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编号:S070900XJ008 变质地质学 Metamorphic Geology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 普通地质学、岩石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地质学学科基础课,适用于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等 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变质岩石来自地壳及上地幔,可记录多期地质事件,是地 质历史最佳的信息载体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变质地质学基本原理、研究 方法、研究前缘、存在问题。要求学生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合理解释变质变形关系,准 确识别各类变质反应结构:恢复变质作用物理化学条件、合理选择测年方法、获得定量的 PT轨迹:识别变质流体、微量元素在变质过程中的作用:探讨变质作用与岩石圈大地构造 化之 的关系。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内容提要 弟一草 作用概论 反应、变质相、变质相系 前进变质作用、退变质作用:分相变厨 常转卖热楼专的多我作变线变质速 套质作用PT轨林 第二章变质作用类型及变质岩石结构构造 变质作用分类方案:区域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理减变质 作用、电击变质作用、冲击变质作用、燃烧变质作用:变质岩石的结构、构造、面 理、线理 第三章影响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 全岩化学成分、温度、压力、流体、放射性生热:大地热流、热结构与变质作 统变质地质图、新兴变质地质图:PT比值的表示,多期变质作用的表示 变质时代的表示 第五 变质变形关系 变斑品、包裹体径迹、基质:面理交线轴:不同期次变形行迹的叠加,变质 变形耦合关系 第六章变质反应与反应结构 连续的变质反应、不连续的变质反应:变质反应结构分类、后成合晶、出溶 结构、环带 物 平衡反应结构、非平衡反 :泥质变质岩中典型反 结构、基性变质 典型增温 降温反 应结构、典型增压与减压反 应结构、典型高 第七章 套作用投影图、面图、视制面图:矿物共生关系图解(AFM、ACF、AKF 分析:矿物共生组合的代数平衡关系分析、矩阵代数投影分析:根据相图分析变质 密化衬程 第八章变质作用PT轨迹 变质作用PT轨迹、野外变质梯度:PT轨迹的一维与二维正演模拟:获得T 轨迹的岩石学万法、物学万法、流体包裹体万法:可物温度计与压力计应用:退 变质性质的离子再交换反应、纯转换反应对PT计算结果的影响:导致误判PT
大纲编号:S070900XJ008 变质地质学 Metamorphic Geology 课程属性: 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 40/2 预修课程: 普通地质学、岩石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地质学学科基础课,适用于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等 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变质岩石来自地壳及上地幔,可记录多期地质事件,是地 质历史最佳的信息载体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变质地质学基本原理、研究 方法、研究前缘、存在问题。要求学生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合理解释变质-变形关系,准 确识别各类变质反应结构;恢复变质作用物理化学条件、合理选择测年方法、获得定量的 PTt 轨迹;识别变质流体、微量元素在变质过程中的作用;探讨变质作用与岩石圈大地构造 演化之间的关系。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变质作用概论 变质作用、自变质作用、交代作用;前进变质作用、退变质作用;分相变质 反应、变质相、变质相系;变质程度、特征变质矿物、等变线、变质带;递增变质 带、倒转变质带、热接触变质晕圈;单期与多期变质作用、单相与多相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 PTt 轨迹 第二章 变质作用类型及变质岩石结构构造 变质作用分类方案;区域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埋藏变质 作用、电击变质作用、冲击变质作用、燃烧变质作用;变质岩石的结构、构造、面 理、线理 第三章 影响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 全岩化学成分、温度、压力、流体、放射性生热;大地热流、热结构与变质作 用 第四章 新型变质地质图 传统变质地质图、新兴变质地质图;P/T 比值的表示,多期变质作用的表示, 变质时代的表示 第五章 变质-变形关系 变斑晶、包裹体径迹、基质;面理交线轴;不同期次变形行迹的叠加,变质- 变形耦合关系 第六章 变质反应与反应结构 连续的变质反应、不连续的变质反应;变质反应结构分类、后成合晶、出溶 结构、环带状变质矿物;平衡反应结构、非平衡反应结构;泥质变质岩中典型反应 结构、基性变质岩中典型反应结构;典型增温与降温反应结构、典型增压与减压反 应结构、典型高压-超高压反应结构、典型高温-超高温反应结构 第七章 变质作用相图分析与应用 变质作用投影图、剖面图、视剖面图;矿物共生关系图解(AFM、ACF、A’KF) 分析;矿物共生组合的代数平衡关系分析、矩阵代数投影分析;根据相图分析变质 演化过程 第八章 变质作用 PTt 轨迹 变质作用 PTt 轨迹、野外变质梯度;PTt 轨迹的一维与二维正演模拟;获得 PTt 轨迹的岩石学方法、矿物学方法、流体包裹体方法;矿物温度计与压力计应用;退 变质性质的离子再交换反应、纯转换反应对 P-T 计算结果的影响;导致误判 PTt
轨迹的几种因素:PT轨迹与构造演化 第九章变质作用过程的PTXM相关系 Duhem足理:热力字平侧万程 、化学计量平衡方程、质量平衡方程、变质作 用热力学平衡方程组:微分方程组 的求解与应用实例 第十章环带状矿物与变作用 .下XM相关系与 石的生长: 演Pm轨迹 第十 极端变质作用 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基本特征及典型反应结构、全球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及其 大地构造意义:高温超高温变质作用及典型反应结构、全球高温超高温变质带及 其大地构造意义:低级极低级变质作用 第十二章 变质作用中的流体 流体包裹体、热液脉体、反应进度、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环带:脱水反应 脱碳反 流体包基体状态方程、等容线:流体包褰体温度与压力的确定:流体成 分、 流量估算 第十三 中的氧化物 司硫化 物、氧化物物铁的价 、变质作用中的氧逸度:氧化物 第十四 变质岩冷却速率U-Pb定年、Sm-W等时线定年、RbSr等时线定年、KA 定年、0APA定年、裂变径迹定年:常规年代学方法的局限:原位定年方法、 次离子质谱定年、激光探针4oA9Ar定年、电子探针定年:变质作用完整的P 轨迹 第十五章变质作用与大地构造演化 地质历史上独特的变质岩石:俯冲带变质作用、大陆碰撞带变质作用:岛弧 区 陆拉张区变质 作用:变质核杂岩 拉通,an克拉通,加拿大地后等典型地区的变质作用尔竿变质、华北 数材和主要参考书: 教材 America (Winter,J.D.(2010)Principles of Igneous and Metamorphic Petrology.(Second Edition) niv R.H.and Clarke,G.L(2008)Principles of Metamorphie Petrology.Cambrid 里仁民、游振东、富公勤(1989)变质岩石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参考书 近年来各类中外文科学期刊上刊截的文献,主要包括:《岩石学报》、《地质学报》、《中 国科学D》、《科学通报》、《Journal of Metamorphic Geology》、《Journal of Petrology》、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Lithos、《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ineralogist》、《Canadian Mineralogist》、《European Journal of Mineralogy》
轨迹的几种因素; PTt 轨迹与构造演化 第九章 变质作用过程的 P-T-X-M 相关系 Duhem 定理;热力学平衡方程、化学计量平衡方程、质量平衡方程、变质作 用热力学平衡方程组;微分方程组的求解与应用实例 第十章 环带状矿物与变质作用 PTt 轨迹 生长环带、扩散换带;石榴石环带、角闪石环带、斜方辉石环带、斜长石环带; P-T-X-M 相关系与石榴石的生长;矿物生长环带反演 PTt 轨迹 第十一章 极端变质作用 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基本特征及典型反应结构、全球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及其 大地构造意义;高温-超高温变质作用及典型反应结构、全球高温-超高温变质带及 其大地构造意义;低级-极低级变质作用 第十二章 变质作用中的流体 流体包裹体、热液脉体、反应进度、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环带;脱水反应、 脱碳反应;流体包裹体状态方程、等容线;流体包裹体温度与压力的确定;流体成 分、流量估算 第十三章 变质作用中的氧化物矿物与硫化物矿物 Fe-Ti 氧化物矿物、氧化物矿物;铁的价态、变质作用中的氧逸度;氧化物矿 物温度计与氧逸度计 第十四章 变质作用年代学 变质岩冷却速率;U-Pb 定年、Sm-Nd 等时线定年、Rb-Sr 等时线定年、K-Ar 定年、40Ar/39Ar 定年、裂变径迹定年;常规年代学方法的局限;原位定年方法、二 次离子质谱定年、激光探针 40Ar/39Ar 定年、电子探针定年;变质作用完整的 PTt 轨迹 第十五章 变质作用与大地构造演化 地质历史上独特的变质岩石;俯冲带变质作用、大陆碰撞带变质作用;岛弧 区、大陆拉张区变质作用;变质核杂岩;喜马拉雅变质带、阿尔卑斯变质带、华北 克拉通、Yilgan 克拉通、加拿大地盾等典型地区的变质作用 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教材 (1) Spear, F.S. (1995) Metamorphic Phase Equilibria and Metamorphic Pressure –Temperature–Time Paths (Second Edition). Washington: Minera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Monograph. (2) Winter, J.D. (2010) Principles of Igneous and Metamorphic Petrology. (Second Edition) (3) Vernon, R.H. and Clarke, G.L. (2008) Principles of Metamorphic Petr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王仁民、游振东、富公勤(1989)变质岩石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参考书 近年来各类中外文科学期刊上刊载的文献,主要包括:《岩石学报》、《地质学报》、《中 国科学 D》、《科学通报》、《Journal of Metamorphic Geology》、《Journal of Petrology》、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Lithos》、《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American Mineralogist》、《Canadian Mineralogist》、《European Journal of Mineralogy》、 《Reviews in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等。 撰写人: 吴春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撰写日期:2010 年 6 月
大纲编号: S070900XZ001 古人类学 Palaeoanthropology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201 预修课程: 普通生物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 程同时面向动物学、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等专业的研究生。:通过对人类起源和进化过程的 概貌和少量细节的学习,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自身和其文化的历史都是不断 地有简单到复杂,有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内容提要: 第一章研究古) 第二章对人类起源认识的简要历程 达尔文和赫胥黎的贡献,新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延长人类历史的记录,改变对起 源地区的认识, 人类定义改变的后果 第三章人是古猿变的 人类的前驱- 灵长类,人类祖先的近亲一古猿,古猿如何变成人 第四章人类演化的最早阶段 原初人、地猿等和多种南方古猿 第五章直立人阶段 中国的、东南亚的、非洲的和欧洲的) 第六章 、 第七章晚期智人 中国的、东南亚的、非洲的和欧洲的 现代人起源争论的两个主要假说,人种的形成 第八章古文化 导论(旧石器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意义,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研究方法), 中国旧石器考古简介(研究简史,成果举要),欧非旧石器考古简介 第九章人类演化的趋势 演化模式的变化,现代人的体质特点 教材和主要萄 《人类的诞生与进化》,清华大学 出版 暨南大学出版社,北京,2002 吴新智 中 199 (4)吴新智等 《人类进化足迹 ,北京 989 (6)吴汝康,《古人类学》,文物出版社,北京,1989 (7)吴汝康等,《人类发展史》,科学出版社,北京,1978 (8)张森水,《中国旧石器文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天津,1987 舞写人:吴新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撰写日期:2010年6月
大纲编号:S070900XZ001 古人类学 Palaeoanthropology 课程属性: 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 20/1 预修课程: 普通生物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 程同时面向动物学、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等专业的研究生。:通过对人类起源和进化过程的 概貌和少量细节的学习,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自身和其文化的历史都是不断 地有简单到复杂,有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研究古人类学的意义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 第二章 对人类起源认识的简要历程 达尔文和赫胥黎的贡献,新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延长人类历史的记录,改变对起 源地区的认识,人类定义改变的后果 第三章 人是古猿变的 人类的前驱—灵长类,人类祖先的近亲—古猿,古猿如何变成人 第四章 人类演化的最早阶段 原初人、地猿等和多种南方古猿 第五章 直立人阶段 体质形态(中国的、东南亚的、非洲的和欧洲的) 第六章 早期智人阶段 体质形态(中国的、东南亚的、非洲的和欧洲的) 第七章 晚期智人阶段 现代人起源争论的两个主要假说,人种的形成 第八章 古文化 导论(旧石器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意义,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研究方法), 中国旧石器考古简介(研究简史,成果举要),欧非旧石器考古简介 第九章 人类演化的趋势 演化模式的变化,现代人的体质特点 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吴汝康,《人类的诞生与进化》,清华大学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北京,2002 (2)吴新智等,《中国古人类遗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1999 (3)理查德·利基,《人类的起源》(吴汝康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1995 (4)吴新智等,《人类进化足迹》,北京教育出版社,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北京,2002 (5)吴汝康等主编,《中国远古人类》,科学出版社,北京,1989 (6)吴汝康,《古人类学》,文物出版社,北京,1989 (7)吴汝康等,《人类发展史》,科学出版社,北京,1978 (8)张森水,《中国旧石器文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天津,1987 撰写人:吴新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撰写日期:2010 年 6 月
大纲编号:S070900XZ002 古环境学基础 Foundations of Paleoenvironmentology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 普通地质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生的专亚基础课,同时亦可作为环境科学、地球化学等相关 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古环境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 本原理,了解古环境学的研究方法,为下一步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内容提要: 第一章导论 环境与古环境:当前正在发生的环境变化:三大支柱:古环境研究的过去和 气候与气候变化 反馈机制:能量平衡:气候变化的时间标尺 第三章古环境 究中常用的 第四章冰芯记录 冰冻圈与冰芯:冰雪化学:冰芯记录的古环境历史 第五章海洋记录 氧同位素曲线:突变事件 第六章陆地记录 黄土:湖泊:泥炭:石笋 主题参者书, BRS阳山.P写人2个净图装R转球科学学院 1000 粪写日期:2010年05月
大纲编号:S070900XZ002 古环境学基础 Foundations of Paleoenvironmentology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 普通地质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亦可作为环境科学、地球化学等相关 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古环境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 本原理,了解古环境学的研究方法,为下一步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导论 环境与古环境;当前正在发生的环境变化;三大支柱;古环境研究的过去和 未来 第二章 气候与气候变化 气候与天气;反馈机制;能量平衡;气候变化的时间标尺 第三章 古环境研究中常用的定年方法简介 放射性碳法;释光法;U 系法;古地磁法;其他方法 第四章 冰芯记录 冰冻圈与冰芯;冰雪化学;冰芯记录的古环境历史 第五章 海洋记录 氧同位素曲线;突变事件 第六章 陆地记录 黄土;湖泊;泥炭;石笋 主要参考书: Bradley R S et al,Paleoclimatology(2 nd Ed),Academic Press,1999 撰写人:李玉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 撰写日期:2010 年 05 月
大纲编号:S070900XZ00 沉积地质学及应用 Sedimentary Geology and Application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 沉积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地球化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煤田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矿床学以 及环境科学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也可作为地理、海洋等学科研究生选修课。 沉积过程发生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固体地球密切相互作用的部位,沉积地质学 正是研究在这些部位发生的沉积物形成、搬运、堆积与埋藏成岩等过程及其时空演化和控 机理 地学分 岩重要 盆地是数十亿年地球环境和生 演化信息的重 作 与人类生活息息相 和身历其境的 为数不多的地质过程。因此,学习和研究沉积地质学不仅对于 人识地球和发展地球(系统 科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在资源、能源、环境探测和开发治理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 装力。 内容提要: 第一章沉积(地质)学发展历程与研究地位 介到 沉积(地 质)学的莫基和发展历程及其科学社会背景,重要发展阶段和标 志性成果,学科地位、新兴领域与发展前景。 第二章沉积物 沉 石形成的王 空观,进 沉 成环境 环的物化 主物因 费地质 的迎论与应用体系 第三章地表过程与沉积物形成记录 讲述发生于地球表面大气圈、生物图、水圈和岩石圈之间相互作用的沉积效应, 重点介绍不同气候、水体、构造及火山环境下沉积物形成与搬运的驱动过程及基本 理论。讲述沉积物搬运堆积过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特征,介绍沉积过程中均变事 件、突变事件的沉积记录与地史演化:重点讲述地层记录中的若干沉积标志,特别 是沉积构造的主要分类与依据,主要沉积构造的识别与环境动力学解释。 第四章沉积相与沉松体系及其时务资 分 体系的时 术征和解释发,重达沉积相与沉积 冰系、过 地层记录与时空演化特征。 第五章成岩作用 简要介绍碎屑岩、碳酸盐岩的组构特征及类型:重点讲述主要环境体系中成岩 作用的基本特征、主要过程与机制:介绍主要盆地类型或典型构造地理环境中的 成岩序列与时空结构特征 第六章沉积地质学与地层学 茧点 要构 第七章 积地 学上与分地 流、 结构
大纲编号:S070900XZ003 沉积地质学及应用 Sedimentary Geology and Application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 沉积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地球化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煤田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矿床学以 及环境科学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也可作为地理、海洋等学科研究生选修课。 沉积过程发生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固体地球密切相互作用的部位,沉积地质学 正是研究在这些部位发生的沉积物形成、搬运、堆积与埋藏成岩等过程及其时空演化和控 制机理的地学分支。 沉积岩或沉积盆地是数十亿年地球环境和生物演化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化石能源及其 它多种矿产最重要的赋存场所。不仅如此,当今地球表面 90%以上的面积为巨厚的沉积岩 与沉积物覆盖,沉积作用还是地球上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并能为人类目睹和身历其境的 为数不多的地质过程。因此,学习和研究沉积地质学不仅对于认识地球和发展地球(系统) 科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在资源、能源、环境探测和开发治理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 潜力。 内容提要: 第一章 沉积(地质)学发展历程与研究地位 介绍沉积(地质)学的奠基和发展历程及其科学社会背景,重要发展阶段和标 志性成果,学科地位、新兴领域与发展前景。 第二章 沉积物和沉积岩形成的主控因素 介绍沉积物和沉积岩的主要形成环境、主控因素(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与时 空观,讲述沉积物和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总结概括沉积地质学 的理论与应用体系。 第三章 地表过程与沉积物形成记录 讲述发生于地球表面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之间相互作用的沉积效应, 重点介绍不同气候、水体、构造及火山环境下沉积物形成与搬运的驱动过程及基本 理论。讲述沉积物搬运-堆积过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特征,介绍沉积过程中均变事 件、突变事件的沉积记录与地史演化;重点讲述地层记录中的若干沉积标志,特别 是沉积构造的主要分类与依据,主要沉积构造的识别与环境动力学解释。 第四章 沉积相与沉积体系及其时空演化 介绍沉积相与沉积体系的分类、环境特征和解释依据;重点讲述沉积相与沉积 体系的时空尺度、研究方法和技术体系。 根据实例讲述大陆沉积相与沉积体系、过渡沉积相与沉积体系、海洋沉积相与 沉积体系的特征机制、判别标志、环境意义及其形成演化的动力过程;介绍它们的 地层记录与时空演化特征。 第五章 成岩作用 简要介绍碎屑岩、碳酸盐岩的组构特征及类型;重点讲述主要环境体系中成岩 作用的基本特征、主要过程与机制;介绍主要盆地类型或典型构造-地理环境中的 成岩序列与时空结构特征。 第六章 沉积地质学与地层学 重点介绍沉积地质学在地层学中的应用,讲述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介绍主 要构造-沉积环境下的层序地层结构、三维沉积体分布与控制机理,介绍等时地层 格架研究方法。 第七章 沉积地质学与盆地分析 重点介绍沉积地质学的若干研究领域,如物源、沉积体系(域)、古流、充填 结构、古地理研究在盆地分析中的应用和研究实例;介绍主要盆地类型的充填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