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也叫“龙 灯舞”。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的民间 娱乐活动。“耍龙灯”在我国汉代民间就 已相当普遍了。唐宋时期的“社火”表演 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 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 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 M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 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 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 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且 的是驱病除灾。 正月诗词 《上元夜》 《上元竹枝词》 《元夕无月》 (唐)崔液 (清)符曾 (清)丘逢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 《正月十五夜》 《元夕影永冰灯》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唐)苏道味 清)唐顺之 (隋)隋炀帝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也叫“龙 灯舞”。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的民间 娱乐活动。“耍龙灯”在我国汉代民间就 已相当普遍了。唐宋时期的“社火”表演 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 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 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 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 的历史。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 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 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 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的姑 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 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 “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 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 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 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 的是驱病除灾。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 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 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 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 可以结伴出来游玩。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 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清明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 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 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 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要谈清明节,须从古 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一一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 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 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 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 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 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 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 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 期长达一个月。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 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 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凊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 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 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 明节中 清明节的演变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 种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清明: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 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 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 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要谈清明节,须从古 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 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 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 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 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 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 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 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 期长达一个月。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 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 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 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 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 明节中。 清明节的演变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 种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
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 的身影,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 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 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朝廷鉴 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 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 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 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 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 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 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 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 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 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 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清明节的活动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 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 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 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 色的节日 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 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
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 的身影,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 浸种耕田莫迟延。”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 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 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朝廷鉴 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 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 1200 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 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 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 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 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 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 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 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 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 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清明节的活动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 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 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 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 色的节日。 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 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
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 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 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 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 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 的习惯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 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中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 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 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 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 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 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 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 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 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 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节食俗 每年的阳历4月5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 史。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其食俗也是丰富多彩的 吃青团子: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 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 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
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 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 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 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 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 的习惯。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 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 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中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 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 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 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 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 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 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 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 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 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节食俗 每年的阳历 4 月 5 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距今已有 2500 多年的历 史。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其食俗也是丰富多彩的。 吃青团子: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 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 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
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 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 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 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吃馓子: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 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 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 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 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 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吃清明螺: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 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 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岀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 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此外,我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馍 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 福建清明食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俟雨停,提篮挑担祭祖扫墓的人就多了起来。闽、台 两省祭祖扫墓的期限,从清明到谷雨,各县(市)有所不同。而闽东的宁德、周 宁、寿宁等地祭祖坟,多是全族出动,近则由族里设宴宗祠,聚族饮宴。一时举 族上下,男女老幼皆到,也算是闽东别具一格的大团圆。 芥菜饭:清明时节,闽东各地无论城乡,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据说每年二 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可以终年不长疥疮。也有在三月三,煮 泥鳅面祭祖送人习俗。而且在这段时间里,在闽东许多城乡中还可以吃到一种富 有闽东特色的食品,那就是春菊和金樱子花拌到磨好的米浆里,烙熟为时令小吃, 这种小吃颇富乡野风味。 福建畲族清明乌稔饭:另外,关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饭 因为闽东是畲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 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
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 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 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 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吃馓子: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 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 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 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 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 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吃清明螺: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 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 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 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此外,我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馍 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 福建清明食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俟雨停,提篮挑担祭祖扫墓的人就多了起来。闽、台 两省祭祖扫墓的期限,从清明到谷雨,各县(市)有所不同。而闽东的宁德、周 宁、寿宁等地祭祖坟,多是全族出动,近则由族里设宴宗祠,聚族饮宴。一时举 族上下,男女老幼皆到,也算是闽东别具一格的大团圆。 芥菜饭:清明时节,闽东各地无论城乡,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据说每年二 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可以终年不长疥疮。也有在三月三,煮 泥鳅面祭祖送人习俗。而且在这段时间里,在闽东许多城乡中还可以吃到一种富 有闽东特色的食品,那就是春菊和金樱子花拌到磨好的米浆里,烙熟为时令小吃, 这种小吃颇富乡野风味。 福建畲族清明乌稔饭:另外,关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饭”, 因为闽东是畲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 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