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一单元《经典选读》教案 1.《周易》选读 赏析:迁善,改过是古人很看重的一种道德修养,属于修身的重要方面 善则迁”和“见贤思齐”有着同一目标,都是学习美好品德的人,对于改 教学目标: 过,也需要有改正错误的勇气,人不可能没有错,即使圣贤也难免有过失,重 要的是能够及时改正 1.对《周易》有大体了解。 四、知识链接 2.注意积累《周易》中的名言名句 认识《周易》的六十四卦 教学过程: 五、作业 课前准备 读以下《周易》中的名言,揣摩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搜集整理《易经》里的名言 1.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介《周易》 2.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为之知 《周易》:又称《易》,包括经、传两部分。《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 经典著作中,被誉为诸经之首,三玄之一。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 卦辞和爻辞共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 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 料。《易》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旧时称“十翼”,是东周时人 们所写的对于《易》经部分的解释 三、经典诵读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 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 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解释:原指事物到了尽头就要发生变化。现指在穷困艰难的时候,就要想 办法改变现状
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一单元《经典选读》教案 1.《周易》选读 教学目标: 1.对《周易》有大体了解。 2.注意积累《周易》中的名言名句。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搜集整理《易经》里的名言 二、简介《周易》 《周易》:又称《易》,包括经、传两部分。《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 经典著作中,被誉为诸经之首,三玄之一。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 卦辞和爻辞共约 5000 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 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 料。《易》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旧时称“十翼”,是东周时人 们所写的对于《易》经部分的解释。 三、经典诵读: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 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 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解释:原指事物到了尽头就要发生变化。现指在穷困艰难的时候,就要想 办法改变现状。 3.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赏析:迁善,改过是古人很看重的一种道德修养,属于修身的重要方面。 “见善则迁”和“见贤思齐”有着同一目标,都是学习美好品德的人,对于改 过,也需要有改正错误的勇气,人不可能没有错,即使圣贤也难免有过失,重 要的是能够及时改正。 四、知识链接 认识《周易》的六十四卦 五、作业 读以下《周易》中的名言,揣摩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1.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2.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为之知
2《诗经》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教学目标: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1.了解《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2.通过学习《蒹葭》、《关雎》,体会《诗经》的艺术手法。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教学过程: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导入新课: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在水一方”“知我者谓我心忧”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出自哪里呢? 【译文】那麋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 不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的苍天啊,这 二、了解《诗经》概况 都是谁造成的呢? 请同学们自读文化常识,然后同桌讨论,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向大家介绍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 诗经。 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的苍天啊,这 明确: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都是谁造成的呢? 2.成书于春秋。本名为《诗》,又因其篇目为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 汉朝被奉为儒家经典《诗经》 言。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 3.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谁造成的呢? 4.句式上: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四、知识链接 5.《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 了解《诗经》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关于《式微》和《黍离》的理解 1.【原文】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和“黍离之悲”现在已成为固定词语,弄懂它们的意思并会运用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已经日暮已经日暮,为啥不让回家住?若不是为你的缘故 怎么会身披露水之苦! 已经日暮已经日暮,为啥不让回家住?若不是为了你这人,怎么会泥 巴滚满一身 式:作语助。微:味,黄昏 诗经里面的话,字面的意思是,天就要黑:但可引申为:原指王室的衰微 现多指衰落,渐变的无足轻重也 2.《黍离》原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2《诗经》 教学目标 : 1.了解《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 2. 通过学习《蒹葭》、《关雎》,体会《诗经》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在水一方”“知我者谓我心忧”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出自哪里呢?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 二、了解《诗经》概况: 请同学们自读文化常识,然后同桌讨论,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向大家介绍 诗经。 明确: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成书于春秋。本名为《诗》,又因其篇目为 305 篇,故又称《诗三百》, 汉朝被奉为儒家经典《诗经》 3.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4.句式上: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5.《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 三、关于《式微》和《黍离》的理解 1. 【原文】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已经日暮已经日暮,为啥不让回家住?若不是为你的缘故, 怎么会身披露水之苦! 已经日暮已经日暮,为啥不让回家住?若不是为了你这人,怎么会泥 巴滚满一身! 式:作语助。微:昧,黄昏。 诗经里面的话,字面的意思是,天就要黑;但可引申为:原指王室的衰微, 现多指衰落,渐变的无足轻重也 2.《黍离》原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译文】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 不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的苍天啊,这 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 沉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的苍天啊,这 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 言。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 谁造成的呢? 四、知识链接 了解《诗经》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五、作业 “式微”和“黍离之悲”现在已成为固定词语,弄懂它们的意思并会运用
3《左传》选读 《左传·僖公二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又《僖 …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 教学目标: 辟:同“避”,舍:春秋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以“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 回避,避免冲突 1、对《左传》有大体了解 3.魑魅魍魉 2、注意积累《左传》中的名言名句 《左传·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本为传说中的鬼怪,现 用以喻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教学课时: 4.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一课时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教学过程: 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简介《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 故事链接 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 子皮与子产的故事,进一步理解子产鲜明的“民本”思想。 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 四、作业 传》是左丘明所写。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 丘明。”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后,有许多学者也 从《左传》中找两个经典战例,体会《左传》的语言特色 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叶梦得认为作者为 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 后: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 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康有为则认为是刘歆所作。今人童书业则认 为是吴起所作,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现在一般认为《左传》 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 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 成语名言积累 1.东道主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郑国在秦国东面,故称东道主。原指东路上的主人,后称款待 宾客的主人 2.退避三舍
3《左传》选读 教学目标: 1、对《左传》有大体了解。 2、注意积累《左传》中的名言名句。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 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 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 传》是左丘明所写。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 丘明。”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后,有许多学者也 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叶梦得认为作者为 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 后;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 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康有为则认为是刘歆所作。今人童书业则认 为是吴起所作,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现在一般认为《左传》 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公元前 4 世纪中叶),是由战国 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 二、成语名言积累: 1.东道主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郑国在秦国东面,故称东道主。原指东路上的主人,后称款待 宾客的主人。 2.退避三舍 《左传·僖公二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又《僖 公二八年》:“子犯曰:‘……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 辟:同“避”,舍:春秋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以“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 回避,避免冲突 3.魑魅魍魉 《左传·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本为传说中的鬼怪,现 用以喻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4.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三、故事链接 子皮与子产的故事,进一步理解子产鲜明的“民本”思想。 四、作业 从《左传》中找两个经典战例,体会《左传》的语言特色
4《礼记》选读 【译文】礼提倡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我前往施惠于人而受惠者不来报答, 这是不符合礼的:人施惠于我而我不前往报答,也是不符合礼的。人类社会有 教学目标: 礼仪就安全,无礼则危险,因此说:“礼,是不可不学习的。”具备了礼仪的 人,自我谦卑而尊重他人,即使是一个背负担子的商贩,也一定有值得尊敬的 1.对《礼记》有大体了解。 地方,而何况一个富贵的人呢?富贵而知道喜礼,就会不骄纵不过分:贫贱而 知道喜好礼,志向就不会怯懦 2.注意积累《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原文】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清:qing,“凉”的意思),昏定 教学课时: 而晨省(省:看望),在丑夷(丑夷:同辈)不争 一课时 【译文】做儿子的礼节,就是要使父母冬天感到温暖,夏天感到淸凉,傍 晚要为父母铺上枕席,早晨要向父母请安,在同辈中不要与人争斗 教学过程: 【原文】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 简介 为概,祭祀不为尸(古人祭祀先祖时装扮成尸跳舞,一般由有地位的人充当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 “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訾:z1,诋毁, 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 说人坏话),不苟笑。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译文】做儿子的 生活起居不敢占据家中西南隅这个尊贵的中位,不敢在道路的中间行走,不敢 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在门中央站立。在举行食礼和飨礼中不敢做主人,祭祀时不敢充当“尸”。没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 听见父母的声音,但能猜想父母该召唤自己了,没见到父母的身影但能猜想父 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 母要指使自己了。不登高处,不临深渊,不随便诋毁人,不随便嬉笑。父母在 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世,不可对朋友以死相许,不私存钱财。 二、经典诵读 故事链接 【原文】夫礼者,所以定亲疏 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说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故事,体现了祁奚的正直无私 通“悦”)人,不辞费。礼不逾节 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 四、作业 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译文】礼,是用来确定亲政 别同异,明辨是非的。遵循 搜集“嗟来之食”的例子,体会《礼记》的语言特色 礼仪,不随意讨好他人,不说多余的 礼仪,不超过节度,不侵辱他 与人相交不轻佻。自修其身,言行统 厅。行为有修养,言谈符合礼 【原文】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 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 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4《礼记》选读 教学目标: 1.对《礼记》有大体了解。 2.注意积累《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 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 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 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 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 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二、经典诵读 【原文】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说: 通“悦”)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 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译文】礼,是用来确定亲疏,快断嫌疑,区别同异,明辨是非的。遵循 礼仪,不随意讨好他人,不说多余的话。遵循礼仪,不超过节度,不侵辱他人, 与人相交不轻佻。自修其身,言行统一就是善行。行为有修养,言谈符合礼仪, 这就是礼的本质。 【原文】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 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 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译文】礼提倡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我前往施惠于人而受惠者不来报答, 这是不符合礼的;人施惠于我而我不前往报答,也是不符合礼的。人类社会有 礼仪就安全,无礼则危险,因此说:“礼,是不可不学习的。”具备了礼仪的 人,自我谦卑而尊重他人,即使是一个背负担子的商贩,也一定有值得尊敬的 地方,而何况一个富贵的人呢?富贵而知道喜礼,就会不骄纵不过分;贫贱而 知道喜好礼,志向就不会怯懦。 【原文】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凊:qìng,“凉”的意思),昏定 而晨省(省:看望),在丑夷(丑夷:同辈)不争。 【译文】做儿子的礼节,就是要使父母冬天感到温暖,夏天感到清凉,傍 晚要为父母铺上枕席,早晨要向父母请安,在同辈中不要与人争斗。 【原文】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 为概,祭祀不为尸(古人祭祀先祖时装扮成尸跳舞,一般由有地位的人充当 “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訾:zǐ,诋毁, 说人坏话),不苟笑。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译文】做儿子的, 生活起居不敢占据家中西南隅这个尊贵的中位,不敢在道路的中间行走,不敢 在门中央站立。在举行食礼和飨礼中不敢做主人,祭祀时不敢充当“尸”。没 听见父母的声音,但能猜想父母该召唤自己了,没见到父母的身影但能猜想父 母要指使自己了。不登高处,不临深渊,不随便诋毁人,不随便嬉笑。父母在 世,不可对朋友以死相许,不私存钱财。 三、故事链接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故事,体现了祁奚的正直无私。 四、作业 搜集“嗟来之食”的例子,体会《礼记》的语言特色
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二单元《诸子选读》教案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 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5.《老子》选读 三、经典诵读 教学目标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理解《老子》的思想内容,了解道家的主要思想 【译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打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2.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 证法思想,“道”、“有”与“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的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败 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 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原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教学过程 【译文】人为万物之灵。王为万人之首。人因与物均有私情,故应取法地之至 公的自然之德,地应取法天无不覆的无为之道,天应取法大道虚无清静的真 一、导入 体性。道本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四、学习故事链接,对老子的思想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五、布置作业 以此作为导入文字,创设情景。 1、搜集有关老子的其他故事,加深对其主张的了解。 老子其人其书 2、课下阅读老子的《道德经》 老子(前600年一前470年之 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 姓李名耳,字 称老聃, 县(今河南鹿邑人)。汉族。是我国古代 韦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 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 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 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 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 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道德经》是解 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 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 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 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二单元《诸子选读》教案 5.《老子》选读 教学目标 1.理解《老子》的思想内容,了解道家的主要思想。 2.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 证法思想,“道”、“有”与“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 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以此作为导入文字,创设情景。 二、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前 600 年 —前 470 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 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汉族。是我国古代 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 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 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 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 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道德经》是解 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 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 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 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 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三、经典诵读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译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打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的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败 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 【原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人为万物之灵。王为万人之首。人因与物均有私情,故应取法地之至 公的自然之德,地应取法天无不覆的无为之道,天应取法大道虚无清静的真一 体性。道本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四、学习故事链接,对老子的思想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老子的其他故事,加深对其主张的了解。 2、课下阅读老子的《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