泌尿道癌症的 52%(van den Beuken-van Everdingen et al., 2007)。 世界衛生組織( WHO )於 1990 年制訂三階段的癌症處理模式,強調止 痛藥種類選擇之適當性,並將疼痛分為三級,第一級為輕度疼痛,可使用 非鴉片類藥物如:非類固醇的止痛藥( NSAID )或是阿斯匹靈( Aspirin )來控 制;第二級為中度疼痛,若第一類止痛藥物仍無法有效止痛時,則屬中度 疼痛,此時可考慮加上弱效鴉片類止痛藥,如可待因( codeine )止痛;第三 級為重度疼痛,可使用非鴉片類藥物與強效鴉片類止痛藥如:嗎啡 ( Morphine )、fentanyl 來鎮痛(王、林、孫、林,2010;陳等,2006)。 WHO 將嗎啡的消耗量當作各國疼痛處置成效的指標之一(van den Beuken-van Everdingen et al., 2007),但相關研究指出,全世界每年約有 600 萬癌症病例,其中 80%癌症患者未獲得適當的止痛治療,且台灣嗎啡用量
落後先進國家十分懸殊(林,2005);Gr等人(1998)研究中指台灣某醫 學中心1523例癌症病患中高達69%的患者沒有接受適當的止痛藥;陳等 (2006)研究中提及,25-82%的癌症患者於接受疼痛處置後依舊承受不必 要的痛苦,超過40%的重症病患在生命中的最後三天是處於極端疼痛中; 曾、林(2008)指出台灣癌症病患與家屬因擔心藥物成瘾或副作用等而隱 匿疼痛的程度;鄭、林(2010)研究中顯示,癌症病人服藥遵從性高,對 醫護人員處理疼痛滿意呈現顯著正相關·嚴重的症狀困擾會影響病患的獨 立性與自我照顧之能力、千擾日常活動功能,進而威脅生活品質(Holmes et l,2002),故妥善的疼痛處置不僅可使病患免受不必要的痛苦,更可促進 身體的活動功能,提升其生活品質。 三、癌症病人的情绪困授 癌症患者於罹病過程中除要承受治療所带來的痛苦與生命的威脅,精 神上更要面對種種難以預期的衝擊,除了身體的症狀外,常會出現許多情 绪反應,而焦慮和憂鬱則是癌症末期病人常見的心理狀熊(李、陳、蔡, 2008;林、陳、劉、陳,2002)。焦慮是指面對潜在危機或威膏而來的不適 感覺所引發的過高或紛亂的心理緊張是一種不安威覺的狀態(蔡、顧, 1997),Waller與Caroline(2003/2006)對焦慮所下的定義亦為和恐懼有關的 深刻不安。Buckwalter與Babich(l991)對憂鬱情绪所下之定義為:「個人 主觀感受到的悲傷、失望、沮喪、消沉、空虛或憤怒等多種負向情緒综合 而成的心理狀態,也可能因為經歷到醫療、重大壓力或精神狀况不佳所引 起的反應」;鄭(2007)將憂鬱情绪定義為:「一種情绪困擾,指一個人感 到嚴重的心情低落,並伴隨憂愁、悲傷、頹廢、消沉、失去精力、心理動 作激進或遲緩、失眠等多種不愉快情绪综合而成之心理狀態;Powell(1983) 曾將焦慮和憂鬱分為認知、生理、行為及情緒四部份:認知方面包含明顯 的無望、悲觀、死亡及自殺意念;生理方面出現食慾减低、失眠、體重减 輕等;行為方面則有話少、動作减緩、偶而激躁,自殺行為;情绪方面出 10
10 落後先進國家十分懸殊(林,2005);Ger 等人 (1998) 研究中指台灣某醫 學中心 1523 例癌症病患中高達 69%的患者沒有接受適當的止痛藥;陳等 (2006)研究中提及,25-82%的癌症患者於接受疼痛處置後依舊承受不必 要的痛苦,超過 40%的重症病患在生命中的最後三天是處於極端疼痛中; 曾、林(2008)指出台灣癌症病患與家屬因擔心藥物成癮或副作用等而隱 匿疼痛的程度;鄭、林(2010)研究中顯示,癌症病人服藥遵從性高,對 醫護人員處理疼痛滿意呈現顯著正相關。嚴重的症狀困擾會影響病患的獨 立性與自我照顧之能力、干擾日常活動功能,進而威脅生活品質(Holmes et al., 2002),故妥善的疼痛處置不僅可使病患免受不必要的痛苦,更可促進 身體的活動功能,提升其生活品質。 三、 癌症病人的情緒困擾 癌症患者於罹病過程中除要承受治療所帶來的痛苦與生命的威脅,精 神上更要面對種種難以預期的衝擊,除了身體的症狀外,常會出現許多情 緒反應,而焦慮和憂鬱則是癌症末期病人常見的心理狀態(李、陳、蔡, 2008;林、陳、劉、陳,2002)。焦慮是指面對潛在危機或威脅而來的不適 感覺所引發的過高或紛亂的心理緊張,是一種不安感覺的狀態(蔡、顧, 1997),Waller 與 Caroline (2003/2006)對焦慮所下的定義亦為和恐懼有關的 深刻不安。Buckwalter 與 Babich(1991)對憂鬱情緒所下之定義為:「個人 主觀感受到的悲傷、失望、沮喪、消沉、空虛或憤怒等多種負向情緒綜合 而成的心理狀態,也可能因為經歷到醫療、重大壓力或精神狀況不佳所引 起的反應」;鄭(2007)將憂鬱情緒定義為:「一種情緒困擾,指一個人感 到嚴重的心情低落,並伴隨憂愁、悲傷、頹廢、消沉、失去精力、心理動 作激進或遲緩、失眠等多種不愉快情緒綜合而成之心理狀態」;Powell (1983) 曾將焦慮和憂鬱分為認知、生理、行為及情緒四部份:認知方面包含明顯 的無望、悲觀、死亡及自殺意念;生理方面出現食慾減低、失眠、體重減 輕等;行為方面則有話少、動作減緩、偶而激躁,自殺行為;情緒方面出
現明顯沮喪、低落等。综合上迹學者之觀點,引發焦慮和憂鬱的原因為多 面向、非單純的情绪困擾,而其共同特徵為具有負向情绪,且常因此影響 病患繼續接受治療或求生的意願。 Waller與Caroline(2003/2006)指出,癌症患者約有15-35%發生不同程 度的焦慮和憂鬱現象’且隨著疾病的進展,其盛行率可高達T7%;Kvle與 Shuster(2006)報告顯示,癌症患者因疾病伴隨而來的負向思考與壓力,使 得20~50%的患者產生情绪困擾的問題;林等(2002)研究96位癌症住院 患者,結果顯示研究對象的憂鬱盛行率達33.3%;蔡、尹和陳(2003)曾調 查住院癌症患者焦慮及憂鬱之盛行率,结果分别為16%與20.5%;研究並 指出癌症轉移、復發、症狀困擾及疼痛越嚴重者其焦慮及憂鬱情緒越高, 而年齡越大與接受化學治療次數越多者,憂鬱情绪越高(蔡、尹、陳,2004); 另有研究發現癌痛患者比非癌痛者具有較多的憂鬱症狀,但焦慮情緒則無 差異(Chen,Chang,.&Yen,2000) 藥物的處置仍為治療的主體,精神刺激性用藥(methylphenidate, pemoline或dextroamphetamine)因作用快速(I-2天)、能降低疲倦感、增 加鸦片類藥物(opioids)的止痛效果與增加食慾、且副作用較三環抗抑鬱 藥物少,是最有效且耐受性較佳的治療憂鬱情绪之首選藥物(Waller& Caroline,2003/2006)。學者指出,癌症患者會因其疾病診斷而引發害怕、無 助無望、喪失自我控制及死亡威脅等感覺,認為這些是讓癌症患者陷入焦 慮和憂鬱情緒的主因(Montazeri et al.,2001),因此,醫護人員除滿足生理 需求外,應主動澄清相關資訊、運用傾聽關懷技巧了解患者所需、給予情 绪支持、降低不確定感與增加自我掌控感,進而增強患者之個人因應能力 與調適能力,並轉介其他專科,如社工、心理師等,安排參與支持性的圍 體與諮商,幫助患者面對未來治療過程中的挑戰(李等,2008;黄、鄭、 邱、呂、陳,2003;Schuler,.2002)o 11
11 現明顯沮喪、低落等。綜合上述學者之觀點,引發焦慮和憂鬱的原因為多 面向、非單純的情緒困擾,而其共同特徵為具有負向情緒,且常因此影響 病患繼續接受治療或求生的意願。 Waller 與 Caroline (2003/2006)指出,癌症患者約有 15-35%發生不同程 度的焦慮和憂鬱現象,且隨著疾病的進展,其盛行率可高達 77%;Kvale 與 Shuster (2006) 報告顯示,癌症患者因疾病伴隨而來的負向思考與壓力,使 得 20 ~50%的患者產生情緒困擾的問題;林等(2002)研究 96 位癌症住院 患者,結果顯示研究對象的憂鬱盛行率達 33.3%;蔡、尹和陳(2003)曾調 查住院癌症患者焦慮及憂鬱之盛行率,結果分別為 16%與 20.5%;研究並 指出癌症轉移、復發、症狀困擾及疼痛越嚴重者其焦慮及憂鬱情緒越高, 而年齡越大與接受化學治療次數越多者,憂鬱情緒越高(蔡、尹、陳,2004); 另有研究發現癌痛患者比非癌痛者具有較多的憂鬱症狀,但焦慮情緒則無 差異(Chen, Chang, & Yen, 2000)。 藥物的處置仍為治療的主體,精神刺激性用藥(methylphenidate, pemoline 或 dextroamphetamine )因作用快速(1-2 天)、能降低疲倦感、增 加鴉片類藥物(opioids)的止痛效果與增加食慾、且副作用較三環抗抑鬱 藥物少,是最有效且耐受性較佳的治療憂鬱情緒之首選藥物(Waller & Caroline, 2003/2006)。學者指出,癌症患者會因其疾病診斷而引發害怕、無 助無望、喪失自我控制及死亡威脅等感覺,認為這些是讓癌症患者陷入焦 慮和憂鬱情緒的主因(Montazeri et al., 2001),因此,醫護人員除滿足生理 需求外,應主動澄清相關資訊、運用傾聽關懷技巧了解患者所需、給予情 緒支持、降低不確定感與增加自我掌控感,進而增強患者之個人因應能力 與調適能力,並轉介其他專科,如社工、心理師等,安排參與支持性的團 體與諮商,幫助患者面對未來治療過程中的挑戰(李等,2008;黃、鄭、 邱、呂、陳,2003;Schuler, 2002)
四、癌症病人的睡眠品質 失眠是現今最常見的一種睡眠問題,根據研究調查顯示,在台灣的成 人中有失眠經驗的占25%(Kao,Huang,Wang,&Tsai,2008),睡眠對人類的 重要性就如同食物與水一樣的不可或缺(熊、張、周、邱,2009),有良好 的睡眠品質才能維持最佳的身心狀態(Epstein&Bootzin,2002)。然而,癌 症患者常因生理的症狀,如:疼痛、噁心嘔吐、呼吸困難,或恐懼死亡等 焦慮及憂鬱的情绪原因而造成睡眠品質不良(陳等,2004)。 美國NH定義失眠為:難入睡、睡眠期間維持困難及早醒(NIH,1995 ),邱和邱(2010)指出睡眠品質是指自我評量質性與量性睡眠特性上的滿 意與優良程度。Berger(1998)指出影響癌症患者睡眠品質的因素包括疲 憊、情绪改變、疼痛及焦慮;而Davidson等學者於2002年發現過度疲憊是 導致睡眠障礙的主因;Sana(1993)研究女性肺癌發現31%的肺癌患者有失 眠及疲憊的症狀;Berger和Higginbotham(20O0)研究14位接受化學治療的 乳癌患者,發現患者均有睡眠品質無法滿足及疲憊的問題;而趙(2004)針 對115位肝硬化患者進行睡眠品質的相關研究結果顯示疲倦強度越高則 睡眠品質越差。許多研究發現在癌症患者中,失眠的盛行率占30-50%, 48.2%的癌症患者在診斷出罹癌前6個月及診斷後的18個月,仍有失眠的 情形出現(Davidson,.MacLeana,Brundage,&Schulze,2002),而23-44%的 患者在治療结束後的2-5年仍有失眠症狀與睡眠困擾(Ancoli-Israel,2005)。 藥物治療仍是臨床上處理癌症患者睡眠障礙問題的首要處置,通常使 用非苯環類(Non-benzodiazepines)的安眠藥(如Zolpidem、Zopiclone、 Zaleplon)來處理入睡困難的問題,因它具有藥效快、助眠效果佳及依賴性 低的效果,有别於傳統安眠藥的副作用太多,反而因其累積的助眠與鎮静 效果造成日間疲倦或引發譫妄,而造成更多不適症狀反影響睡眠的品質 (Graci,2005)。有鑑於長期的藥物使用容易造成藥物依賴與成瘾,近年來 已有許多研究關注非藥物治療的效果,而其中又以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 12
12 四、 癌症病人的睡眠品質 失眠是現今最常見的一種睡眠問題,根據研究調查顯示,在台灣的成 人中有失眠經驗的占 25% (Kao, Huang, Wang, & Tsai, 2008),睡眠對人類的 重要性就如同食物與水一樣的不可或缺(熊、張、周、邱,2009),有良好 的睡眠品質才能維持最佳的身心狀態(Epstein & Bootzin, 2002)。然而,癌 症患者常因生理的症狀,如:疼痛、噁心嘔吐、呼吸困難,或恐懼死亡等 焦慮及憂鬱的情緒原因而造成睡眠品質不良(陳等,2004)。 美國 NIH 定義失眠為:難入睡、睡眠期間維持困難及早醒( NIH, 1995 ),邱和邱(2010)指出睡眠品質是指自我評量質性與量性睡眠特性上的滿 意與優良程度。Berger ( 1998 )指出影響癌症患者睡眠品質的因素包括疲 憊、情緒改變、疼痛及焦慮;而 Davidson 等學者於 2002 年發現過度疲憊是 導致睡眠障礙的主因;Sarna(1993)研究女性肺癌發現 31%的肺癌患者有失 眠及疲憊的症狀;Berger 和 Higginbotham ( 2000 )研究 14 位接受化學治療的 乳癌患者,發現患者均有睡眠品質無法滿足及疲憊的問題;而趙( 2004 )針 對 115 位肝硬化患者進行睡眠品質的相關研究,結果顯示疲倦強度越高則 睡眠品質越差。許多研究發現,在癌症患者中,失眠的盛行率占 30-50%, 48.2%的癌症患者在診斷出罹癌前 6 個月及診斷後的 18 個月,仍有失眠的 情形出現(Davidson, MacLeana, Brundage, & Schulze, 2002),而 23-44%的 患者在治療結束後的 2-5 年仍有失眠症狀與睡眠困擾(Ancoli-Israel, 2005)。 藥物治療仍是臨床上處理癌症患者睡眠障礙問題的首要處置,通常使 用非苯環類(Non-benzodiazepines)的安眠藥(如 Zolpidem、Zopiclone、 Zaleplon)來處理入睡困難的問題,因它具有藥效快、助眠效果佳及依賴性 低的效果,有別於傳統安眠藥的副作用太多,反而因其累積的助眠與鎮靜 效果造成日間疲倦或引發譫妄,而造成更多不適症狀反影響睡眠的品質 (Graci, 2005)。有鑑於長期的藥物使用容易造成藥物依賴與成癮,近年來 已有許多研究關注非藥物治療的效果,而其中又以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最受重視(林,20l0),治療內容包含行為、 認知與教育三個方向,運用多層面的睡眠護理指導措施,如放鬆訓練、睡 眠衛生指導、睡眠限制及睡眠刺激控制法等重建規律的睡眠型態(Savard& Morin,2001;Morin et al,.2006),研究證實能有效處理原發性失眠及老年失 眠,且付出的醫療成本亦較低(Morin et al,2006),但因癌症患者的睡眠障 礙原因複雜且多重,常受限於生理能力或症狀困擾,因此在執行上較為困 難(林,2010)。 陳等(1999)選取90位癌症患者為對象,分為疼痛組與無痛組各45 位,比較有痛及無痛癌症患者焦慮與憂鬱的情况,結果顯示疼痛是影響癌 症患者心理困擾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憂鬱方面的影響;蔡、顧~張和賴(2001) 针對124位癌痛患者進行調查,结果發現87%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憂鬱反應; 姚(2006)研究147位肺癌患者,結果發現疲憊、憂鬱、睡眠品質三者彼 此之間呈現顯著正相關,且疲憊、憂鬱奥睡眠品質不良為大多數肺癌患者 皆有的問題,並多達中等以上之嚴重程度。综合上述研究結果得知,疲憊、 疼痛、憂鬱情緒及睡眠困擾為癌症患者最常出現的症狀困擾,且彼此間之 關係環環相扣,相互影響,在照護癌症患者之時,如何提升其生活品質、 減少症狀困擾,應是醫護人員需關注的議題· 第二節安寧療護 自1960年代開始,心肺復甦術(CPR)的發明,及醫療技術儀器的不 斷發展,延長了人類的壽命,卻造成越來越多人在醫院中瀰留,多數病人 至死亡為止,大都經歷氣管插管、心外按摩、電擊、藥物施打等急救措施 來延長生命的長度,但並未提昇生命的寬度(李,2010;唐、羅、郭、游, 2004)。安寧療護的醫療目標是以减輕病患的痛苦為主,而不是治癒疾病或 延長生命(WHO,1998),本節將分别由安寧療護的歷史演進、安寧療護的 定義、安寧療護的理念與目標、安寧療護的照顧原則與重要性及台灣安寧 療護的發展與現况等方面進行介紹,期望提升臨終病患的生活品質。 13
13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最受重視(林,2010),治療內容包含行為、 認知與教育三個方向,運用多層面的睡眠護理指導措施,如放鬆訓練、睡 眠衛生指導、睡眠限制及睡眠刺激控制法等重建規律的睡眠型態(Savard & Morin, 2001; Morin et al., 2006),研究證實能有效處理原發性失眠及老年失 眠,且付出的醫療成本亦較低(Morin et al., 2006),但因癌症患者的睡眠障 礙原因複雜且多重,常受限於生理能力或症狀困擾,因此在執行上較為困 難(林,2010)。 陳等(1999)選取 90 位癌症患者為對象,分為疼痛組與無痛組各 45 位,比較有痛及無痛癌症患者焦慮與憂鬱的情況,結果顯示疼痛是影響癌 症患者心理困擾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憂鬱方面的影響;蔡、顧、張和賴(2001) 針對 124 位癌痛患者進行調查,結果發現 87%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憂鬱反應; 姚(2006)研究 147 位肺癌患者,結果發現疲憊、憂鬱、睡眠品質三者彼 此之間呈現顯著正相關,且疲憊、憂鬱與睡眠品質不良為大多數肺癌患者 皆有的問題,並多達中等以上之嚴重程度。綜合上述研究結果得知,疲憊、 疼痛、憂鬱情緒及睡眠困擾為癌症患者最常出現的症狀困擾,且彼此間之 關係環環相扣,相互影響,在照護癌症患者之時,如何提升其生活品質、 減少症狀困擾,應是醫護人員需關注的議題。 第二節 安寧療護 自 1960 年代開始,心肺復甦術(CPR)的發明,及醫療技術儀器的不 斷發展,延長了人類的壽命,卻造成越來越多人在醫院中瀰留,多數病人 至死亡為止,大都經歷氣管插管、心外按摩、電擊、藥物施打等急救措施 來延長生命的長度,但並未提昇生命的寬度(李,2010;唐、羅、郭、游, 2004)。安寧療護的醫療目標是以減輕病患的痛苦為主,而不是治癒疾病或 延長生命(WHO, 1998),本節將分別由安寧療護的歷史演進、安寧療護的 定義、安寧療護的理念與目標、安寧療護的照顧原則與重要性及台灣安寧 療護的發展與現況等方面進行介紹,期望提升臨終病患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