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朝鲜半岛篇 (今朝鲜礼城江与汉江之间)。四郡的建立,加强了朝鲜半岛 同汉朝的联系。随着汉朝官吏、军人、商人及其他相关人员 的进人,汉字汉语和汉朝的礼仪、风俗等也不可避免地进入 四郡地区,因而逐渐形成所谓“乐浪文化”一其实是不折 不扣的汉文化。 “汉四郡最初设置时的范围,也就是卫氏朝鲜灭亡前其 全域的范围。”〔21](P8)现代考古发掘证实,乐浪郡治朝 古代 鲜县,即今平壤市南郊大同江南岸的乐浪区土城,土城遗址 东西约700米,南北约600米,有柱础石、甬路、井、下水 汉字对 道等建筑遗迹。出土遗物有砖瓦、封泥、陶器、铜铁器等。 瓦当上除常见的云纹外,尚有“乐浪礼官”、“乐浪富贵”等 铭文。“特别是封泥,除吞列、华丽二县外,乐浪郡所辖的 播史 其他23县的令或长、丞、尉的官印,以及‘乐浪太守章'、 ‘乐浪大尹章'都有发现。”〔21〕(P9)属于乐浪郡的黏蝉 县的城址也已被朝鲜的考古学家发掘出来,址在平安南道龙 冈郡城岘里。城址东北遗存之物有粘蝉神祠碑。该碑刻于东 汉元和二年(85),内容为粘蝉长向山川之神一平山君祈 求五谷丰登、百姓安宁。〔21)(P10) 上述汉代遗物,尤其是刻有汉字汉文的遗物,证明汉字 汉语(至少是书面语)的确曾在朝鲜汉四郡地区广为流布。 汉昭帝始元五年己亥(前82),改四郡为二府,即平州 都督府(含玄菟、真番二郡)和东府都督府(含乐浪、临屯 二郡)。至汉元帝建昭二年甲申(前37),二府为高句丽始 祖所灭。此后,朝鲜半岛很快进入三国时期。然东汉初年, 光武帝刘秀曾派兵收复辽东和朝鲜半岛上的部分“失地”。 此后,东汉政府不但在那里继续设官任职,而且随时可以从 那里调用官吏到内地效力。乐浪人王景就是一例。王景八世 祖王仲,原为琅邪不其人,“好道术,明天文”,汉初因避祸
第一草上古时期汉语汉字在半岛的传播 15 渡海至乐浪山中隐居。仲父闳,为乐浪郡“三老”。“景少学 《易》,遂广阋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沈深有伎艺”,于 是被朝廷征聘为司空,后历官待御使、河堤渴者、徐州刺 史、庐江太守。擅诗文,作有《金人论》,“颂洛邑之美,天 人之符,文有可采。”〔19)(《后汉书循吏列传》)从王仲、 王景的事例可以看出,两汉之际中原与朝鲜半岛北部之间人 员往来流动司空见惯,半岛的读书人到中原后似亦不存在语 言障碍,足证汉语汉文化在半岛的传播颇有成绩。 古代 东汉末年,公孙度擅据辽东,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 除拥有辽东外,尚领有乐浪、玄菟二郡。建安中,公孙度之 汉 子公孙康更分乐浪屯有县以南之地为带方郡。自中平六年 (189)公孙氏开始控制辽东与半岛中北部的半个多世纪里, 外 “东夷九种皆服事焉。”〔7〕(《海东绎史·世纪五》)可见,即 播史 使公孙氏割据期间,半岛依然处在汉语汉字汉文化的影响之 下。 七、朝鲜三国初期对汉语汉字的掌握 朝鲜半岛三国一新罗、高句丽、百济,分别建国于公 元前57年、公元前37年和公元前18年。新罗,以金城 (今庆尚北道庆州)为中心,主体为辰韩人。高句丽,本扶 余种,曾为卫满朝鲜所并,建国后侵灭北沃沮,其后又与东 汉争夺原汉四郡地中的乐浪、玄菟地区,国力渐趋强盛。百 济,原属马韩部落,然其开国之君温祚为高句丽王子。 (一}新罗 《三国史记》所载即位于汉五凤元年甲子(前57)的新 罗始祖朴赫居世居西干的姓氏来源颇为有趣:
16 朝鲜半岛篇 先是,…高墟村长苏伐公,望杨山麓萝井傍林 间,有马跪而斯,则往观之。忽不见马,只有大卵。剖 之,有婴儿出焉,则收而养之。及年十余岁,岐熊然夙 成。六部人以其生神异,推尊之,至是立为君焉。辰人 谓‘瓢’为·朴’,以初大卵如瓢,故以“朴”为姓。 〔4)(《新罗本纪第一》) 新罗脱解尼师今(57一80年在位)的姓氏来源同 样有趣: 古代汉语汉字 脱解,本多婆那国所生也,其国在倭国东北一千 里。初,其国王娶女国王女为妻,有娠七年,乃生大 卵。王曰:“人而生卵,不祥也,宜弃之。”其女不忍, 外传播史 以帛裹卵并宝物,置于椟中,浮于海,任其所往。初至 金官国海边,金官人怪之,不取。又至辰韩阿珍浦 口,…时海边老母以绳引系海岸,开椟见之,有一小 儿在焉,其母取养之。及壮,身长九尺,风神秀朗,智 识过人。或曰:“此儿不知姓氏,初椟来时,有一鹊 飞鸣而随之,宜省‘鹊’字,以‘昔’为氏;又解根椟 而出,宜名‘脱解'。”〔4)(《新罗本纪第一》) 请再看脱解尼师今九年(65)三月的记载:“王夜闻金 城西始林树间有鸡鸣声,迟明,遭瓠公视之。有金色小椟挂 树枝,白鸡鸣于其下。瓠公还告。王使人取椟,开之,有小 男儿在其中,姿容奇伟。上喜,谓左右日:‘此岂非天遗我 以令胤乎’?乃收养之。及长,聪明多智略,乃名阏智。以 其出于金椟,姓金氏。改‘始林’名‘鸡林’,因以为国 号。”〔4〕(《新罗本纪第一》) 上面三个故事说明,新罗自开国之初,即朴赫居世和脱 解尼师今时,不仅已对汉字汉文有了相当了解,甚至对汉语 的某些常用词语也已相当熟悉。“省‘鹊’字,以‘昔’为
第一章上古时期汉语汉字在半岛的传播 氏”:因“解韫椟而生”,而名“脱解”:由于“聪明多智 略”,“乃名阏智”。这些,充分显示了新罗人的汉文字学修 养。跟汉人一样,把“瓢”读为piao;由于“出于金椟”, 乃“姓金氏”;因夜闻“始林树间有鸡鸣声”,且喜得胤嗣, 遂改国号为“鸡林”。如此等等,说明汉语的一些常用词语 (包括口语常用词语)已经在新罗人当中正确使用。 此外,儒理尼师今九年(32)春,新罗“改六部之名, 仍赐姓”:改“杨山部为梁部,姓李;高墟部为沙梁部,姓 古代 崔;大树部为渐梁部(一云牟梁),姓孙;于珍部为本彼部, 姓郑;加利部为汉柢部,姓裴;明活部为习比部,姓薛。” 汉 〔4)(《新罗本纪第一》)也可说明新罗初期对汉字汉文的熟 对 悉程度。这几个姓氏,在朝鲜半岛一直沿用至今。 传播 (二)高句丽 高句丽之掌握汉语汉字,比新罗更早,水平也更高。其 建国之初,已能用汉字著书:“国初始用文字,时有人记事 一百卷,名日《留记》。”〔4〕(《高句丽本纪第八》)此外, 即位于汉成帝鸿嘉二年(前19)的高句丽第二代国君琉璃 明王所作的《黄鸟歌》,也用汉语写成。诗以黄鸟起兴,每 句四言,颇有《诗经》之风,原文为:“翩翩黄鸟,雌雄相 依;念我之独,谁其与归。”能写出这样凝炼古朴、具有较 高艺术性的诗歌,没有相当高的汉语水平和汉文化修养是不 可思议的。 琉璃明王为什么作《黄鸟歌》呢?原来,他即位的第三 年(前17)冬十月,其妃松氏薨,“王更娶二女以继室,一 曰禾姬,鹃川人之女也:一日雄姬,汉人之女也。二女争宠 不相和。王于凉谷造东西二宫,各置之。后,王田于箕山, 七日不返,二女争斗。禾姬骂雄姬曰:‘汝汉家婢妾,何无
朝鲜半岛篇 理之甚乎·?雉姬惭恨亡归。王闻之,策马追之。雄姬怒, 不还。王尝息树下,见黄鸟飞集,乃感而歌…”〔4)(《高 句丽本纪第一》)这个故事也说明当时汉人与高句丽人来往 密切,且可进行语言沟通。 《黄鸟歌》而外,脍炙人口的乐府诗《箜篌引》歌词 (即《公无渡河》),也是汉语汉字在朝鲜长期传播的产物。 《古今注》云:“《箜篌引》,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 也。高晨起刺船而濯,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河流而 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鼓 汉字对 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自投河而死。霍 里子高还,以其声语其妻丽玉。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 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焉。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之日 箜篌引》。”〔22〕(卷中)其辞如下:“公无渡河,公竟渡 史 河;坠河而死,当奈公何!” 如果说汉语汉字之用于简单的记言记事尚比较容易的 话,其用于文学创作,显然属于语言文字使用的高级阶段。 可见,《黄鸟歌》等文学作品的出现,说明部分高句丽人对 汉语汉字的掌握与运用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除文学创作外,汉语汉字的使用还渗透在当时高句丽的 政治生活中。如高句丽太祖大王(或日国祖王)四十六年 (98)春三月,东巡栅城,途中获白鹿。“及至栅城,与群臣 宴饮,赐栅城守吏物段有差。遂纪功于岩,乃还。”〔4〕(高 句丽本纪第三)“纪功于岩”,就是在山岩上刻出歌功颂德的 文字。而所谓文字,当然只能是汉字。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说:“…辽东、乐浪,周时 被发椎髻,今戴皮弁;周时重译,今吟《诗》、《书》。”〔23〕 (《论衡·恢国》)看来,所言并非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