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上古时期汉语汉字在半岛的传播 (三)百济 百济在建国之初,对汉字汉文也已经有所了解。 百济始祖温祚王,乃朱蒙(亦云“邹牟”)幼子。朱蒙 自北扶余逃难至卒本扶余,扶余王无子,以女妻之。扶余王 薨,朱蒙嗣位。及朱蒙长子来(按:来,或作“类利”)为 太子,其次子沸流、幼子温祚,恐为太子所不容,遂与部分 臣民南徙。至汉山,沸流止居于海滨。“温祚都河南慰礼城, 古代 以十臣为辅翼,国号十济。…后以来时百姓乐从,改号百 校 济。”〔4〕(《三国史记·百济本纪第一》)“济”字乃辅佐、扶 助之意,倘温祚对此一无所知,则不可能以“十济”、“百 汉字对 济”为国名。 传播史 八、 两汉时期朝鲜半岛掌握 汉语☐语的情况 两汉时期,朝鲜半岛之人掌握汉语口语的情况如何呢? 这只要看看汉代扬雄的《方言》即可了然。《方言》载: 额,…燕、代、潮鲜洌水之间日盱,或谓之扬。 〔24](第二卷,下同) 木细枝谓之杪。…燕之北鄙、朝鲜洌水之间谓之 策。 输铺、…叶输,毳也。荆扬江湖之间曰揄铺, ……燕之北郊、朝鲜洌水之间曰叶输。 速、逞、摇、扇,疾也。东齐、海岱之间日速,燕 之北鄙、朝鲜洌水之间曰摇、扇,楚曰逞。 鳶、满、譁、涅,化也。燕、朝鲜洌水之间曰涅, 或曰莲。〔24〕(第三卷,下同)
期朝鲜半岛痛 斟、协,汁也。北燕、朝鲜洌水之间曰斟,自关而 东曰协,关西曰汁。凡苹木刺人,北燕、朝鲜之间谓之 ,或谓之壮。 屏、展、盒,及也。…东北、朝鲜洌水之间谓之 抑、角。〔24〕(第四卷) 媛,北燕、朝鲜洌水之间或谓之鳞,或谓之饼。 〔24〕(第五卷,下同) 古代 警,…燕之东北、朝鲜洌水之间谓之甄。 庙,燕之东北、朝鲜洌水之间谓之。 汉语汉字对外传播史 橛,燕之东北、朝鲜冽水之间谓之根。 琳,…其杠,北燕、朝鲜之间谓之树。 提、用,行也。朝鲜洌水之间或日提。〔24】(第六 卷) 斯、掬,离也。齐、陈曰斯,燕之北郊、朝鲜冽水 之间曰掬。〔24)(第七卷,下同) 脖、曬、晞,暴也。…燕之北郊、朝鲜冽水之 间,凡暴肉,发人之私,披牛羊之五脏,谓之脖。 魏盈,怒也。燕之北郊、朝鲜洌水之间,凡言阿斥 者,谓之魏盈。 树、植,立也。燕之北郊、朝鲜洌水之间,凡言置 立者,谓之树、植。 貔,…北燕、朝鲜之间谓貊。〔24】(第八卷,下 同) 北燕、朝鲜洌水之间,谓伏鸡日抱,爵子及鸡雏皆 谓般;其卵伏而未乎,始化谓之涅。 猪,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豭。 尸鸠,燕之东北、朝鲜洌水之间谓之鹏码。 餐走,…北燕、朝鲜洌水之间,谓之嫌蜍。〔24〕
第一章上古时期汉语汉字在半岛的传播 (第十一卷) 以上各例表明,扬雄已将“朝鲜冽水(今大同江)之 间”与“燕之外郡”、“燕之外郊”、“北燕”、“燕之东北”列 为同一方言区。这一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前此汉语口语 在朝鲜半岛北部广为流布并逐渐被当地居民接受和使用的情 况。这种流布和被接受、使用,当然不是始于汉代。因为语 言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从汉设四郡到扬雄作《方言》,时间 并不长,还不足以完成两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语言融合 古 与统一(按:此上两节受《中韩古代关系史》启示良多,谨 致谢意)。 汉 汉字与汉语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汉语系统先于汉字系统 并对汉字系统起着决定作用,而汉字系统对汉语系统则具有 外 很强的反作用。这一理论也被朝鲜地区的某些语言事实与汉 捷 字所证实。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录有反映朝鲜语的汉 字。该书说:“朝鲜谓儿泣不止曰晅,”〔25)(卷二上)“朝 鲜谓卢童子日盱。”〔25〕(卷四上)一它们已被杭世骏收 录在《续方言》里。此外,《续方言》还录有如下同朝鲜有 关的内容:“东海乐浪人呼容十二斛者为鼓,”〔26〕(卷上) “鹭,齐鲁之间谓之春组,辽东、乐浪、吴扬人皆谓之白 鷺。”〔26)(卷下) 郭庆蕃指出:“文字之兴,造端象法,孳乳假借,半由 方音。上古民生殊域,老死不相往来,则方有定言,音有定 字。商周之世,殷宗五迁,洛顽再诰,民既杂厕,音渐转 移。春秋诸国,迁灭尤多。秦汉之间,徙民实土,此方之 人,多流于彼方,后日之音,遂殊于前日。”〔27〕(《方言· 自序》)此段论述,颇为精彩,且完全适用于中国大陆与朝 鲜半岛之间的情况。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注引《魏略》载:“至王莽地皇
22 朝鲜半岛篇 (20一23)时,廉斯鳢为辰韩右渠帅,闻乐浪土地美,人民 饶乐,亡欲来降。出其邑落,见田中驱雀男子一人,其语非 韩人,问之,男子日:‘我等汉人,名户来。我等辈千五百 人,伐材木,为韩所击得,皆断发为奴,积三年矣。’… 罐因将户来出诣含资县,县言郡。郡即以鐺为译,从芩中乘 大船人辰韩,逆取户来。”廉斯鑪可用汉语同汉人户来进行 交谈,能在汉郡与辰韩之间充当口语翻译,说明其时朝鲜半 古代 岛中南部也有人掌握了汉语口语,并达到了一定水平。 上述种种事实足以证明,秦末汉初那些流亡到朝鲜半岛 语 并一度掌握了半岛部分政权的中国人,元封三年(前108) 以后进人朝鲜半岛“汉四郡”实行统治的汉朝官吏和维持统 外传播史 治的汉朝军队,以及由于其他原因前往半岛生活的中国人, 确实没有停止在那里使用和传播汉语汉字,因而使一些土著 人逐渐掌握了汉语、汉字,有的并且达到了很高水平。 九、结 论 朝鲜半岛是“汉字文化圈”的重要成员。之所以如此, 是其与中国山水相连、自古以来长期密切交往所致,是汉 字、汉语、汉文化在其地长期不间断传播的必然结果。这种 传播,是缓慢、渐进、漫长和逐步“量变”的过程,甚至是 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但无论如何,它发轫和奠基于箕子, 故箕子之功不可没。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燕国同朝鲜半岛 北部的深刻联系与频繁交往,由箕子打下的传播基础得到了 巩固、加强,半岛作为“汉字文化圈”成员的面貌已依稀可 辨。秦汉之际,特别是汉设四郡以后,随着汉字理所当然地 居于“法定”地位而通用于半岛中北部,随着汉语(包括口 语和书面语)在半岛中北部成为“强势”语言,半岛作为
第一章上古时期汉语汉字在半岛的传播 23 “汉字文化圈”成员的条件已臻于成熟。当然,其“汉字文 化圈”成员地位的最终牢不可破,尚有待于中国与朝鲜半岛 双方、尤其是半岛方面的进一步努力一这是后话,故不多 论。 参考文献: 〔1)朝鲜学部编辑局《朝鲜历代史略》,朝鲜:朝鲜学部编辑局 新刊本,1896。 古代 〔2〕)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 〔3)伏生《尚书大传》,陈寿祺辑,清抱经堂刻本 汉字对 〔4)金富轼《三国史记》,朝鲜:朝鲜光文会重刊本,1914。 〔5)阙名《朝鲜疆域纪略》(《小方壶斋與地丛钞》第十秩),江 传 苏:南清河王(锡祺)氏铸板,光绪甲午(1894)。 史 〔6)柳得恭《二十一都怀古》(赵之谦辑《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 斋丛书》),会稽:会稽赵氏刻本,光绪六年(1880)。 [7]韩致瀰《海东绎史》,朝鲜:朝鲜光文会发刊,明治四十五 年(1913)。 〔8)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 [9〕魏征等《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 〔10】柳宗元《柳河东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1〕董越《朝鲜杂志》(《玄览堂丛书》第一函),上海:上海影 印本,民国三十年(1941)。 〔12〕严从简《殊域周咨录》,余思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1993。 〔13)应劭《风俗通》(《知服斋丛书》第一集),顺德:顺德龙风 镳知服斋铁,光绪二十二年(1896)。 〔14)薛培格《东藩纪要》,上海:申报馆仿聚珍版印,光绪八年 (1882)。 [15〕李奎报《白云小说》(洪万宗《诗话丛林》),许捲诛、尹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