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课堂教学改革攻坚年先进个人展示活动——初中语文课例 《使至塞上》课堂实录 段岩霞 学习目标:诵读领略诗歌雄浑开阔的意境,品味王维复杂的内心情感。 教学流程 、导入语。 盛唐时代,有一位诗人 他工草隶,善画,精通音律,诗名享天下; 他笃信佛教,人称“诗佛” 他的诗作天才妙悟、神韵悠然,与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交相辉 映,成为中国古典诗坛最灿烂的景象。 他是谁?如何得之?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王维一一王摩诘的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 、读出诗味。 1.第一次读:齐读 教师评价:读得很好,字正腔圆。可是要想读好一首诗,除了读准字音,还 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回答:读出情感,读准节奏 2.第二次读:请发言的同学读。 师:感觉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不好。 师:其实你读得还不错,你读准了节奏,但是没有读出情感。其实读出情感 是对朗读的最高要求,要想读出情感,还得读出诗的韵律、诗的味道。老师给你, 也是给大家朗读一遍,大家听听看,应该怎样读出诗的味道?你能发现老师是怎 么处理声音的长短、高下、轻重和语速的快慢的
淄博市课堂教学改革攻坚年先进个人展示活动——初中语文课例 《使至塞上》课堂实录 段岩霞 学习目标:诵读领略诗歌雄浑开阔的意境,品味王维复杂的内心情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语。 盛唐时代,有一位诗人—— 他工草隶,善画,精通音律,诗名享天下; 他笃信佛教,人称“诗佛”; 他的诗作天才妙悟、神韵悠然,与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交相辉 映,成为中国古典诗坛最灿烂的景象。 他是谁?如何得之?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王维——王摩诘的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 二、读出诗味。 1.第一次读:齐读。 教师评价:读得很好,字正腔圆。可是要想读好一首诗,除了读准字音,还 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回答:读出情感,读准节奏。 2.第二次读:请发言的同学读。 师:感觉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不好。 师:其实你读得还不错,你读准了节奏,但是没有读出情感。其实读出情感 是对朗读的最高要求,要想读出情感,还得读出诗的韵律、诗的味道。老师给你, 也是给大家朗读一遍,大家听听看,应该怎样读出诗的味道?你能发现老师是怎 么处理声音的长短、高下、轻重和语速的快慢的?
3.第三次读:师范读,配音乐。 生:我发现老师读得比较慢。 师:对,诗歌是凝练的语言,只有读得慢一点,才能体会出诗的深长意味 比较而言,谁发现老师哪些字读得更慢一些、饱满一些,哪些又读得稍快一点呢? 生:诗的韵脚老师读得更慢更长 生:我发现“大漠孤烟直”的“孤”和“直”和“长河落日圆”的“河”“圆 读得更慢更饱满,而“漠”“落日”读得就快了一点。还有“候骑”和“都护在 燕然”的“护”和“在”也稍微快点。 师:为什么“孤”“直”“圆”要读得更慢?想想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 生:这些都是表示事物形状的形容词,读慢一点表示突出。 师:那从声音一一诗的平仄方面呢? 生:这些都是一些平声字。 师:你说得很对,这是古诗朗读的一个规律:平长仄短,依字行腔。根据平 仄和诗歌的内容含义来调整声音。大家自由练习一下。 4.第四次读:自由练习朗读。 5.第五次朗读:指名读。一男生,一女生,读出了韵味。 6.第六次朗读:齐读,体会这首边塞诗的意味 读懂诗心 (一)但是仅凭技巧的指导,我们只能朦胧地感受到了诗歌的美,要想读好 首诗,我们还需要进入这首诗,细细品读,反复咀嚼。 请同学们默读全诗,静静思考,细细品味:你从_词语/意象/诗句中感受到 了作者的情感? (二)学生自读品味、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三)师生交流,点拨提升 生:我从“单车欲问边”的“单”字中读出了作者的孤独。 师:你知道王维此去塞外是干什么吗?
3.第三次读:师范读,配音乐。 生:我发现老师读得比较慢。 师:对,诗歌是凝练的语言,只有读得慢一点,才能体会出诗的深长意味。 比较而言,谁发现老师哪些字读得更慢一些、饱满一些,哪些又读得稍快一点呢? 生:诗的韵脚老师读得更慢更长。 生:我发现“大漠孤烟直”的“孤”和“直”和“长河落日圆”的“河”“圆” 读得更慢更饱满,而“漠”“落日”读得就快了一点。还有“候骑”和“都护在 燕然”的“护”和“在”也稍微快点。 师:为什么“孤”“直”“圆”要读得更慢?想想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 生:这些都是表示事物形状的形容词,读慢一点表示突出。 师:那从声音——诗的平仄方面呢? 生:这些都是一些平声字。 师:你说得很对,这是古诗朗读的一个规律:平长仄短,依字行腔。根据平 仄和诗歌的内容含义来调整声音。大家自由练习一下。 4. 第四次读:自由练习朗读。 5.第五次朗读:指名读。一男生,一女生,读出了韵味。 6. 第六次朗读:齐读,体会这首边塞诗的意味。 三、读懂诗心。 (一)但是仅凭技巧的指导,我们只能朦胧地感受到了诗歌的美,要想读好 一首诗,我们还需要进入这首诗,细细品读,反复咀嚼。 请同学们默读全诗,静静思考,细细品味:你从 词语/意象/诗句中感受到 了作者 的情感? (二)学生自读品味、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三)师生交流,点拨提升。 生:我从“单车欲问边”的“单”字中读出了作者的孤独。 师:你知道王维此去塞外是干什么吗?
生:是去慰劳刚刚打了胜仗的崔希逸军队。 师:是什么身份呢? 生:监察御史。 师:“属国”是什么意思? 生:属国是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 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 师:老师上网査询了一下,发现监察御史相当于今天中纪委或最高检察院派 出的官员,典属国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长之类的官。可是身为皇帝任命的特派大 员,王维怎么连点排场都没有,却“单车”出行呢? 生:作者表面上是去慰劳崔希逸,实际上他是被排挤出了朝廷。 Ppt链接背景。 开元二十三年(735),王维在张九龄的举荐下,出任右拾遗。二十四年(736) 张九龄被罢相,次年贬为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 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皇帝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 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师:那这么说除了孤独之感,其中怎样的情感? 生:心里有些苦闷。 师:一个“单”字让我们看到了王维心中的孤独落寞,还有几许苦闷、不得 志的牢骚。其实这种情感在诗中的其他诗句中也有所体现,谁发现了? 生:我从“征蓬出汉塞”的“蓬”中读出了作者的这种情感。 师:知道“蓬”是什么吗? 生:飘飞的蓬草。 师:我们来看蓬草是一种怎样的草 Ppt链接蓬的介绍,指名读。 蓬”,草名,外呈圆形,似草球,遇风卷起飞旋,枯后往往于近根处被风 折断。又称“飞蓬”“飘蓬”“转蓬”“孤蓬
生:是去慰劳刚刚打了胜仗的崔希逸军队。 师:是什么身份呢? 生:监察御史。 师:“属国”是什么意思? 生:属国是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 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 师:老师上网查询了一下,发现监察御史相当于今天中纪委或最高检察院派 出的官员,典属国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长之类的官。可是身为皇帝任命的特派大 员,王维怎么连点排场都没有,却“单车”出行呢? 生:作者表面上是去慰劳崔希逸,实际上他是被排挤出了朝廷。 Ppt 链接背景。 开元二十三年(735),王维在张九龄的举荐下,出任右拾遗。二十四年(736) 张九龄被罢相,次年贬为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 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皇帝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 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师:那这么说除了孤独之感,其中怎样的情感? 生:心里有些苦闷。 师:一个“单”字让我们看到了王维心中的孤独落寞,还有几许苦闷、不得 志的牢骚。其实这种情感在诗中的其他诗句中也有所体现,谁发现了? 生:我从“征蓬出汉塞”的“蓬”中读出了作者的这种情感。 师:知道“蓬”是什么吗? 生:飘飞的蓬草。 师:我们来看蓬草是一种怎样的草 Ppt 链接蓬的介绍,指名读。 “蓬”,草名,外呈圆形,似草球,遇风卷起飞旋,枯后往往于近根处被风 折断。又称“飞蓬”“飘蓬”“转蓬”“孤蓬
师:此时的王维和“蓬”有怎样的相似之处? 生:王维离开家乡,远赴塞外,就像蓬草断根,飞向远方。 师:他们都是漂泊无依。所以,在古诗文中,“蓬”就象征着天涯游子。还 记得我们在初一时学过的一首诗吗?李白的《送友人》 生: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师:将来我们还会学到白居易的《望岳有感》,借漂泊之蓬表达骨肉兄弟背 井离乡流落异地的凄苦之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pt呈现: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一一白居易《望月有感》 师:在这一联中还有一个和“蓬”类似的意象。谁来说说? 生:是“归雁入胡天”的“归雁”。我们学过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里面 有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归雁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师:你认为诗人入胡天,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有种思乡的落寞。那 能将前两联连起来朗读出王维的这种孤独落寞和苦闷吗? 生读。指导读。 生:我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读出了作者的开阔的心胸。大漠、长 河这画面很开阔。 师:这一句,历代诗词评论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有人说,这是“神来之 笔”;有人说,这是千古名句,它最能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那么我们 就从绘画的角度来鉴赏一下,这一句好在哪里? 生:它的色彩很美,有沙漠的金黄、孤烟的青黑色、河水的黄白色、落日的 殷红,甚至天空的深红、浅红、金黄、青色。 师:你描述得很丰富,注意诗中所说的“大漠”据考证是“戈壁沙漠”,而 不是黄沙漫漫的沙漠,至于孤烟有人也说是灰白色。对此,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研 究考证 生:它的线条是富有变化的,孤烟是直线,长河是曲线,落日是圆的 生:大漠是大块面的背景,孤烟是纵向的,长河是横向的,落日悬在长河之
师:此时的王维和“蓬”有怎样的相似之处? 生:王维离开家乡,远赴塞外,就像蓬草断根,飞向远方。 师:他们都是漂泊无依。所以,在古诗文中,“蓬”就象征着天涯游子。还 记得我们在初一时学过的一首诗吗?李白的《送友人》。 生: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师:将来我们还会学到白居易的《望岳有感》,借漂泊之蓬表达骨肉兄弟背 井离乡流落异地的凄苦之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pt 呈现: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白居易《望月有感》 师:在这一联中还有一个和“蓬”类似的意象。谁来说说? 生:是“归雁入胡天”的“归雁”。我们学过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里面 有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归雁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师:你认为诗人入胡天,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有种思乡的落寞。那 能将前两联连起来朗读出王维的这种孤独落寞和苦闷吗? 生读。指导读。 生:我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读出了作者的开阔的心胸。大漠、长 河这画面很开阔。 师:这一句,历代诗词评论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有人说,这是“神来之 笔”;有人说,这是千古名句,它最能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那么我们 就从绘画的角度来鉴赏一下,这一句好在哪里? 生:它的色彩很美,有沙漠的金黄、孤烟的青黑色、河水的黄白色、落日的 殷红,甚至天空的深红、浅红、金黄、青色。 师:你描述得很丰富,注意诗中所说的“大漠”据考证是“戈壁沙漠”,而 不是黄沙漫漫的沙漠,至于孤烟有人也说是灰白色。对此,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研 究考证。 生:它的线条是富有变化的,孤烟是直线,长河是曲线,落日是圆的。 生:大漠是大块面的背景,孤烟是纵向的,长河是横向的,落日悬在长河之 上
师:谁能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这雄浑开阔的画面? 生:苍黄的戈壁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蓝天没有一丝云影。极目远眺,只见 天尽头有一缕灰白色的狼烟升腾,殷红的落日静静地悬于黄河之上,粼粼的河水 闪着金色的波光 师:透过这无限开阔、苍凉宏大、色彩瑰丽的画面,你感受到诗人拥有一颗 怎样的心灵 生:阔大的心灵。 师:尤其是在被排挤出朝廷之时,还能从容欣赏如此开阔、宏大的景色,真 是令人叹服!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苍凉宏大的画面、作者开阔的胸怀。 齐读。 生:我从“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喜悦。因为他走了 那么长路,看到了侦查的骑兵,知道马上就要到达目的地了,所以很高兴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喜悦? 生:这是一种抵达的喜悦。 师:说得真好,但仅止于此吗? 没有学生回答 师:燕然是什么意思? 生:燕然是山名,即现在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代指边防前线。 师:也就是说王维诗中的“燕然”是指前线,而不是真正的“燕然”,那我 们改一改,改成“都护在前线”不行吗? 生:改了平仄不合了。 师:不止于此,这里还有一个典故,大家读这个典故,看有什么收获? Ppt显示: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大将窦宪率兵大败匈奴,一直追到燕然山,刻 石记功,纪汉威德而还。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的附属小国小勃律(即今克什 米尔北部)。737年春,节度使崔希逸率大军战胜吐蕃军
师:谁能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这雄浑开阔的画面? 生:苍黄的戈壁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蓝天没有一丝云影。极目远眺,只见 天尽头有一缕灰白色的狼烟升腾,殷红的落日静静地悬于黄河之上,粼粼的河水 闪着金色的波光。 师:透过这无限开阔、苍凉宏大、色彩瑰丽的画面,你感受到诗人拥有一颗 怎样的心灵? 生:阔大的心灵。 师:尤其是在被排挤出朝廷之时,还能从容欣赏如此开阔、宏大的景色,真 是令人叹服!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苍凉宏大的画面、作者开阔的胸怀。 齐读。 生:我从“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喜悦。因为他走了 那么长路,看到了侦查的骑兵,知道马上就要到达目的地了,所以很高兴。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喜悦? 生:这是一种抵达的喜悦。 师:说得真好,但仅止于此吗? 没有学生回答。 师:燕然是什么意思? 生:燕然是山名,即现在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代指边防前线。 师:也就是说王维诗中的“燕然”是指前线,而不是真正的“燕然”,那我 们改一改,改成“都护在前线”不行吗? 生:改了平仄不合了。 师:不止于此,这里还有一个典故,大家读这个典故,看有什么收获? Ppt 显示: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大将窦宪率兵大败匈奴,一直追到燕然山,刻 石记功,纪汉威德而还。 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的附属小国小勃律(即今克什 米尔北部)。737 年春,节度使崔希逸率大军战胜吐蕃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