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龙舟,船首雕刻的龙,口能开合,舌能转动,栩栩如生。贵州的龙舟由三只独 木船联合而成,中间较长的一只称“母船”,船上有鼓手指挥,两边的船稍短, 称“子船” 有关竞渡的仪式、规定、技巧和情景也因时因地不同而丰富多彩。“五月五 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岀时皆有 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 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 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 桡。”“锣挟鸣涛鼓骇雷,红旗斜插剪波来。锦标夺到轩腾处,风卷龙髯雪作堆。” 唐人张建封的《竞渡歌》,将千年前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跃然纸上。诗中提到的 “标”即“标杆”,或“标船”,是各龙船争夺的目标。“标杆”上悬挂锦彩、 银碗、钱钞等赏物,立于水中,先到者先得。“标船”设置在终点,当竞渡的龙 舟接近时,将“标”抛入水中,让诸“龙”争夺。标又分“鱼标”、“鸭标”和 “铁标”等。鱼标、鸭标是活的,投入水中即刻游走,要一下子捉住,并不容易。 铁标重,抛落江中便沉水底,没有熟练的潜水本领,更是得不到的。因此,龙船 上一般都要安排一两个水性极好的“标手”,专司夺标之职。 龙舟竞渡今天已得到新的发展。龙舟竞渡已被列为全国正式体育竞赛项目。 自1984年起,“屈原杯”龙舟赛已经举行了10多届。1991年,国际龙 舟联合会在香港成立。随后,亚洲和欧洲的龙舟联合会也相继成立,龙舟运动作 为一项独立的运动项目,目前正在全世界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每 年都有约40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国际性比赛,亚洲龙舟锦标赛、世界龙舟锦标赛 均已成功举办多届。 哂专家:赛龙舟在中国已有1500多年历史
的龙舟,船首雕刻的龙,口能开合,舌能转动,栩栩如生。贵州的龙舟由三只独 木船联合而成,中间较长的一只称“母船”,船上有鼓手指挥,两边的船稍短, 称“子船”。 有关竞渡的仪式、规定、技巧和情景也因时因地不同而丰富多彩。“五月五 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 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 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 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 桡。”“锣挟鸣涛鼓骇雷,红旗斜插剪波来。锦标夺到轩腾处,风卷龙髯雪作堆。” 唐人张建封的《竞渡歌》,将千年前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跃然纸上。诗中提到的 “标”即“标杆”,或“标船”,是各龙船争夺的目标。“标杆”上悬挂锦彩、 银碗、钱钞等赏物,立于水中,先到者先得。“标船”设置在终点,当竞渡的龙 舟接近时,将“标”抛入水中,让诸“龙”争夺。标又分“鱼标”、“鸭标”和 “铁标”等。鱼标、鸭标是活的,投入水中即刻游走,要一下子捉住,并不容易。 铁标重,抛落江中便沉水底,没有熟练的潜水本领,更是得不到的。因此,龙船 上一般都要安排一两个水性极好的“标手”,专司夺标之职。 龙舟竞渡今天已得到新的发展。龙舟竞渡已被列为全国正式体育竞赛项目。 自1984年起,“屈原杯”龙舟赛已经举行了10多届。1991年,国际龙 舟联合会在香港成立。随后,亚洲和欧洲的龙舟联合会也相继成立,龙舟运动作 为一项独立的运动项目,目前正在全世界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每 年都有约40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国际性比赛,亚洲龙舟锦标赛、世界龙舟锦标赛 均已成功举办多届。 专家:赛龙舟在中国已有1500多年历史
【吃粽子】端午节的饮食习俗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吃粽子。粽子被正式定为 端午节食品是在晋代,它是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 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诸国。 粽子最初是用作祭祖及神灵。从粽子的古称“角黍”可溯其源。“黍”原为 中国北方的一种农作物,五月成熟。古人用菰叶包上黍米,成为类似祭坛上牛头 的形状,作为祭品,称“角黍”、“角粽”。东晋范注《祠制》中说:“仲夏荐 角黍。”说明当时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灵的习俗。 粽子作为祭祀用品,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但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则是在晋代,这一时期,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 粽子称“益智粽” 裹角黍(故宫博物院藏
【吃粽子】端午节的饮食习俗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吃粽子。粽子被正式定为 端午节食品是在晋代,它是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 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诸国。 粽子最初是用作祭祖及神灵。从粽子的古称“角黍”可溯其源。“黍”原为 中国北方的一种农作物,五月成熟。古人用菰叶包上黍米,成为类似祭坛上牛头 的形状,作为祭品,称“角黍”、“角粽”。东晋范注《祠制》中说:“仲夏荐 角黍。”说明当时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灵的习俗。 粽子作为祭祀用品,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但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则是在晋代,这一时期,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 粽子称“益智粽”。 裹角黍(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唐代,粽子已成为节日和民间四季出现于市场的美味食品。粽子的用米, 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 粽。元代时,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芦苇叶包的粽子 附加料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核桃等,品种更加丰富。 明清两代,粽子更是作为一种吉祥食品。相传,那时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 在赴考场前,要吃家中特意给他们包的细长像毛笔的粽子,称“笔粽”,取其谐 音“必中”,为讨吉言口彩。另一说法,这种“笔粽”吃到肚里,考场答卷,可 妙笔生花 如今,粽子与正月的元宵、中秋的月饼一起,被称为中国的三大节令食品 每年五月初,很多家庭都要浸泡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繁多
到了唐代,粽子已成为节日和民间四季出现于市场的美味食品。粽子的用米, 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 粽。元代时,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芦苇叶包的粽子, 附加料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核桃等,品种更加丰富。 明清两代,粽子更是作为一种吉祥食品。相传,那时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 在赴考场前,要吃家中特意给他们包的细长像毛笔的粽子,称“笔粽”,取其谐 音“必中”,为讨吉言口彩。另一说法,这种“笔粽”吃到肚里,考场答卷,可 妙笔生花。 如今,粽子与正月的元宵、中秋的月饼一起,被称为中国的三大节令食品。 每年五月初,很多家庭都要浸泡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繁多
卖菖蒲草(《太平欢乐图》) 【悬艾草菖蒲】在我国民间有一句谚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即 白艾,又叫家艾、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艾入中药,性温,味苦 可以祛寒湿。蒲,即菖蒲,是一种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挥发性芳香油, 可以提神、通窍、杀菌。端午节之际,我国南方地区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 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裁为小 虎,贴上艾叶,称为艾虎,妇人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而用菖蒲作剑,插于门 楣,可以散发芳香,驱赶飞虫,清除污浊空气,或将艾叶和苍术、白芷、大黄、 芸香等中草药放在室内燃熏,能赶走蛇虫百脚,也是一种空气消毒的良方。此类
卖菖蒲草(《太平欢乐图》) 【悬艾草菖蒲】在我国民间有一句谚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即 白艾,又叫家艾、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艾入中药,性温,味苦, 可以祛寒湿。蒲,即菖蒲,是一种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挥发性芳香油, 可以提神、通窍、杀菌。端午节之际,我国南方地区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 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裁为小 虎,贴上艾叶,称为艾虎,妇人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而用菖蒲作剑,插于门 楣,可以散发芳香,驱赶飞虫,清除污浊空气,或将艾叶和苍术、白芷、大黄、 芸香等中草药放在室内燃熏,能赶走蛇虫百脚,也是一种空气消毒的良方。此类
习俗,在我国各地非常普遍。“杏子黄,大夫忙”,是说端午时分,因为夏季 来临,天气渐转湿热的缘故,百病易生。所以,端午节前后一段时间正是劝人们 讲卫生、逐瘟疫、除虫害的日子。 魉端午“插艾蒿”“悬菖蒲”“吃蒜头”皆为驱毒避邪端午节插“五 瑞”驱邪避灾 【佩香囊荷包】端午节来临时盛行佩香囊、佩荷包。小孩佩香囊,不但有 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 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五颜六色,玲珑夺目,既 美观漂亮,又清香四溢,还可以预防某些传染性疾病。而在节前,家家户户的媳 妇、姑娘及眼明手巧的老太太,都要用七彩丝线、花布、绸缎等材料,绣制成形 态各异的荷包,以赠亲友和佩戴。 端午节的初衷是为了“避五毒” 端午节是中国最早的医药保健 节 【饮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 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 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 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 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 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 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 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 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
习俗,在我国各地非常普遍。 “杏子黄,大夫忙”,是说端午时分,因为夏季 来临,天气渐转湿热的缘故,百病易生。所以,端午节前后一段时间正是劝人们 讲卫生、逐瘟疫、除虫害的日子。 端午“插艾蒿”“悬菖蒲”“吃蒜头”皆为驱毒避邪 端午节插“五 瑞”驱邪避灾 【佩香囊荷包 】端午节来临时盛行佩香囊、佩荷包。小孩佩香囊,不但有 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 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五颜六色,玲珑夺目,既 美观漂亮,又清香四溢,还可以预防某些传染性疾病。而在节前,家家户户的媳 妇、姑娘及眼明手巧的老太太,都要用七彩丝线、花布、绸缎等材料,绣制成形 态各异的荷包,以赠亲友和佩戴。 端午节的初衷是为了“避五毒” 端午节是中国最早的医药保健 节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 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 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 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 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 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 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 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 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