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篇 庚子岁,是早于戊辰27年或晚于戊辰40年,均各为一说。 关于檀君的传说,虽然渺茫难稽,却生动地表明了中国 同朝鲜半岛的交通往来发生之早及其历史的悠远绵长,而这 恰恰为中国语言文字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其子与古朝鲜 古代汉语 史料表明,汉语汉字在朝鲜半岛的开始传播,当不晚于 商末周初,即公元前12世纪。 字 《史记》载:商朝末代君主纣王淫乱无道,“剖比干,观 其心”。“箕子惧,乃详(佯)狂为奴,纣又囚之”。武王伐 外 纣胜利,始“释箕子之囚”。〔2)(《殷本纪》)同书还载: “箕子者,纣亲戚也。…纣为淫佚,箕子谏,不听。… 乃被发详(佯)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日 《箕子操》。…武王既克殷,访问箕子。…乃封箕子于朝 鲜而不臣也。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墟),感宫室毁坏, 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 《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日:‘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 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殷民闻之,皆为流涕。”〔2) (《宋微子世家》) 《尚书大传》日:“武王胜殷,继公子禄父,释箕子囚。 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箕 子既受周之封,不得无臣札,故于十三纪来朝。”〔3)(卷 三) 关于箕子赴朝鲜一事,朝鲜和韩国史书也有类似记载。 《朝鲜历代史略》称:“箕子,殷之太师,即纣之诸父。周武 王克商,箕子东人朝鲜,武王因封之而不臣也。初,箕子东 来,中国人随之者五千,诗书礼乐,医巫、阴阳、卜筮,百
第一章上古时期汉语汉字在半岛的传播 工、技艺,皆从之而来。既至,言语不通,译而知之。国号 朝鲜,都平壤。”〔1)(《箕子纪》)不仅如此,《三国史记》 还把箕子朝鲜视为朝鲜建国之始:“海东有国家久矣,自箕 子受封于周室,卫满僭号于汉初…”〔4)(年表上) 箕子,名胥余,为纣王诸父,商末宫太师,封子爵,国 于箕(今山西太谷东北),故称箕子。 箕子到朝鲜后,仿照商朝的井田制度,在当地实行新的 土地分配方法,史称“箕田”。《朝鲜疆域记略》说:“平壤 府正阳门外,有殷人七十田,盖箕子遗迹。迄今陵谷迁变, 古代汉 而经界区画,宛然犹存。”〔5〕朝鲜李朝文人柳得恭在其 《二十一都怀古》注中引《平壤府志》说:“箕子井田在正 字对 阳、含毬二门外,区画宛然。韩之庵百谦做《图说》。”〔6) 外 箕子在实施统治的同时,还十分注意以“朝鲜民”为对 播 象的教育活动,从而促进了古朝鲜文化的发展。《海东绎史》 日:“箕子率中国五千人人朝鲜,其诗书礼乐,医药卜筮, 皆从而往。教以诗书,使知中国礼乐之制,衙门、官制、衣 服,悉随中国。”〔7)(《世纪二》)《朝鲜历代史略》曰:箕 子朝鲜元年(前1122),“教民礼乐,施八条之约,崇信义, 笃经术,逾年而民自化,以成中国之风矣。”且日:箕子 “区画井田,修德政,劝农桑。时和岁丰,朝野欣悦,民生 安乐,各安其业。以大同江比黄河,永明岭比嵩山,作歌以 颂其德。”〔1](《箕子纪》)对此,《汉书》也有具体描写: “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乐浪 朝鲜民犯禁八条: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 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偿者,人五十万。虽免为 民,俗犹羞之,嫁娶无所雠。是以其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 闭,妇人贞信不淫辟。其田民饮食以笾豆,都邑颇放(仿) 效吏及内郡贸人,往往以杯器食。”〔8〕(《地理志下》)所谓
朝鲜半岛篇 “相杀以当时偿杀”云云,盖“犯禁八条”中的3条,其余 5条内容,尚待考证。 应当说,箕子在朝鲜的教育活动是颇有成绩的,其影响 也是极为深远的。《隋书》指出:“广谷大川异制,人生其间 异俗,嗜欲不同,言语不通,圣人因时设教,所以达其志而 通其俗也。…暨箕子避地朝鲜,始有八条之禁,疏而不 漏,简而可久,化之所感,千载不绝。今辽东诸国,或衣服 代 参冠冕之容,或饮食有俎豆之器,好尚经术,爱乐文史,游 学于京都者,往来继路,或亡没不归。非先哲之遗风,其孰 汉 能至于斯也?”〔9〕(《东夷列传》)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也 对 曾盛赞箕子在朝鲜的教化之功:“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 传播 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日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 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般勤焉。…及封朝 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 华,化及民也。”〔10〕(《柳河东集·箕子碑》)《朝鲜历代史 略》的编者按语说得更富有感情:“箕子于我东,实有生成 陶铸之大恩。微箕子仁贤之教,我东其被发左衽矣。孔子欲 居九夷,岂非东方有箕子之遗化故欤?”〔1)(《箕子纪》) 弘治元年(1488),明翰林院侍讲董越出使朝鲜,归来 著有《朝鲜杂志》,中谓:箕子祠在孔庙东,内设木主,其 上题曰“朝鲜后代始祖”,“盖以尊檀君为建邦启土,以箕子 为继世传绪也。”〔11) 嘉靖己亥(1539),明翰林院侍读华察与工科给事中薛 廷宠出使朝鲜,曾拜谒箕子基,廷宠并写有《游平壤记》和 《谒箕子庙诗》。其诗日:“披发当年意独深,逊荒无奈锢骄 淫。道如有待传皇极,事已难回白此心。股室三仁昭定论, 东方八教振遐音。兴亡不尽前朝恨,再拜香祠酒一斟。” 〔12〕(《殊域周咨录·朝鲜》)
第一章上古时期汉语汉字在半岛的传播 当然,箕子对朝鲜先民的教育活动,史书主要记载了诗 书礼乐、法律田蚕这样一些文化内容,但如众所知,要在文 化方面达到有效的施教目的,是绝然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一施 教工具的。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间 的语言文字沟通,乃是教育者实施教育与受教育者接受教育 的基础与前提。所以,箕子在朝鲜的教育活动,绝离不开基 本的直接或间接的语言学习(学习朝鲜语)和语言传播(传 播中国语)的内容。本文前所引《朝鲜历代史略》“箕子既 至,言语不通,译而知之”数句,虽属后人猜测之辞,但也 语 符合当时双方语言学习和语言传播的实际情况。揆情度理, 汉字 彼时“朝鲜民”或随箕子前往朝鲜的中国人中,一定有既懂 中国语又懂朝鲜语之人。“朝鲜民”中懂中国语者,是其此 传 前学习中国语、接受中国语传播的结果;而中国人中懂朝鲜 史 语者,则是此后教授朝鲜人学习中国语的可贵人才。 商代后期,中国的文字已基本发展成熟,出现在甲骨卜 辞和器物铭文中的汉字数量已相当可观。据此,我们有理由 认为:原本为商朝太师,会作诗、有极高文化素养的箕子, 很可能是历史上最先把部分汉字传播到朝鲜,使朝鲜真正进 人文明时代的第一人。应劭《风俗通》为此提供了极其珍贵 的佐证,其解释复姓“鲜于”说:“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其 支子仲食采于于,因以鲜于为姓。”〔13〕(《姓氏篇上》)应 劭是汉朝人,去周未远,说当可信。可见,至少“鲜于”二 字已于箕子时传入朝鲜并被使用。《东藩纪要》说:“箕子后 复姓鲜于,今居平壤者为多,示不忘其祖也。”〔14)(《补 录》)更可证《风俗通》所言不诬。 既然“鲜于”二字箕子时已传入朝鲜,则其时传人朝鲜 的汉字数量当远不止于此。因为不论箕子还是其后裔,都没 有必要也不可能抛弃已经掌握的可以表音、表义、记事的中
朝鲜半岛篇 国文字这种已经大体成熟的“符号系统”而不用,再重新创 造新的“符号系统”,加之当时朝鲜土著居民又没有一套可 与中国文字系统相比并、媲美的用来表音、表义、记事的 “符号系统”可资学习,所以箕子等中国人使用中国文字以 记录言事乃势所必至,理有固然。 朝鲜高丽朝中期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李奎报,在其 《白云小说》中说:“我东方,自殷太师东封,文献始起。” 克 15)(P8)说明朝鲜古代学者也把箕子的东封视为朝鲜文 明史的开端。 汉字 综上所述,人们有理由认为,朝鲜半岛之最终成为“汉 字文化圈”的重要成员,实奠基于箕子。 外传播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情况 春秋战国时期,箕氏朝鲜与地处华夏北部及东北部的燕 国有着深刻关系。 燕国为周初分封的诸侯国之一,今河北北部及辽宁、内 蒙南部皆其领地。最初,国势贫弱,常遭晋、齐等强国及 “胡人”一以匈奴为主的“北胡”和包括朝鲜在内的“东 胡”一侵扰。燕昭王即位后,任贤使能,国力渐强。此后 燕国有了靠武力向东扩张的欲望,而箕氏朝鲜也未尝不想扩 充地盘。《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日:“昔箕子之后朝 鲜侯,见周衰,燕自尊为王,欲东略地,朝鲜侯亦自称为 王,欲兴兵逆击燕,以尊周室。其大夫礼谏之,乃止。使礼 西说燕,燕止之,不攻。”〔16)(《东夷列传》)这段文字, 就是燕国与箕氏朝鲜之间为争夺领土而险些发生战争的一 例。然而此段材料,还向人们提供了如下信息:“尊周室”, 说明其时朝鲜至少在形式上承认周王的天子地位和自身的诸