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什么是语言 方法过高地评价为惟一可能的方法。洪堡特的经典定义最好不过 地表述了这一思想:‘思维与词的相互依从关系清楚地表明,语喜 与其说是确立已知真理的工具,毋宁说在更大的程度上是揭示未 知真理的具。语言的差异不在于语音外壳和符号的差笄,而在 于世界观本身的差异。任何一个人,只有在同自己认识和感党的 方法相适应的情况下,即只有用主观的方法才能接近客观世界。’ 每一种具体语言也就是进行这种个人评价的主观途径。”(据兹维 金采夫,1962,337)这种论述的基本精神是完全正确的,因此,在考 察不同的语言结构和其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时,不能厚此薄彼,把某 一种思维方式、某一种理论体系看成为惟一的方式和理论,因为每 一种语言世界观都有它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我们语言理论研 究中的一个弊病就是将印欧语(特别是其中的英语》的世界规或认 识方法“过高地评价为准一可能的方法”。在魏斯格贝尔之后,美 国的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沃尔夫进一对语言世界观的问题进 行研究,提出著名的“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设”,其核心的思想就是培 言决定思维,语言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就不同。 1.3.3语言世界观的“主规性”和“片面性”决定于语言社团 对现实进行编码时的观察视角。比较一下汉语和印欧语的差异, 就不难发现语言世界规的这种“主现性”和“片面性”的特点。 现实的现象,就其大者言之,大致可以归入空间和时间两大范 畴。空间的体现者就是各类有形的、离散的名物,因为它们都占有 一定的空间,并随名物的差异而表现出大小、多少,厚薄、高低、离 合、聚散、左右、上下等等的特征;时间是无形的,它的表现形式寄 生于名物的变化,人们需要从事物的变化中去把握时间的特征。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性的语汇著作,它所反映的汉语世 界观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就其基本的趋向来说,就是着眼于空 间、着眼于名物,对现实的事物进行细致的分类和确切的解释;即 使是时间性的行为、动作、变化也往往要借助于名物而限制它的范 围。行走的意义自然是属于“动”的时间性意义,但初时也因空间 的差异而有不同的区分:“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 9
汉语结构的基本原理 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草行曰跋,水行日涉,等 等。至于现在一般所说的性状性的意义,汉语早期的编码体系,除 了一些联绵字以外,接近于“无”,也就是它基本上没有从名物中抽 象出来,而直接表现为具体的名物。《尔雅》在这方面也有反映,张 清常(1991,66)认为《尔雅》的时代,“在颜色方面提供最有价值的 材料乃是若于早已死亡的专词,它们是带颜色的物件,却没有把颜 色的概念分析出来而成为一个专词,意义是某色某物。例如‘释 草?赤苗叫什么,白苗叫什么;‘释木'赤棠叫什么,白棠叫什么;‘释 兽’白虎叫什么,黑虎叫什么。最突出的是那里面的马,因毛色的 差异及所在位置的不同,致使马有35种专名”。这里不妨以郭注 《尔雅》的“马”名为例,说明性状等非空间的特征如何寄生于名物 进行编码的状态: …膝上皆白,惟弹;四胶皆白,暗;四躏背白,首;前 足皆白,缓;后足皆白,胸:前右足白,启;左白,骑;后右足 白,眼;左白,票;聊(指赤色黑崇)马白腹,騵;骊马(深黑 色的马)白跨(胯),聩;白州(白臀),装;尾本白,联;尾白, 眼;豹颗,白颊(指顶额白。郭注:戴星马也);白速素,县 (郭注:素,鼻茎也,俗所谓漫彻齿。县音玄);面颗皆 白,惟魏;回毛在膺,宜乘;在肘后,减阳;在幹,茀方;在 背,阁广(郭注:皆别旋毛所在之名):逆毛,居跳:辣牝, 牡;玄驹,夜骖(郭注:玄驹,小马别名;爽黪耳,或日,此即 联克,古之良马名);牡曰喘,牝日騇;聊白驳,黄白壁(诗: 瑝驳其马):聊马黄脊,駛;骊马黄脊,(郭注:皆背脊毛 黄);青骊,弱,青骊,群、职(郭注:色有深浅,斑驳隐粼,今 之连钱魏);青蹈繁麓,賺;缅白杂毛,鸨;黄白杂毛,騷;阴 白杂毛,駟;苍白杂毛,骆:形白杂毛,服;白马黑素,骆;白 马黑唇,验;黑嚎,稠;一目白,甽;二目白,鱼(郭注:似鱼 目也。诗曰:有拜有鱼)。 10
第1讲什么是语言 张清常的观察很准确,表性状的颜色当时还没有被抽象出来, 都寄生于事物,致使有不同颜色的同一类事物、甚至是同…颜色因 其位置、深浅等的差异的同-一类事物也需要单独造字编码,说明当 时人们关注的是不同形色的物,而不是隐含于不同的物中的共同 的性状。人们面对这种造字编码的状态,一般都归因于社会条件, 认为是为适应游牧社会的生活环境而产生这些特定的字。这种解 释恐怕站不住,至少是理由非常不充分,因为这只是对马、牛、猪、 羊等属的一些具体名称的孤立考察.而没有把它们与草、木、虫、 鱼、器、室、亲等的编码方式进行横向的比较。比方说,“马”属名称 的细致划分如归因于游牧社会,那么“释宫”部分的分类原则就无 法用游牧社会的生活环境来解释,因为它对房舍的结构已有明确 细致的描写,不同的部位都有特定的名称,而且还有亭、台、楼、榭、 阙、闱、闺、阁的分别。游牧社会的人们一般都是逐草而居,房舍很 简陋,哪儿来的亭台楼榭阙围围阁呢!语言是一种系统,要求用最 简单的规则去驾御最广泛、最复杂的语育现象;任何一个成分都不 是孤立的,而是和其他的现象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用洪堡特的话来 说,就是语言中“没有零散的东西,它的每-一个成分都只显示它是 整体的一部分”,“第一个词就已经预示并决定了整个语言”(1820, 148)。《尔雅》所反映的语言编码原则说明了这种“第一个词就已 经预示并决定了整个语言”的结构原则。这个原测是什么?就是 在上下位概念体系中尽可能以下位概念为基础进行造字编码。这 一点,只要我们对《尔雅》“释亲”以下16篇的名物类编码进行横向 的比较分折,就不难发现绵码原则的平行性,就是各类名物性的现 象在编码体系上都呈现出下位概念的特点,使每一个字的含义都 具体、明确、细致、离散,都有确切的语义范围。汉语早期的编码体 系为什么会表现出这种平行性?原因就在于汉语世界观的“主观 性”和“片面性”,以离散性的名物为视角去观察现实,使动作和性 状(相当于印欧语用动词和形容词所表示的意义)寄生于“名”,使 “名”去限制动作的特定内涵。除了上述表示“走”的意义的各个字 以外,其他如雕刻金的行为日“雕”,雕玉日“琢”;追人日“追”,追善 11
汉语结构的基本原理 曰“逐”:无牲而祭日“荐”,荐而加牲曰“祭”(《谷梁传·桓公八年 注》);土硬曰“坚”,刀硬日“刚”,弓有力“强”,四面闭塞、难攻易 守曰“固”,等等。这都是借用空间的名物来限制行为动作的存在 方式的一种表现。这清楚地说明“名”在汉语的编码系统中占有特 殊的地位。从总体上说,现实的空间和时间,空间的特点重“静”, 而时间重“动”、重“变”;汉语世界观选择空间的名物为观察,认知 现实的视角,这就形成它独特的“主观性”和“片而性”的世界观,重 “静”不重“动”。 印欧语的语言世界观与汉语迥异,呈现出另一种“主观性”和 “片面性”。梵语是一种印欧语,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发生的 一次大辩论可以为此提供一个重要的佐证。根据金克木(1981, 240一244)的研究,巴尼尼语法和前于它一个世纪左右的《尼录多》 都认为梵语只有名词和述词(动词),而两类词的关系,“《尼录多》 举出了两派意见:·派是尼录多派即词源学家,他们认为一切名词 都出于述词,即名出于动。另一派是语法学家,他们认为并非一切 名词都出于述词,只有一部分名词出于述词”.“从双方论据看来, 反对派以推理驳难而尼录多派就事实立论。可能是为了语法体系 的完整和解说的方便,也可能有思想界斗争的一般趋势的影响,名 出于动的理论终于胜利。语法学家便以‘名生于述?为根本原则, 而〈波你尼经)(即巴尼尼语法)就是以1943个表示动词意义的词 根作为梵语的构词基础,而以三千多条经文说明其变化。结果是 这部语法形成一个庞大的构词系统。这就是波你尼的语法体系。 不论他同时或以后有多少不同派别和结构的语法,直到近代,都还 是没有背离这条根本原则,都承认词根,而词根都是表示动词意义 的。从哲学规点说.这种思想就是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根本都是 行为、动作,动是根木而静是表现”。行为动作不是抽象的,它一定 是具体名物的行为、动作或变化,因而语言的编码体系自发地形成 一种和动词相配的名词,构成印欧系语言中的两大词类,承担“主 语一谓语”结构中的“主语”和“谓语”两大功能。所以,印欧语世界 观由于它着眼于时间对现实进行编码,因而呈现出重“动”不重 12
第1讲什么是语言 “静”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在语言结构中的反映就是谓语动词 中心说。 汉语和印欧语,这是两种有原则差异的语言世界规,各有自己 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这就是:汉语着眼于空间,重静不重动,而 印欧语则是着眼于时间,重动不重静。语言世界规的这种差异使 汉语和印欧语的结构走向不同的结构类型,汉语重语义,印欧语重 语法。汉语的研究传统为什么重语汇和语义的研究,而印欧谱研 究传统重语法的研究?实际上都是不同语言世界观的“主观性”和 “片面性”的反映。 1.3.4语言是观察思维的窗口。语言之间的差异的核心是 世界观的差异,因此研究语言不仅其有语言学的意义,而且具有哲 学的、心理学的、认识论、信急论的意义。在语言研究中应该强调 每一种语的特点,因为“每一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 观”。 1.4语言符号系统的自组织性 .4.1“语言是现实的编码体系”这·定义中还有一个重要 的问题就是“体系”,因为语言在将现实转化为“码”的时候不是杂 乱无章的,而是相互制约,自成一个体系;不同的语言由于“编”的 视角的差异和音义组配方式的不同,因而各自形成一个独立的系 统。这里需要对“体系”这一概念进行一些必要的讨论。 1.42如前所述,“现实一语言·思维—现实”的公式, 语言与第一个现实的关系是编码。所谓“编码”,就是将客观现实 的形形色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转化为符号,使其成为客观 现实现象的标志。说得更简单一点,符号就是现实现象的代表。 人们掌握了这种符号,就可以把它作为交际的工具·认知现实:不 经这种转化,实物无法成为交际的工具,有一本童话小说,叫《格 列佛游记》,作者是乔纳森·斯威夫特。这本书孩子们很爱看。书 里写到飞岛国里的百姓想绕开语言用实物来进行交际,于是每个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