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上古时期汉语汉字在半岛的传播 侯国地位;“使礼西说燕”,说明朝鲜同燕国一类的诸侯国存 在着交通往来:“燕止之”,说明朝鲜大夫礼通过外交途径说 服了燕王一一而这一点又恰好说明朝鲜与燕国可以进行语言 沟通,说明礼大概会说中国话。 弱肉强食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关系的重要特点。后 来,燕国终于靠武力占领了箕氏朝鲜的大片领土。《史记》 载:“其后燕有贤将秦开(按:秦开,即与荆轲一起刺秦王 的秦舞阳的祖父),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 古代 东胡却千余里。”〔2〕(《匈奴列传》)《海东绎史》引《魏略》 说得更加明确:“后(箕子)子孙稍骄虐,燕乃遭将秦开, 攻其西方,取地二千余里,至满潘汗为界。朝鲜遂弱。”〔7〕 汉字对 (《世纪二》)为巩固上述略地“成果”,燕国亦效法楚、秦等 国,自造阳至襄平“筑长城”,“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 播 西、辽东郡以拒胡。”〔2〕(《史记·匈奴列传》)当年燕国所 筑之长城,西起今河北怀来县,东至朝鲜平安南道龙冈,将 朝鲜北部地区囊括其中,箕氏朝鲜则“被钳制于清川江之南 岸,并曾一度成为燕国的属国”,同位于礼成江与汉江之间 的真番国一样,“被迫接纳过燕国派置的官吏。”〔17〕 (P18) 上述情况,加强了朝鲜半岛北部同中国大陆、尤其是同 燕国的联系,使中国语文在其地的传播更具备了客观条件与 可能性。朝鲜出土的铸有汉字、铭文的刀币、布币及其他金 属器具,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一点。杨昭全先生曾依据《朝 鲜考古学研究》的有关内容编制《明刀钱铭文统计表》, 〔18)(P25)该表显示,光在已出土的4694枚明刀币上, 即俦有汉字3021个(重复计算)。 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齐、赵、燕等国的金属货 币,布币也是金属货币,但主要流通于三晋地区。刀币、布
朝鲜半岛篇 币及中国的众多金属器具、生活物品在朝鲜的大量出土,说 明其时燕国等中国大陆国家对朝鲜北部曾发生深刻影响,双 方交往密切,汉字在其地继续流布不衰。因此可以说:春秋 战国时期,使奠基于箕子的、朝鲜作为“汉字文化圈”重要 成员地位的基础,得到了加强。 四、避没半岛的秦人及其汉语的传播 汉语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幅员辽阔的中 央集权制国家:“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祧、羌中,南至 对 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与此同时,秦始皇 传 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文化建设:“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 史 书同文字。”〔2)(《史记·秦始皇本纪》)可见,秦朝的势力 范围与文化影响均已达于今朝鲜边境地区。而朝鲜慑于秦朝 的军事力量,不得已服属于秦,“属辽东外徽。”〔8〕(《汉 书·朝鲜传》)《海东绎史》说:“朝鲜自全秦时内属为臣子, 后且拥兵阻院,选蠕观望。秦并天下,使蒙恬筑长城到辽 东。时朝鲜王否立,畏秦袭之,略服属秦,不肯朝会。”〔7) (《世纪二》)这种情况,使半岛同中国大陆的政治、经济、 文化(包括语言文字)的联系得以继续。 秦始皇以前,朝鲜半岛北部与燕国眦邻者为古朝鲜,汉 江之南则有马韩、弁韩。秦末,在马韩、弁韩的基础上,半 岛东南部又出现了辰韩,或曰秦韩。这就是史书所说的“韩 有三种”。而辰韩,据说是由秦人创建的。韩致奫说:“‘秦 之为·辰’,据《左传》‘辰赢’可证。”〔7〕(《海东绎史·世 纪三》)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载:“辰韩在马韩之东,其耆老 传世,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来适韩国,马韩割其东界地与
第一章上古时期汉语汉字在半岛的传播 之。有城栅。其言语不与马韩同,名·国’为‘邦’,·弓 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皆为徒, 有似秦人,非但燕、齐之名物也。”上述内容,在《后汉 书》、《晋书》、《梁书》等史籍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后 汉书》且详细描写了辰韩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习俗:“辰 韩…有城栅居室。…知蚕桑,做缣布。乘驾牛马。婚嫁 以礼。行者让路。…俗意歌舞、饮酒、鼓瑟。”〔19】(《东 夷列传》)这种记载,不禁令人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不过,陶氏笔下的桃花源仅是虚幻的乌托邦,而辰韩却是个 中 实实在在的国家,而且种种情形都叫人不得不相信其祖先真 汉 是由于“避秦时乱”而移居朝鲜半岛的。若非如此,其者老 字对 何以“自言秦之亡人”?其语言何以“有似秦语”而“不与 传 马韩同”?其风俗何以既不同于马韩,又不同于弁韩?《后汉 播 书·东夷列传》载:马韩“邑落杂居,亦无城郭。…无长 幼男女之别。…不知骑乘牛马”。弁韩,虽与辰韩杂居, 而“言语风俗有异”。此外,若非如此,辰韩何以受制于马 韩而不能自立为王?《梁书》载:“新罗者,其先本辰韩种 也。…又辰韩王常用马韩人作之,世相系,辰韩不得自立 为王,明其流移之人故也,恒为马韩所制。”〔20)(《诸夷 传》)《朝鲜历代史略》卷一《三韩》“辰韩”条亦载:“秦之 亡人避役入韩,韩割东界以与之,号辰韩,或称秦韩,言语 有类秦故也。…常用马韩人作主,不能自立。后,其地为 新罗始祖所都。”“言语有类秦”,显然是秦时中国语在朝鲜 半岛辰韩领地传播并与当地语言融合的结果。 五、卫氏王朝的兴亡 退一步讲,即使辰韩的创建者不是所谓“秦之亡人
12 朝鲜半岛篇 可秦末有大量中国人流亡朝鲜半岛并对当地的政治、经济、 文化、语言产生巨大影响,却是不容怀疑与否定的事实。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说:“陈胜等起,天下叛秦, 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朝鲜史书《三国史记·新罗 本纪》亦载:新罗始祖朴赫居世居西干三十八年(前20), “前此,中国之人苦秦乱,东来者众,多处马韩东,与辰韩 杂居,至是寝盛”。而燕人卫满,基本上就是靠了那些避地 朝鲜的中国人的力量在朝鲜建起了卫氏王朝。 汉语 《汉书·朝鲜传》载:“朝鲜王满,燕人。自始燕时,尝 汉字对 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障。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 兴,为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沮水界,属燕。燕王卢绾 外传 反,入匈奴,满亡命,聚党千余人,椎结蛮夷服而东走出 塞,渡沮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障,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 史 故燕、齐亡在者王之,都王险(按:朝鲜史书多作“王 俭”)。” 《三国志·东夷列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则说:卫满流 亡朝鲜后,深受朝鲜王箕准的宠信,“拜为博士,赐以圭, 封之百里,令守西边”。其后,卫满“诱亡党,众稍多”,于 是击败朝鲜王箕准,自王朝鲜。 箕准,箕否之子,为箕子第42代孙。朝鲜史书所谓 “武东王”,即其人。《朝鲜历代史略》卷一《箕子纪》“箕 准”条载:汉惠帝元年丁未(前194),“燕人卫满袭伐准, 准失国南迁。先是,燕王卢绾叛人匈奴,卫满亡命,聚党为 胡服,东渡汨水,求居西界为藩屏。准信之,封之百里,使 守西鄙。至是,满诈称汉兵大至,请入守卫,仍袭准。准战 不敌,出奔南迁。”箕子朝鲜起箕子己卯,止箕子42代孙箕 准丁未,共历929年。 《朝鲜历代史略》卷一“马韩”条载:“汉惠帝丁未,箕
第一章上古时期汉语汉字在半岛的传播 准为卫满所逐,率其左右官人,浮海而南,至金马郡,建国 称韩王,统五十余国,大国万余家,小国数千家。自准,历 累世至汉成帝癸卯(前18),高句丽东明王子温祚南来,求 可居地,遂割东北百里以畀之。至新莽己已(按:即王葬始 建国元年,公元9年),为温祚所灭。起丁未,止己已,共 二百三年。箕子传祚,前后合一千一百三十一年。” 联系到前文所言,箕子之支子仲及其后代使用汉字“鲜 于”的情形,可以断言,在千余年漫长的岁月里,至少在掌 握古朝鲜政权的箕氏一族及其政权内部的上层人士中,汉字 古代汉语 当被延续使用。 汉惠帝元年丁未(前194),卫满驱逐箕准后,据王俭 字对 城(今平壤),并建都于此,国号亦称朝鲜。“汉武帝时,满 外 孙右渠诱纳汉亡人滋多,未尝人觐于帝辰。国欲朝汉,右渠 播 壅阙使不得,帝责谕之。右渠终不肯奉朝,杀汉使者。… 帝遭济南太守公孙遂征之,国人杀右渠以降。…起丁未, 止癸酉,共八十七年。”〔1〕(《朝鲜历代史略·卫满朝鲜》) 在卫氏朝鲜存在的80多年里,掌握了朝鲜政权的中国 人,在其辖境(朝鲜半岛北部和鸭绿江北地区)的一定范 围内,当然会使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传播自己所熟悉的汉语汉 字。对此,大量的考古发现已经予以证明(详见下文)。 六、“汉四郡”与汉语汉字的传播 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侵灭卫氏朝鲜,之后便“以 其地为乐浪、临屯、玄菟、真番郡”,〔8)(《汉书·武帝纪》) 任命郡县官史,直接对其地进行统治。汉乐浪郡,治朝鲜县 (今平壤市南乐浪区);临屯郡,治东曦(今朝鲜咸镜南道北 部);玄菟郡,治沃沮(今咸镜南道咸兴);真番郡,治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